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片子作为纪录片,它就必须受到真实性的诘难但是它的镜头,真的是美不胜收
编导纪录片影评范文精选(实用3篇)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进行拍摄的一个大型纪录片系列,《自然的馈赠》是它的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可谓华实并具,并没有因为艺术性而抛却真实性,是纪录片中的典范。
整个系列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自然的馈赠》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一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用纪录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个过程的话,那个词一定是馈赠。
作为纪录片,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而且担当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重任,毕竟声画结合才是最能感染观众的。
但近年来,有些纪录片过度夸大了解说词的作用,甚至将解说词摆到主要位置上完全的违背了纪录片的规律,但是这部纪录片完全不存在这种现象,它坚持遵循了纪录片的原则画主词辅,从而达到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界。
例如纪录片中刻画老包挖竹笋小心翼翼避免伤根这一动作时,尽管摄影师用特写加大了对这一动作的渲染,但仅凭画面将小心翼翼这种状态表现出来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解说词在竹笋刚露出头时的恰当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加深了观众对这一画面的理解,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凸显了出来所以这里的解说词运用得极其精准,而片中的解说词大多便是这样的。
另外,对于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空镜头是一种纯景物描写的镜头,看似不重要,但若运用的不恰当却极有可能毁掉整部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对空镜头的运用巧妙至极。
在纪录片一开头,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青青的群山,到葱郁的竹林中正在出土的竹笋等一系列与纪录片中将提到的地方有关的景色的不断切换,搭配上紧接的同样不断切换的人物镜头,将本片中将要呈现的人物与景物巧妙的表现了出来,再加上空镜头数量恰当,所以丝毫没有使纪录片产生虚假感,反而与纪录片浑然一体加强了真实感。
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无一处不精妙。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
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
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
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
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
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
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
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
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
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
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
美丽中国 记录片赏析

《美丽中国》-自然之美,洁净的精神之前很偶然的在同学的电脑上看见这个片子,我深深的被这部片子呈现的美所迷住。
在老师放完《西藏》这一集后我又重新观赏了其余的五集。
这部影片给观众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清洗。
首先说说这部片子的制作团队,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
影片以高清晰方式,呈现出中国的多彩风光,还包括一些罕见的动物,比如大熊猫和一种珍稀的中国特有的食鱼蝙蝠的珍贵生活记录。
这些镜头有些是第一次面向观众。
在舒缓婉转的传统中国音乐中,伴随着森林草原、戈壁大漠、河湖沼等优美的画面更替,种种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纷纷登场,一个男中音配音,用舒缓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动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幅幅画卷。
这些美丽的景色令人神往,恨不得亲自前往观赏。
这也是影片以高清镜头所表现出的效果。
通过观看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大概的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这部片子不仅仅表现出中国的美丽景色,也反映出她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要生活还要发展,挑战是巨大的。
我们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先发展后治理”,必须要良性循环的发展。
