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资料-参照物和古诗词问题赏析
中考物理古诗词题赏析

中考物理古诗词题赏析以《中考物理古诗词题赏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物理,一门研究物质性质和现象的客观科学,汇集着丰富的古诗词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物理思想及其实践,具有赏析性、教育意义和科学宣传作用。
从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大量有关物理的古典文学作品,例如:诗经中颂歌、列子中的《易经》和《五经》等。
此外,还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不外乎是光的衍射;柳宗元的《风入松》“一簇春艳写春风,半片空山见秋雾”,这里其实是在描述物质的温度变化;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汉家天子使,九州绿洲烟”,这里讲的则是传播理论;到了明清时期,陆游的《渔歌子》“绿纱笼里把画书,丝线笼子里带梭”,就是古代科学家们关于物理学研究的反映。
通过这些古典文学的物理描写,我们可以学习古代物理思想,探讨其实践,从而进行物理赏析。
这当然与现代物理学有一定的差距,但它是古代物理思想发展历史的宝贵财富,在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中考试卷中,古诗词中有关物理的内容也不乏其见。
再来看看具体到物理考试中,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准备的方面,比如,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熟读古诗词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知识面,拓展认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理论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在中考考试中,考生要尽量展现出自己的知识综合能力,力求实习科学的思维,既要反映古代物理思想的实践,又能思考出当代物理学的研究路径,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考题。
我们可以通过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物理赏析来实践学生的这种思维,使他们实践高考物理学科的有关考题,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和熟悉程度。
比如,选用古诗词《早发白帝城》,从中可以让学生分析出光的衍射现象、其发生的原因、光谱以及构成的基本原理等内容;考虑到“风入松”的温度变化历程,学生可以根据物理学知识对它进行物理解释;再比如,选用“汉家天子使”,让学生列出改变声音传播距离的原因;又如选用“绿纱笼里把画书”,让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如何研究物理学,并结合现代物理学的内容对比反映,以此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

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并说明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解析。
1. 光的散射与颜色。
- 在“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蕴含着光的散射知识。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紫色的烟雾。
这是因为太阳光包含多种颜色的光,当阳光穿过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香炉峰附近的水汽、灰尘等)时,由于这些颗粒的尺度与光的波长相近,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散射的程度不同。
紫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相对较强,所以在一定的角度下,我们能看到紫色的烟雾效果。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清晨或傍晚看到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一样,都是光散射在捣鬼。
2. 重力与势能转化为动能。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体现了重力的作用以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瀑布从高处落下,是因为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
瀑布在高处时,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随着水的下落,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动能增大。
就好像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越滚越快一样。
水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所以才会有“飞流直下”这种壮观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解析。
1. 热学中的凝华现象。
-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里,提到了霜。
霜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
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霜。
就像我们把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一会儿冰棍周围就会有一层白霜,那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冰晶。
而这里的霜满天并不是说天上到处都是霜,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夜晚寒冷,霜很多的感觉。
2. 声音的传播。
-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
寒山寺的钟声能够传播到客船上,是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信使,从寒山寺出发,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一路跑到客船上,被诗人听到。
而且在夜晚,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较少,所以诗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初中物理与古诗词

物理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
(物理+地理)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
(物理+地理)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
(物理+化学)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
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
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17、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
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远望。
(物理+地理)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完整版)初中物理资料-参照物和古诗词问题赏析

初中物理资料-参照物和古诗词问题赏析例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解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一定相同。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本题中研究的是桥的运动状态,“桥流”说明桥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状态,那么所选参照物与桥之间的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
诗人在桥上走,以流动的水为参照物,水是相对静止的,桥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桥流水不流”。
故选C。
点评: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具体选择什么物体做参照物,应根据研究的对象来定,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参照物是()A.船和山 B.山和船 C.都是船 D.都是山解析:“看山恰似走来迎”说明山是运动的,而山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所以肯定是以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因此是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说明船是运动的,所以是以山为参照物,故选A。
点评:这是一道经典题目,对于这类参照物的题,一定要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凡是选作参照物的物体都认为其是静止的,而参照物的选取又是任意的,注意灵活选择参照物。
例3.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解析:以行船为参照物,行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树是运动的,所以会感到“远树来”。
故选A。
点评:此题中“不疑行船动”和“唯看远树来”两句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的参照物也不相同,应注意区分,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的辨别之间的关系。
例4.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______,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________是运动的。
中考物理真题及分析、解答:参照物

中考物理真题及分析、解答:参照物1.(2021•天门)小明坐在行驶的小车中,看到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向后运动,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乘坐的小车B.路边的树木C.路边的房屋D.路边的行人【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路旁的树木、房屋、行人是被研究的物体,路旁树木、房屋、行人向后运动,树木、房屋、行人与汽车(或乘客)之间发生位置变化,所以以小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是向后运动的。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2021•济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阐述运动相对性的完美画卷,诗中的意境如图所示。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舟中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白帝B.江陵C.两岸D.轻舟【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即人相对于船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故是选择船(轻舟)为参照物的,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同一物体处于同一状态,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2021•柳州)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站台B.铁轨C.车厢的窗台D.路边的树木【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探究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参照物。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习题赏析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考时出现了一些学科浸透题。
由于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甚至歌词等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借古诗词来考察学生根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题型是经常出现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能进步学生的阅读理解才能、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
下面对本人搜集到的一些此类习题进展解析,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诗词与光学例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A.“皓月〞是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解析:“皓月〞即月亮,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为人类效劳的,它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静影沉璧〞中的“影〞指的是“倒影〞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所以,答案是:C。
例2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桃花看上去是红色的,是因为它能吸收其它色光,只反射红色的光。
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答案是:C二、诗词与声现象例3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方言、土话解析:分开家乡多年,乡音未改,这里的“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呢?我们知道,音调有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而频率和振幅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所以"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音色。
答案是B。
例4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答复声学问题〔〕黄昏农村小河旁,姑娘单独洗衣裳。
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
棒打衣服悄无声,举空中何其响。
请问在这首诗的哪几句中包含了声学道理,并分别包含了什么声学道理?参考答案:〔1〕“棒打衣物响四方〞,是说湿衣物与木棒接触面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因单独一人洗衣物,所以听起来较响,“响四方〞是说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向四周传播。
古诗词里的物理及解析

