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成语俗语与物理原理

精品资源
欢迎下载 成语俗语与物理原理
1.“曲高和寡”:因为人的发声频率都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声带振动越
快,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也就寥寥无几。
“弦外之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确实存在超声波,次声波。
“听其声而辨其人”: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所发声音的音色不同。
2.“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句,它生动地说明了运动与
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①温度升高达到沸点;②还能继
续吸热,因而抽薪过后便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扬汤止沸”:扬起的汤由于向空气散热而使温度有所下降,回到锅中后,又会从锅里吸热,使锅里的水温微弱下降,暂时不满足沸腾条件而止沸,但由于
没断热源,瞬间过后温度又升至沸点,并继续吸热而沸腾。
“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雪时要放热,而雪融(熔)
化时要从空气中吸热,因而置身于空气中的人们当然会有此种感觉。
4.“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斩断乱麻,当然也就省力多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来提高功
效,缩短砍柴时间的。
5.“水中捞月一场空”:因为“水中月乃平静水面反射月光,人眼逆着反
射光看去而感觉到的虚像,所以当然会徒劳。
6 “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光线向地面弯曲,部分折射光进入人眼后,逆着光线眺望,便使人感觉到海面(或戈壁滩)
上似乎真有空中楼阁,实则虚无缥缈。
(中考复习)古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 古诗、谚语中的
物 理 知 识
江苏阜宁陈良初中 周为荣
民谚、俗语、古诗 民谚、俗语、古诗是我国五千 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劳动人民长 期对社会生活思考的积淀和智慧的 结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其中许多巧妙地借用了物理知识, 使其内容与思想大放异彩。而新课 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应从中 获益物理知识。
南朝梁元帝在《早发龙巢》中, 有“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的 不疑行舫动, 描述。若以“舫”为参照物,则 运动 “树”是 的。
南北朝时期的一位禅师善慧大士写了一 首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 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 C 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滑头对滑头 滑头对滑头 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 摩擦力小。
船载千斤,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
浮力(船漂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方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
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马尾毛提豆腐
──提不起来 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 积小,则压强就大。
四两拨千斤
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 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 是完全可能的。
冰冻三尽, 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 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 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 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 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 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 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 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 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 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辞章诗赋名言警句中的物理

一
、
古诗
1 . 与压强 流速 [ 1唐代诗人杜甫在 《 例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 中写道 :
“ 八月秋高风怒号 ,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以上诗句 中包含 的物理 知识
有 ( 写 两条 ) 只 :
() 1 () 2
诗句 : 跟此句相关 的物理知识
[ 答案 ]
。
[ 答案 ].1光学 和热学 ;2观察 ( 比或推 理 )() 1 ) ( () 对 ; 实事求 3 也取不完。请结合宇宙和微观世界 的内容 , 简谈你对 庄子这句话 是( 或实话 实说 ) ( ) ;4 认识上有片面性( 欠缺 交流合作意识 。 或 或敢 的理解 。
;5 不迷信 权威 ( 或敢于向权 威挑战 ) 。 [ 答案 ] 木棒 是木头分子构 成的 , 而分 子很 小。分子本身又 由 于坚持 自己的看法 )( ) 原子构成 , 原子 又由质子 、 中子 、 电子等构成 , 而这些粒子也 是可
一
A. 明代诗 句“ 人在桥 上走 , 流水不 流 ” 桥 ——其 中“ 流水不 桥 流” 的现象 中所选 的参照物是水 B“ . 五月槐花香飘 四野 ” ——分子的扩散运动
C“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 答案 】 C
其中“ 的形成属 于升华现象 霜”
儿日 :我 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 , 日中时远也。” ・ “ 而
两岸猿声啼 不住
轻 舟 已过 万重 山 二、 古词
振 动发声 ; 介质传声
相 对运 动 : 受 浮力 船
参照物
[ 8 有位诗人坐船远 眺 , 例 ] 写下了著名 的诗词 :满 眼风光多 “ [ 答案 ] 体 、 体和 固体都 能传声 , 气 液 本题 中空气 、 、 水 岸都能 传声 , 将要上 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 , 以儿童 “ 所 遥 闪烁 , 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 山山不动 , 看 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 中 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描述 , 所选择 的参照物分别是 招手”怕 得鱼惊” “ 。 3 的反射与折射 . 光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俗语。
这些俗语简洁明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有趣的是,其中许多俗语还隐藏着物理原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俗语背后的物理世界。
一、“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事情需要双方的参与才能发生。
从物理角度来看,也确实如此。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无法单独产生力。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才会产生,并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二、“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描述的是重力作用下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水也不例外。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会沿着下坡方向流动,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这也是液体静压力的原理。
三、“坐井观天,一孔之见”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人的视野狭窄,只知道一隅之地。
从物理角度来说,这确实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我们只通过一个小孔看天,我们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无法看到整个天空。
四、“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这句俗语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物理角度来说,一个物体很难保持平衡,特别是当它受到外力时。
就像一根独木难以支撑起一个屋顶,需要多根木头共同支撑才能保持稳定。
五、“雷声大,雨点小”这句俗语形容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佳的情况。
从物理角度来说,雷声是由于闪电加热空气产生的迅速膨胀和收缩引起的,而雨点的大小则取决于云层中的水汽含量和气候条件。
因此,雷声和雨点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入理解。
这些俗语不仅传承了智慧,还反映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俗语中的物理原理,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些俗语的智慧和美感。
这也展示了物理学不仅是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日常生活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日常生活物理知识初中物理中涉及的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
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