“只要人类有意愿并付诸行动,自然界总会有办法恢复”。
这是影片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
现代的中国很难想象出一个符号来代表她。
我们要感谢BBC摄制组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信仰所在,就是那些与自然生活了上千年的村名。
当国家危难时这些人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身后是圣洁的雪山。
整个系列看下来你会更加你所居住的土地,以及生活了几千年的人和生物,虽然他们的习俗,信仰越来越鲜为人知。
好在今天被记录下来,用影片的话说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原味的中国,一个数个世纪以来传送着的土地。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它以真实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等为题材,通过摄影、录音、剪辑等手段,展现客观事实和真实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纪录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主题:纪录片的主题是其灵魂所在,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事件、一个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等。
好的主题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2. 内容:纪录片的内容应该真实、客观、详尽,能够全面地展现主题的各个方面。
同时,内容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理解主题。
3. 拍摄手法: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可以多样化,如跟踪拍摄、访谈、实景拍摄等。
好的拍摄手法能够生动地展现主题,让观众身临其境。
4. 剪辑:纪录片的剪辑应该紧凑、流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剪辑也应该能够突出主题,让观众更好地理解。
5. 音乐和音效:音乐和音效在纪录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营造氛围、增强情感感染力。
总之,纪录片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影视作品,它能够让观众了解到真实的世界,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赏析纪录片时,我们应该从主题、内容、拍摄手法、剪辑、音乐和音效等方面入手,全面地欣赏其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体,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①大家知道花有这么多种类,康乃馨、百合、玫瑰、桔梗……我们自己认识的花就这么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的颜色、香味、造型都不同。
我们好像很难特别说哪一种花很丑。
因为它的形状、颜色、气味都跟它自己成长的生态有关,跟它生存的状态有关,所以我们欣赏花的时候是欣赏它成为它的特性的那个部分。
可是很奇怪,我们用在人的身上的时候,我们会很喜欢一个人,可是我们也会很讨厌一个人,我们会很爱一个人,我们也会很恨一个人。
②当朋友跟我说哪个人多讨厌多可恨的时候,我说你会很恨一朵花吗?他想不起来,那我说会不会因为花跟你没有那么直接的功利的关系?③庄子讲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表明了这个意思。
真正的美,不是说这个东西对我有没有用。
如果对我有用,我称它为爱;如果对我没有用,我称它为恨,那么恐怕还没有真正达到美的境界。
④我借用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来作美的领域的一个总结,常常觉得读《庄子》的时候有一种快乐,那个快乐是他总是把你带到美的现场。
⑤大家翻开《庄子》第一页叫做《逍遥游》,他叙述了一个神话,说北方以前有一个大的水池叫北冥,这个水池里有一只鱼,很大很大的鱼,“北冥有鱼”。
⑥有一天这个鱼突发奇想,说它好想飞起来变成鸟,所以它就变成了大鹏鸟。
然后它一飞就飞了六个月都没有停。
我们觉得这完全是一个神话故事。
⑦在童年的时候多么爱读神话,多么爱读传说,多么爱读童话,因为在儿童的心灵世界里面,没有什么叫做真或假、对或错的问题,所以鱼也可以变成鸟。
庄子觉得他在叙述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其实讲的是心灵自由。
⑧他觉得当你心灵自由的时候,你可以是鱼,也可以是鸟。
当你在心灵绝对自由的时候,你自己可以转化自己,你不会被束缚。
从《乡村里的中国》看纪录片的真

从《乡村里的中国》看纪录片的真作者:刘雪艳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纪录片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和故事性,而真实性的地位又是重中之重的,真实是故事性展开的基础。
故事性和真实性作为相辅相成的因素,在纪录片中是密不可分的。
纪录片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虚构,真实在《乡村里的中国》占据了尤为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场景真、情感真、记录真这三个角度,浅谈纪录片的真。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乡村里的中国》《乡村里的中国》作为一部反映农村人民生活题材的纪录片,从该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影片的剪影来看新时代农村人们的面貌是什么样子的。
真实性是这部影片打动人心的关键之处。
