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案
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前言。
咱们的建筑物就像一个有脾气的大朋友,有时候会这儿歪一点,那儿沉一点,这就是变形啦。
为了让这个大朋友一直稳稳当当的,咱们得搞个变形监测,就像随时给它做个体检一样。
二、监测目的。
1. 安全卫士。
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呀。
要是它变形得太厉害,就可能会有危险,就像人要是一直歪着走路,迟早得摔跟头。
咱们通过监测,提前发现问题,好让建筑物这个大朋友不闹脾气。
2. 了解习性。
还有就是了解建筑物的变形规律,知道它在不同的季节、天气或者使用情况下是怎么个变化法儿的。
就像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一样,什么时候爱睡觉,什么时候爱活动。
三、监测内容。
1. 沉降监测。
这就像是看建筑物有没有“偷偷”往下沉。
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比如柱子的周围、墙角这些地方,咱们得放一些小标记(沉降观测点)。
然后用专门的水准仪定期去量一量这些点的高度有没有变化。
如果它一直在慢慢变矮,那可就不太妙啦。
2. 水平位移监测。
这个呢,就是看建筑物有没有左右或者前后晃悠。
可以在建筑物周边找一些稳定的点作为参照,然后用全站仪或者其他测量仪器来看看建筑物上的观测点相对于这些参照点有没有位置的移动。
就好比看一个站着的人有没有左右乱晃。
3. 倾斜监测。
倾斜就像是建筑物在歪着头。
咱们可以用专门的倾斜仪,也可以通过测量建筑物不同高度的水平位移差值来判断它是不是倾斜了。
想象一下,如果大楼像比萨斜塔那样歪得太厉害,那可就吓人喽。
四、监测点布置。
1. 沉降观测点。
一般会在建筑物的四角、大柱子旁边、承重墙附近这些重要的地方设置沉降观测点。
而且每个点都要有编号,就像给每个小朋友都起个名字一样,这样方便咱们记录和查找。
2. 水平位移和倾斜观测点。
这些观测点呢,要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和表面。
比如说在建筑物的外立面的一些突出部位,还有楼顶的边缘这些地方。
布置得合理,才能准确地掌握建筑物的动态。
五、监测周期。
1. 初始阶段。
在建筑物刚建成或者刚开始使用的时候,监测要频繁一些,就像新生儿需要频繁体检一样。
三维变形监测处理方案-百度发表文章

三维变形监测-后处理解决方案一. 项目概况测区: 某小型水电站时间: 2014年1月13日海拔高度: 2000米测量仪器: 徕卡TS30技术参数: 0.5〃 1+1ppm季节: 冬季室外温度: 2-8摄氏度(干湿温度计)气压: 846mba (精密气压计)控制点: 3个(TL01 TL02 TL03) TL01为复核点监测点: 4个(TP01 TP03 TP05 TP07)测点局部被损坏/临时遮挡目标:墩+强制型对中盘采用对中螺丝+基座棱镜组,由于基座使用的磨损墩上对中盘的自然侵蚀,所以量取每个目标高都不一样,就很正常采集软件:徕卡机载三维变形监测软件可任意设站采集边角数据(本次采用)多测回测角中国版可任意设站,采集边角数据多测回测角国际版区别极坐标可直接察看坐标值(未精密平差)测回数:一共2个测站每测站9测回数TL02测站09:17:33am 开始测量(气压为846mba 干温2℃湿温1.5℃) TL03测站11:33:32am 开始测量(气压为846mba 干温8℃湿温6.5℃)其它参数:折光系数选取 0.13/0.14 (考虑到山区,冬季本次采用0.13)地球曲率半径标准为6371000米(本次特殊,使用的是6366358)投影面高程本次采用 1996米处理方法:外业数据采集导出原始数据tpt txt tzt文件导入DAM6.0平差处理EDM设置:除棱镜常数-34.4采用外(leica仪器直接选用圆棱镜),其余气象均不改正(PPM=0)。
所有改正在软件内部完成过程描述:第一站全站仪架站TL02-以TL03定向-学习-采集(记录气象数据)第二站全站仪架站TL03-以TL02定向-学习-采集(记录气象数据)本次采用软件:格式转换+中铁一院地面通用控制处理包 /科傻/四院/二院相关软件控制网点位图:控制点已知坐标TL02,153.4613,188.2105,2018.1597 TL03,81.2320,22.4400,1991.5280 TL01,68.1052,199.1692,2016.0374外业记录信息检定证书相关值二. 仪器设置 (leica为例) 输出文件格式设置为TXT三. 后处理过程 (转换后)测量机器人TPT TXT TZT 原始数据后处理平差作业流程➢利用转换工具(该软件支持仪器高目标高棱镜常数的事后录入 ), 整理出每一个测站SUC格式文件的数据,以待备用。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嘿,小伙伴,今天我要跟你聊聊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课题——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别看这名字有点长,其实它就是一门研究如何监控建筑物变形的技术活儿。
下面我就用我那十年方案写作的经验,带你领略一下这个方案的精彩之处。
咱们得知道,建筑物变形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建筑安全的大敌。
所以,监测建筑物的变形,就成了咱们这个方案的核心任务。
一、方案背景话说这事儿起源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建筑安全问题。
尤其是那些大型、超高层的建筑物,一旦出现变形,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咱们这个方案应运而生,旨在为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
二、监测目的1.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结构安全、稳定。
2.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的变形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3.为建筑物的维护、保养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1.全站仪测量法:这是一种利用全站仪对建筑物进行三维测量,从而得到建筑物变形数据的方法。
优点是精度高,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2.光学测量法:通过光学仪器对建筑物进行拍照,然后分析照片中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但精度相对较低。
3.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进行扫描,得到建筑物的三维模型,进而分析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成本较高,设备要求较高。
4.雷达监测法:通过雷达对建筑物进行监测,实时获取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优点是实时性强,但精度相对较低。
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全站仪测量法作为主要监测手段,辅以光学测量法进行验证。
四、监测步骤1.建立监测点:在建筑物上设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用于采集变形数据。
2.数据采集:利用全站仪对监测点进行测量,获取建筑物的三维坐标。
