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生态环境 2007, 16(5): 1411-1420 https://www.360docs.net/doc/763911095.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763911095.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70432);广西林科院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05-f-02)

作者简介:黄良美(1977-),男,博士,从事城市生态方面的研究。E-mail: huangliangmei@https://www.360docs.net/doc/763911095.html, *通讯作者,E-mail: xianggfri@https://www.360docs.net/doc/763911095.html, 收稿日期:2007-01-05

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黄良美

1, 2

,黄海霞2

,项东云1

*,朱积余1

,李建龙2

1.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为了监测城市热岛特征、热场空间分布及综合评价城市环境质量,探讨消减城市热岛效应对策,2005年7—9月期间,通过对南京市的中心城区夫子庙、城市湖泊玄武湖、城市森林紫金山、城市郊区浦口四个观测点选取水泥地、草地、林地和水体四种下垫面进行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24 h 同步观测,结果表明,(1)四个观测点的四种下垫面白天气温呈林地<水体<草地<水泥地的变化趋势,夜晚则是相反,但草地的温度最低;与水泥地比较,其他3种下垫面白昼期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均幅度为0.2 ~ 2.9 ,℃而夜晚林地与水体有轻微的保暖效应,晴好无风天气时这种效应更明显。(2)南京市的热岛强度平均为0.5 ~ 3.5 ℃,凌晨3:00左右热岛强度较大且平稳,当日出后热岛强度减小,但在中午12:00左右有一个明显回升,然后下降,至傍晚18:00 ~ 21:00,热岛强度有个强烈提升的高峰。(3)利用各观测点温度的时间标准差、空间标准差及时空数据正规化的标准差定量与定性的揭示了城市景观与城市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的影响机理。(4)不同观测点舒适度指数表明观测期间人们对温度、湿度和风速日变化的综合生理感觉是暑热到较舒适间的变化过程,紫金山和浦口有时给人舒适的感觉。基于实验观测数据,对南京市不同下垫面的温度日变化规律、热岛强度特征、舒适度指数以及相关成因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探讨,为城市生态建设、城市规则、城市环境治理及城市绿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下垫面;热岛强度日变化;成因与机理分析;舒适度指数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5-1411-10

城市热岛是指城市地区整体或局部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一种异常温度分布现象,除了当地天气条件、城市地理位置的影响外,城市的街道走向,建筑群密度,工厂生产,植被覆盖率降低,大量人为热排放等,都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因素。城市热岛以其独特的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城市热岛现象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早在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Howard 就指出伦敦城市中心的气温比周围的乡村高[1];此后各国学者对不同纬度、不同类型的城市陆续做了大量的城、郊气温对比观测,都发现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热岛现象,并对其时空分布、成因机理、数值模型及其环境生态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Manley 将这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命名为“城市热岛”[2],而Oke 则定义从地表面到建筑物屋顶面附近为城市覆盖层, 从屋顶面附近到上空积云层为城市边界层,并将城市中心区的温度“高峰”值与郊区温度的差值定义为“热岛强度”[3]。

国内外学者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热岛效应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报道[4-6],而作为“长江上的三大火炉”城市之一的南京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还少见报道[7, 8]。随着南京市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较多的工、商、贸、居住等混杂的区域,城市的

环境因子非常复杂。而城内绿化在各功能区不均匀,较多地方出现较大斑块的绿化空缺及薄弱区,城市生物多样性下降,绿地种质资源锐减,城内绿地面积下降,城效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城市生境较以往更为复杂。为了监测城市热岛特征、热场空间分布及综合评价城市环境质量,探讨消减城市热岛效应对策,为城市规则、城市环境治理及城市绿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通过观测实验,对比分析了2005年7、8、9月间南京市夫子庙、玄武湖、浦口、紫金山四种景观用地的日温变化规律及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特征,综合评价了风、湿、热温因子的环境舒适度。

1 实验地与研究方法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居长江三角洲顶点,北纬31o14’~32o37’,东经118o22’~119o14’,距上游的武汉722 km ,距下游的上海380 km ,长江穿越境域;现辖11区4县,面积6597 km 2。南京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6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南京三面环山,西北方向滨临长江,形成向西北开口的“簸箕”地形。由于热季东南群山阻挡了海洋季风,热空气不易扩散,所以炎热高温,热岛效应明显。

1412 生态环境 第16卷第5期(2007年9月)

南京市2005年以6、7、8、9月的气温为最高, 平均温度在24.8 ~ 28.6 ,℃ 湿度在56 ~ 77 %, 风速在2.2 ~ 2.8 m/s 。7、8、9月期间,我们进行了6次野外观测,观测日有晴、阴、多云等天气情况,但都为不下雨的天气,风速也都<4.5 m/s (表1)。观测点设在紫金山、玄武湖、夫子庙及郊外的浦口,这四个观测点地理位置和景观基质各不相同(图1),其中夫子庙位于城市中心东南部,高楼林立,人流车辆往来频繁,人为热和水汽排放量大。玄武湖公园是一个由人工桥连接成的三个湖泊小岛,公园面积3.7 km 2。紫金山位于南京市东面,是城市的绿肺,海拔高度448 m ,林地面积达29.7 km 2,植被群落多以壳斗科的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小叶青冈(C .myrsinaefolia )、石栎(Lithocarpus glaber )和苦槠(L. s glaber ),樟科的浙江桂(Cinnamomum chekiangensis )、樟树(C. comphora )和

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等树种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呈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相,观测点位置在一名为流微榭的山谷处。城市郊区浦口为长江所分隔于南京市主城区,为郊区农田用地,但已成城市郊区开发区状态,我们选择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为观测点。由于景观用地的差异,我们将四个观测点分别作为城市商业中心、城市湖泊、城市森林、城市郊区的景观用地代表。

