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含解析)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重点掌握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
2.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如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了解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宗教纷争。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作业设计:
(1)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中古时期欧洲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制度、基督教会等历史概念。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如“中古时期欧洲为什么被称为封建社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讲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中古时期欧洲的文化:阐述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化、世俗文学等文化成就,以及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4.基督教会在中古欧洲的地位与影响:介绍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宗教纷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影响。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XXX《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首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性的欧洲封建社会。
XXX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表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表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肉体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增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1、英国甚至入手下手逐步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首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令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区域文明。
【学习重难点】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城市与王权的关系2.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时空坐标】【知识引领】1、列举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分)2、简述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影响。
3、简述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4、从耕地构成、居民的构成、领主与佃户的关系、庄园的特点等方面简要介绍西欧的庄园。
【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区: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诞生的基础: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了一系列王国。
2.基本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①含义:②内容:③特点:④影响:(2)庄园与农奴制度阅读教程第16页内容,回答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什么?根据课文,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并从耕地构成、居民的构成、领主与佃户的关系、庄园的特点等方面简要介绍西欧的庄园。
第二区: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1)封建制初期①特点: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权力: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①特点: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原因: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③表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的;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统一的法兰西;15世纪末的和葡萄牙。
④意义: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10-11世纪)兴起条件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自治城市背景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方式与封建主谈判、以、影响(1)社会: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2)经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的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3)政治: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参与政治,促进议会制度的出现;(4)文化:城市的出现促使和世俗教育的产生,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
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一、西欧封建庄园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王权衰落(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高中人教版必修2019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案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I、历史纲要导引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II、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年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及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衰亡的原因及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及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重点难点内容提要原始农耕文明初期,人类依然处于彼此格局的状态,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每一件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
然而,随着农耕文明的纵深发展,欧亚大陆曾经孤岛般分布的文明区域相互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农耕文明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生活区域以外的认知渴求,渐渐地使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相互接触,甚至密切交流,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已经非常密切。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上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以及中华秦汉帝国的出现,使武力扩张成为一种可能。
然而,武力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帝国统治者通过战争、掠夺等方式将帝国的文化输入到他们的未知区域,他们又从那儿获得新的文化形式。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为《中古时期的欧洲》,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3课。通过对中古欧洲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欧洲社会的演变,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古时期的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兴起,同时也出现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重大的历史事件。经济方面,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城市逐渐兴起,同时也促进了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在文化方面,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古欧洲的录像,引导学生关注中古欧洲的历史风貌。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古欧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古欧洲历史的兴趣。
3.提出导入问题:“你认为中古欧洲的社会有哪些特点?”,“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古欧洲的哪些方面?”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为学生提供知识铺垫。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深入研究所选主题,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强调中古欧洲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2.讲授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阐述其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课题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变化;
2.掌握欧洲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学习,了解国家、民族和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庄园
2.基督教
3.罗马法
教学难点:1.基督教
2.罗马法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板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建立
西欧封建庄园
封君封臣制度
王权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教会
城市
拜占庭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