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还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通过对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的整理和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感悟自然、探索科学时所具备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名句,它们或直接表达了物理现象,或间接体现了物理知识。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句子,直接借景抒怀,但也提到了月亮的照明作用。
从物理角度上讲,月亮并没有自己的光源,而是反射了太阳光。
因此,明月照亮了大地,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
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对山水景色的喜爱。
然而,从物理角度上讲,这句诗也暗示了声波传播的特性。
因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由于没有人的踪迹和声音,鸟儿飞过的声音就会显得更为清晰和响亮。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它描绘了黄河上游的壮美景色,但也直接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地理概念。
"仞"是一个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6.72米,这句诗中的"万仞山"形象地反映了高山的陡峭和壮观。
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寄韩秋爽》中的句子,通过描绘月光照亮深林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月光并不会因为进入深林而受阻碍,而是透过树叶的间隙照射到地面上,照亮了人们的前进道路。
5.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元代文学家白朴的《千字文》中的句子,揭示了宇宙中物质的守恒定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能量在转化、传递和消耗过程中,总是不会凭空减少或增加。
因此,这句诗也表达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一种理解。
6.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名句。
虽然这句诗主要描述了古人在山顶俯瞰景色时的感受,但从物理角度上讲,它也涉及了物质的可变性。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

物理古诗词荟萃及物理知识1.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这诗句里可藏着运动的相对性呢!就好比你坐在飞驰的车上看路边的树,树不就相对于你往后跑嘛!例子:你想想,你站在岸边看对面的山,可不就是山相对于你在运动嘛!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哇塞,这来自《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多壮观呀!这里面就有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知识呀!就像瀑布的水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快。
例子:你看那瀑布,水从那么高的地方冲下来,力量多大呀!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嘿嘿,《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这句好霸气呀!这里有弹性势能呢!拉满弓的时候,弓就储存了弹性势能。
例子:你拉过弹弓吧,把皮筋拉得紧紧的,松手后石子就飞出去啦,这就是弹性势能的作用呀!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这句,蕴含着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呀,就像物理世界里各种现象的更替。
例子:你看旧的东西淘汰了,新的东西又不断出现,不就是这样嘛!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枫桥夜泊》里呀,这里面有光的知识呢!月亮发光让我们能看见呀。
例子:晚上要是没有月光,那得多黑呀,不就什么都看不清啦!6.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这句多有道理呀!这和视角有关系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
例子:你站在平地上和站在山顶上,看到的范围能一样吗?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哇,《使至塞上》里这句画面感好强呀!这里也有光学知识呢!光沿直线传播呀。
例子:你想想,那烟直直往上飘,不就是因为光直着走嘛!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就像物理里研究问题的角度也有很多。
例子:你从这个角度看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又不一样啦,物理里不也是这样嘛!9.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里这句呀,有物态变化的知识呢,露水的形成就是气态变液态呀。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它们流传千古,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本文将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探讨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知识已经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顾而九江水为汤,竟日尽而不尽,更比喻世事的无常。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物理学中的水的流体力学,但可以看出杜甫对水流不尽的描述,已经有了对物理世界的深刻认识。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临流盼已斜,倚杖对江流。
”这里借江水之势,从而比喻自己对世事的无奈。
这里也涉及到力学中对流体力学的认识。
古人对光学知识也有着一定的认识,在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与影、生命与死亡的暗喻。
还有,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三峰有鸟飞,一水抱愁流。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隐喻。
古诗词中对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里对鸟飞的形容,已经有了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声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古代对电磁学知识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因此在古诗词中并没有太多关于电磁学的描述。
不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望春门外尘青青,男儿何事好深情。
”这里的“尘青青”可以理解为早期的电磁学知识有限,无法清晰描述电磁现象的表达。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对古诗词中物理知识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希望读者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
《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
《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对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中国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中国的诗词中确实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以下是一些例子:
光学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如“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就是树木枝叶的影子)。
光的反射:如“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的折射:如“潭清疑水浅”。
光的色散: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声学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音的反射(回声):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能量转换:
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态变化:如“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力学和运动: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水晶帘动微风起”(帘子原来是静止的,风把它吹动了,说明力改变了水晶帘的运动状态)。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瞧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就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
“半江红”就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
“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就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露珠特别明亮就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就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与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就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就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就是水,硬也就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就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就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就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就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就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就是水中月,摘不到就是镜中花。
(在水与镜中成的像就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就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瞧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就是运动还就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就是沿直线传播的。
)18、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就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古诗词就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就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万千河”就是,其中“坐地”就是相对于地面就是静止的,而“日行”则就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就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就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瞧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瞧山山不动,就是船行”。
“山走来迎”就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就是船行”就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就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与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就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就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就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与“鼓”就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就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就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1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1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就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就是运动的1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1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1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1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
(物理+地理)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物理知识与古诗词古诗词就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就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万千河”就是,其中“坐地”就是相对于地面就是静止的,而“日行”则就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就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就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瞧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瞧山山不动,就是船行”。
“山走来迎”就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就是船行”就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就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与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就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就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就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与“鼓”就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就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就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