观测是用阿斯曼通风干湿表,最低温度计,最高温度计,三杯风速风向仪在四个观测点进行全天每小时的同步观测,但是1:00、3:00、5:00、11:00、17:00、23:00部分观测点存在缺测情况,因此数据处理时删除了这6个时间段;观测高度为1.5 m 。观测过程中,在每个观测点选择水体、草地、林地、柏油路面或水泥地面等四种下垫面进行温度、湿度和风速观测,其中林地都选择观测点处高大悬铃木

表1 观测日的天气状况

Table 1 The weather condition of the observation days in the period of July—September, 2005

气温/℃ 相对湿度/% 云量/decas 风速/(m·s -1) 观测日

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均值 均值 均值 7月17日 30.1 34.1 26.2 68 5.1 2.8 7月18日 29.1 33.5 26.5 70 4.4 3.0 8月13日 29.7 33.1 27.2 70 7.4 2.8 8月14日 30.5 33.8 27.2 68 3.1 4.3 8月26日 23.2 28.4 18.5 77 3.1 1.3 8月27日 25.3 29.8 22.5 76 8.3 1.5 9月9日 24.7 30.5 20.0 70 1.3 1.0 9月10日 24.9 30.4 19.8 73 1.3 1.3 9月17日 28.2 30.9 25.8 78 3.3 2.0 9月18日 26.1 30.2 23.7 82 9.4 2.5 9月24日 21.3 24.9 19.6 69 9.1 2.3 9

月25日 21.0 24.3 19.6 73 9.5 3.0

图1 南京市主要景观及研究观测点

Fig. 1 The loc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sites and the major landscape form of Nanjing

黄良美等: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1413

(Platanus acerifolia )的树荫下取样(夫子庙为街道树,其他都是林地),林地绿化树种主要有悬铃木(Platanus sp ),雪松(Cedrus deodara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 ),银杏(Ginkgo biloba ),栾 树(Koelruteria paniculata ),杨(Populus sp ),柳(Salix sp ),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火棘(Pyracantha founeana ),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等。草地是选择观测点近旁的宽阔草坪,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草坪,其草种为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 ).、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 L )、草狗牙根(Cynodon Dacty;on (L.) Pers.),结缕草(Zoysia jaonica S.)等品种。水泥地面则是十字路口、泊车广场或操场。水体在夫子庙是其旁边的秦淮河段观测,玄武湖则是在一伸向湖中的狭长堤道上观测取样,紫金山是在流微榭的湖面上观测取样,浦口由于实际情况没有水体的取样。本实验由于是实地观测,各观测下垫面面积无法一致,我们以取样观测位置中心点辐射的同质面积至少超过500 m 2设为小气候观测尺度,这一尺度也可作为景观分辨率尺度。

数据处理:(1)分析四种下垫面温度日变化特征时,以各观测点水泥地面为参照进行对比;(2)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时以城市中心夫子庙为参照点进行对比,对比前将水体、草地、林地、水泥地面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平均作为该观测点的温度和湿度,风速则是空旷草地上每小时测量的5组连续读数平均值;(3)分析城市热岛时空变化的生境影响时,采用时间、空间及时空数据正规化等

3种方差进行比较分析;

(4)用北京市气象局1997年发布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与陆鼎煌基于环境卫生学的人体舒适度指数[9-11]综合评估了各景观用地的生态气象因子,数据处理(3)与(4)的计算式如下:

ij ij i X X X =?)

(i = 1, 2, 3,…, P = 24) (1) ?ij ij j

X X X =? (j = 1, 2, 3,…, N = 4)

(2) ij X X X ?=

(

(i =1, 2, 3,…, P , j =1, 2, 3,…, N )

(3)

1.80.0055(100)32di Ta RH =+?? (4)

式(1)中ij X 是 j 类生境 i 时的观测温度,i

X 是水泥、林地、水体和草地四种生境的 i 时平均温

度,ij X )

是用i X 中心化后的第一类矩阵,式(2)

中j X 则是 j 类生境的24小时平均温度,?ij X 则用

j X 中心化后的第二类矩阵,式(3)中ij X (是用i X 中心化后再进行其标准差转换后的第三类矩阵;用ij X )、?ij X 和ij X (

三种4×24矩阵进行标准差计算,就

可求出各观测点温度在时间系列、空间系列及时空综合系列的日变异特征。

式(4)di 和式(5)u 分别是北京市气象局发布的舒适度指数与陆鼎煌基于环境卫生学的舒适度指数,Ta 、RH 和V 两计算式一样,分别是指气温()℃、相对湿度(%) 和风速(m/s)。(4)式的舒适度划分等级在热季期间是:59~70为舒适,71~75为较舒适,76~79为微热,80~85为炎热,86~89为暑热,>90为酷热;而(5)式的舒适度划分等级是:<0.6为不舒适,0.6~0.75为较舒适,0.75~0.85为舒适,≥0.85为很舒适。由于这两种舒适度指数表征方向不同,即前者舒适度指数越大,而表征的舒适度越差,后者则是舒适度指数越大,其所表征的舒适度越好,因此,将两个指数综合比较运用,可以较好的对南京市不同景观用地的气象环境质量作出评估与预报。

2 结果

2.1 南京市不同下垫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 2.1.1 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夫子庙观测结果表明水泥地、水体、林地和草地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差异明显,白昼期间(6:00~18:00),气温呈林地<草地<水体<裸地的变化趋势,各下垫面与裸地比较(图2a ),温差林地为0.2 ~ 2.9 ℃,草地为0.4 ~ 1.7 ℃,水体为0.2 ~ 1.0 ℃,温差普遍中午时最大,日出前日落后较小。夜晚至次日凌晨期间(18:00~次日6:00),草地和裸地的温度下降较大,四种下垫面温度是林地>水体>裸地>草地;与裸地比较,林地与水体温度高0.2 ~ 0.8 ℃,而草地则低0.2 ~ 0.8 ℃,最低为1.0 ℃,

