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

(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进一步进行鉴赏。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进一步进行鉴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数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复备栏正文(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题解: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大意: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二、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2.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
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诗文的背景,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字词,推测画面,感受诗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文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深入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的基本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停顿。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字词,推测画面,感受诗意。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和心得体会的质量。
3. 知识点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关键字词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范文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训练目标:了解线索的作用和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做到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训练重点:确定的线索训练题目: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熟悉的人和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来写,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打印教案、学案、制作多媒体训练时数:二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导入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
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
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
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
二、知识链接先请大家阅读课本81页的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自由阅读。
学生自由谈收获。
师归纳:①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②线索的作用:它能把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穿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设置线索的常用方法: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线索必须与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的中心意思。
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三、例文赏析微微的笑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把我的衣服淋透了,啊,真冷!如果能有一把伞为我遮会儿雨该多好,哪怕一分钟,可这是不可能的。
我望着从我身旁匆匆走过的人们。
车也和我作对起来,等了快十分钟了,还不来,透过串串珠帘,我焦急地向远方望去,雨雾中,白茫茫的一片,车还没有来……忽然,我觉得雨停了,抬头一看原来在头上支着一把漂亮的花阳伞,洁白的底子上,有一朵朵红色的小花,伞的中心还向两旁扩散着一个个美妙的圈圈,别提有多好看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word教案

2、了解作者情况。
3、自读写作背景。
自学
展示
解疑合探
5–10分钟
1、依据时间、字句数、内容这三个标准对本首诗分类。
2、读一读:
①听读:听清字音,听准节奏
②自己练读。
③齐读。
3、译一译。
①指名学生分联翻译。
②出示参考译文。
4、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4、给古诗分类,并复习律诗的特点。
1、背诵、默写古诗。
2、填空。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
②诗中写环境幽静(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③写美丽的山水使人心灵愈加沉静的句子是___,____。
④表达诗人追求清净隐逸思想的诗句是,。
14、背诵、默写古诗。
15、指名学生填空。
教学心得
④尾联: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2、依据格式总结本诗的中心。
9、分联赏析诗句。
10、掌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2、掌握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13、填空,小结中心。
归纳小结学用延展
8–10分钟
看图片引入课题。
2、了解作者: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3、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案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目标:1. 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歌,并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图片、诗题和字数,激发学生的兴趣。
核心活动:3. 学生朗读整首诗,教师解读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并记录下来。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6.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拓展活动:7. 学生个人思考:学生个人反思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8. 诗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与《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关的诗歌。
9. 诗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创作,或者将其分享给其他同学。
总结回顾:10.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的重要性。
11.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与《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关,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否能够充分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歌文本。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展示的记录表。
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诗歌创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与《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关的诗歌,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文学活动,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诵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 常建的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常建及其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朗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文的初步理解。
3.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互评、自评,提高朗读能力。
4. 图文并茂(1)教师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感悟,与诗文相结合。
5. 深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书写课后感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之情,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介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文本分析:解读诗歌的,理解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境和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 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比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背诵、读后感、诗歌分析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破山寺后禅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资料。
3. 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主题相近的诗歌资料。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适用于一节课,时长为45分钟。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课题: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共1课时)年级学科:七年级下语文主备人:仇彦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有关常建的经历、与本诗有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分钟)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常建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直为后人传诵。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走进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朝阳,陶冶性情!二、出示并解读目标(2分钟)1、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4、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三、诗歌赏析(28分钟)1、解读。
(5分钟)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是“写”的意思。
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板书)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和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
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课题: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共1课时)年级学科:七年级下语文主备人:仇彦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有关常建的经历、与本诗有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分钟)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常建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直为后人传诵。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走进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朝阳,陶冶性情!二、出示并解读目标(2分钟)1、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4、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三、诗歌赏析(28分钟)1、解读。
(5分钟)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是“写”的意思。
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板书)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和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yí)尉的小官。
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2、听读。
(3分钟)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
④齐读。
句子停顿: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译读。
(5分钟)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4、背读。
(5分钟)①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呢?(清晨)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轻松、远离尘世,寄情于景)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
(5分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步步有景,景物都有幽雅、宁静、安闲的特点,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当时的氛围和作者的心境。
(学生朗读)6、赏读。
(5分钟)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
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四、总结学习方法(3分钟)通过以上学习过程,我们今后学习诗歌可以采用这样的过程:1、解读。
(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查阅相关资料)2、听读。
(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下载资源)3、译读。
(翻译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查阅工具书)4、背读。
(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5、悟读。
(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6、赏读。
(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妙)五、小结(2分钟)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的情怀,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作业设计:1、熟读、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补充资料:1、诗歌基础知识①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
2、把诗改写为写景散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散文诗清晨,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柔和地照耀着寂静的古寺。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高大苍翠的古木遮掩着小路,使小路长长的,深深的,给人极幽深的感觉。
朝阳丝丝缕缕地从叶间穿透下来,点缀出斑斑点点的金光,给小径蒙上了一层灿烂的光辉。
小径深处,花木繁盛,一座座禅房掩映其中。
禅房,树木,繁花相映,各成其趣。
山色风光,是那么美好,鸟儿在山林间欢悦地鸣叫,展翅飞翔。
一潭清澈见底的潭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繁茂的花木,古朴的禅院,还有我。
见着这空得透底的潭,听着这欢悦婉转的鸟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风光都迷蒙了。
渐渐的,心底一片空灵,万籁之声俱寂,耳边缭绕不绝的是寺院传来的洪亮悠扬绵长的钟磬之音:一声声震响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底形成回声;一声声,荡气回肠,渐又绵长悠远,牵引我的心走向这空……3、诗歌赏析(联想和想象)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意思。
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
即为下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
用“初”形容“日”,给人新、美的感觉。
“林”: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
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
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
这明艳灿烂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
“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空”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
表明诗人在透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一“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
“悦”是“空”的前奏,“空”是“悦”的结果。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声。
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事皆空的境界。
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
诗人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
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达到了永恒。
4、诗句理解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