3.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4.变形分析:根据变形数据,分析建筑物的变形趋势,为处理变形问题提供依据。
如何进行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如何进行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变形监测是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实时观测和分析建筑物、桥梁、坝体等工程结构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可用依据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首先,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应从数据采集的角度出发。
在进行监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如全站仪、位移传感器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设置合理的监测点,以覆盖结构的重要部位和关键位置,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全面。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误操作或仪器故障导致的数据失真。
其次,进行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时,需要注意数据的质量控制。
在数据处理前,需要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筛查和清理,剔除异常值和明显错误数据。
然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性验证和信度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序列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手段,评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的去趋势处理和周期性处理,以消除季节性和周期性影响,提取出变形的趋势和规律。
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与解释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各监测点的位移、变形速率等指标,以量化变形的程度和变化趋势。
此外,还可以对某些关键位置的变形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绘制等值线图或变形云图,以直观显示结构变形的分布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趋势预测等方法,预测和评估结构未来的变形趋势和稳定性。
此外,进行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时,还需要进行案例比对和评估。
通过与历史数据、设计数据或模型仿真数据对比,评估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信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监测数据进行跨结构比对,建立监测数据的统计模型和分析模型,为今后类似结构的变形监测和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进行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确保工程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环节,需要从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解释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公路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公路工程变形监测方案1. 背景介绍公路工程是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建设和维护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公路工程受到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车辆、人流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公路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变形问题,如路面起砂、裂缝、坑洼等,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安全和舒适性。
因此,对公路工程的变形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是保障道路安全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2. 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公路工程变形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记录公路工程的变形情况,为工程的维护和修建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公路工程变形的监测,可以及时采取预防和修复措施,避免变形问题加剧,从而保障道路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同时,变形监测还可以为公路工程的设计、改建和维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为公路工程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变形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公路工程的变形监测主要采用现场调查和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现场调查主要是通过巡视、检测工具和仪器等手段对公路工程进行实地观测和检测,主要包括路面平整度、水平和垂直偏差、裂缝和坑洼等变形情况。
而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面监测技术和无人机监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对公路工程的变形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的监测和记录。
在遥感技术方面,可以通过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对公路工程的变形进行监测,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监测,且成本较低。
在地面监测技术方面,可以使用3S技术(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对公路工程进行变形监测,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特定区域和目标的精细化监测。
