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物理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素材 精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游蒋山》苏轼(宋)2.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泊樟镇》杨万里(宋)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道理。

3.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赠妇》秦嘉(汉)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一句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

4.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于良史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后一句说明了花朵分泌芳香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发生了扩散现象。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唐)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

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

6.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雨窗消意图》牛应之(清)柳絮本来是白的,而诗中却说是“片片红”。

其原因主要是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所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出来的红光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唐)通过作出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的反射光路以及人眼看到月亮在水中所发生的折射光路图,来说明“月近人”的光学原理如图所示,S1是月亮S在水中所成的虚像,从S1点射向空气中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偏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是水中的S2射来的,眼睛看到的是S2点,S2点在S1点的上方,距水面较近,从而出现了“月近人”的感觉。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诗歌中的物理知识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很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下面列举一些很典型的例子:0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个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0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0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0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水准,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0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4.安 全玻 璃 安 全 玻 璃是 用 于 汽 车 和 建筑 物 上 的一 种玻 璃 .具 有 良好 的保 障人 身安 全 的性 能 ,几 乎 随处 可 见 。按 照 常识 , 安 全 玻璃 破 碎 时不 会 形 成 有 尖锐 棱 角 的 颗 粒 .碎 片也 不 飞溅 ,从 而 不 会 对人 造 成 伤害 。安 全 玻 璃 的发 明者 、法 国 人 爱 德华 ·贝尼迪 库 斯 是 个 样 样 皆通 的人 。在幸 运 地 发
那 一 年 的 某 一 天 ,在 计 算 等 式 再 次 失败 后 ,失 落 的 古 德 伊 尔独 自一人 走 进 一个 杂 货 店 。见 到这 位 不修 边 幅 的倒 霉 蛋 ,人 们 像 遇 见 新 奇 的动 物 一 样 驻 足 观 看 .并 对 古 德 伊 尔 大加 嘲笑 。一怒 之 下 ,古 德 伊 尔挥 舞 起拳 头 ,他 身 上 带着 的一块 橡 胶 此 时恰 好 掉 到滚 烫 的 炉子 里 。古 德 伊 尔 在查 看 了烤 焦 的橡 胶残 骸 后 ,他 意 识 到 自己终 于 发 现 了制造 耐 用 、不受 气 候 影 响 的橡 胶 的方 法 。古 德 伊 尔 的“轮胎 帝 国”由此 诞 生 了
明安 全 玻 璃 前 ,贝尼 迪 库 斯 已 是个 有 着 四 重 身 份 的名 人— — 画家 、作 曲 家 、作 家 和化 学 家 。
一 天 ,贝 尼迪 库 斯 不 小 心将 一个 实 验 用 的烧 瓶 从 架 子 上 碰落 ,听 到 它 发 出一 声 清 脆 的 响声 。贝 尼迪 库 斯 顺 着 梯 子 爬 到 下 面 ,发 现烧 瓶 虽 已破 碎 ,但 并 没 有 四分 五 裂 。在 向助 手谈 起 此 事 后 ,贝 尼迪 库 斯 才 知 道烧 瓶 里 最 近 放 过硝 酸 纤 维 素 。硝 酸 纤 维 素 是一 种 黏 合 剂 .用 于将 破碎的玻璃粘在一起 。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文人墨客会通过诗歌写作来表现心中的思绪。

在创作时,他们会巧妙借用物理知识,使作品更加与众不同,千年流芳!在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渗透”的背景下,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人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0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02能量能量在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而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这里涉及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3光学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中学阶段重点学习的光学知识。

1.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孟浩然《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牧《盆地》中“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蕴含了平面镜成像;范仲淹的“皓月千里,静影沉壁”蕴含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3.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蕴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形成倒影。

4.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蕴含光的反射现象。

5.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蕴含了光的色散。

6.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是平面镜成像。

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瑰宝,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物理学原理在古诗词中的应用

物理学原理在古诗词中的应用

物理学原理在古诗词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然而,我们可能很少关注到,物理学的原理也在古诗词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

本文将重点探讨物理学原理在古诗词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其一,折射原理的应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代文学巨匠李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折射原理,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其中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就展现了李白通过酒意、倒影和折射的相互联系。

