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陕西省西安市语文中考2024年仿真试卷及答案指导

陕西省西安市语文中考2024年仿真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语文中考仿真试卷及答案指导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iè)玷污(diàn)锲而不舍(qiè)B. 妖娆(ráo)窥探(kuī)栉风沐雨(zhì)C. 憧憬(chōng)濯洗(zhuó)矫揉造作(jiāo)D. 粗犷(guǎng)惋惜(wǎn)相形见绌(chù)答案:A解析:A项中“慰藉(jiè)”、“玷污(diàn)”、“锲而不舍(qiè)”的注音均正确。

B项中“妖娆(ráo)”注音正确,但“栉风沐雨(zhì)”应读作“zhìfēng mù yǔ”,注音不完全正确。

C项中“憧憬(chōng)”注音正确,但“矫揉造作(jiāo)”应读作“jiǎo róu zào zuò”,注音错误。

D项中“粗犷(guǎng)”注音正确,但“惋惜(wǎn)”应读作“wǎn xī”,注音不完全正确。

因此,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对文学的热爱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B.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在科研领域里初露锋芒,备受瞩目。

C.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怨天尤人。

D. 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妙语连珠,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答案:D解析:A项中“废寝忘食”形容对某事极为专心,符合语境。

B项中“初露锋芒”指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符合语境。

C项中“怨天尤人”指抱怨天,责怪别人,符合语境。

D项中“妙语连珠”形容说话风趣,言辞巧妙,但在此句中用来形容“演讲生动活泼”不太恰当,因为“妙语连珠”更侧重于言辞的巧妙和风趣,而不仅仅是生动活泼。

因此,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

2011年中考语文热点话题试题及答案

2011年中考语文热点话题试题及答案

2011年中考语文热点题型一、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善待“举牌”,是一种素养○1社会管理环境的深刻变化,需要我们时常自问,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2当16岁的广州学生陈逸华为反对地铁统一化翻新而在街头“举牌”,数百公里外的长沙,82岁的原市委副书记朱尚同,也在用另一种方式“举牌”——由他撰写的一封批评长沙“优化市区环境”活动出现“劳民伤财”情况的信,引起多方关注。

○3两件事中,当事人身份各异,关注事件不同,但又何其相似——这一老一小公开表示,想“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无论其意见能否代表大部分人,表达方式是否让人“始料不及”,两起本不相关的个体行为,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公民在积极地参与社会管理。

○4“举牌”的后续反应,同样能证明多方的积极态度。

陈逸华感谢社会、学校、家庭创造的“自由度”,朱尚同也直言“没啥紧张的”——他坚信政府有接受公民公开批评的胸怀。

另一方面,广州地铁公司虽然对陈逸华的想法最初不予理睬,但后来力推事态向良性转化,也为自身形象赢得了加分。

○5能善待“举牌”、不避问题,确是一种雅量。

特别是,相较那些对待问题能捂则捂、能压则压,对提意见者习惯打棍子、抓辫子、扣帽子的地方和部门来说,尤显可贵。

○6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对政府决策的监督意识大为增强,意见与诉求的表达方式也日趋多样……社会管理环境的深刻变化,需要我们时常自问,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更进一步说,如何善待、善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切实做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7近年来,“公众参与”热情的积极释放,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一个道理:听取不同声音,对于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大有益处;善待不同意见,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养。

○8地铁翻新方案的修改,固然让人感佩高中生的意见价值,但退一步说,就算建议不可取,“举牌哥”没有受到被呵斥驱赶的“处分”,没有获得不予理睬的“待遇”;相反,却受邀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讨论。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中考越来越近了,历年语文中考测试卷对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的基础知识,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一、积累和运用( 共6 小题,计17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2 分)A.迸发(bèng ) 刹那(shà ) 裸露(lòu ) 啸聚山林(xiào )B.浸润(qīn ) 苍劲(jìng ) 曙光(shǔ) 问心无愧(kuì)C.档案(dǎng) 纯粹(cuì) 对峙(zhì ) 越俎代庖(cù)D.啜泣(chuò ) 宝藏(zàng) 祷告(dǎo ) 茅塞顿开(s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2 分)A.驱弛崇拜计日而待神彩奕奕B.故障和睦蔚然成风斩钉截铁C.疏密端详尽态极妍天崖海角D.签署涣发遍稽群籍成群接队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 分)(1)历史(蕴藏蕴含蕴蓄)着兴盛衰亡的深刻哲理,历史图片展《复兴之路》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

(2)莫言认为:创作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人物栩栩如生、语言丰富多彩、结构 ( 别开生面别出心裁别具匠心)的文学作品。

4、经典诗文默写(第(1 )——( 6 )题,任选五题。

第(7 ) ——( 10 )题,任选一题)。

( 6 分)( 1 )右手秉遗穗,。

(白居易《观刈麦》( 2 )兴,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3 )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5 )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 ,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 )我思念那东海, !《郭沫若《雷电颂》( 8 )山尖全白了,。