而无人机监测技术则是一种新兴的监测方法,通过无人机搭载遥感设备对公路工程进行变形监测,可以实现对地形、地貌、变形等情况的高分辨率监测,具有灵活性强、成本低、实时性好等优点。
4. 变形监测的指标和标准公路工程的变形监测需要依据一定的指标和标准进行,主要包括变形程度、变形形态、变形速率、变形区域等指标和标准。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筑物的规模、造型和难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变形监测技术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工程建筑物的倒塌与沉降等各个生产、生活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变形监测也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
基于此,本文对变形监测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了变形监测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望对未来变形监测数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引言变形监测是测量工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很多方面的学科(比如地球物理、岩土力学、土木工程等)有着紧密的关联。
近年来,人们除了对发展新的监测方法、手段以及仪器重视外,对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也愈加重视。
而变形监测工作开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变形监测技术得到监测数据,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研究,根据变形数据分析发生变形的原因,并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变形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变形监测主要是利用各种设备以及先进检测技术对变形体的变形趋势进行持续监测,并不断对变形体的动态形变数据进行记录,再根据对观测数据的智能分析,对变形体的变形趋势建立直观的数学预测模型,当变形超过特定的数值时,则认为是可能发生事故灾害的前兆。
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变形体的形变做好监测,不仅能及时准确地对变形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做出判断,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同时,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分析,能够更好地解释变形的机理,为研究灾害预报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工程设计规范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2.1数据模型单一现有变形监测数据模型不能做到真实体现变形体的实际变形机理,且变形体还存在力学参数模糊的问题,因此,当变形体处于环境复杂、变形因素不稳定的情况时,如果使用单一的数据模型进行预报,展现效果比较差。
2.2数据准确度低在变形监测数据资料中,经常会出现数据缺失或是粗差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继续变形趋势进行预测,得出的结果会因数据缺失或是粗差的影响而使得数据的准确度比较低。
第七章 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

• 3、运动模型: • ①回归模型(缺点:回归多项式过于简 单;每个点都模拟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 相邻点间相差很大,产生不连续。) • ②卡尔曼滤波模型(优点:有严密的递 推算法;不需要保留使用过的观测值序 列;可把模型参数预计与预报结合起 来。) • 4、动态模型: • 不仅研究点的运动,同时还研究引起运 动的作用力。
变形模型
• 一、变形影响因子和动态变形模型 变形影响因子和动态变形模型 • 1、变形影响因子--引起变形的原因。它包 括:地壳运动、基础变形、地下开采、地下 水位变化、建筑荷载等。 • 2、动态变形数学模型:
y (t ) = ∫ g (t ) x(t − T )dT
0
∞
• • • •
二、典型动态变形模型 典型动态变形模型 分类: 周期模型 非周期模型:[跳跃变化(突变)、线性变 化(渐变)] • 突变模型: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成果表达和解释
• 一、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 • 1、资料整理——对原始资料进行汇集、 审核、整理、编排,使之集中、系统化、 规格化和图表化,并刊印成册。
• 2、资料整理的目的: • 便于应用分析; • 提供资料和归档保存。
• 3、资料整理的内容: • ①收集资料; • ②审核资料; • ③填表和绘图; • ④编写整理成果说明。 • 4、观测资料分析分类: •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期分析; 不定期分析;综合分析。
• 三、测量方法选择所应考虑的问题: 测量方法选择所应考虑的问题: • 1、测量精度的确定: • 应尽可能采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仪器和技术, 达到其最高精度。 • 2、一周期内观测时间的确定: • 对于长周期可以考虑用大地测量技术; • 对于短周期可以考虑用摄影测量或自动化测 量。 • 3、监测费用的确定: • ①、建立检测系统的一次性花费。 • ②、每一个观测周期花费。 • ③、维护和管理费。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本节重点为:
➢ 变形信息获取的手段 ➢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问题 ➢ 地表变形监测方法 ➢ GPS周期性和连续性变形监测问题 ➢ GPS动态监测 ➢ 变形监测技术的未来
GPS在工程中的应用
厦 门 的 高 层 建 筑
GPS在高层建筑动态监测中
的应用
厦 门 建 设 银 行 大 厦
2)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起步较早,但是 由于摄影距离不能过远,绝对精度较低,使得其应用受到局 限,仅大量应用于高塔、烟囱、古建筑、船闸、边坡体等的 变形监测.后来发展起来的数字摄影测量和实时摄影测量为地 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深入应用开拓了非常广泛的 前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将是变形监测领域的一种重要 技术。
3)光、机、电技术的发展,研制了一些特殊和专用的监 测仪器可用于变形的自动监测,它包括应变测量、准直测量 和倾斜测量。采用光纤传感器测量系统将信号测量与信号传 输合二为一,具有强的抗雷击、抗电磁场干扰和抗恶劣环境 的能力,便于组成遥测系统,实现在线分布式监测。
1.2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4)GNSS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已逐渐在许 多领域取代常规光学和电子测量仪器,在变形监测领域也不 例外.
