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蕴含物理知识的谚语

蕴含物理知识的谚语

生活中蕴含物理知识的谚语1.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学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学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那你知道民俗谚语里有哪些物理的小知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一)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2.软也是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6.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13.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1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15.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0.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1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2.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俗语。

这些俗语简洁明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有趣的是,其中许多俗语还隐藏着物理原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俗语背后的物理世界。

一、“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事情需要双方的参与才能发生。

从物理角度来看,也确实如此。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无法单独产生力。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才会产生,并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二、“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描述的是重力作用下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水也不例外。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会沿着下坡方向流动,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这也是液体静压力的原理。

三、“坐井观天,一孔之见”这句俗语用来形容人的视野狭窄,只知道一隅之地。

从物理角度来说,这确实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当我们只通过一个小孔看天,我们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无法看到整个天空。

四、“孤掌难鸣,独木难支”这句俗语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物理角度来说,一个物体很难保持平衡,特别是当它受到外力时。

就像一根独木难以支撑起一个屋顶,需要多根木头共同支撑才能保持稳定。

五、“雷声大,雨点小”这句俗语形容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佳的情况。

从物理角度来说,雷声是由于闪电加热空气产生的迅速膨胀和收缩引起的,而雨点的大小则取决于云层中的水汽含量和气候条件。

因此,雷声和雨点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入理解。

这些俗语不仅传承了智慧,还反映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俗语中的物理原理,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些俗语的智慧和美感。

这也展示了物理学不仅是科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第一篇:谚语中的物理知识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通过谚语学习物理

通过谚语学习物理

物理篇——通过谚语学物理适用对象:对物理概念学习感到困难的同学。

诊病开方: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谚语,其中不少谚语不仅精炼明了、形象生动,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有聪明的同学抓住了谚语这一特点,利用谚语来学物理。

下面略举几例。

例一,“霜前冷,雪后寒”中包含的热学知识。

春天和秋冬季节的夜晚,地面上的物体如草木、石块等的温度降得较快,如果温度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形成霜,因此,下霜前人们感到冷。

雪是高空水蒸气遇强冷空气凝华后下降到地面的。

下雪后,在阳光照射下,雪化成水,需吸收大量的热,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例二,“缸穿裙,大雨淋”中包含的热学知识。

夏天,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其温度就比周围空气的温度低,水缸的水面以下部分就比上部温度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外壁,就产生了液化现象,变成的水珠附着在水缸的外表面,到一定程度,水珠会往下滴,使得水缸外壁出现一条条的痕迹,像穿裙似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缸穿裙。

那么,为什么下雨前水缸会穿裙呢 ?这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含量有关。

当水蒸气的含量少时,虽然也会在水缸外壁液化,但由于空气干燥,少量的水很快就蒸发了,不液化形成水珠。

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在缸壁外面的液化强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是降雨的一个条件。

所以,水缸穿裙就预示着要下雨。

例三,“不怕湿冻,就怕干冻”包含的热学知识。

秋天如果雨水多,土地湿润,则越冬农作物不会被寒潮冻坏;如果干旱,则农作物易受冻害,影响来年产量。

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原来这与水的比热远远大于干泥土的比热有关。

当土地湿润含有大量水分时,白天在阳光照射下,水大量吸热,到晚上泥土中的水放出大量的热,不但使泥土本身的温度不会降到很低,而且还使地表附近温度不至于降得很低,这样就可保护农作物不受冻害。

如果干旱,则泥土放出大量的热后,由于比热小,温度就降得很低,农作物会被冻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寒假作业
一、知识性作业
对课本上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包括概念,公式,作图,物理现象等)
二、拓展性作业
找出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1、用物理课本上的知识解释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例:1、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6、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7、瑞雪兆丰年:
8、霜前冷,雪后寒: 9、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10.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11.下雪不冷化雪冷:
1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3.瞎子点灯白费蜡:
14.照相机的底片—颠倒黑白: 15.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2、用课本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夏天从冰箱里那出的啤酒瓶出“汗”:
(2)冬天窗户上结冰花:(3)早上睡醒觉看见大雾:
(4)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5)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水的沸点不同:。

(6)水只能把饺子煮成白色的,而油能把饺子炸成黄色的:
(7)海市蜃楼现象:
(8)小孔成倒立的像:(9)平面镜能成像:
(10)伸入水的筷子弯曲了:(11)太阳光被三棱镜折射后成为七种颜色:(12)日食现象:(14)月球上没有声音:
(14)凸透镜能成像:(15)先看到闪电,后看到雷声:
三、自己分别从民谚俗语和生活中各找出10个物理现象并解释。

注:每人必须写在新作业本上,开学要批改并评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