借助物理学原理,诗人通过水中月亮的折射,使得人们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美妙的意境,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文人深邃的思维和创作才华。

其二,力学原理的应用——“登鹳雀楼”北宋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融入了物理学的力学原理。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运用了流动物体的受力原理。

黄河水顺势流东入海,与白日西斜山尽呼应,使得诗句中的景物与自然规律相结合。

通过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王之涣创造了一幅气势恢弘的画面,表现了自然山川景色的壮美与流动的力量。

其三,热力学原理的应用——“题西林壁”元代文学家王昌龄的《题西林壁》一诗运用了物理学热力学原理,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

其中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热膨胀原理为隐喻,“衣带渐宽”比喻国家局势动荡,“消得人憔悴”则是指人民在动荡中所受的困苦与折磨。

通过热力学原理的比喻手法,诗人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时代的深刻触动。

除以上案例外,物理学原理在古诗词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经常被使用,亦或是运用声音传播的原理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些准确而微妙的运用,丰富了古代诗词的表现形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物理学原理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丰富了作品表现手法,为读者呈现出更加立体、丰满的意境。

通过折射、力学和热力学等原理的运用,诗人们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使诗歌作品更具感染力。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曩墅.举杯 邀 明 月 ,对 影 成 三 人 。 (唐 ·李 白)
分析 :月 光 下 举 杯 时 ,杯 中酒 的液 面 相 当于 平 面 镜 ,使 月 亮 、 人均在杯 中成像 :又因为在空气中,光沿直线传播,月光会在 人 身 体背 光 区域 内 形成 影 子 。这 样 一‘来 ,人 、像 、影 子 就 构 成 了一 幅“对 影 成 三 人 ”的 画面 。
光 区 域 :而“倒 影 ”则 是 光 反射 时 的成 像 现 象 , 并 且所 成 的像 是 正 立 的虚 像 。
唐 代诗 人张 继 写的著 名七 绝诗 ((枫桥 夜 泊》中前 两句 是 :“月落 乌 啼霜满 天 ,江枫 渔 火 对 愁眠 ”。这 是作 者 乘船在 苏 州枫桥 停船 过 夜 的感 受 。在“月落 乌啼霜 满 天 ”这 句诗 里 , 包 含 了哪些 物理 知识 ?
2.汗 流 浃 背 曾 施 力 ,气 爽 中 宵便 负心 。 (唐 ·郑 谷) 分析 :扇 扇 子 能使 我 们 在 汗 流 浃 背 时 感 到 凉 爽 , 是 由 于 扇 动 扇 子 加 快 了 空 气 的流 动 ,从 而 加 快 了人 身 上 汗 蒸 发 的速 度 ,而 在 蒸 发 的 过 程 中 吸 热 ,故而使 我们身上 的温度降低 ,达 到 降温 的 目的 。
1.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客 船 。 (唐 -张 继)
分 析 :声 音 是 物 体振 动 而 产 生 的 : “钟 ”和“鼓 ”的 区分 是 根 据 音 色 来 判 别 的 。
匿 2.空 谷 传 响 ,哀 转 久 绝 。
(北魏 ·郦 道 元) 分 析 :声 音 在 传 播 的 过 程 中 遇 到 障 碍 物 要 发 生 反 射现 象 ,当 反 射 回 的 声 音 到 达 人 耳 比原 声晚 0.1s就 可 以 听 到 回声 。

物理 诗歌

物理 诗歌

物理诗歌一、物理入诗的趣味实例与解析在古诗中,就有不少将物理知识融入其中的佳作。

比如“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这句诗里就包含了光的折射的物理知识。

我们来幽默地解析一下啊。

你看那潭水看起来清澈见底,可为啥会觉得水浅呢?这可不是眼睛在骗你,是光在捣鬼呢!光从水里射向空气的时候啊,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突然改变了方向,发生了折射。

我们的眼睛顺着折射光线看过去,就觉得水底好像变浅了。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东西在镜子里的位置,和它实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光的折射就是这么个神奇的“魔术师”。