尤其是深夜期间。 2.1.2 城市湖泊 玄武湖公园白昼期间,四种下垫面的气温变化趋势如夫子庙,但与裸地比较(见图2b ),其他三

种下垫面的降温幅度(0.4 ~ 1.9 ℃)较夫子庙小,

如林地最大降温幅度为1.9 ℃,而草地最大降温也为1.9 ℃,但时间段上有些不同,林地多为正午前后(10:00 ~14:00),而草地则多是日落期间(

18:00

1414 生态环境第16卷第5期(2007年9月)

左右)。水体的降温要小,仅为0.5 ℃左右。这可能是大面积的玄武湖水面在太阳高度角小时对光反射强,而太阳高度角大时对短波光吸收强所致,白昼间有时还观测到湖泊较裸地温度高0.8 ℃。夜晚至次日凌晨期间,四种下垫面的温度变化呈现出水体处的温度较其他生境高0.2 ~ 0.6 ℃,其次是林地,尔后是裸地,草地仍是温度最低的下垫面。

2.1.3 城市森林

紫金山白昼期间,温度总体变化也是呈现出林地<水体<草地<裸地的趋势,与裸地比较(见图2c),林地的降温幅度较大,中午前后,均降温达到2.5 ℃,最大达到2.9 ℃,而水体降温幅度在0.8~1.8 ℃,也是多出现在正午前后;草地降温幅度较小,并且常出现较裸地温度高的情况,因为在紫金山,裸地只是选择十字公路口,或小型的临时泊车场地,宽阔度较小,公路两旁是山林,泊车处旁也是林地,而草地面积较大,近旁是水体湖泊,因此天空开穹度较大,这样白天观测到的温度往往出现较裸地温度还高的情况。夜晚期间,四种下垫面温度呈现出水体>林地>裸地>草地的情况,其中水体较其他三种下垫面有时温度高0.9 ℃。

2.1.4 城市郊区

城市郊区浦口白昼期间,林地温度仍是最小的,其次是草地,裸地仍是温度最高的下垫面。林地与裸地的温差在1.2~2.5 ℃,草地与裸地的温差在0.8~1.5 ℃,但由于裸地有时为教学楼和林地所遮挡,温度会较草地低。夜晚期间,林地会较裸地、草地温度高0.5~1.0 ℃,草地仍是温度最低的下垫面(见图2 d)。

a: 夫子庙

b: 玄武湖

图2 观测期间南京市不同生境与水泥地温差日变化特征(a: 夫子庙;b: 玄武湖;c: 紫金山;d: 浦口)

Fig. 2 The diurnal changes of air temperature ranges at the four observation sites during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July-September, 2005

(a Fuzi Temple site, b Xuanwu Lake site, c Purple Mountain site, d Pukou rural site)

黄良美等: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1415

2.2 南京市热岛效应变化规律

据Oke及有关学者等[3, 4, 6, 12]把城市中心与近郊同时相及同高度(距地面1. 5 m )的气温差定义为城市热岛强度,该差值越大表示热岛效应越强的原理出发, 我们以南京市市区的夫子庙与郊区浦口、城市森林紫金山和城市水体玄武湖的平均气温日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了南京市热岛效应的日变化规律(图3)。

2.2.1 南京市城市中心与郊区气温日变化比较

南京市区夫子庙、郊区浦口的平均气温对比表明,热岛强度从12:00至18:00有明显的增大,之后的热岛强度变化有所起伏,在20:00左右出现热岛强度的较大值;从次日凌晨0:00到5:00,热岛强度稳定且较强,在次日凌晨2:00左右也有较大值;从次日5:00起到12:00,热岛强度呈减小趋势,但有起伏。如7:00左右热岛强度呈现负值,这有可能是因为郊区总体地势开阔,观测时因太阳照射逐渐增强,升温较快,而城市内观测地高楼林立,在一定程度上因遮荫导致升温慢。总体上夜间热岛强度的变化趋势较白天平缓,但强度较大,如从6:00到18:00期间平均热岛强度为0.8 ℃,而18:00到次日5:00,平均热岛强度为1.2 ℃,总体日平均热岛强度为1.0℃,观测期间最大的热岛强度个例为8月26日20:00的5.3 ℃。

2.2.2 南京市城市中心与城市森林日温变化比较

城市森林紫金山气温与城市中心夫子庙气温比较明显低,二者形成的热岛强度随时间上的变化亦如上例之郊区比较,但有一个明显的双峰变化,即18:00~20:00有个较大的热岛强度,次日凌晨2:00左右又有个较大的热岛强度。热岛强度全日平均为2.1 ℃,而白昼期间(6:00至18:00)为1.7 ℃,夜间为2.7 ℃,观测期间最大的热岛强度个例为8月

c紫金山

d浦口

续图2 观测期间南京市不同生境与水泥地温差日变化特征(a: 夫子庙;b: 玄武湖;c: 紫金山;d: 浦口)

Fig. 2 The diurnal changes of air temperature ranges at the four observation sites during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July-September, 2005

(a Fuzi Temple site, b Xuanwu Lake site, c Purple Mountain site, d Pukou rural site)

1416 生态环境第16卷第5期(2007年9月)

26日20:00时的5.3 ℃。显然,城市森林较郊区浦口与城市中心形成的热岛强度大。

2.2.3 南京市城市中心与城市湖泊气温日变化比较

城市湖泊玄武湖与城市中心夫子庙的气温比较,有一定的降温,特别是在上下斑高峰期间,热岛强度有较明显的体现,其后热岛强度变小,甚至于出现城市湖泊较市中心温度高0.5~1.3 ℃的情况,尤其是早晨6:00和中午13:00,这可能是观测期间

图3 观测期间南京市各观测点的温度日变化特征

Fig. 3 The diurnal changes of the air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observation sites in Nanjing during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July-September, 2005

图4 南京市不同观测点四种生境气温的时间、空间及时空标准差

Fig. 4 The three types of standard dev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 in the four types of land cover in Nanjing during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July-September, 2005

