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复习地球的历史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 (解析版)

高考地理复习地球的历史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 (解析版)

地球的历史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2021·江苏高三零模)下图示意横跨帕米尔高原主体、阿莱谷地、西天山、费尔干纳盆地等主要构造单元及对应的莫霍面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地壳厚度最大处为()A.费尔干纳盆地B.西天山C.阿莱谷地D.中帕米尔2.图示剖面断层发育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垂直运动B.地壳扩张运动C.岩浆活动D.地壳挤压运动【答案】1.D2.D【分析】1.图中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图中莫霍面与地表起伏线之间的间隔即是地壳厚度,读图可知,选项四个地区相比而言,中帕米尔两者之间间隔最宽,地壳厚度最大,故选D。

2.该区域位于帕米尔地区,岩层受地壳挤压,当内力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层,主要受地壳水平挤压运动形成,D正确,AB错;与岩浆活动无关,C错。

故选D。

(2021·北京海淀区·人大附中高三三模)下图示意北京时间2021年5月21~22日世界上发生的三次震级较高地震的位置,下表为三次地震的相关信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乙地发生地震时,震中所在地的区时是()A.5月21日20:02B.5月22日03:02C.5月21日21:02D.5月22日09:024.据图表信息推测()A.三地震源都位于岩石圈内B.甲地震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乙地地震可能诱发风暴潮D.丙地地震烈度大,破坏最强【答案】3.C4.A【分析】3.乙地发生地震的北京时间为22 日00:02,震中经度为68.20°E,位于东5区,比东8区晚3小时,所以此时震中所在地的区时是21日21:02,故选C。

4.三地震源深度小于等于10km,都位于岩石圈内(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A正确;甲地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B错;风暴潮多是由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的海水异常升降,与地震关系不大,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啸,C错;丙地地震震级大,但震中深居海洋,周边人口密度小,对人类财产等破坏不大,D错。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中图版精选全文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中图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和寻找地下矿藏。

读图回答1~2题.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外核、内核、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有石油储存的是( )A.①B.②C.④D.③1.C 2。

A [第1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所以a 为上地幔顶部,b为地壳,c为岩石圈.第2题,由于石油为液态物质,所以横波不能通过,纵波传播速度变慢,由图可知,①符合题意.]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C 4。

B [第3题,图示C表示水圈,而B表示生物圈,故A 项错误;图示D表示地壳,故B项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项错误。

第4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故选B项。

]2015年12月2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6.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飞机在Ⅰ 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5.C 6.D [第5题,由图可知,Ⅰ层是对流层,Ⅱ层为平流层,Ⅲ层为高层大气层.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和臭氧层的位置看,C图所示正确。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A代表_______层,B代表_______层。

(2)A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其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对流运动显著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B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其原因是________ 。

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4)C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太阳耀斑爆发时,耀斑发射的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从而导致通信。

(5)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_(填字母)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层是在 (填字母)层。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2)递减(3)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上升(4)电离电磁波中断(5)A B【解析】(1)从A、B、C所处的高度分析,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

(2)分析A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分析,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3)B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较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又因距地面远,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4)C层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当太阳耀斑爆发时,能释放大量能量,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导致通信中断。

(5)A层大气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运动,又因含有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

【考点】大气的垂直分层2.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低层到高层的大气成分依次是水汽、干洁空气、尘埃B.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平流层既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又有利于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密度减小,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低层大气中的都含有水汽、尘埃和干洁空气,而高层空气中主要是干洁空气;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高层大气中热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增加,其中的电离层与人类的通讯活动关系密切;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大气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高中地理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中地理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考题例析】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分析一、命题揭秘常以地理景观图为背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二、考点分析考向一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读下图,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答案 D解析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考向二地球圈层结构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 A解析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气圈中迁移,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进入岩石圈。

三、考点讲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2)2.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四、跟踪训练1.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表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高山3.地壳的平均厚度()A.约为33km B.约为6kmC.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4.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A.水圈 B.生物圈 C.地幔 D.大气圈5.读地球外部圈层构成图,其中B代表的是()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6.从地壳到地心()①温度越来越低;②压力越来越大;③密度越来越大;④波速越来越快。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的圈成结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的圈成结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的圈成结构都说高中的天文是文科中的文科,但是同窗们也不要太担忧了,其实天文你只需掌握住主要的知识点,解题就会手到擒来,下面是2021年高考天文一轮温习知识点:地球的圈成结构,供大家参考。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外部的结构的研讨:由于地球外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讨。

外地震发作时,地下岩石遭到剧烈冲击,发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方式向周围传达,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传达速度较快,可以经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达;横波的传达速度较慢,只能经过固体传达。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外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达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作反射和折射现象,迷信家正是应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经过对地震波的准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外部的结构。

(2)从地球外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作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作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延续面。

(3)地球外部有两个不延续面。

一个在空中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局部),在这个不延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达速度都清楚添加。

这个不延续面是奥天时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达速度突然下降,横波那么完全消逝。

这个不延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讨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外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所以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达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延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各外部圈层的概略比拟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络、相互制约,构成人类赖以生活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解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细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五大连池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

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

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分析】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解答】解: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上地幔中有软流层。

故选:B。

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的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分析】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解答】解:由题,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当地震发生后,纵波传来感受到地震发生,到横波传来,破坏建筑物之间的时间差,为最佳逃生时间。