再看“荷动知鱼散”,这就是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啦。

荷叶动了,就知道鱼群散开了,这其实是一种力的传递的体现。

鱼在水里游动的时候,会对水产生作用力,当鱼群游动引起水的波动时,这种波动就传递到了荷叶上,让荷叶也跟着动起来。

这就像你在游泳池里游泳,你的手脚划动水,旁边的人能感觉到水的波动一样。

二、诗歌描述物理现象的独特魅力赏析诗歌描述物理现象有一种独特的美。

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描绘的是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这里涉及到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知识。

咱们这么想哈,水在高处的时候,就像一个被高高举起的大力士,它有着很大的重力势能。

然后呢,这个“大力士”开始往下冲,就像从滑梯上快速滑下来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就逐渐转化成了动能,所以水才能“飞流直下”,速度那么快。

而诗人用这么夸张又美妙的诗句来形容,就比单纯说“水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快”要有趣多啦。

这种诗歌的描写能让我们在感受物理现象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磅礴的美感,就像给物理现象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艺术外衣。

现代诗歌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有些诗人会写关于声音传播的诗,像“声音在空气中跳跃,寻找着每一个耳朵的拥抱。

”这就很形象地描述了声音传播的过程。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就像一个小精灵在空气中蹦蹦跳跳地去找朋友一样,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我们对声音传播这个物理现象有了一种很亲切、很生动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2019-07-14引言: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今天,我们不妨用科学的眼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欣赏古诗词吧!课文学习:二千年前的屈原,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能给他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如何置陈?太阳从天亮走到天黑,经过的路程究竟有几里?万有引力让天体彼此牵挂,运动的相对性让人们感受到太阳的日夜兼程。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挽”,“射”等表现动态的词,十分生动形象。

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这个过程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上一下,一地一天,天空仍是阴云凝聚,而地面却已被坚冰覆盖,从自然景物写寒,由雪压枝条而坚冰覆地,明写景却暗喻时间的推移。

雪的形成是水蒸气发生了凝华,云的形成包含着液化,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前一句说明了月亮在酒中的现象,这是光的反射现象,后一句从物理学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成三人,“月下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酒杯中人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议一议:你能从以下古诗词中找出相关物理知识吗?你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吗?和你的同伴说一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桃花的表面将红光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桃花是红的,桃花本身是不会发出红光的。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诗,是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游春踏青时所作。

诗中,“胜日”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泗水”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是当年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等闲”是寻常、随便的意思。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和煦的东风催来百花盛开;粉红、淡白、明黄、碧绿、雪青、绛紫,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给春天又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游春赏春的兴奋心情尽在诗中,胜于言表。

有学者分析说,朱熹写的这首游春诗,实际上是一首说理诗,因为宋室南渡,山东泗水已在金人掌握之中,朱熹未曾北上,如何能在此游春。

这里的“泗水”乃暗指孔门,“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他是一位理学家,希望其道能行之久远。

我们读诗时,体会到的是诗中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把春天写活了,不愧为赞美春天的绝妙佳句。

“万紫千红”亦作“千红万紫”“万红千紫”,古诗文中用它来形容百花烂漫的句子有很多。

如:宋朝辛弃疾《水龙吟》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英烈传》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在上一篇《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8)》中,初步介绍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有关“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的光学知识。

花儿颜色的形成,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里,从物理的角度谈一谈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花和叶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万紫千红,绚丽多彩,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酸性的花青素会吸收除红色外的其它色光,而把红色的光波反射出来,传到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便是鲜艳的红花;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碱性较强,则成为蓝黑色;白花不含色素,但细胞组织会将各种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便是白花。

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红光波长长,紫光波长短。

光的波长越长,增热效应也越大。

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红光和黄光的增热效应比较大,花瓣正好能把阳光中的红光和黄光反射出去,不容易被灼伤,起了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在花儿中,红花和黄花比较多。

蓝花一般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增热效应大的长光波,这对它的生长是有利的。

而黑色的花能将各种光波全部吸收,容易受到热量伤害,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黑色花的品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就显得特别珍贵。

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

开成三年(838)67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词。

上面这首是其中之一。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梦江南》等,白居易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怀恋之情。

词中的“江花”指江边的花,不是指江中的浪花;“蓝”是指一种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的蓝草。