黄良美等: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1417

玄武湖地势宽阔平坦,没出现如市中心因高楼遮挡温度上升较慢的情况,加上中午时水体对阳光短波的强烈吸收,玄武湖较各观测点温度上升而言是最快的。玄武湖与夫子庙形成的日均热岛强度为0.8 ℃,白昼为0.7 ℃,夜间为0.9 ℃,观测期间最大的热岛强度个例为8月26日16:00时的3.5 ℃。玄武湖夜晚热岛强度较郊区浦口、城市森林紫金山形成的热岛强度小,这是因为玄武湖本身就是在城市的主城区内,靠火车站及北面的工业区及新的城市中心湖南路段。因此,受城市内部气候影响较明显,即与城市中心气候环境有趋同性。

2.3 南京市热岛效应的生境影响

各观测点不同下垫面气温的时间标准差总体上是水体<林荫<草地<裸地;而空间标准差是林地>裸地>草地>水体(图4)。时间序列上标准差小表明该下垫面稳定,全天温度变化较小,如林地由于树冠遮荫,温度受天气不稳定变化影响较小,而裸地、草地下垫面受天气人为影响因素较多,一天温度变化较大。空间序列上标准差小表明该下垫面与总体景观环境温度接近,由于温度变化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林地与裸地作为光照强度变化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受光照最小,另一个则最大,因此二者的标准差较大,也即偏离出总体景观温度较大[13-15]。对温度时空数据正规化后,最小标准差下垫面在城市中心夫子庙是裸地,城市森林紫金山是水体,城市湖泊则是草地,郊区则是水泥地,因此,在统计意义上,水泥地是城市中心热环境的代表下垫面,即最代表该地气温的时空日变化特征,同理,水体是城市森林热环境的代表下垫面,草地是城市湖泊热环境的代表下垫面,水泥地是郊区热环境的代表下垫面。2.4 南京市不同观测点生物舒适度指数

表2是实验采用的两种舒适度指数计算结果,陆鼎煌的舒适度指数表明,在一日之内,从8:00~10:00期间,夫子庙、玄武湖、浦口和紫金山都为较舒适,从12:00~16:00期间四个观测点都为不舒适;从 18:00~20:00期间,夫子庙仍为不舒适,玄武湖则在18:00-19:0仍为不舒适,浦口与紫金山在此期间则为较舒适;从21:00至次日7:00时四个观测点皆为较舒适与舒适,其中紫金山在21:00时至23:00时还达到很舒适,而浦口是在次日凌晨2:00时达到很舒适。

而北京气象局舒适度指数表明,在 8:00~10:00期间,四个观测点主要为微热,但紫金山在8:00为较舒适,夫子庙则在10:00为炎热。在12:00~16:00期间,四个观测点为炎热级,但夫子庙在13:00~16:00间为暑热度级,浦口则是在14:00时出现暑热度级。在18:00~24:00时,四个观测点主要为微热度级,但夫子庙至21:00前为炎热度级,此后才是微热度级,浦口在20:00前也仍为炎热度级,此后为微热度级,玄武湖在19:00前也仍为炎热;紫金山从21:00时开始为较舒适度级。从次日凌晨1:00 ~ 7:00时夫子庙仍为微热度级,其他皆为较舒适度级。

3 结论与讨论

城市各观测点的林地、水体、草地和裸地等微尺度生境气温日变化在白昼时都呈现出林地<水体<草地<裸地的趋势,夜间则呈现相反的趋势,以草地温度最低;而城市各观测点气温日变化则呈现城市森林<城市郊区<城市水体<城市中心的景观热环境特点;城市中心区和与城市郊区在中午的时候增温剧烈,夜里却降温急剧,气温日振幅较

表2 南京市不同观测点两种舒适度指数的日变化特征

Table 2 The diurnal changes of two types of comfortable indices at the four observation sites

舒适度指数1 舒适度指数2

时间

夫子庙浦口玄武湖紫金山夫子庙浦口玄武湖紫金山

08:00 0.72 0.68 0.70 0.78 76.8 77.0 77.0 74.6 09:00 0.66 0.66 0.67 0.75 78.8 77.8 77.6 76.2 10:00 0.60 0.60 0.62 0.68 80.4 79.4 78.5 78.1 12:00 0.44 0.52 0.49 0.56 85.3 84.0 84.2 81.5 13:00 0.42 0.48 0.50 0.51 85.7 85.1 83.9 83.2 14:00 0.40 0.45 0.46 0.51 86.3 85.8 84.9 83.0 15:00 0.42 0.49 0.49 0.53 85.8 84.2 83.9 82.5 16:00 0.43 0.50 0.54 0.54 85.2 84.0 82.6 82.2 18:00 0.53 0.59 0.62 0.69 82.4 80.8 79.9 78.1 19:00 0.57 0.64 0.65 0.75 81.4 79.1 78.7 76.8 20:00 0.61 0.66 0.68 0.78 80.3 78.0 78.2 75.5 21:00 0.64 0.65 0.69 0.81 79.6 77.9 77.8 74.9 22:00 0.71 0.73 0.74 0.82 77.9 76.2 76.0 74.3 00:00 0.73 0.76 0.76 0.79 76.8 75.1 75.2 73.1 02:00 0.74 0.80 0.76 0.76 76.2 73.0 74.5 72.1 04:00 0.75 0.80 0.75 0.75 75.3 71.9 74.1 71.6 06:00 0.75 0.79 0.75 0.78 75.3 73.5 74.5 72.9 07:00 0.70 0.76 0.72 0.74 77.0 74.4 75.4 75.2

1418 生态环境第16卷第5期(2007年9月)

