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地物理知识
物理与古诗词

屈原用诗的语言,考虑到对称性论证了天地都是 圆的。因为假如地是平的,那么天和地的交界一 定充满了边和角。这些边和角是属于天还是属于 地呢?所以地是平的结论不合理。于是只有这样 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转。 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 可能是椭球形。在后四句中,屈原问:赤道圆周 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 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那时还没有科学,更没有科学测量。但这应 是人类最早成功运用对称性来解释宇宙的例子。
1、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 “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 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就可以听到回声。
宇宙与人文
屈原的名作《天问》 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那时浑浑沌沌,天地 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官隆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太阳和月亮高 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神名)为什么怒触不周(山名)? 江河滚滚东去,大海却老喝不够?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长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啊!我日 夜追求真理的阳光,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一白银盘里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物理
邂逅古诗词
千年之前的诗人在写诗时涉及到许多物理知 识,诗句中所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 为后来的 科学发展所证实。如今,当我们仔细品位这 优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这诗句的语言美和 科学性的完整结合而叹服
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是我国古代诗人们以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为题材,以艺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在古诗词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表现出了我国古代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深刻。
一、物理1. 江河:古诗词中常常提及江河,如岳阳楼记中“江山如画”一句,表现出我国古代诗人对江河的景色的喜爱。
在物理学的角度看,江河的流动代表着物质的流动和动力学的研究。
2. 山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诗句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峰的景色的赞美。
从物理角度来看,山峰代表着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
二、化学1. 花草:古诗词中常常描绘花草的景象,如“一尺深红草复绿”一句。
从化学的角度看,花草代表着植物化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2. 海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海水的景色的憧憬。
从化学角度来看,海水代表着水化学和海洋学的研究。
三、生物1. 鱼虫:古诗词中常常描绘鱼虫的活动,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诗句。
从生物的角度看,鱼虫代表着动物学和昆虫学的研究。
2. 鸟兽:古诗词中常常提及鸟兽的形象,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句。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鸟兽代表着鸟类学和兽类学的研究。
四、地理1. 星辰:古诗词中常常提及星辰的壮丽景象,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从地理的角度看,星辰代表着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
2. 天地:古诗词中常常提及天地的广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天地代表着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
总结:通过古诗词中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能体会到我国古代人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深刻。
这些古诗词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知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个人观点:古诗词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描写,既是我国古代人对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是对自然知识的启蒙与感悟。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不仅欣赏到华美的诗歌语言,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我们就从唐诗中学习物理知识。
1. 大气运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这样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表现了大自然中风的力量和产生的效果。
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是由于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一种气流运动。
唐诗中也有许多描写风使草木摇曳,树枝摆动,江河波涛起伏的诗句。
这些诗句反映了风的运动对大自然的影响。
2. 日月运行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样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句中的“天生我材”意为出生时的自然条件,其中的“天”就是指恒星,即太阳。
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源泉,它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而月亮则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运行,是表现出天体运行规律的一个典型例子。
唐诗中也有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互转、星辰运行的诗句,这些诗句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理解。
3. 电磁现象唐诗中也有涉及到电磁现象的诗句。
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的“野火”指的是山林火灾,这是由于静电引起的自然现象。
在干燥的天气中,静电作用可以引起空气中的分子和带电的物质爆炸,从而形成山林火灾。
唐诗中描绘的“野火烧不尽”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生动形容。
4. 力学原理唐诗中还有一些诗句涉及到力学原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万户捣衣声,落晖照大江”这一句。
这句诗描述的是登高后所看到的江河宽广,人声穿透云层相传的景象。
人声穿透云层翻转传播的现象是因为由于温度差异和大气密度变化产生的折射效应所引起的。
杜甫的这句诗恰恰表现的是这一自然现象。
总之,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从唐诗中学习物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它们流传千古,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本文将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探讨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知识已经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顾而九江水为汤,竟日尽而不尽,更比喻世事的无常。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物理学中的水的流体力学,但可以看出杜甫对水流不尽的描述,已经有了对物理世界的深刻认识。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临流盼已斜,倚杖对江流。
”这里借江水之势,从而比喻自己对世事的无奈。
这里也涉及到力学中对流体力学的认识。
古人对光学知识也有着一定的认识,在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与影、生命与死亡的暗喻。
还有,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三峰有鸟飞,一水抱愁流。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隐喻。
古诗词中对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里对鸟飞的形容,已经有了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声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古代对电磁学知识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因此在古诗词中并没有太多关于电磁学的描述。
不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望春门外尘青青,男儿何事好深情。
”这里的“尘青青”可以理解为早期的电磁学知识有限,无法清晰描述电磁现象的表达。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对古诗词中物理知识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希望读者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诗物理荟萃

古诗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是从古诗中提炼出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传播过程是依靠声带振动产生的
B.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现象
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A.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故A正确;
B.平静的江面相当于平面镜,因此``一道残阳铺水中''属于平面镜成像,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
《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
《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对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诗里的科学知识

物理方面。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提到“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描述“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这些描述涉及到了动能、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化学方面。
《石灰吟》(明·于谦)中提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里涉及到了石灰石(成分为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生石灰)的过程,化学反应方程为CaCO3→CaO+CO2↑。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中有一些描写自然现象的诗句,其中融入了一些物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例子: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白昼的景象,指出太阳的光线会随着山的高度而渐渐消失。
这暗示了光的传播本质,即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并随着光线路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月亮,指出月亮的光线会照亮地面,就像霜一样。
这涉及到天体物理中的光照原理,即月亮是不能自己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观沧海》 - 曹操
对海而唱《观潮》曹操何人也,嘉会顿开颜.
当流光变幻,《海上赠别诗》曹操知人醉,明月正潮生.
这首诗中描绘了海上潮水的景象。
潮汐是地球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产生的,月球的引力会使得海洋产生周期性的高潮和低潮。
这里用诗句表达出了潮汐现象和月亮引力的关系。
这些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并不是直接讲解物理原理,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间接地呈现出物理现象和规律。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知到自然界的奥妙和物理原理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
“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
“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4、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1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1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1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1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1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1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围大。
(物理+地理)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物理知识与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4、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