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高中基本能力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素材 人民版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诗歌中得物理知识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就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得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得;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得三“人"其中得一“人”就是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形成得.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得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得,因为霜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形成得,并不就是来源于露,而露就是水蒸气形成得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得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就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得()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就是指在盛水得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得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得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得就是( )A、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液化形成得B、就是水缸中得水蒸发形成得C、就是水缸中得水分子扩散形成得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得水渗到缸外形成得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得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就是每一个公民得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得就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得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得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诗中得名句,船上得客人听到寒山寺得钟声,这就是因为寒山寺得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得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得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得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得温度。
锅旁声音得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得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得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您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得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得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就是人造光源B、“皓月”就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就是反射形成得虚像D、“静影沉壁”就是折射形成得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诗词俗语知识

物理诗词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理知识:运动的绝对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物理知识:静止的相对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物理知识:物态变化)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物理知识:小孔成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物理知识:光的色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物理知识:涨潮与落潮)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理知识:分子动理论)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
(物理知识:扩散、蒸发吸热)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物理知识:热岛效应)小小秤砣压千斤。
(物理知识:杠杆平衡原理)破镜不能重圆。
(物理知识:分子间作用力)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人心齐,泰山移。
(物理知识:力的合成)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物理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
(物理知识:物体的熔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物理知识:液体的沸腾)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墙内开花墙外香。
(物理知识:扩散现象)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物理知识:蒸发吸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物理现象的作品。
虽然古人对于现代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不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 春江花月夜中的物理知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明月光照在床前,使人疑惑地以为地上结了霜,这是因为光线在照射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进而产生了“光线伪像”。
2. “千山鸟飞绝”的物理知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名句。
句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感慨。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大自然中飞鸟的声音和人类的脚步声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最终消失于人类的感知范围之外。
当人们远离山林和小径时,就会感觉到世界的寂静。
1. 烧沉香时的物理知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秋夕》中的名句。
其中的“寸草心”指的是香草的心脏部分。
在燃烧过程中,香草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
2. 霜降时的物理知识:嘒者千里发,晴空霜落地。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初霜》中的名句。
其中的“嘒者千里发”形容霜降来临时,猛烈的寒气刺激大地,使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晴空霜落地”描绘了秋天的清晨,天空晴朗,地面上的霜以小冰晶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当温度下降到霜点以下时,水分子会凝结成冰晶,并落到地面上形成霜。
1. 描写月亮的物理知识:青枫湖上轻盈月,高高挂在重楼上。
这是明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临江仙·柳梢青》中的名句。
句中的“轻盈月”表现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挂在重楼之上,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散射和折射的影响,使得月亮看起来较亮且高挂。
2. 瞬间的物理知识:莺花犹怕触,瞬目闭还开。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即使在空山中,声音也可以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水声可以传到人的耳朵里,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虫声透过窗纱传到人的耳朵里。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古诗词中蕴含了物理知识。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总之,古诗词中蕴含了很多物理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