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_朴希桐
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

通过土壤和下垫面资料的分析处理,将2006年与2014年两年份的 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六大类,16小类,2006年土地利用对象516 个,2014年土地利用对象595个,利用建立的蚌埠市雨洪分析模型, 计算20年、50年、100年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城市积水情况,对 比分析了下垫面变化对内涝的影响。本文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 行了阐释,具体介绍了低影响开发措施,选取雨水调蓄池和绿化 屋顶进行LID方案设计,并将设计的LID措施添加到模型中,进行 计算,对比分析了有无LID措施的内涝计算结果,以此说明如何利 用雨洪分析模型评估内涝治理措施,以及LID措施的效果。
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按照是否改变水流条件分为工程与非工程 两类,本文对两类措施进行了简要梳理。论文对内涝分析模型的 构建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产流过程、地表汇流、 管网汇流分析,水文学和水动力学方法。
为研究模型的建立进行了理论铺垫。根据上述建模原理,选择蚌 埠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城市雨洪分析模型,采用SCS模型计算产 流,选择二维非恒定流模型计算汇流,概化合。
近年来,我国的内涝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一、二线城市及省会 城市相继频发暴雨内涝,南方城市逢暴雨就能“看海”。在这样 的背景下,本文着眼于内涝,选择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为研究课题展开研究。
城市内涝的原因包括气候、区位、下垫面、排水系统等多个方 面。本文对这几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并着重介绍了城市排水除涝 系统、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防涝治涝设计重现期和防涝治涝 法制标准体系等概念。
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2%~53%,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 市加速发展时期为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这意味着我国将长 期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化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下垫面改 变。
城市内涝事件申论

城市内涝事件申论摘要:一、城市内涝事件背景1.城市发展速度快2.城市规划不合理3.气候变化影响二、城市内涝事件影响1.市民生活受到影响2.交通出行受阻3.经济损失严重三、城市内涝事件原因分析1.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2.城市绿化覆盖率低3.人为因素导致四、城市内涝事件应对措施1.完善城市排水系统2.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3.加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4.提高市民防洪意识五、结论1.城市内涝事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内涝事件发生3.市民应积极参与防洪工作正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涝事件愈发频繁,给市民生活、交通出行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内涝事件,我们需深入了解其背景、影响、原因及应对措施。
首先,城市内涝事件的背景包括城市发展速度快、城市规划不合理以及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负担加重。
同时,过去一些城市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排水问题,使得城市内涝事件频发。
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现象也加剧了城市内涝的发生。
其次,城市内涝事件给市民生活、交通出行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内涝导致市区积水,市民出行受阻,严重时会影响生命安全。
此外,内涝事件还会对交通造成瘫痪,导致企业生产和市民生活受到影响,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针对城市内涝事件,我们需深入分析其原因。
一方面,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使得雨水无法充分被植物吸收。
此外,人为因素如城市开发过程中破坏自然水系、乱排污水等也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原因。
为应对城市内涝事件,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雨水收集和渗透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提高城市抗洪涝能力;提高市民防洪意识,积极参与防洪工作。
总之,城市内涝事件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内涝事件的发生,确保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
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3 个阶段 , 城 市 内涝积 水 分 析 的 精度 取 决 于 对 上 述 过程 的合理模拟 。 基 于 我 国 城 市 目前 所 具 备 的 基 础 资 料 条 件, 在 已有 的 研 究 基 础 上 , 分别选用 S C S产 流 模 型 、 二
维 非恒 定 流汇 流模 型 和 等 效 排 水 管 网模 型 模 拟 城 市暴 雨产、 汇、 排过 程 ( 整 体 模 型 结构 见 图 1 ) , 基 于 水 量 平衡
建 了城 市 洪涝 灾害 积 水模 型 。 以蚌 埠 市为 例 , 通 过 分析 2 0 0 6 年与2 0 1 4 年 的 土 壤 及 下 垫 面 资料 , 确 定 产 流 关键 参