故选:A。

3.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莫霍面是一条水平直线B.莫霍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C.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D.地形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分析】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
答案:(1)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2)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 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命题点全训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 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作用形成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3题。
1.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3.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是
[知识体系·建构于胸]
命题视角(一) 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 演绎法学习 1.根据地层岩石年龄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 如果岩石年龄已经确定,则年龄越大的地层形成的时间越早,反之越晚, 同时,还可对照地质年代表确定该岩石所属的年代。如距今3亿年的岩石形成的 时间早于距今1亿年的岩石,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前者形成于古生代,后者形 成于中生代。
植物演变 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代表植物
中生代末期 ① 恐龙 突然销声匿迹;②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3)新生代
造山运动 海陆格局 气候特点 生物演变
发生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高山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
①哺乳动物和 被子植物 大发展;②出现了灵长类;③出现了人类
二、地球的演化史 (一)地质年代表
(二)演化过程
1.前寒武纪
阶段
演化特点
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 复杂而有序 的发育与变化
①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单选题1.软流层位于()A. 莫霍界面以上B. 上地幔上部C. 下地幔上部D. 古登堡界面以下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3.岩石圈是指()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C. E、F合为岩石圈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B. 下地幔C. 图中D层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 ①圈层B. ②圈层C. ③圈层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A. 华北平原B. 云贵高原C. 青藏高原D. 塔里木盆地(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侵入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5)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A. 玄武岩B. 石灰岩C. 花岗岩D. 大理岩8.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

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a形成化石,b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甲表示大气圈B. 乙表示岩石圈C. 丙表示生物圈D. 乙影响丙的演化(2)右图所示的区域()A. 气候湿润、降水多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 风力和流水侵蚀显著D. 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9.读图,完成下题(1)图中①表示()A. 地幔B. 地壳C. 地核D. 软流层(2)岩石圈位于()A. ①顶部B. ②的全部C. 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D. 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10.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 海平面B. 岩石圈底部C. 莫霍面D. 软流层中部二、综合题11.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A. 北部低,南部高B. 中间高,四周低C. 中部地区变化大D. 东部地区最薄(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 海平面B. 岩石圈底部C. 莫霍面D. 软流层中部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C表层以外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________圈、________圈、________圈.(3)试描述界面①上③、④波速变化情况:________.13.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3)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

(4)C层主要由________组成。

G层叫________,H层叫________。

(5)D叫________界面。

14.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________,B1________,D________,F________。

(2)C是___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________。

(用字母表示)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线与虚线都代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其中虚线代表________波,实线代表________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3)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划分依据是()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B. 各层组成物质的不同C. 各层比重的不同D. 各层的厚度不同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答案】(1)C(2)C【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A圈层为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A错误;B圈层水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有影响,B错误;C圈层为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C正确;D圈层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D错误。

故选C。

(2)据图可知,①深度在2900千米处,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即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故选C。

故答案为:(1)C;(2)C【点评】考查学生的图与知识点相结合的能力。

(1)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三圈和外三圈,了解和熟记它们的组成,特点,分层。

岩石圈是有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2)熟记地震波的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在古登堡界面的位置,地震波经过时,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答案】D【解析】【分析】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故选:D.【点评】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4.【答案】(1)D(2)A(3)B【解析】【分析】(1)A、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故不符合题意;B、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图中可知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C、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故DE为岩石圈,故不符合题意;D、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正确.(2)A、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正确;B、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而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故不是下地幔是上地幔,故不符合题意;C、D为地壳,故不符合题意;D、G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3)A、沉积岩重融再生形成岩浆,故错误;B、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正确;C、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故错误;D、岩浆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故错误.故答案为:(1)D.(2)A.(3)B【点评】(1)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ABC为地球外部圈层.D为地壳,EF为地幔,G为地核.(2)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由内向外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3)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转化为岩浆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变质作用到变质岩;各类岩石可以经过外力作用到达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过重融再生作用到岩浆.5.【答案】A【解析】【分析】读图,①和②的顶部组成④,而①②是除地核以外的两个地球内部圈层,且④与三个地球外部圈层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

故④为岩石圈,①为地壳,②为地幔,A对;③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而不是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组成地球的歌圈层,C错;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D错。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地球内部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6.【答案】(1)C(2)D【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可直接看出,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阅读图示分析数值特点可知,图中M和N分别为低值区、高值区;M的厚度范围为(40,42),地势低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110°E以西,30°N穿过)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M为我国的四川盆地.N地区厚度范围为(38,40),地势高于周围地区,结合经纬线和所学地理知识可知,N为我国大别山区.故选:(1)C.(2)D【点评】(1)主要考查了地壳的厚度,根据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不难判断出答案.(2)该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和等值线图的判读.7.【答案】(1)B(2)C(3)C(4)D(5)A【解析】【分析】(1)读图,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对应的是②圈层.(2)A、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海洋较陆地小,故不符合题意;B、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故不符合题意C、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可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故正确;D、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故不符合题意.(3)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的高度成正比,宛如植物一样,上面部分越高,其根扎得越深.所以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陆厚,海洋薄,高山高原处更厚.地壳最厚处在青藏高原.(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沉积岩.(5)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玄武岩.故选:(1)B.(2)C.(3)C.(4)D.(5)A.【点评】(1)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2)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3)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4)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类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5)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积沉岩作用形成沉积岩.8.【答案】(1)D(2)D【解析】【分析】根据化石形成条件,a应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交汇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