陕西省西安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积累和运用(共4小题,计16分)1、古诗文默写。

(8分)(1)必做题。

(4分)赤壁(2)选做题(任选两题,如果多做,以①②两题为准)。

(4分)①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运用比喻和双关手法写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③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诗中夜色的句子是:“,,盖竹柏影也。

”④《桃花源记》中能充分展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和乐情景的句子是:“,。

”2、下面语段中,第①④两句有语病,第③句有一个错别字。

请用所给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直接在原文上进行修改。

(3分)(1)换用号(2)增补号(3)删除号(4)调位号①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由声音、有形象、有意义。

②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

③如“山”字,中间高两边低,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休”字,多像一个人背靠着枝繁叶茂的大树,歇脚乘凉,好不惬意,令人一看就心生羡暮;再看“肿”、“腰”,是不是声形并茂?④所以,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它,接近它,你一定会发现祖国文字的神奇魅力。

3、文学名著阅读。

(3分)《水浒》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请你从鲁智深、林冲、李逵三个人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位,用一句话概括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并简述喜欢的原因(至少两点)。

4、口语交际。

(2分)中考临近,高明想在紧张的复习之余去打篮球放松一下,妈妈着急得说:“马上要中考了,你怎么还去打球?”在这种情况下,高明怎样说才能不让妈妈生气,又能达到放松的目的? 综合性学习(9分)5、请你参加与《于丹〈论语〉心得》有关的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9) (1)[办校刊]仔细阅读链接资料的[人物介绍],联系上下句补全“卷首语”。

(2) 卷首语冲破藩篱, ; 解读经典,诠释人性。

,直面诘问; 勤恳真诚,回馈热情。

(2)[辩论赛]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精品解析:2024年陕西省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精品解析:2024年陕西省部分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试卷类型:B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1. 经典诗文默写。

(1)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2)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3)__________,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__________(朱自清《春》)。

(5)_____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

(贺敬之《回延安》)(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

(茅盾《白杨礼赞》)(7)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的忠诚和奉献情怀。

(8)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道尽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

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

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

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zhān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阙不规则的小令。

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

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

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

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lǒng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某地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某地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

全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学校文学社将开展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三秦文化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在沃野千里的关中八百里秦川、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水草丰茂的陕南鱼米之乡,谱写了底蕴深厚、根深叶茂的三秦文化。

下面是小秦准备给校文学社投递的一篇文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其中的错误。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多个朝代在此相继建都。

中华文明顶盛时期的周、秦、汉、唐都是在三秦大地拉开序幕并书写了辉煌的历史。

巍峨的大秦岭、奔腾的黄河水、静穆的黄帝陵、雄伟的兵马俑、厚重的古城墙、悠远的古丝路……一山一水一陵一俑一城一路,章显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厚重历史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禀赋。

独特地道的风味、匠心独运的技艺、悠远亲切的乡音、怎么称道都不为过的文化古迹,一字一词皆有故事,一砖一瓦饱蘸深情——它们是三秦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乡愁与记忆。

1.有两个词语的读音小秦没有读准确,请你帮他指出正确的读音。

(2分)(1)“巍峨”应读为______ (2)“静穆”应读为______2.这篇文稿中有两个词语书写错误,请你帮小秦改正。

(2分)(1)“顶盛”应写为______ (2)“章显”应写为______【传统文化绵延不息】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

2011陕西省年中考研讨会材料(语文)

2011陕西省年中考研讨会材料(语文)

陕西省2011年中考研讨会材料(语文)2010年陕西中考试卷分析(宝鸡一中高继堂)一、试卷表述与设计:(一)试卷结构: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四部分。

(二)分值比例:全卷共23小题,满分为120分①积累与运用共6小题,17分,约占14.2%②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4个子问题,7分,约占5.8%③阅读共4大题,15个子问题,46分,约占38.3%④作文共1小题,50分,约占41.7%(三)题量与难度:①阅读量加大:5250字左右②答题量:1400字左右③难易程度:A、难度为0.66左右B、易、较易、较难、难四种难度试题的分值比约为4:3:2:1二、试卷特点:说明文阅读——《秦岭》秦地小小说阅读——《秦腔吼起来》秦物(一)突出地域文化色彩: 文言文阅读——《秦破赵北向并燕章》秦事(引导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诗词赏析——《农家望晴》秦人作文——《在这里》秦情(二)科学规范,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情况:①试题材料规范经典:5.语段材料(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各国民族之林的根本。

②文化是一种尊重,体现一个人如何 c 、 a 、 b 、。

③在文化后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④品味,道德以及智能,是文化的积累和总和。

)7、请参加一“我来说生肖”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说与古诗文的阅读材料。

②题干表述规范:严密、简明、清晰,如第5、9、12、14、20、21题。

③凸显学科特点:重在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理解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筛选、选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和内涵的能力。

