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练习)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引领学生收集、分析、了解这些民谚、俗语和古诗,在实际生活中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力学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3.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7.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km,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km,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地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8.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
9.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0.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12.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13.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1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旁声音的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是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静影沉壁”是折射形成的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初中物理中考“诗词、民俗谚语”的物理知识知识点分析

中考“诗词、民俗谚语”的物理知识诗词、民俗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09年的中考试题中有着不少的体现,下面撷取一些与诸位共享。
1.(2009莆田市)“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沐浴着如酒、如月、如梅的茶香,修身养性的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
你知道吗?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例如:(1)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汽化(蒸发),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2)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3)壶嘴与壶身相通,构成一个连通器;(4)茶壶的盖子上有一个小孔,大气压通过这个小孔作用到壶内的液面上,壶中的水便容易倒出来;(5)茶夹是费力杠杆;(填“省力”或“费力”)(6)用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会冒“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水壶的底面尽可能做得大些且有几个凹凸不平的同心圆,这样做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使水壶底部更加牢固等。
2.(09芜湖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①“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②“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飞流直下的过程中,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其中正确的是(C)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09雅安市)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4.(09成都)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现列出以下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①“潭清疑水浅”;②“墙内开花墙外香”;③“坐井观天,所见甚少”;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辞章诗赋名言警句中的物理

一
、
古诗
1 . 与压强 流速 [ 1唐代诗人杜甫在 《 例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 中写道 :
“ 八月秋高风怒号 ,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以上诗句 中包含 的物理 知识
有 ( 写 两条 ) 只 :
() 1 () 2
诗句 : 跟此句相关 的物理知识
[ 答案 ]
。
[ 答案 ].1光学 和热学 ;2观察 ( 比或推 理 )() 1 ) ( () 对 ; 实事求 3 也取不完。请结合宇宙和微观世界 的内容 , 简谈你对 庄子这句话 是( 或实话 实说 ) ( ) ;4 认识上有片面性( 欠缺 交流合作意识 。 或 或敢 的理解 。
;5 不迷信 权威 ( 或敢于向权 威挑战 ) 。 [ 答案 ] 木棒 是木头分子构 成的 , 而分 子很 小。分子本身又 由 于坚持 自己的看法 )( ) 原子构成 , 原子 又由质子 、 中子 、 电子等构成 , 而这些粒子也 是可
一
A. 明代诗 句“ 人在桥 上走 , 流水不 流 ” 桥 ——其 中“ 流水不 桥 流” 的现象 中所选 的参照物是水 B“ . 五月槐花香飘 四野 ” ——分子的扩散运动
C“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 答案 】 C
其中“ 的形成属 于升华现象 霜”
儿日 :我 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 , 日中时远也。” ・ “ 而
两岸猿声啼 不住
轻 舟 已过 万重 山 二、 古词
振 动发声 ; 介质传声
相 对运 动 : 受 浮力 船
参照物
[ 8 有位诗人坐船远 眺 , 例 ] 写下了著名 的诗词 :满 眼风光多 “ [ 答案 ] 体 、 体和 固体都 能传声 , 气 液 本题 中空气 、 、 水 岸都能 传声 , 将要上 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 , 以儿童 “ 所 遥 闪烁 , 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 山山不动 , 看 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 中 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情况进行了描述 , 所选择 的参照物分别是 招手”怕 得鱼惊” “ 。 3 的反射与折射 . 光
成语、诗句、谚语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通用

2. 有位诗人坐在船上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 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和 _____。
(参考答案:船、山)
3. “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 高”这一机械运动的参照物是 _______,如果以___为参照物,则 船是静止的(船在湖水中)
(参考答案:气压、降低)
6. 古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看滚滚奔流 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________。
(参考答案:动能)
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 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 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___能转化为____能。
(参考答案:小孔成象、光的直线传播)
2. 成语:⑴“立竿见影”、⑵“镜花水 月”、⑶“坐井观天”、⑷“海市蜃楼”、 ⑸“潭清疑水浅”、⑹“池水照明月”其 中属于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______,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属于光的折 射现象的是_______。
(参考答案:⑴⑶、⑵⑹、⑷⑸)
3. 诗句“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 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光不能在不透明的物质传播)
4. 古籍《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一种光学 现象“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 见四邻………”这是利用_________原理 来观察周围的景物,且类似于_______的 装置。
(参考答案:光的反射、潜望镜)
5. 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 则得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把冰 块制成____,要得火,应把“艾”放在 镜的___位置。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列举数例:月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光有七色,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
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进入人眼的成份较多,因此在早晨看到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
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敏感。
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绿更浓,天更蓝。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明月当空,皎浩的月光照在平静的湖面上,经反射后在水中形成一美丽的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
月光经反射进入人眼,人才看到倒影。
在近水楼台的人最容易接受这些光,欣赏这良宵美景,而远离水面的人,由于反射光被亭台楼阁所挡,自然难饱眼福。
向阳花木,受到阳光照射,周围温度较高,植物接收到的太阳的光能较多,故生长迅速,根深叶茂,花红叶绿,最早报知春的信息。
而背阳植物吸收光能相对偏少,生长迟缓,春的步伐也来得晚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太阳光由各种不同的波长的单色光组成,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
由于各种色光对玻璃的折射率不同,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雨后,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类似于许多“三棱镜”,在阳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在天幕上形成美丽的彩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半径六千四百公里,周长约四万公里,合市制八万里。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人也随地球“日行八万里”。
在地球上遥望银河,肉眼可见的恒星可达六千多个,这仅仅是银河系中数亿个恒星中的一小部分,银河系外边还有大量河外星云,“一千河”泛指广袤的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一、选择题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A、热量
B、密度
C、比热容
D、内能
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
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3、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
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
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
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
4、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月亮的实像
C、“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静影沉壁”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5、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形成“烟”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
C、“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
D、“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6、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7、“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判断了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8、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光沿直线传播B、景物经水面成像
C、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漫反射
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9.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填空题
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______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是以作为参照物的。
“霜”的形成是过程,船上的客人听到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通过 传播。
6、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
理知识有 和 。
7、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
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清澈见
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
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
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旁声音的强弱、测
量结果如下表: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下图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
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 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
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A
6、C
7、B
8、D
9、C
1、凝华;吸
2、影子
3、凝华;液化
4、振动
5、地面;凝华
振动 空气 6、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 扩散 7、反射;折射
8、95摄氏度 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引起水发生剧烈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