古诗词里的物理及解析解读一、《枫桥夜泊》唐代诗人张继,乘船在江南水乡苏州城外枫桥停泊过夜时写下所见所闻的景色和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五种景色,写出了秋夜江船上诗人思乡、忧愁久久不能入眠的情绪。
通过品读这首诗,可以直接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有:1、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月亮不是光源,但它可以反射太阳光,被月亮反射的太阳光能够在真空和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到达地面。
江中渔船上灯火是光源,灯火星星点点,非常昏暗使江边枫树朦朦胧胧。
2、机械运动。
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夜深人静月亮渐渐地落下。
3、声音的产生。
乌鸦由于声带的振动而发声啼叫,寒山寺的钟声由于撞击振动而发出悠悠的声音。
4、声音的传播。
乌鸦的啼叫、寒山寺钟声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到诗人的客船,引起诗人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引起听觉。
5、声音的特性。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色,诗人通过音色分辨出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
6、凝华现象。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秋夜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客船、树木上形成霜。
解读二、《襄邑道中》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写下《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红。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具东。
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物体的颜色与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1、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色光决定。
2、诗人身在船上,船和云运动快慢和方向相同。
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它们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都是静止的。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云和船都是运动的。
所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具东”。
解读三、《望庐山瀑布》庐山以优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歌颂了大自然的神奇。
诗中用一个“生”字把香炉峰和缭绕峰顶的烟雾都写活了。
参照物和古诗词赏析

参照物和古诗词赏析在我们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一个有趣且重要的元素——参照物。
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判断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需要参照其他物体一样,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也常常需要通过参照物来凸显和表达。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参照物。
在物理学中,参照物是被选定为衡量其他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标准物体。
在古诗词里,参照物可以是具体的景物、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情感氛围、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参照物,诗人能够更生动、准确地传达他们的所见所感。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的明月和清泉就是一种参照物。
明月的清辉洒在松林之间,清泉在石头上潺潺流淌,通过这两个参照物,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山间夜景。
我们仿佛能看到月光透过松针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影子;能听到清泉撞击石头发出的清脆声响。
这种宁静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再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在这里成为了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参照物。
旅居在外的诗人,看到洒在床前的月光,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霜。
明月的存在,让他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因为在传统的文化中,明月常常象征着团圆,而此时诗人独处他乡,与亲人相隔甚远,明月的明亮与他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诗词中的人物也可以作为参照物。
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成功成为了一个参照。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机遇的感慨,如果没有那场有利的东风,也许战争的结局会完全不同,大乔小乔可能会被曹操掳去,锁在铜雀台中。
这里,周瑜的成功与可能的失败形成了对照,让读者对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具体的景物和人物,情感氛围也能作为参照物。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凄凉、愁苦的氛围贯穿始终。
通过这种氛围的烘托,后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词句,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资料-参照物和古诗词问题赏析
例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解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一定相同。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本题中研究的是桥的运动状态,“桥流”说明桥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状态,那么所选参照物与桥之间的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
诗人在桥上走,以流动的水为参照物,水是相对静止的,桥就是运动的,所以会感觉“桥流水不流”。
故选C。
点评: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具体选择什么物体做参照物,应根据研究的对象来定,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参照物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都是船 D.都是山
解析:“看山恰似走来迎”说明山是运动的,而山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所以肯定是以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因此是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说明船是运动的,所以是以山为参照物,故选A。
点评:这是一道经典题目,对于这类参照物的题,一定要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凡是选作参照物的物体都认为其是静止的,而参照物的选取又是任意的,注意灵活选择参照物。
例3.诗句“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远树来”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行船 B.远树 C.河岸 D.山峰
解析:以行船为参照物,行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树是运动的,所以会感到“远树来”。
故选A。
点评:此题中“不疑行船动”和“唯看远树来”两句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的参照物也不相同,应注意区分,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的辨别之间的关系。
例4.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______,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________是运动的。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_______的。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老树和参照物枯藤之间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静止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小桥和流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是运动的;“月落”指天将破晓,月亮落下山,以山为参照物,月亮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月亮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流水;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例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和______。
解析: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故答案为:船、岸边。
点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跟参照物的选择有关系,参照物选择不同,结论就不同。
例6.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话是以______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若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个卫星是______的。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以“青山”为参照物,“舟”与“青山”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舟”是运动的,所以说“轻舟已过万重山”;因为“地球”与“卫星”同步,以地球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与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它又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青山;地球;运动。
例7.“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为迎接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经改建后,姑苏城内外河畔的景色更加秀丽迷人,对于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而言,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是_____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是______的。
解析: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与河岸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运动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与游船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游客与游船保持相对静止,所以他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例8.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月之东驰”是因为选_____为参照物。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_____的。
解析:“月之东驰”是说月亮在运动,而月亮正是相对于“游云西行”来说的,它们之间的位置在发生改变,故此时所选参照物为云;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与云的位置都在发生改变,所以它们都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云;运动。
点评:中国的古诗文中很多都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在理解时首先要明确诗文的含义,再与相应的知识进行对号入座,并用现代的物理知识对古文中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