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物理

合集下载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古代,人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受,以诗意的形式传递给后人。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体现的物理知识。

首先是对天空和天文现象的描绘。

《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对太阳光透过大气层后出现折射和散射现象的描述。

“东篱菊未黄,南山竹已老。

”这是对太阳高度和地理位置的描述,暗示出北方秋季阳光较南方充足。

其次是对物体运动和力学的描写。

《春晓》中写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这是对鸟类飞行和风的声音传播的描述。

“秧歌满圆月,夏至人团聚。

”这是对秧歌舞蹈和夏至时人们团聚的描绘,暗示出物体运动和人类活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一些古诗词中还体现出对声音传播和声学现象的描绘。

比如《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对音色和音量的描述,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伤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是对声音产生和响应的期望,暗喻对欢乐与快意的追求。

古诗词中还反映了光学现象和光的性质。

比如《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对月光与地上霜的类比,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光的传播方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是对阳光弥散和天空颜色的描述,通过形容天气现象描绘四季的变化。

古诗词中体现的物理知识丰富多样,包括对天文现象、物体运动、声音传播和光学现象的描绘。

这些描写不仅美化了诗词的语言,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这些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1.《静夜思》——李白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这首诗中,李白用“明月光”来形容月亮的亮度,而“地上霜”则是月光照射到地面后产生的现象。

这是因为夜晚地面散发的热量比较少,导致地面温度降低,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水珠,形成露水或者冰霜。

5.《登高》——杜甫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这首诗中,杜甫用“风急天高”来形容登高时的感觉,说明登高时空气变得清新、流通,同时也说明高处的气压比低处要低,导致风力变得更强。

他还用“落木萧萧”来形容秋天落叶的声音,说明落叶的运动是有声音的。

9.《水调歌头》——苏轼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这首诗中,苏轼用“明月”来形容夜晚的月亮,说明月亮的亮度和形态是可以变化的。

他还用“天上宫阙”来形容宇宙的神秘和壮丽,说明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理解是有限的。

13.《春夜喜雨》——杜甫1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8.这首诗中,杜甫用“好雨知时节”来说明春天的雨水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同时也说明雨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他还用“随风潜入夜”来形容雨水的轻盈和悄无声息,说明雨滴的运动是有一定物理规律的。

19.《浪淘沙·北戴河》——朱自清2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2.这首诗中,朱自清用“北风卷地”来形容寒冷的冬天,说明气温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他还用“胡天八月即飞雪”来形容极端天气现象的突然发生,说明气象变化的不确定性。

最后,他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来形容春天花开的喜悦,说明温暖的气息对生命的推动作用。

23.《长恨歌》——白居易2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古诗中的物理

古诗中的物理

古诗中的物理
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
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
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个是诗句阐述的是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的反射
6.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
7.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
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声音的传播
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凝固
10.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液化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

1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水的势能和动能的转
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物理
你知道吗?物理知识其实无处不在。

对于古诗,我们并不陌生,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平面镜成像。

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

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

光沿直线传播。

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光的反射。

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沿直线传播。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2.“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
能。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

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光的反射。

18.人面桃花相映红。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光沿直线传播。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光沿直线传播。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的反射。

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沿直线传播。

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28.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光的反射和折射。

29.花气袭人知骤暖,雀声穿树喜新晴。

扩散现象和声音借助空气传播。

30. 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光学现象,溪中的倒影。

声学船夫唱歌,听到朱熹的。

3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3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平面镜成像。

3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光的反射。

3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3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船行进的速度快。

3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光的反射。

37.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38.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声音的传播。

39.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雪升华为水蒸气。

40.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蒸发。

4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平面镜成像。

4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4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平面镜成像。

44.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运用了静摩擦。

45.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光的反射。

46.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平面镜成像。

47.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光沿直线传播。

48.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9.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声音的音色。

5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空气能传声。

5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光的反射。

5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扩散。

54.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声音具有能量。

5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5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流动的风具有动能。

5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5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扩散现象。

5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声音的传播。

6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光沿直线传播(月食)。

6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6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水能传声。

6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光的折射。

6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6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光沿直线传播。

66.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些都是学生们搜集,现在我把它整理记录下来,以备将来形成学科协作教学之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