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绪论物理有用且有趣,研究声光热电力。
要问怎样学物理,三勤一重两联系。
声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液气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播声。
月无空气似真空,无线电波来传声。
无规振动生噪声,干扰人们要防控。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规则振动生乐音,干扰人们成噪声。
我们要做文明人,别发噪声干扰人。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振幅大则响度大,振幅小则响度小。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定音调。
长松粗低短紧高,音调反映物坏好。
声音特色叫音色,根据音色判别物。
超声次声难听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 超查病声传信,超声碎石声传能。
光学作图反折作图先作法,入点垂直界面法。
反入两边中间法,反射入射角等大。
空斜水玻折近法,水玻斜空折离法。
水斜玻璃折近法,玻璃斜水折离法。
折入两边中间法,光线箭头按向画。
凸透镜成像物体靠近凸透镜,像与像距同时增。
倒小实像相机成,大小二倍焦距分。
二倍焦距内大实,倒大实像幻投影。
二倍焦距等大实,现实生活不常用。
像的虚实焦距分,大于焦距像倒实。
等于焦距不成像,小于焦距像虚正。
虚像折光反延成,虚像难成于光屏。
实像折光会聚成,清晰出现在光屏。
凸透镜成像三字经物近镜,像远镜。
物远镜,像近镜。
二焦距,像物等。
二焦外,倒小实。
二焦距,倒等实。
二焦内,倒大实。
焦点处,像不成。
焦距内,正大虚。
物上移,像下移。
物下移,像上移。
上移镜,像上跟。
下移镜,像下跟。
眼睛和眼镜睫松晶薄看远物,睫缩晶厚看近物。
晶厚近视晶薄远,凹透矫近凸矫远。
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
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凸透镜矫远视眼,凹透镜矫近视眼。
近视及矫正像落网膜前,已成近视眼。
凹透平入散,矫正近视眼。
远视及矫正像落网膜后,已成远视眼。
凸平入聚点,矫正远视眼。
远、近视及矫正睫松晶薄远视眼,像在视网膜后面。
凸透聚光像移前,凸透镜矫远视眼。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热学:1.燕子低飞有雨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
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
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
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
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
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
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
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12.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15、钻木取火:内能的改变方式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
雾与晴天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说起。
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
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①辐射舞。
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
②平流雾。
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
平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平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
平流雾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
③蒸发雾。
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
④锋面雾。
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雾”应该是“辐射雾”。
它的形成是因为晴朗的夜晚,无云或者是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地面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
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特别是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弱,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20、大树底下好乘凉阻挡辐射,通风对流,水分蒸发吸热21.扬汤止沸,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扬汤”是为了使汤的温度降低至沸点以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止沸”。
如果“抽薪”以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22、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比热容的性质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3.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4.闻其声如见其人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5.余音绕梁声音的传播与反射6、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7、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光学:1、水中捞月一场空有月亮的夜晚可在天上看到一个月亮,在水中也能看到一个“月亮”。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水中的“月亮”实际上是月亮在水中的虚像,当然是不可能捞到的。
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导致水底看上去变浅了,同理,水中的鱼也是看上去比较浅。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4、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5、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6、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7、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8、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9、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10、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力学和运动学:1: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车到山前必有路倒是没有什么物理学原理,船只有直着才能通过桥洞。
这其中是水流把船自动冲为直的了。
横着的情况很少几乎不存在。
原理是:船横着的时候受到水的大面积力量的冲击就发生了偏转,形成保持直向的受力稳定形状了。
这和风向标的原理是一样的2.四两拨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当动力臂很长而阻力臂很短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了。
这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的原理是相同的。
3.人心齐,泰山移分力的方向一致时,合力就等于各分力的和,此时合力最大。
4.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一个巴掌也就拍不响了。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7、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8、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