大,城市森林与城市水体白昼较凉爽,增温缓和,气温的日振幅较市区和郊区小。Chudnovsky等[16]在晴朗、无风、炎热的天气下对Tel-Aviv城内宽阔的广场,狭窄的小街道和林荫道等不同的生境做连续24小时观测分析时指出,宽阔的街道和广场,中午时分剧烈增温,夜里急剧冷却,气温日振幅最大;林荫道和有绿化的广场白昼较凉爽,气温日振幅较小。Saaroni等[17]的研究也表明城市水体在冬季和夜间起保温作用,热季和白天起减温作用。湖泊水温和气温的变化幅度较四周路面小,最高和最低温出现时间也相应落后。

南京市热季有明显的热岛效应,夜间热岛效应的频率明显高于白天热岛效应出现的频率,热岛强度夜间也强于昼间。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地形、城市附近自然景观、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18, 19]对城市局地内部生境的气温日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玄武湖、夫子庙、紫金山、浦口这四个测点的景观环境明显不同,比较它们内部生境的气温日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景观环境对城市区域的气温日变化影响。如夫子庙地处城市中心,人为排放热多,而其生境多为水泥、柏油及高楼建筑,植被覆盖率少、水体少,使得夫子庙地区气温变化剧烈,因此,夫子庙的气温日振幅最大,是以水泥地为代表生境;浦口远离市中心加上农林地的降温作用,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其温度的影响,因此,浦口虽也是以水泥地为代表生境,但气温日振幅比夫子庙小;城市湖泊与城市森林在白天起减温作用,同时增加蒸发量,而夜晚起保温作用;城市森林紫金山能有效地阻挡、吸收太阳辐射, 增加蒸腾量,减轻热岛强度,因此,总体比较而言,玄武湖、紫金山白昼较凉爽,增温缓和,气温的日振幅较夫子庙和浦口都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也相应落后和降低。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夜间强于白昼一是因为夜间城市中有大量的云层而郊区、城市森林天空少云。城市云层多可以大大减小城市的有效辐射,使得城市地面冷却小而慢,而郊区和城市森林云层少则使地面气温下降快。另一方面是城市晚上下斑高峰车流人员密集,大量排放热量,使得白天城市中生境储存的过多热量没能像郊区、城市森林样得到及时有效辐射传导,加上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地导热率又比郊区与城市森林大,因此使地面空气温度仍然平稳甚至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夜晚的郊区与城市森林地面有效辐射强地面温度冷却就快,地面气温迅速降低,尤其是城市森林,其大面积的林地以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有效的吸收利用阳光,遮挡阳光,使得地面热容量小,林地温度白昼出现逆温现象。

时间序列、空间序列及数据正规化的时空序列三种气温标准差能简明的揭示出城市生境,城市景观用地与城市热岛强度间的时空变化与成因机理。根据城市景观基质定义分类城市景观用地,城市中心是以水泥地、柏油路,硬质铺装地为主的景观基质,可粗略的分类为水泥地面;同理城市森林是以山林湖泊地为主的景观基质,粗略的视为林地;城市湖泊是以水体为主的景观基质,郊区是以农田山林为主的景观基质,但由于开发建设,大面积已呈开发区景观特点。当我们用城市景观热环境的代表生境与景观用地粗分类相比较可发现,对城市中心、城市森林、城市湖泊而言,两者具有合理性的重叠性,尤其是城市中心,而城市森林热环境结果虽以水体为代表生境而非林地,但从水体与林地气温日振幅较小,夜间多具保温现象言,水体可以替代林地为代表性生境;城市湖泊热环境结果以草地为代表性生境非水体,这可能是因为城市湖泊处于城市环境内,受城市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加上玄武湖水体具一定的富营养化,水面处的温度变化较不稳定,因此没能形成以本身水体为代表生境,而趋向于草地。总得来说,用城市热环境代表生境指示城市景观用地,在城市中心可得到较好的结果,其他三者存在一定差异。

用经验的舒适度指数能评判出南京市不同景观用地的生态气象因子影响程度,可为人们日常生活及气象预报提供参考。从时间上看夫子庙和玄武湖不舒适期较浦口与紫金山都长,而夫子庙较玄武湖又要略长。在地理位置上夫子庙与玄武湖是同处于城市主城区内,但夫子庙更处于城市热岛的中心,因此,玄武湖一方面会受城市热岛中心辐射的强烈影响,出现不舒适期延长,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景观用地是水体,具有一定的降温效应,则会接近城市郊区与城市森林较城市中心早出现舒适情况。这似乎表明地理位置较生境性质对舒适度的影响大,然而,紫金山与浦口郊区都出现很舒适,且紫金山出现时间上较浦口郊区早,持续时间也长,这说明紫金山舒适度较浦口良好,可是在地理位置上,紫金山却更近城市中心,因此,这种情况又表明生境性质较地理位置对舒适度影响大。这种矛盾性的存在,内在原因很可能是尺度效应的问题。对两种经验舒适度指数比较可看出,二者指示趋势相似,但北京气象局发布的舒适度指数在热度级上较好的凸现出城市中心与城市郊区在中午时段出现暑热的情况,对18:00 ~ 24:00的热度级评判也较好。总体而言,用这两个经验舒适度算例,基本可以作出南京市城市中心、城市湖泊、城市森林和城市郊区的风、湿和热温等生态气象因子的环境评判,陆鼎煌基于环境卫生学的舒适度指数在评优上

黄良美等:南京市四种下垫面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城市热岛效应 1419

分析判断较强,而北京气象局舒适度指数在评热上分析判断较好。

城市热岛效应在热季对人们生活及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加强绿化,提高城市绿化的总体水平,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重点地区合理增加城市水体面积与容量,科学建立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及提高城市生态型建筑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热季高温时的热岛强度。

致谢:作者感谢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对本实验研究给予的协助,感谢南京农业大学樊多奇老师对实验提供观测仪器及建议。

参考文献:

[1] Howard L. Climate of London Deduced from Metrological

Observations(V ol. 1)[M]. 3rd edition. London: Harvey and Dorton Press, 1833: 348.

[2] Mnaley G. On the frequency of snowfall in metropolitan England[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58, (84): 70-72.