《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

”蓝色,古人叫青。

青草的“青”,青天的“青”,就是蓝色的意思。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就是染料,它的意思是说,青色从染料中出来,而它的颜色却胜过染料本色,不是说青色胜过蓝色。

词中的“绿如蓝”,也不是说绿色如同蓝色一样。

这首词色调鲜丽,感情真挚,诗人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多彩的景色。

看!红日升起,在阳光的映照下,江边明艳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水色绿得好象染料一样。

湖光山色如此绚丽,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句经典名句,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它不仅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丽风光,还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太阳光是电磁波,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又叫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

清晨日出的时候,日光是斜射到地面上的,穿过的大气层比较厚,大气层中弥漫着许多细小的微粒,不同颜色的光穿过空气的时候,散射的情况不同。

在可见光中,波长比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大多被空气微粒散射掉;波长最长的是红光,不容易被散射。

因此,红光比其他色光透射得更远,我们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

当旭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辉映着岸边的景物,便呈现出一幅“江花红胜火”的景色。

正因为红光的波长最长,橙色和黄色光的波长次之,射到水面上时,它们不受水的阻碍,容易透过江水。

而蓝色和绿色光的波长比较短,在水中只能透入很浅的地方,遇到水的阻碍时,会强烈地散射和反射,在人的眼睛里就呈现出“江水绿如蓝”的景象。

唐朝诗人张籍在他的《春别曲》中,也有一句诗“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把春水的绿比喻成好像染过一样,即是同样的道理。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唐朝诗人张若虚写的长诗《春江花月夜》中的四句。

中宗神龙(718~718)年间,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流传,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春花、春月、春夜,这几种事物集中体现了自然与人生最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涯,气势宏伟;明月随潮共生,景象壮观。

这两句诗在艺术上是千古绝唱,在科学上也说明了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月有盈亏圆缺”,海有涨潮落潮,大海中的海水每天都按时涨落起伏变化。

古时,人们把白天的涨落称为“潮”,夜间的涨落叫做“汐”,合起来叫做“潮汐”。

潮汐现象使海面有规律的起伏着。

我国古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已经发现了海洋的潮汐现象与月亮的盈亏圆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的窦叔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潮汐学家,所撰的《海涛志》是史籍所载最早的潮汐学专著,他为我国海洋潮汐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专著中论述了海洋潮汐涨落的循环规律,对一个朔望月里潮汐与月亮的对应变化作了具体描述,指出海洋潮汐的规律是随着月亮运行的轨道变化而变化的:在一个朔望月(农历月)中,有两次大潮时间,分别发生在朔和望(阴历的初一和十五),有两次小潮时间,分别发生在上、下弦(阴历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

朔望时潮汐最大,从朔望后的第三天开始减小。

潮汐的变化周而复始。

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于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才明白了潮汐现象是海水受太阳、月亮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道理。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而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彼此的引力就越大;两个物体间距离越远,则彼此的引力越小。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

地球与月亮之间,彼此都有吸引力。

它们处于不停的转动中,又会产生与引力方向相反的离心力,而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因此处于平衡状态。

可是,地球表面每个质点受月亮的引力大小并不一样,有的地方,引力大于离心力;有的地方小于离心力,它们的两个力之间的差值,就是产生潮汐现象的引潮力。

地球上各地的引潮力随地、月之间的距离远近而变化,加上地球本身也在不停的自转,距离随时在变化。

所以,各地在不同的时间,潮汐涨落的大小是不同的。

吟诵着优美诗句,学学物理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语文和物理的兴趣。

坐看牵牛织女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牧著名的《秋夕》诗,描写秋夕之夜,寒意袭人,满怀心事的宫女坐在台阶上,轻摇团扇,仰望着天河中牛郎织女星的情景。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女儿,美丽聪明、心灵手巧。

她私自下凡与牛郎相爱,生育了一对儿女,男耕女织,生活非常美满。

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强行把他们隔离在天河两边,两人只能面对面哭泣。

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彩色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无可奈何,只好允许织女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和儿女相会一次。

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和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起,成为我国千古流传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引起古今多少诗人的咏叹。

除了杜牧的《秋夕》诗外,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应是北宋词家秦观的这首词《鹊桥仙》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