变形分析的内涵就是从错综复杂的变形现象中找出其 内在规律性。
1.3 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变形分析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变形数据处理与分析、变形 物理解释和变形预报的各个方面,通常将其划为两部分:
1)变形的几何分析; 2)变形物理解释. 变形的几何分析是对变形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形作几何 描述,其任务在于描述变形体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性。 变形物理解释的任务是确定变形体的变形和变形原因之 间的关系,解释变形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I Abtract.............................................................................................................................................. I I1 工程概况 (1)2 监测目的 (2)3 编制依据 (3)4 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4)4.1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4)4.2 监测点的建立 (4)4.3 监测级别及频率 (5)5 监测方法及精度论证 (6)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6)5.2沉降观测方法 (8)5.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9)6 成果提交 (10)7 人员安排及施工现场注意事项 (11)8 报警制度 (13)9 参考文献 (13)附录1 基准点布设示意图 (15)附录2 水准观测线路设示意图 (16)附录3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监测报表 (17)附录4 巡视监测报表样表 (18)附录5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19)附录6 水平位移记录表 (20)1 工程概况黄金广场6#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口西南角,基坑开挖深度为12.4m~13.3m,为临时性工程,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1.1,基坑使用期为六个月。
由于多栋建筑物与基坑侧壁距离较近,均在基坑影响范围内。
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为了及时和准确地掌握基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情况以及基坑相邻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沉降变化,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或沉降)变形监测,并对相邻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
为此,编制以下检测方案。
2 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期间,由于坑内土体开挖,会引起基坑底面的回弹;在外侧土压力的作用下,会引起围护结构内力发生变化,同时产生变形;如果围护结构强度和刚度不足,将导致支护桩倾斜,甚至坍塌等严重事故;同时由于基坑降水,水位的下降会引起坑外土体的固结,使地面发生沉降,特别是如果支护防渗系统存在缺陷,将会发生渗漏,流沙等现象,结果导致地坪开裂以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对基坑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预警并防范过大位移、变形与工程事故的发生,并通过监测,保证整个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
进行基坑围护安全监测,可使基坑开挖工作顺利进行,及时了解基坑围护结构本身的受力和变化情况,同时关注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对基坑开挖工程进行动态监测,在预知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下及时报警,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使基坑在施工期间确保围护结构不产生过大的位移和变形,使基坑施工最大地处于安全经济的状态下进行。
对基坑向外1~2倍开挖范围内相邻建筑及道路进行沉降监测,预警基坑开挖引起的环境问题。
3 编制依据(1)设计方提供的设计图纸(格构柱确认及东侧支护方案2011060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4 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4.1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距离基坑3倍开挖深度的位置布置三个基准点(如图4-1),组成监测基准网(见附图1),编号分别为BM1、BM2和BM3。
图4-1 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单位:cm)4.2 监测点的建立监测点应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坑边存在严格控制变形的建筑物以及土质相对较差处。
在基坑边坡顶和内支撑上布置22个监测点,编号分别为东侧为J-1~J-33。
平面布置见附图。
用膨胀螺栓植入冠梁或护坡混凝土中,用红色油漆做标记。
钢筋顶部刻十字标记。
在周边建筑物上布置18个沉降观测点。
用Φ18螺纹钢端部磨光滑,折成90度,分别布置于每栋楼承重墙高出±0.000m约400mm~500mm区域。
测点安装如图(4-2)。
图4-2沉降点(单位:mm)4.3 监测级别及频率根据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基坑的检测级别为二级。
预计基坑有效使用期为六个月,如无异常变形,每开挖一层土方监测一次,雨后须加测一次,基坑开挖到底后3天监测一次,如有异常,每天监测一次,直至变形收敛至正常。