[3] Oke T R. Boundary Layer Climate[M]. Methuen, London, 1987:

252-302.

[4] 周淑贞, 张超.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J]. 地理学报, 1982, 37(4):

372-382.

Zhou Shuzhen, Zhang Cao.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Shanghai.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3, 37 (4): 372-382.

[5] 孙亦敏, 边海. 天津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综合性研究[J]. 气象学报,

1988, 46 (3): 341-348.

Sun Yiming, Bian Hai (边海). A comparehensive study o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Tian Jin [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88, 46 (3): 341-348.

[6] 张景哲, 刘启明. 北京市地表结构与城市温度间的时间变化关系

[J]. 地理学报, 1988, 43 (3): 159-168.

ZHANG Jingzhe, LIU Qiming. The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land cover components and air temperature in Beijing,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8, 43 (3): 159-168.

[7] 唐伶俐, 陈刚, 戴昌达. 南京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J]. 国土资源

遥感, 1993, (2): 6-9.

TANG Lingli, CHEN Gang, DAI Cangda.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n heat island characteristics in Nanjing City.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ses [J], 1993 (2): 6-9.

[8] 马雪梅, 张友静, 黄浩. 城市植被与城市热岛的相关性研究[J]. 国

土资源遥感, 2005, 65 (3): 10-13.

MA Xuemei, ZHUANG Youjing , HUANG Hao.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vegetation and urban heat island [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 2005, 65 (3): 10-13.

[9] 陆鼎煌. 北京城区绿化状况与夏季居民舒适度指数[J]. 北京林业,

1984, 34 (1): 28-36.

LU Dinghuang. The urban greening state of Beijing and the comfortable index for residents in summer[J]. Beijing Forestry, 1984,

34 (1): 28-36.

[10] 刘梅,于波, 姚克敏. 人体舒适度指数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

气象科技, 2002, 30 (1):11-14, 18.

LIU Mei, YU Bo, YAO Keming The research state of the comfortable index for human bod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J].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30 (1):11-14,18. [11] 郑敬刚, 张景光, 李有. 郑州市热岛效应与人体舒适度研究[J]. 应

用生态学报, 2005, 16 (10): 1838-1842.

ZHENG Jinggang, ZHANG Jingguang, LI You. Heat island effect and human body comfortable degree in Zhengzhou city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16 (10): 1838-1842.

[12] KLYSIK K, FORTUNIAK, K.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of Lodz, Poland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9, (33): 3885-3895.

[13] SHUDO H, SUGIYAMA J, NORIYOSHI Y, et al. A study 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fluenced by various land uses[J]. Energy and Buildings, 1997, (26): 199-205.

[14] VOOGT J A, OKE T R. Effects of urban surface geometry on

remotely-sensed surface temperatur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8, 19 (5): 895-920.

[15] SVENSSON M K, ELIASSON I. Diurnal air temperatures in built-up

areas in relation to urban planning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 (61): 37-54.

[16] CHUDNOVSKY A., BEN-DJOR, E., SAARONI, H.. Diurnal thermal

behavior of selected urban objects using remote sensing measurements.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4, (36): 1063-1074.

[17] SAARONI H., BEN-DOR, E., BITNA, A.,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icr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Tel-Aviv, Israel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 (48): 1-18.

[18] 周凯, 叶有华, 彭少麟, 等. 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与城市热岛[J].

生态环境, 2006, 15 (2): 381-385.

ZHOU Kai,YE Youhua,PENG Shaolin et al.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and its effects on urban heat island (UHI)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15(2):381-385.

[19] 彭少麟, 周凯, 叶有华, 等.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

2005, 14 (4): 574-579.

PENG Shaolin, ZHOU Kai, YEYou-hua,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urban heat island[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5, 14 (4): 574-579.

1420 生态环境第16卷第5期(2007年9月)

The diurnal change of air temperature in four types of land cover

and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Nanjing, China

HUANG Liangmei1, 2, HUANG Haixia 2, XIANG Dongyun1*, ZHU Jiyu1,LI Jianlong2

1. 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1,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Rapi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generated by the urban landscape influence the comfort and health of inhabitants as well a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ir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different land use areas. In this paper, four types of land cover, namely urban bare concrete cover, urban woods or the shade of trees, urban water areas and urban lawn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ir 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was also analyzed using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data measured at four fixed observational spots in Nanjing, China,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05. Dry and wet bulb temperature data were obtained by whirling psychrometers, and wind speed data by cup anemome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four types of land cov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observation sites. In general, the air temperature of these land covers complied with the order during daytime: urban bare terra > urban lawn > urban water areas > urban woods or the shade of trees, with reversed order during night when the temperatures of the lawn became the lowest. Compared with the bare terra or cement cover, the other three types showed the effect of dropping air

℃ e were some instantaneously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ed temporal series temperature ranging between about 0.2 ~ 2.9 . Ther

among these four covers in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sites. Therefore, a marked heterogeneity in a smaller ground cover scale could be detected from the microclimatic spatial pattern. (2) The UHI effect could be detected obviously by the 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surrounding areas. The average UHI intensity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was between 0.5 ~ 3.5 ; however, 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 day-to-day variability. A strong UHI effect usually occurred around midnight; while about 2-3 h after sunrise, the UHI began to decrease till midday time; and during 13:00 ~ 15:00, the UHI had a sudden increase then decreased again; however after sunset, a peak UHT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during 18:00~21:00. Clearly, our results manifested that the nocturnal horiz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at reported in other large cities. (3)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o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microclimatic dynamic of these four kinds of urban cover in four observational sites, and revealed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4) Finally,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four urban observational sites was assessed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comfortable index. There is no doubt our study presents the insight to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decrease the high temperature in hot summers, and is relevant to the urban planning redevelopment.