④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与语文运用能力:字词(34个),文言文阅读与诗词鉴赏(迁移、推断、分析能力),语段修改中的标点与病句(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⑤综合性特点:语文修养、语文知识积累、阅读与理解、表达能力。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

全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7 小题,计24分)陕西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为了更好地领略家乡风貌,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开展了“畅游陕西,觅古揽胜”系列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参与。

【古镇美如画】陕西省境内古镇众多,且各具特色:青木川古镇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蜀河古镇在汉江边依山而建,环境清幽;骆家坝古镇宁静祥和,漫步于此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让古镇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同学们在校报上,读到了小武同学的作品《沉醉在这沧桑古镇》。

请你帮助大家解决其中的文字问题。

阳春三月,当你驶出古城西安,极目远眺,正欣赏着莽原起伏,一马平川,畦垄秀株,岸柳含烟,田野村庄,错落有致的秦川美景时,便会不知不觉地卩临漆水之滨.了。

一进河谷,则顷有huò然开朗之感,现出一片天开地辟之境,古老城镇飞来眼底,小桥流水就在脚下,桃红柳绿,经纬良田,使你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之佳境。

这里长川曲幽,绿水映带,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圣哲辈出。

1.请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分)(1)极目远眺,正欣赏着莽原起伏,一马平川,畦( )垄秀株,岸柳含烟。

(2)这里长川曲( )幽,绿水映带,自古就是有邰圣地。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1) lì 临 (2) huò 然开朗【青云寺吟诗】青云寺观位于青云乡青云山上,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楼台殿阁,此起彼伏,朱柱彩棚,泥塑砖雕,堪称“榆溪胜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A、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代表作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和《皇帝的新装》等。

B、被称为聊斋先生的蒲松龄,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聊斋志异》。

C、《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奴隶伊索所作。

D、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讽喻叙事诗,它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根据提示默写(共六题,选做两题,在所选题上画,多答以最先两题计分)(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4),,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亲射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青树翠蔓,,。

(《小石潭记》)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2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可爱者甚蕃。

()(3)濯清涟而不妖。

()8.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二、阅读《最后一美元》一文选段,(本题共4个小题,共12分)①这是一位著名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的故事。

②20年前的那个雨雪霏霏、北风凛冽的季节,刚刚中学毕业的我,带着对音乐的狂热,只身来到那升维尔,希望成为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

③然而,我却四处碰壁。

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差不多已空空如也。

幸亏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用那里准备扔掉的过期食品偷偷接济我,我才能勉强度日。

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舍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

④一天早晨,我在停车场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里,一连两天,汽车都在原地。

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温和地向我挥挥手。

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风雪,他呆在那里干吗?⑤第三天早晨,当我走近那辆汽车时,那名男子把车窗玻璃摇下来。

我停住脚步,和他攀谈起来。

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来这里应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无法工作。

口袋里又没有钱,只好呆在车里不吃不喝。

⑥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

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

我向他解释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

⑦刹那间,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

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了决心。

我走到车前,把钱递给他。

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

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

他说。

他没有留意那全是歌星的签名。

⑧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

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

从那一时刻,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也不用为吃穿用发愁。

⑨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

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10.第6段中加点的困境具体指什么?(2分)11.文章哪些内容表现我对这最后一美元的珍爱?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4分)12.第7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3分)13.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启发?请结合故事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3分)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

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

可是两午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

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 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

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我知道种田堆。

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

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进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

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 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

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

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大吝啬了。

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

种田苦。

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你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了。

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撩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粗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

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

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

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

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

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

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

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

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

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

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

我不放心,追到老家。

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

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 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比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

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

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

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4、张六叔心眼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15、母亲进了城,还想方设法去耕种乡下的责任田;刘二叔住在乡下,居然让自己的责任田长满高高的野草,你认为刘二叔这样做对吗?为什么?(3分)16、母亲既随儿子进了城,对一亩三分责任田还念念不忘,真是为了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吗?(3分)17、我倒贴钱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责任田,真的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吗?(3分)(二)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各题(16分)人类水资源现状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

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

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

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

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

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

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

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

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

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

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

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8.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等。

(2分)19.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1)(2)(3)。

(3分)20.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21.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什么?(3分)22.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4分)23.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开展了一次以亲近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⑴从下列节日中找出我国两例传统节日,并注明具体时间(示例节日除外)。

(2分)重阳节元旦节元宵节母亲节清明节国庆节中秋节愚人节感恩节端午节【示例】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4日或5日。

⑵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拜年、电话拜年、书信拜年、手机短信拜年和网上拜年等。

在新年来临之际,请你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拜年。

(3分)⑶现在许多年轻人都爱过洋节,他们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国传统节日是落伍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