数。 计算2 O年 重现 期 降 雨条 件 下 的城 市积 水 情 况 , 对 比分 析 了下 垫 面 变化 对 内涝 灾 害的 影响 。 关键 词 : 城 市 内涝 ; 土 地利 用 ; 下垫 面 变化 ; 积水 分析 中 图法 分 类号 : P 6 4: T U9 9 2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9 2 6 4( 2 0 1 4) 0 6 - 3 8 — 0 6
需参 数 少 , 对 资 料 和 数 据 的 要 求 不 严格 , 更 适 用于 资料 缺 乏地 区 ; ② 对 影 响产 流 的 因素 有 清 晰 的考 量 , 可 以量
化 下垫 面特 点 和 土地 利 用方 式 及水 土 保 持现 状 等 , 对于 本 文 的研 究 内容 有 直 接 帮 助 ; ③ 计 算 参 数 可与 G I S平 台
城 市 加速 发 展 时期 , 这说 明我 国将 在 较 长 时 间 内处 于 快 速 城 镇 化 阶段 。 城 市 地 表具 有 不 透 水 面 积 大 、 汇 流 时 间 短、 排 水 问题 复 杂 、 产汇排相互 影响等特征 , 使 得 城 市 地 区水 循 环 与 自然 区 域 迥 异 , 易 发 内涝 灾 害 。 近几年 ,
城市内涝形成机理、风险演变趋势与适应对策

城市内涝形成机理、风险演变趋势与适应对策1.引言1.1 概述城市内涝是指在强降雨、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或者排水系统超过其设计能力的情况下,城市地区出现的严重积水现象。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涝问题日益显著。
城市内涝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内涝形成的机理、风险的演变趋势以及适应对策,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本文将从城市内涝形成的机理入手,分析天气条件和地表条件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其次,本文将探讨城市内涝风险的演变趋势,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以及城市发展对内涝问题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提出针对城市内涝的适应对策,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通过对城市内涝的概述,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城市内涝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因素,为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启示。
本文旨在促进城市内涝研究和应对措施的改进,为构建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城市内涝形成机理、风险演变趋势与适应对策: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将对城市内涝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逻辑组织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安排,以提供读者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1.3 目的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分析城市内涝形成机理、风险演变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适应对策,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城市内涝形成机理2.1.1 天气条件影响在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天气条件对城市内涝形成的影响机理,包括降雨特征、持续时间、强度等因素。
2.1.2 地表条件影响在这一部分,将探讨地表条件对城市内涝形成的影响机理,包括城市排水体系、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排水系统等因素。
2.2 风险演变趋势2.2.1 气候变化影响在这一部分,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风险演变的影响,并提取出未来可能的风险趋势,包括降雨模式的改变、洪水频率的增加等因素。
下垫面覆盖类型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下垫面覆盖类型变化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城市热岛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下垫面覆盖类型是影响城市热岛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下垫面覆盖类型会对城市热岛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城市热岛现象中,建筑物是城市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筑物的下垫面覆盖类型对城市热岛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建筑物的下垫面覆盖类型采用绿色屋顶或者白色屋顶,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吸收和辐射热量的能力,从而减缓城市的热岛现象。
一些研究表明,采用绿色屋顶和白色屋顶可以将温度降低2-5℃,显著减少城市的热岛现象。
除了建筑物的下垫面覆盖类型,城市绿地的下垫面覆盖类型也会影响城市热岛现象。
一些城市将城市绿地覆盖从草地改为湿地和沼泽地,也可以有效地减缓城市的热岛现象。
这种下垫面覆盖类型具有较高的水分蒸发和蒸散作用,以及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相反,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混凝土路面、水泥地面等人工硬化下垫面的出现极大地加剧了城市热岛现象。
这些下垫面和建筑物表面一样,具有较强的吸热和辐射能力,能够极大地增加城市的热岛强度。
综上所述,下垫面覆盖类型的变化对城市热岛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逐渐采用绿色屋顶、白色屋顶、湿地和沼泽地等覆盖类型,同时减少混凝土路面和水泥地面等人
