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合集下载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你知道吗?物理知识其实无处不在。

对于古诗,我们并不陌生,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平面镜成像。

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

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

光沿直线传播。

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光的反射。

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沿直线传播。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2.“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

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光的反射。

18.人面桃花相映红。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光沿直线传播。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光沿直线传播。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的反射。

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沿直线传播。

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28.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这诗句里可藏着运动的相对性呢!就好比你坐在飞驰的车上看路边的树,树不就相对于你往后跑嘛!例子:你想想,你站在岸边看对面的山,可不就是山相对于你在运动嘛!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哇塞,这来自《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多壮观呀!这里面就有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知识呀!就像瀑布的水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快。

例子:你看那瀑布,水从那么高的地方冲下来,力量多大呀!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嘿嘿,《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这句好霸气呀!这里有弹性势能呢!拉满弓的时候,弓就储存了弹性势能。

例子:你拉过弹弓吧,把皮筋拉得紧紧的,松手后石子就飞出去啦,这就是弹性势能的作用呀!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这句,蕴含着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呀,就像物理世界里各种现象的更替。

例子:你看旧的东西淘汰了,新的东西又不断出现,不就是这样嘛!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枫桥夜泊》里呀,这里面有光的知识呢!月亮发光让我们能看见呀。

例子:晚上要是没有月光,那得多黑呀,不就什么都看不清啦!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这句多有道理呀!这和视角有关系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

例子:你站在平地上和站在山顶上,看到的范围能一样吗?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哇,《使至塞上》里这句画面感好强呀!这里也有光学知识呢!光沿直线传播呀。

例子:你想想,那烟直直往上飘,不就是因为光直着走嘛!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就像物理里研究问题的角度也有很多。

例子:你从这个角度看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又不一样啦,物理里不也是这样嘛!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里这句呀,有物态变化的知识呢,露水的形成就是气态变液态呀。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

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

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

日出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

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

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

”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

这与热力学中的热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识的描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里反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

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能转化为能。

(哈尔滨市)
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能。

(河南省)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和行船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D.都是岸边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运动理论知识
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例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辨别的。

(昆明市)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

例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而听到很久才消失。

分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所以填反射和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例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而“楼台倒影”则是现象,所成的像是立的像。

分析:“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所以答案是: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正;虚
例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的诗句,抒发了客游异乡孤寂凄凉之情,然而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江清月近人”一句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原因是。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s′,与天上的月亮s相对于水面MN是对称的,故而在水面上任意一点看月亮和月影都有os=os′,人在船上距月亮s为sB,而距月影s′,为s′B=oB+os′,所以s′B>sB。

也就是说诗人看到的月影比天上的月亮还要远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