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合集下载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也包含了一些物理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并不是以科学的方式呈现,但是
在古人的观察和描写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比如在古诗中常常会提到风、雨、云等自然现象,其中就蕴含了一些物理知识。

比如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
描绘,反映了太阳升起和河水流动的景象,涉及到了日落和河流等物理现象。

古人对于天文现象也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描写。

比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里表现了对明月的好奇和对天
空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感悟。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
对远方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远处景色的向往和探索,也展现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渴
望。

古人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李白
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里通过对鹤的描写,展示了古人对于鸟类的观察和感悟,也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在《桃花源记》中,“远近蓦然开朗,无数桃树低阴;花径寻幽独往,笛声吹入云层。

”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自
然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列举数例:月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光有七色,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

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进入人眼的成份较多,因此在早晨看到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

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敏感。

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绿更浓,天更蓝。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明月当空,皎浩的月光照在平静的湖面上,经反射后在水中形成一美丽的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

月光经反射进入人眼,人才看到倒影。

在近水楼台的人最容易接受这些光,欣赏这良宵美景,而远离水面的人,由于反射光被亭台楼阁所挡,自然难饱眼福。

向阳花木,受到阳光照射,周围温度较高,植物接收到的太阳的光能较多,故生长迅速,根深叶茂,花红叶绿,最早报知春的信息。

而背阳植物吸收光能相对偏少,生长迟缓,春的步伐也来得晚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太阳光由各种不同的波长的单色光组成,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

由于各种色光对玻璃的折射率不同,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雨后,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类似于许多“三棱镜”,在阳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在天幕上形成美丽的彩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半径六千四百公里,周长约四万公里,合市制八万里。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人也随地球“日行八万里”。

在地球上遥望银河,肉眼可见的恒星可达六千多个,这仅仅是银河系中数亿个恒星中的一小部分,银河系外边还有大量河外星云,“一千河”泛指广袤的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

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

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

日出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

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

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

”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

这与热力学中的热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识的描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里反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

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

《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

《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对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桃花的表面将红光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桃花是红的,桃花本身是不会发出红光的。

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日》诗,是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游春踏青时所作。

诗中,“胜日”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泗水”是省的一条河,是当年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等闲”是寻常、随便的意思。

春回,万象更新,和煦的东风催来百花盛开;粉红、淡白、明黄、碧绿、雪青、绛紫,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给春天又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游春赏春的兴奋心情尽在诗中,胜于言表。

有学者分析说,朱熹写的这首游春诗,实际上是一首说理诗,因为宋室南渡,泗水已在金人掌握之中,朱熹未曾北上,如何能在此游春。

这里的“泗水”乃暗指孔门,“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他是一位理学家,希望其道能行之久远。

我们读诗时,体会到的是诗中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把春天写活了,不愧为赞美春天的绝妙佳句。

“万紫千红”亦作“千红万紫”“万红千紫”,古诗文中用它来形容百花烂漫的句子有很多。

如:宋朝辛弃疾《水龙吟》词:“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英烈传》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在前面,初步介绍了唐朝诗人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有关“桃花为什么这样红”的光学知识。

花儿颜色的形成,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里,从物理的角度谈一谈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花和叶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万紫千红,绚丽多彩,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太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酸性的花青素会吸收除红色外的其它色光,而把红色的光波反射出来,传到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便是鲜艳的红花;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碱性较强,则成为蓝黑色;白花不含色素,但细胞组织会将各种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便是白花。

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红光波长长,紫光波长短。

光的波长越长,增热效应也越大。

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红光和黄光的增热效应比较大,花瓣正好能把中的红光和黄光反射出去,不容易被灼伤,起了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在花儿中,红花和黄花比较多。

蓝花一般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增热效应大的长光波,这对它的生长是有利的。

而黑色的花能将各种光波全部吸收,容易受到热量伤害,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黑色花的品种便少之又少了,因此就显得特别珍贵。

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于长庆二年(822),出任刺史。

开成三年(838)67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词。

上面这首是其中之一。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梦江南》等,白居易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怀恋之情。

词中的“江花”指江边的花,不是指江中的浪花;“蓝”是指一种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的蓝草。