工硬化下垫面的出现,以降低城市的热岛现象,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在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市内涝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内涝成因1. 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城市地形地貌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坡度大、起伏大的地区,排水速度快,内涝风险相对较低;而地形坡度小、起伏小的地区,排水速度慢,容易发生内涝。
(2)气候条件: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强降雨、台风等,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承受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从而引发内涝。
2. 人为因素(1)城市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拓展,原有的自然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的面积减小,导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硬化铺装,如水泥、沥青等,使得地表水难以渗透进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量,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排水设施不足:部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低,难以满足现有城市的排水需求。
(4)城市规划与管理不到位: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综合考虑,导致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城市管理中,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施老化、损坏。
二、城市内涝对策1.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1)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确保排水系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改造老化、损坏的排水管道,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2. 恢复和保护自然水系(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提高城市自然排水能力。
(2)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需求,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3.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1)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2)建立健全城市内涝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内涝应急响应能力。
4. 加强城市排水管理(1)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力度,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2)加强城市排水监管,严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下垫面变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下垫面变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水循环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循环之一。
它将水从各个地方收集起来,向大气中释放出来,然后再通过降雨、雪以及其他降水形式将其分布到全球各地。
但是,随着下垫面的变化,这个水循环过程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下面,我们将探讨下垫面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影响下垫面气候变化已然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现实问题,其对于下垫面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并导致冰川融化。
在这些变化之下,过去的水循环轨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当气候变暖时,海水温度也会随之升高。
这会导致海洋大气的交换变得更加激烈,因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也会随之增加;另外,这也将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层融化,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海洋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得更加高涨。
二、下垫面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下垫面的变化对于水循环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下垫面变化,通常都能够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森林枯萎和居住区建设等人为干扰之下,地面表面的覆盖层会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水土留存和渗漏变得更加复杂和耗时,这会改变水循环过程中的流量和水文学过程,影响水文学学家的水文研究。
此外,下垫面变化还会导致冬季降水区域的范围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当湖泊冰层的表面破裂时,会导致水汽释放,从而加速周围空气中云雾的形成。
三、全球变暖引起的影响全球变暖是当前的环境问题之一,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从而影响到了水循环过程。
随着气温升高,热量能够更快地把水蒸发到区域的大气中,然后形成云层并导致降雨。