具体监测频率视现场施工情况而定。
5 监测方法及精度论证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根据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在黄金广场6#楼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对场区内及周围环境进行日常的基坑壁坡顶的水平及沉降和周边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的常规监测。
变形监测采用平面导线测量,通过测量距离与方位角,按极坐标计算公式可准确求出每周期各变形点的三维坐标:Xp=Dp.coSHzp + XoYp=Dp.SinHzp + YoHp=hp+ Zo式中Hzp-----监测点至变形点的方位角;Xo、Yo、Zo------监测站的坐标值求出各监测点坐标,平差后与初始值对比推算得到桩顶水平位移值。
5.1.1 水平位移精度论证由基坑监测平面图知,以BM1为测站点,BM2为后视点时,C10点为最弱点。
图5-1 极坐标法观测原理全站仪测量坐标的计算公式为:x p = s ·cosHap + x A (1)y p = s ·sinHap + y A (2)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可以导出坐标测量的中误差计算公式为:m x ²=m s ²•cosHap ²+s ²•sinHap ²•(ρm a )²-m s ·s ·sin2Hap ·(ρm a ) my ²=m s ²•sinHap ²+s ²•cosHap ²•(ρm a )²+m s ·s ·sin2Hap ·(ρm a ) m p ²=m x ²+m y ²=m s ²+ s ²•(ρm a )² 式中ms 、ma 按全站仪的标称精度计算。
采用测距精度(2mm+2ppm ×D )、测角精度ma 的全站仪观测距离工作基点120m 处的监测点C23,则监测点的点位中误差计算:m p ² =m s ²+ s ²•(ρm a )² 由二级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mm ,即mp 不应大于3mm 。
m s=2mm+2×0.12mm=2.24mm s=120mm p ²=2.24²+0.3384 m a ²≤9m a ≤3.4即可采用标称测距精度为(2mm+2ppm ×D ),测角精度不大于3.4″的任一全站仪。
本次采用GTS-332W 型全站仪,其标称测距精度为(2mm+2ppm ×D ),测角精度为2″。
5.2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采用严格的二等水准线路测量,测出个监测点的高程,平差后与初始值对比推算得到桩顶沉降值。
测量路线如图(见附录1),分3条路线,第一条以BM1为基准点C1~C10、J14~J17、J22和J1闭合到BM1。
第二条以BM3为基准点C11~C18、J13和J33闭合到BM3。
基坑内支撑和其他基坑壁的观测点作为第三条观测路线。
5.2.1沉降监测精度论证由水准路线略图知线路测站最多的为17站。
C7为最弱点。
设最弱点精度为σ,BM1至C7的中误σ1,权为P ;则:σ1 ²=σ站²+σ站²+…+σ站²=N ·σ站²σ1=N ·σ站由于从BM1至C7两端的站数均为9站所以σ1=9·σ站DS1级水准仪每公里往返测平均高差中误差为1mm 。
本次观测最远距离为50m 。
则每站高差中误差最大值为σ站=σk m 1·201=0.32mm取1站的高差中误差作为单位权中误差,则: P=91带入公式σ=212211p p p p +⋅+⋅σσ得σ=0.78mm而允许的变形值10mm,取其101作为高差中误差,由于:0.78mm <1mm因此本次采用DS1级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施测符合精度要求。
5.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观测当建筑物累积沉降达到预警值10mm ,就要对该建筑物进行倾斜观测。
在建筑物顶部和底部安装观测点,在合适的地方架设全站仪,采集两点的坐标差,计算建筑物的倾斜度。
对需要进行倾斜观测的一般建筑物,要在几个侧面观测。
在观测之前,要用全站仪在建筑物同一个竖直墙面的上、下部位,各设置一个观测点。
M 为上观测点、N 为下观测点。
如果建筑物发生倾斜,则MN 连线随之倾斜。
观测时,在距离大于建筑物高度1.5倍距离的地方安置全站仪,照准上观测点M ,用盘左、盘右分中法将其向下投测得N1点,如N1与N 点不重合,则说明建筑物产生倾斜, N1与N 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 即为建筑物的倾斜值。
若建筑物高度为H ,则建筑物的倾斜度为i = d/H6 成果提交根据图形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建筑物是否进入稳定阶段,一般情况,若沉降速率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对日沉降速率(-0.02~-0.04mm/日)的要求,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若最后三个周期沉降速率大于其要求,应建议继续观测。
1. 每次的监测结果,以文字或表格形式提供。
(见附录3、4)2. 如监测期间发现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首先电话通知,并于第二天以文字形式提供预警通知。
7 人员安排及施工现场注意事项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监测并进行自检,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
检查员应及时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并在监测工作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观测时应选择同一晴朗天气时进行观测。
(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4)固定观测人员,减少人为误差。
(5)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作出详细记录。
(6)应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并保留原始观测数据,以备查核。
(7)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进行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