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还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通过对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的整理和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感悟自然、探索科学时所具备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名句,它们或直接表达了物理现象,或间接体现了物理知识。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句子,直接借景抒怀,但也提到了月亮的照明作用。

从物理角度上讲,月亮并没有自己的光源,而是反射了太阳光。

因此,明月照亮了大地,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

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对山水景色的喜爱。

然而,从物理角度上讲,这句诗也暗示了声波传播的特性。

因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由于没有人的踪迹和声音,鸟儿飞过的声音就会显得更为清晰和响亮。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它描绘了黄河上游的壮美景色,但也直接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地理概念。

"仞"是一个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6.72米,这句诗中的"万仞山"形象地反映了高山的陡峭和壮观。

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寄韩秋爽》中的句子,通过描绘月光照亮深林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月光并不会因为进入深林而受阻碍,而是透过树叶的间隙照射到地面上,照亮了人们的前进道路。

5.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元代文学家白朴的《千字文》中的句子,揭示了宇宙中物质的守恒定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能量在转化、传递和消耗过程中,总是不会凭空减少或增加。

因此,这句诗也表达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一种理解。

6.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名句。

虽然这句诗主要描述了古人在山顶俯瞰景色时的感受,但从物理角度上讲,它也涉及了物质的可变性。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这诗句里可藏着运动的相对性呢!就好比你坐在飞驰的车上看路边的树,树不就相对于你往后跑嘛!例子:你想想,你站在岸边看对面的山,可不就是山相对于你在运动嘛!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哇塞,这来自《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多壮观呀!这里面就有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知识呀!就像瀑布的水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快。

例子:你看那瀑布,水从那么高的地方冲下来,力量多大呀!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嘿嘿,《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这句好霸气呀!这里有弹性势能呢!拉满弓的时候,弓就储存了弹性势能。

例子:你拉过弹弓吧,把皮筋拉得紧紧的,松手后石子就飞出去啦,这就是弹性势能的作用呀!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这句,蕴含着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呀,就像物理世界里各种现象的更替。

例子:你看旧的东西淘汰了,新的东西又不断出现,不就是这样嘛!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枫桥夜泊》里呀,这里面有光的知识呢!月亮发光让我们能看见呀。

例子:晚上要是没有月光,那得多黑呀,不就什么都看不清啦!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这句多有道理呀!这和视角有关系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

例子:你站在平地上和站在山顶上,看到的范围能一样吗?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哇,《使至塞上》里这句画面感好强呀!这里也有光学知识呢!光沿直线传播呀。

例子:你想想,那烟直直往上飘,不就是因为光直着走嘛!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就像物理里研究问题的角度也有很多。

例子:你从这个角度看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又不一样啦,物理里不也是这样嘛!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里这句呀,有物态变化的知识呢,露水的形成就是气态变液态呀。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它们流传千古,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本文将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探讨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知识已经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顾而九江水为汤,竟日尽而不尽,更比喻世事的无常。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物理学中的水的流体力学,但可以看出杜甫对水流不尽的描述,已经有了对物理世界的深刻认识。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临流盼已斜,倚杖对江流。

”这里借江水之势,从而比喻自己对世事的无奈。

这里也涉及到力学中对流体力学的认识。

古人对光学知识也有着一定的认识,在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与影、生命与死亡的暗喻。

还有,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三峰有鸟飞,一水抱愁流。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隐喻。

古诗词中对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里对鸟飞的形容,已经有了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声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古代对电磁学知识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因此在古诗词中并没有太多关于电磁学的描述。

不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望春门外尘青青,男儿何事好深情。

”这里的“尘青青”可以理解为早期的电磁学知识有限,无法清晰描述电磁现象的表达。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对古诗词中物理知识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希望读者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

《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

《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对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中国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中国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中国的诗词中确实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以下是一些例子:
光学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如“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就是树木枝叶的影子)。

光的反射:如“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的折射:如“潭清疑水浅”。

光的色散: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声学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音的反射(回声):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能量转换:
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态变化:如“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力学和运动: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水晶帘动微风起”(帘子原来是静止的,风把它吹动了,说明力改变了水晶帘的运动状态)。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中学赵洪伟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时出现了一些学科渗透题。

由于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甚至歌词等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借古诗词来考察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题型是经常出现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对本人搜集到的一些此类习题进行解析,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诗词与光学
例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自然光源
C.“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解析:“皓月”即月亮,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为人类服务的,它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静影沉璧”中的“影”指的是“倒影”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所以,答案是:C。

例2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桃花看上去是红色的,是因为它能吸收其它色光,只反射红色的光。

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答案是:C
二、诗词与声现象
例3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方言、土话
解析:离开家乡多年,乡音未改,这里的“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呢?我们知道,音调有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而频率和振幅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所以"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音色。

答案是B。

例4 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声学问题()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

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


打衣服悄无声,举空中何其响。

请问在这首诗的哪几句中包含了声学道理,并分别包含了什么声学道理?
参考答案:
(1)“棒打衣物响四方”,是说湿衣物与木棒接触面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因独自一人洗衣物,所以听起来较响,“响四方”是说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向四周传播。

(2)“小弟岸上踏歌来”,是说声速远大于小弟行走的速度,所以先听到歌,后出现来人.
(3)“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棒打衣物的声音传到小弟耳朵时,棒已举到空中了。

三、诗词与热现象
例5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D.分子在不断地无规则运动
解析:诗人在远处就闻到了梅花的淡淡香味,这是因为梅花香气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引起世人嗅觉的缘故。

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是:D。

例6在西行的列车上,“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田……”欢快的歌声,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新疆。

(1)天山上的冰雪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冰雪熔化时的温度是_________℃,熔化过程中冰雪需要__________热量。

(2)用天山雪水灌溉农田时,为了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常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解析:冰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所以,冰的熔点为0℃,冰的熔化需要吸收热量;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少水的蒸发和渗漏。

本题答案:(1)0,吸收;(2)蒸发,渗漏。

四、诗词与力学
例7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解析:“两岸青山相对出”说青山是运动的,这是以船或流水为参照物;“孤帆一片日边来”说船是运动的,这是以青山或河岸(岸上的树)为参照物。

参考答案:船(流水),青山(河岸、岸上的树等)。

例8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前一句生动形象地表明黄河水蕴藏着大量的能,后一句表明长江水具有大量的能。

解析:“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的位置很高,重力势能很大;“不尽长江滚滚来”说明长江水流速很快,动能很大。

参考答案:重力势,动。

五、尝试练习
1.诗人杜甫在描写梅花时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树在地上的影子是光的____________现象,诗人嗅到梅花的暗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3.“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大多数同学是唱着这支优美的歌曲长大的,歌曲中含有许多物理知识,例如:
(1)风使同学们感到凉爽,主要原因是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______。

(2)倒映的白塔是光______射而形成的_____像。

(3)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它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___力。

(4)船桨向后划水,船向_____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
4.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中前后出现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5.中国有古诗云:“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杯醇酒香满堂。

”根据你掌握的自然知识和物理知识判断,这里说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C.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
参考答案:
1.直线传播,分子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2.振动,音色
3.(1)蒸发;(2)反,虚;(3)平衡4.B
5.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