Key word: urban ground cover types; diurnal changes of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cause and effect analysis; comfortable index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基本简介 城市热岛效应(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城市白天和黑夜的热岛效应[1]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

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热岛效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杨巧巧环境科学2134122115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1),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2)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干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城市干岛: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效应: 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哈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高大,使风速在此大为减弱,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城市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定义: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简介 英文名称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 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来源与发展 20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把这种气候特征称为“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这些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其道路及建筑物的成分多为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砖石和金属等,这些材料都是吸热能手,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据资料显示,它们所占的面积约为70%~80%E 。另外,这些材料大多较郊区绿地的颜色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较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郊区土地有大量植被覆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带走热量,使温度不会太高。例如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树冠温度为3O℃左右时,水泥铺成的地面的温度就可达到57℃,而柏油铺成的马路的温度更可以高达63 度。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为热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城市大量的人为热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弛等将人为热源分

城市热岛效应的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成因及措施 一、引言: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二、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2.1.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 由于城市“水泥森林”的发展,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同时也改变原有的自然地面的面积比例。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材料改变了地表热交换和大气动力学特征,更易吸收大量热辐射,致使夜晚红外辐射的热量相应增多,如果这种建筑物贯穿于整个城市则可使城市上空温度升高。另外,城市由于参差不齐的建筑物,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城市热导效应”对人在城市生活的影响及缓解对策姓名与学号 年级与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本2(业余)) 学习中心合肥中心 指导教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 2015 年11 月8 日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2015 年11 月8 日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 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 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叠加产生这种效应,将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城市热岛;温差;人体影响; I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及有效应对措施 (原创)

1.城市建筑蓄热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原理 以建筑连片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某大城市为例,有1000万人口、400万辆汽车,汽油的燃烧值是3.45*10^7J/L,按每辆轿车每天行驶50公里,每天耗油量4升计算,每辆轿车每天的燃烧值为38kwh,400万辆,总散热量为15200万kwh=1.52亿kwh。 人体散热功率以100w计算,1000万人,一天的散热量为: 100W×24h×1000万=2400万kwh=0.24亿kwh。 太阳辐照地面,每平方米功率高达0.8-1kw,辐照1平方公里地面的太阳能功率为100万kw,10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功率为10亿kw,一天晒10小时,可形成100亿kwh热量。 从总热量来说,人体和汽车释放的热量加在一起,也仅相当于太阳辐照热量的1/50,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远高于城市汽车、人体释放的热量。 一般认为是城市下垫面变化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太阳辐照地面形成的热量是如何因城市下垫面变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呢? 本课题人员在进行建筑隔热等建筑热工学原理研究过程中,发现:以一般日照每天所能达到的传热厚度计算,不同材料单位面积的蓄热量相差几十倍、上百倍。

首先通过在BEED建筑热工节能软件的传热延迟时间计算,得到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不同材料的传热厚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到的传热系数,计算同样时间内的传热量,就可以得到不同材料在达到同样传热量时的各自厚度,在此基础上计算蓄热量,见下表: 材料在日光照射下的传热时间和传热厚度计算 日光照射墙体,按表面升温20℃计算传热,在延迟时间之前,传热被墙体吸收形成为蓄热,墙体传热量计作零。超过延迟时间后,并且达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分会场编号:S10 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分析 季 嬿1,朱 焱1,张宁2 (1. 苏州市气象局,苏州,215131 2.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发展,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市户籍在册人口约661.08万人,流动人口达到690万左右,随着城市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张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显著地加快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这可能导致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凸显。因此,利用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对苏州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估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的要求,选择苏州市范围内53个城市热岛代表站(其中城区站点19个,郊区站点34个)观测得到的4968组气温数据(共计119232个气温记录),对苏州市2013年夏季热岛强度值进行了整体评估。其次,利用1986至2010年美国宇航局(NASA)Landsat/TM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地表气温数据对五种不同下垫面(城镇、裸地、水体、农田、林地)条件下的热岛效应强度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估计。具体方法是:以太湖平均温度作为本底温度,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下垫面地表温度与太湖平均温度的差值得到相对温度,按照相对温度差值大小分为6级来表征热岛效应强度,从而得到苏州热岛强度等级分布。除了观测资料分析,本研究还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不同绿化率、绿化方式对苏州市气象环境、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具体数值试验方案包括一组参考试验和五组敏感性试验,即:苏州市区实际绿化率(参考试验)、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无植被覆盖(敏感性试验1)、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2)、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40%的树木覆盖(敏感性试验3)、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均为20%的草地覆盖(敏感性试验4)、苏州市区所有网格点人为热为0(敏感性试验5)。 研究结果表明:1)2013年度6-8月苏州城市热岛强度值为0.47℃,满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三星级”(≤2℃)考核要求;2)1986至2010年的卫星反演资料表明,随着苏州城市化的进程,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有缓慢增强的趋势。从分布特征来看,苏州城市热岛效应呈明显的放射型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植树绿化和草地绿化都可以使局地空气温度有所下降,植树绿化的降温效果要优于草地绿化。苏州现有绿化水平(以树木绿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热岛效应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 -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影响 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表现在: 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1]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最新新闻 春节人口大迁移明显减弱城市热岛效应2015-02-12 21:57 中国春节期间的人口大迁徙被称为世界上每年最大规模的人类迁移,人次多、周期短、方向性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井勇的研究团队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口迁移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尤以夜间更为明显。...详情 中文名城市热岛效应 外文名Urbanheatislandeffect 形成原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 概念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 年平均温差1°C 夏季温差6°C以上 目录 1历史沿革 2形成因素 ?城下垫面 ?人工热源 ?水气影响 ?空气污染 ?绿地减少 ?人口迁徙 3基本特征 4科学实验 5主要危害 6防止措施 ?绿化环境 ?减少排放 ?城市规划 7研究进展 1历史沿革 19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热岛效应”的气候特征理念。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岛上的地面气温,由于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及改善措施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高强度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剖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危害,并从当前城市热岛效应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低热岛强度的对策。 关健词:城市热岛效应成因措施 0 引言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近年来,我国城市夏季伏天日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逐渐增多。据报道,2005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和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度的日数一般在5天以上,其中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福建大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等地普遍持续高温10-15天,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等地达16-25天,很多城市日气温频频刷新当地气象纪录[1]。城区高温化得背后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现象。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就以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讨。 1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1城市污染物增加 正常的空气中含21%氧气和78%氮气,还有1%是其他物质。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由于大量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区大气中CO、SO2、NO x等有毒气体浓度大,总悬浮颗粒物密集,温室气体的含量高。其