然而,全球变暖也可能导致水循环过程中的干旱和洪水发生更加频繁和严重的情况。
因此,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为了有效地对全球变暖和其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进行反应,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下垫面变化对于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下垫面的变化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都会改变下垫面,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水循环过程的稳定。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城市的土地开发与利用逐步趋于极限。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内涝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探讨现有治理策略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1.1 自然因素1.1.1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的降水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这种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无法迅速排除积水,导致内涝问题的发生。
例如,郑州的“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导致大面积内涝。
1.1.2 城市地形和水文特征:城市的地形地势对内涝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低洼地区、河流两岸及湖泊周边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更易发生内涝。
此外,城市的水文特征,如河流分布、地下水位等,也会对内涝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河道的改造和填埋,导致河道蓄水、排水能力下降,加剧了内涝风险。
1.2 人为因素1.2.1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规划: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自然土地被硬化为不透水的混凝土、沥青地面,减少了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导致更多的雨水成为地表径流。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忽视,未能同步扩容或更新排水设施,导致新建区域内涝频发。
例如,北京市的一些新区由于开发速度快,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每逢大雨即发生严重内涝。
1.2.2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与现实需求脱节: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数十年前,设计标准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原有排水管网的设计能力逐渐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导致排水不畅、管道堵塞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部分老旧管网由于维护不善,年久失修,进一步降低了其排水能力。
1.2.3 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城市开发过程中,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雨水的自然滞蓄功能大幅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非恒定流汇流模型和等效排水管网模型模拟城市暴
雨产、汇、排过程( 整体模型结构见图 1),基于水量平衡
原 理 建 立 各 子 模 型 的 耦 合 关 系 ,公 式 如 下 :
H(t + ∆t) = H(t) + ∆H + [P(t) - f (t) - CQ(t)]
(1)
式中:H (t) 为 t 时刻单元格水深;∆H 为 ∆t 时段相邻单
需要。
SCS 模型计算原理如下:
假定流域的实际渗透量与最大可能渗透量之比等
于 实 际 径 流 量 与 次 降 雨 量 之 比 ,则 有
F S
=
Q P
(2)
式 中 :F 为 实 际 渗 透 量 ;S 为 最 大 可 能 渗 透 量 ;Q 为 实
际 径 流 量 ;P 为 次 降 雨 量 。假 定 Ia 为 初 损 ,根 据 水 量 平
数,取值 0.2)。故 SCS 模型产流函数为 Q = f (P,CN) 。
2.3 汇流模型
地 表 汇 流 采 用 二 维 非 恒 定 流 模 型 ,控 制 方 程 为 二 维
浅水方程:
∂z ∂t
+
∂(uh)
∂x
+
∂(vh)
∂y
=
q
(4)
∂u ∂t
+
u
∂u ∂x
+
v
∂u ∂y
+
g
∂z ∂x
+ g n2u
u2 + v2 h4 3
=0
(5)
∂v ∂t
+
u
∂v ∂x
+
v
∂v ∂y
+
g
∂z ∂y
+ g n2v
u2 + v2 h4 3
=0
(6)
式 中 :z 为 水 位 ;h 为 水 深 ;u 、v 为 x 、y 方 向 流 速 ;q
为 源 汇 项 ;g n2u u2 + v2 、g n2 v u2 + v2 为 x 、y 方 向 水 流
h4 3
h4 3
阻 力 ;n 为 曼 宁 系 数 ,g 为 重 力 加 速 度 。通 过 有 限 体 积
法 对 上 述 方 程 进 行 离 散 ,求 解 水 流 在 网 格 间 的 交 换
水量。 2.4 排水模型
按 照 研 究 区 域 实 际 排 水 能 力 划 分 排 水 区 ,将 排 水 区 排 水 管 网 概 化 成 地 下 水 库 即 等 效 管 网 ,等 效 管 网 与 河 道 相 通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在 模 型 中 设 置 泵 站 ,等 效 管 网 的 水 自 排 或 抽 排 至 河 道 ,完 成 排 水 过 程 。
3 研究实例
3.1 研究区概况 选 定 的 研 究 区 域 在 安 徽 省 蚌 埠 市 境 内 。蚌 埠 市 是 安
徽 省 地 级 市 ,位 于 江 淮 丘 陵 与 淮 北 平 原 交 界 处 ,为 季 风 气候,蚌埠站多年平均降雨量 910 mm。蚌埠市老市区及 规划发展区主要在淮河以南,地形为丘陵,沿淮 2 km 范 围 内 地 势 低 洼 ,高 程 18~22 m;2 km 以 外 地 势 渐 高 ,高 程 22~35 m。
