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 岳麓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

这说明行省的设置()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

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这一安排()A. 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B. 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C. 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D. 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3、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正确的是()A.行省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独立性4、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了( )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5、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

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C.设置军机处加强了中央集权D.清朝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6、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一、填空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了吴王刘濞发动的()。

汉武帝时实行()强干弱枝()地方。

2唐朝中期发生了(),后期()局面形成。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朝,实现了()4.宋朝在加强专制集权的过程中采取了()()()等措施。

(1)收精兵:禁军划归()统领,发兵权归()实现了()和()分离。

(2)削实权:( )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

(3)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掌握,消除了( )势力的物质基础。

5.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宋代以后()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又造成()()()的国家现象6元朝实行( )制,只设()省,宰相权势过重。

7明建国初,对()和()权利严加控制。

1380年明太祖诛杀了宰相()后,下令裁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直接管理国家()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8.明太祖废除()后,设立()仅备()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9.明成祖时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有了()权,但票拟要取决于皇帝的()。

10.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来处理11清雍正年间,设立(),职权由处理()扩大到处理(),提高了清王朝的(),是()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测试)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测试)

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测试)1.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 )A.唐太宗B.宋太祖C.明太祖D.清世宗【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并不许子孙再立丞相。

2.某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解析】选D。

明代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把权力独揽于自己手中,但诸多事务,仅凭皇帝一人是忙不过来的,所以逐步形成了内阁制度。

内阁中权力最大者是内阁首辅,相当于过去的丞相,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3.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中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确定①正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装束、动作,可确定②④正确;③与本题无关,应排除。

答案:D4.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之一是内阁的设立,内阁制度是由下列哪个皇帝创立的( )A.汉武帝B.唐太宗C.明成祖D.雍正帝【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明成祖时期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5.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一机构后称( )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选D。

抓住本题关键词:雍正、军需房。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6.晋朝干宝《晋武革命论》中记载:“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B.皇权独尊C.皇权至上D.神权被皇权利用【解析】:材料把帝王的活动和天命结合起来,这体现了皇权利用神权加强统治的特点,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练习)

1·4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1.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4.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做知州5.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A.通判B.枢密使C.三司使D.转运使6.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7.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8.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9.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郡县制B.分封制、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 郡县制、行省制10.“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卷: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卷: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答案 B2.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种状况(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答案 C3.“……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 C4.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答案 D5.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

因此明成祖时设立( )A.尚书令B.枢密使C.内阁D.军机处答案 C6.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B.内阁大臣等同于丞相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答案 C7.(2019·枣庄高一检测)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2.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

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13.(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

该史实说明()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14.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15.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瑋()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6.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17.清人总结说:“有明一代粃政多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B.六部代替皇帝批红C.设内阁,票拟御旨D.殿阁大学士的设置18.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中,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丞相”,甚至成了真“皇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A.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深化B.以才干作为主要的选拔规范C.以考试作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不利于树立高素质官吏队伍2.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末尾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构成的③内阁是民主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水平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万历初年,内阁首府张居合理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简直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这件事反映的是〔〕A.说明张居正擅权专恣B.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设立后,位置提高,权益日益增大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画我国现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现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化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中央的管理日益增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利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利被六部联系5.明代官员海瑞充任中央官时,自述对案件的琢磨规范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

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届乡宦,宁届小民,以存体也。

〞这表达了明朝时〔〕A.宗法制的影响还在B.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赃官C.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D.坚持了统治阶级权利的动摇6.史学界研讨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念,每种观念都有严谨的研讨作为依据。

这说明〔〕A.历史研讨的角度决议了历史研讨的结论B.君主集权走向高峰的进程困难C.历史研讨不会构成一致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7.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则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那么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精选】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岳麓版必修1

【精选】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岳麓版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

答案:C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加强。

宋朝以前,主民、主兵、主财等权力都是由一个宰相掌管,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将这些权力分开,使宰相掌管的权力减小了,从而加强君主对宰相的制约。

答案:B3.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解析:丞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丞相权力的削弱,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君权的加强。

答案:B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

废除了丞相制度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解析: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D5.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大臣成为君主专制之下的奴仆的是清朝的军机处。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

(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①____________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②__________”,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③_________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的形成:“④________”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局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⑤________,建立宋朝。

(2)措施。

A.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⑥________,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B.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⑦________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⑧________。

C.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⑨________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⑩________矛盾变得突出。

答案:①郡县制②清君侧③推恩令④安史之乱⑤陈桥兵变⑥枢密院⑦文臣⑧通判⑨藩镇割据⑩皇权与相权♨温馨提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至北宋较成功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后,地方无力再与中央对抗,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越发凸显。

【应用提升】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A项正确。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

(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3)措施。

A.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①________,以②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B.演变:明太祖设③________,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④________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⑤________”之权。

2.清朝。

(1)军机处的设立:⑥________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⑦________,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事务。

但本身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⑧________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①丞相②六部③殿阁大学士④明成祖⑤票拟⑥雍正⑦军务⑧专制皇权♨温馨提示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应用提升】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B)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

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

一、选择题1.(2014·北京东城期末考)柳宗元《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基于这种认识汉朝实行的是( D)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2014·四川自贡一模)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有“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C)A.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B.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C.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3.(2014·安徽摸底)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C)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③ 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朝历代通过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汉武帝“推恩令”分化王国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三省六部制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效管辖庞大国土;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标志皇权到达新高度。

因而选①③。

4.(2014·北京海淀期中考)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 C)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节度使领州制,相当于诸侯。

虽然安史之乱(755年)使唐由盛转衰,但最后还是依靠各路节度使才平定了叛乱。

所以说是“诸侯维之也”,C项正确。

5.(2014·天津文综)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C)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

6.(2014·北京文综)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7.(2014·汕头期末考)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

余杭人喜欢吃蟹。

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讽刺了宋代( B)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解析: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

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8.(2014·北京海淀期中考)“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C)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9.(2014·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D)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解析:“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D项正确。

10.(2014·全国大纲卷)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B)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解析:唐代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

11.(2014·广东六校联考)《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

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

这一变化反映了( A)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六部职能的衰退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宰相权力的反弹12.(2014·海南单科)《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D)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13.(2014·茂名模拟)“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解析:寄信上谕是为了将皇帝的旨意完全执行,不许旁人议论,这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

14.(2014·广东十校联考)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

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B)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解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的出现是废除丞相之后,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故此题应该选择B。

1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B)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