城市热岛效应解决的措施

产生的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如目前美国1/6的电力消费用于降温目的,为此每年需付电费400亿美元。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解决措施: 既然城市中人工构筑物的增加、自然下垫面的减少是引起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热岛效应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 析及影响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 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 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 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 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 形成高强度的热岛。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阻碍通行,使城市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 郊区形成了一个相同的。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 了城市热岛。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 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这些年来,由于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 建成,它的热容量低,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 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 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 明显,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 因。近年来,随着的高速发展,城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 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城市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如混凝土、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吸热快而量小,在相同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其道路及建筑物的成分多为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砖石和金属等,这些材料都是吸热能手,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据资料显示,它们所占的面积约为70%~80%E 。另外,这些材料大多较郊区绿地的颜色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较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郊区土地有大量植被覆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带走热量,使温度不会太高。例如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树冠温度为3O℃左右时,水泥铺成的地面的温度就可达到57℃,而柏油铺成的马路的温度更可以高达63 度。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为热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城市内大量的人为热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弛等将人为热源分为建筑物、交通、工厂排热和其他排热四大类。其

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 英文名称: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简称UHI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 10 月最强。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0.7~1.0℃,上海为 0.5~1.4℃,洛杉矶为0.5~1.5℃。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 并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 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专业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题目 基于遥感的京津冀城市热岛效应联动效应初探 指导教师 霍红元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邢晓瑞 学号 1130080208 一、研究目的(选题的意义和预期应用价值)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e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和一些别的因素产生这种效应,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预期应用价值: 对于研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对策、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人民的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布局与合理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方面(文献综述)(一)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城市热岛的形状 自从1972年,R a o首先证实了城市区域可以通过分析卫星热红外数据而区分出来,并使用ITOS-1卫星数据制作了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的地面热场分布图[6]。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Carlson等分析了美国洛杉矶地区昼夜热场分布情况[22],Matson等利用NOAA数据研究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夜间城乡辐射温度差异[23],Price等利用热红外制图仪数据评估了美国西北部地区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强度[24] 。 接着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利用NOAA/AVHRR数据研究了北京、上海、苏州[27]、沈阳[28]等多个城市的热岛现象。虽然研究区域各不相同,但是却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城市热岛的形状、走向和位置都与建成区基本一致;在城市内部,城市热场的分布结构同土地覆盖特征密切相关,低植被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呈现出明显的高温中心,植被覆盖度大的乡村则显示为低温区域。然而,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1. 1 km的地面分辨率只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 响(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随之而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的城市“热岛效应”作为这些环境问题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 温化”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 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 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在夏季,城市局 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 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这些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 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 可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 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 的特征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近年来,随 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其道路及建筑物的成分多为水泥、柏油、钢筋混凝土、砖石和金属等,这些材料都是吸热能手,它们具有热容量大、导热率高的特点,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据资料显示,它们所占的面积约为70%~80%E 。另外,这些材料大多较郊区绿地的颜色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较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郊区土地有大量植被覆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带走热量,使温度不会太高。例如在夏天,当草坪温度为32℃、树冠温度为3O℃左右时,水泥铺成的地面的温度就可达到57℃,而柏油铺成的马路的温度更可以高达63 度。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为热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城市内大量的人为热释放引起城市地区局部升温,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弛等将人为热源分为建筑物、交通、工厂排热和其他排热四大类。其中,空调排热是建筑排热的重要部 6]。城市人为热释放量相当可怕,有时候甚至比太阳净辐射还大,美国科学家SAILOR D J的研究表明_7],城市人口规模越大的温度就比郊区高得越多。据研究显示,如果城市拥有l万人口规模,其热岛强度可以达到0.11 OC,如果拥有1O万人口规模,热岛强度则会达到0.32℃,如果在100万人口的城市,热岛强度则高达0.91 oCt 。Mitchell通过美国77个城市的资料证明城市最大“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控制方法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控制方法 常洪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一班1230080001 摘要: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尤其是城市热岛效应,我们要分析其成因并在这基础上探究控制方法。 关键词:热岛效应、成因、绿化 一、综述热岛效应的概念、成因以及缓解措施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热岛效应”为代表的热环境变化已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岛效应?热岛效应有何危害?热岛效应的成因是什么?如何缓解或改善热岛效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不断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那么,何为城市热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较低、气温变化较小,形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形同一个突出海面的“岛购”,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酷热气温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危害人体健康;(2)城市地面散发的热气形成近地面暖气团,使得城市烟尘流通受阻、难以扩散,加剧大气污染;(3)城市热岛产生的上升热气流与潮湿的海陆气流相遇,会在局部地区引起暴雨,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4)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 城市热岛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性质的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城市高楼越来越多,使得下塾面粗糙度增大、反射率减小,致使在同样天气条件下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为城市热岛形成奠定了能量基础;另一方面,随着道路铺筑率增加,原来的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变成了沥青、水泥地,城市地表热容量降低,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升温更快。 2、城市大气污染的加剧.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增大了城市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这些污染物如同保温层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使热岛效应在夜间尤为突出。 3、城市人工热源的迅速增加,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 4、城市建筑规模和布局的影响。高大建筑物会阻止太阳热辐射的逸出,城市建筑布局不合理,会造成通风不畅、热能水平交换困难,导致局部气温过高。 城市热岛效应虽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但是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或改善: 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以利于城市热岛与周围地区的空气交换。 2、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如果城市用地紧张,可以采取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种措施,有效增加城市绿地总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