1引 言
2 研究方法
2014 年 ,我 国 的 城 镇 化 率 已 达 到 52% ~53%[1],根 据 发 达 国 家 的 城 镇 化 经 验 ,城 镇 化 率 为 30% ~70% 期 间 是 城 市 加 速 发 展 时 期 ,这 说 明 我 国 将 在 较 长 时 间 内 处 于 快 速 城 镇 化 阶 段 。城 市 地 表 具 有 不 透 水 面 积 大 、汇 流 时 间 短 、排 水 问 题 复 杂 、产 汇 排 相 互 影 响 等 特 征 ,使 得 城 市 地 区 水 循 环 与 自 然 区 域 迥 异 ,易 发 内 涝 灾 害 。近 几 年 , 我 国 内 涝 灾 害 愈 演 愈 烈 ,北 京 、天 津 、广 州 、太 原 、石 家 庄 、武 汉 、南 京 、杭 州 、长 沙 、成 都 、沈 阳 等 城市暴雨内涝 灾 害 频 发 ,对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和 人 民 生 活 造 成 较 大 影 响 [2] 。 如 北 京“2012.7.21”事 件 ,特 大 暴 雨 直 接 导 致 了 山 区 泥 石流灾害及城市内涝,造成 77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 100 亿元[3]。
综 上 所 述 ,基 于 情 景 分 析 的 城 市 内 涝 积 水 灾 害 分 布 式 研 究 ,特 别 是 土 地 利 用 对 积 水 分 布 的 影 响 研 究 ,多 是 以 简 化 模 型 和 GIS 平 台 为 运 算 基 础 的 ,其 精 度 有 限 ,汇 水及排水过程概化程度较大。本文通过耦合 SCS 产流模 型 、二 维 水 动 力 汇 流 模 型 和 等 效 排 水 管 网 模 型 模 拟 暴 雨 内 涝 形 成 过 程 ,并 基 于 计 算 结 果 分 析 下 垫 面 变 化 对 内 涝 灾 害 的 影 响 ,以 期 提 高 城 市 内 涝 分 析 模 型 的 计 算 精 度 。
提 出 的 经 验 产 流 模 型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① 结 构 简 单 ,所 需 参 数 少 ,对 资 料 和 数 据 的 要 求 不 严 格 ,更 适 用 于 资 料 缺 乏 地 区 ;② 对 影 响 产 流 的 因 素 有 清 晰 的 考 量 ,可 以 量 化 下 垫 面 特 点 和 土 地 利 用 方 式 及 水 土 保 持 现 状 等 ,对 于 本文的研究内容有直接帮助;③计算参数可与 GIS 平台
专题研讨
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朴希桐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摘 要:采用美国农业部提出的 SCS 水文模型计算产流、二维非恒定流公式计算汇流、概化排水管网计算排水,构 建 了 城 市 洪 涝 灾 害 积 水 模 型 。以 蚌 埠 市 为 例 ,通 过 分 析 2006 年 与 2014 年 的 土 壤 及 下 垫 面 资 料 ,确 定 产 流 关 键 参 数,计算 20 年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的城市积水情况,对比分析了下垫面变化对内涝灾害的影响。 关 键 词 :城 市 内 涝 ;土 地 利 用 ;下 垫 面 变 化 ;积 水 分 析 中图法分类号:P64;TU9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264(2014)06-38-06
注 :城 市 建 制 镇 指 国 家 按 行 政 建 制 设 立 的 镇 级 及 以 上 的 城 市 行 政 区 划 ,具 体 指 政 府 、事 业 单 位 、公 共 场 所 、民 居 等 用 地 。滩 涂 指 河 流 湖 泊 常 水 位 至 洪 水 位 间 的 滩 地 ,时 令 湖 、河 洪 水 位 以 下 的 滩 地 ,水 库 、坑 塘 的 正 常 蓄 水 位 与 最 大 洪 水 位 间 的 滩 地 面 积 。有 林 地 指 树 木 郁 闭 度 大 于 等 于 20% 的 天 然 、人 工 林 地 ;疏 林 地 指 树 木 郁 闭 度 在 10% ~ 20% 的 林 地 。 郁闭度是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整个林地面积之比。
近 年 来 ,城 市 下 垫 面 变 化 对 内 涝 的 影 响 成 为 研 究 热 点 。袁 艺 等 [4] 以 深 圳 市 为 例 应 用 美 国 农 业 水 土 保 持 局 提 出的 SCS 水文模型模拟降雨径流过程,分析了土地利用 变 化 对 降 雨 - 径 流 关 系 的 影 响 。郭 宗 峰 等 [5] 基 于 产 流 参 数 分 析 了 不 同 土 地 利 用 对 径 流 的 影 响 。权 瑞 松 等 [6-7] 以 浦 东 新 区 为 例 在 GIS 平 台 上 分 析 了 不 同 阶 段 土 地 利 用 导 致 的 地 表 径 流 深 变 化 ,并 通 过 情 景 模 拟 分 析 了 上 海 市 中 心 城 区 建 筑 物 的 内 涝 灾 害 暴 露 性 。胡 蓓 蓓 等 [8] 以 天 津 市 滨 海 新 区 2020 年 的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为 基 础 进 行 了 暴 雨 内涝风险评估。
收 稿 日 期 :2014-10-27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朴 希 桐 ,女 ,硕 士 研 究 生 ,E-mail :sculette@ 。
38 中 国 防 汛 抗 旱 第 24 卷 第 6 期 2014 年 12 月
专题研讨
相 联 接 ,数 据 处 理 较 为 方 便 。综 上 ,该 模 型 满 足 研 究
研究区域面积约 76 km2,区域内包含龙子河—龙子 湖、席家沟—张公山湖、八里沟 3 条水系,其下垫面情况 见图 2。城市防洪工程包括淮河大堤、河流堤防、排水管 网 及 泵 站 、涵 闸 等 。
首 先 ,从 蚌 埠 的 区 位 、气 候 、地 理 、洪 泛 历 史 等 情 况 来 看 ,适 宜 作 为 洪 涝 灾 害 研 究 对 象 ;其 次 ,蚌 埠 市 2006~2014 年 城 镇 化 率 从 39.51% 升 高 至 49.95% ,具 备 了 快 速 发 展 的 特 征 ;再 次 ,作 为 中 等 城 市 ,蚌 埠 避 免 了 大 城 市 与 特 大 城 市 中 心 城 区 下 垫 面 类 型 的 有 限 性 。综 上 所 述 ,蚌 埠 市 适 宜 作 为 本 文 研 究 对 象 。
2.1 整体模型结构
城 市 暴 雨 积 水 过 程 包 括 降 雨 产 流 、地 表 汇 流 和 排 水
3 个阶段,城市内涝积水分析的精度取决于对上述过程
的 合 理 模 拟 。基 于 我 国 城 市 目 前 所 具 备 的 基 础 资 料 条
件 ,在 已 有 的 研 究 基 础 上 ,分 别 选 用 SCS 产 流 模 型 、二
表 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