《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

”蓝色,古人叫青。

青草的“青”,青天的“青”,就是蓝色的意思。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就是染料,它的意思是说,青色从染料中出来,而它的颜色却胜过染料本色,不是说青色胜过蓝色。

词中的“绿如蓝”,也不是说绿色如同蓝色一样。

这首词色调鲜丽,感情真挚,诗人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多彩的景色。

看!红日升起,在的映照下,江边明艳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水色绿得好象染料一样。

湖光山色如此绚丽,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句经典名句,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它不仅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丽风光,还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太是电磁波,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又叫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

清晨日出的时候,日光是斜射到地面上的,穿过的大气层比较厚,大气层中弥漫着许多细小的微粒,不同颜色的光穿过空气的时候,散射的情况不同。

在可见光中,波长比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大多被空气微粒散射掉;波长最长的是红光,不容易被散射。

因此,红光比其他色光透射得更远,我们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

当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红艳艳的洒满了江岸,辉映着岸边的景物,便呈现出一幅“江花红胜火”的景色。

正因为红光的波长最长,橙色和黄色光的波长次之,射到水面上时,它们不受水的阻碍,容易透过江水。

而蓝色和绿色光的波长比较短,在水中只能透入很浅的地方,遇到水的阻碍时,会强烈地散射和反射,在人的眼睛里就呈现出“江水绿如蓝”的景象。

唐朝诗人籍在他的《春别曲》中,也有一句诗“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把春水的绿比喻成好像染过一样,即是同样的道理。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唐朝诗人若虚写的长诗《春江花月夜》中的四句。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他与贺知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流传,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春花、春月、春夜,这几种事物集中体现了自然与人生最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潮浩瀚无涯,气势宏伟;明月随潮共生,景象壮观。

这两句诗在艺术上是千古绝唱,在科学上也说明了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月有盈亏圆缺”,海有涨潮落潮,大海中的海水每天都按时涨落起伏变化。

古时,人们把白天的涨落称为“潮”,夜间的涨落叫做“汐”,合起来叫做“潮汐”。

潮汐现象使海面有规律的起伏着。

我国古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已经发现了海洋的潮汐现象与月亮的盈亏圆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的窦叔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潮汐学家,所撰的《海涛志》是史籍所载最早的潮汐学专著,他为我国海洋潮汐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专著中论述了海洋潮汐涨落的循环规律,对一个朔望月里潮汐与月亮的对应变化作了具体描述,指出海洋潮汐的规律是随着月亮运行的轨道变化而变化的:在一个朔望月(农历月)中,有两次大潮时间,分别发生在朔和望(阴历的初一和十五),有两次小潮时间,分别发生在上、下弦(阴历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

朔望时潮汐最大,从朔望后的第三天开始减小。

潮汐的变化周而复始。

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于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才明白了潮汐现象是海水受太阳、月亮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道理。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而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彼此的引力就越大;两个物体间距离越远,则彼此的引力越小。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

地球与月亮之间,彼此都有吸引力。

它们处于不停的转动中,又会产生与引力方向相反的离心力,而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因此处于平衡状态。

可是,地球表面每个质点受月亮的引力大小并不一样,有的地方,引力大于离心力;有的地方小于离心力,它们的两个力之间的差值,就是产生潮汐现象的引潮力。

地球上各地的引潮力随地、月之间的距离远近而变化,加上地球本身也在不停的自转,距离随时在变化。

所以,各地在不同的时间,潮汐涨落的大小是不同的。

吟诵着优美诗句,学学物理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语文和物理的兴趣。

坐看牵牛织女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牧著名的《秋夕》诗,描写秋夕之夜,寒意袭人,满怀心事的宫女坐在台阶上,轻摇团扇,仰望着天河中牛郎织女星的情景。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女儿,美丽聪明、心灵手巧。

她私自下凡与牛郎相爱,生育了一对儿女,男耕女织,生活非常美满。

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强行把他们隔离在天河两边,两人只能面对面哭泣。

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彩色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无可奈何,只好允许织女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和儿女相会一次。

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和孟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起,成为我国千古流传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引起古今多少诗人的咏叹。

除了杜牧的《秋夕》诗外,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应是北宋词家观的这首词《鹊桥仙》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中有抒情,有议论,融汇情、景、理,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起伏跌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