一、场景真《乡村里的中国》每一帧画面都给人真实的记录感,每一帧画面都真真实实原原本本的记录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场景真的基础就是人物真、声音真。
[1](一)人物真《乡村里的中国》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农民以及普通农民的孩子,这里面的人物是没有经过人为雕琢的人物。
我们首先来看村支部书记张自恩,张自恩他当村支书期间有着村里的许多的事情要处理,村里有人去世了,他要去慰问老父老母;村里有人打架另外,他要进行调;村头要修路,他就要组织把妨碍道路修筑的树拔掉。
作为一个大老粗,他在遇到激烈冲突的时候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人物不是一个“高大全”农村干部,而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农村干部。
再看杜滨才,作为在校大学生,他是2012年山东省第一个通过国家中级导游证的人;作为孩子,他虽然每次回家都会抱怨家里冷冷清清,但是他依旧会用一首叫做《父亲》的歌,表达他对父亲的感情。
这些人物的设置看起来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他们的生活状态就犹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一样的,就是这样看似矛盾但是真实的人物,构成了本纪录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声音真在《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没有用解说词,也没有用配乐。
配乐和解说词的使用是可以左右观赏者在观看时的情緒的。
心灵深处真诚的守望——评析纪录片《英和白》

心灵深处真诚的守望——评析纪录片《英和白》一个慈爱善良的女人‚白‛和一只生性孤独的大熊猫‚英‛走到了一起,相守十四年,他们因爱而走到了一起。
这期间,外界的褒贬和现实的压力不断将他们挤压,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单调的春秋,但彼此的沟通、内心交流使得生活变得简单而有趣。
真实的镜头语言、声音与细节凸显的情感统一构成本片的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题。
《英和白》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式的电视纪录片,表达了‚白‛对‚英‛的深厚感情,深刻反映了人与动物心灵沟通、真诚相处的主题意蕴。
在纪录片中,摄像机就像人的眼睛真实的反映生活,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应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深刻的阐明出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意义。
影片中所凸显真实的镜头语言往往会迸发出激动人心的力量,摄像机不动声色,但真真切切地将‘英’和‘白’的生活点滴展现出来。
影片中15岁的雄性熊猫‚英‛仿佛再一次焕发青春,在纪录片中刚开始不久,倒置镜头的运用很出色,将‚英‛的姿态倒置过来,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也仿佛暗喻出生活的现实与自然界的相反境遇。
‚英‛随着广播体操和电视机中坦克进攻的情态,表演着自己想要的姿态,在镜头语言的展现下,使人充满笑意的同时,也凸显出‚英‛的个性特点。
在纪录片中,多次展现白给英喂食、洗澡、刷笼的场面,将小小的现实生活还原再现,迸发出动人心弦的力量,也让观众在观赏时似乎走进了‚英‛和‚白‛的生活。
因此会自然而然的思索影片的主题:婉转地表达了‚英‛和‚白‛的感情深厚,揭示了他们之间心灵真诚的沟通。
细节的巧妙运用同样会给主题的诠释锦上添花。
细节凸显真情,在《英和白》中每一处细节的运用,都是本片情感上主题表达的催化剂。
在片中,‚英‛和‚白‛的邻居‚娟‛的出现,在片中仿佛起到了催化主题的作用。
‚娟‛在石板登上等待父母回家,迷茫的面部表情仿佛反映出‚英和白‛在漫长岁月的坚守。
同样在画面中展示的没有华丽的东西,只是一部电视机、一张折叠床和一个铁笼,这样简单的生活对于‚英‛这只熊猫来说是没有选择的,而‚白‛可随意选择,但她却选择了守望,相守14年如一日。
陈述性纪录片典型事例

陈述性纪录片典型事例
此片是被誉为“纪录片之父”一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可见其艺术地位之高、造诣之深。
总体而言有几点感想:
1、关于本片的真实性
可能如一些观众所言该纪录片有摆拍的痕迹,但是对爱斯基摩人的拍摄在当时是首开先河,为了能够让不太了解这一部落群体的观众有直观认识,准确展现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细节,加入的一定摆拍和特写也未尝不可,因为它最终反映的内容还是建造皮艇、打猎海豹、嗜血食肉等当地人真实生活写照。
2、强烈的黑白默片风格
该纪录片没有采用现在纪录片所普遍运用的同期声,而是用符合场景的背景音乐反映当时的情境状况和人物心理,以音乐营造欢快、紧张、舒适的氛围,并推动情节进展,调动观众情绪和心理变化。
3、条理清晰的叙事和故事式的解说
该纪录片讲述了纳努克一家及其爱斯基摩人部落,在加拿大昂多瓦北部的艰苦环境下生存的故事。
在冰川封锁下,描述纳努克英雄式地突破重围寻找食物,缺少食物时面临饥饿的困难,准备过冬人们建造冰屋后的欢快玩耍。
这些故事性的叙述将当地人的平常生活串联起来,增添了纪录片的真实感与趣味,同时方便观众的理解与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这个片子作为纪录片,它就必须受到真实性的诘难但是它的镜头,真的是美不胜收“说起纪录片的历史,弗拉哈迪和他的成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是无法绕过的。
就连《港囧》里,包贝尔也在大喊“弗拉哈迪是我父”。
这部纪录片究竟有何高明之处?简介一位终其一生都在远离文明的世界里,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寻纪录片艺术和人生真实的导演弗拉哈迪,在其成名作《北方的纳努克》中,用镜头客观地记录下来了被记录者的生活。
然后通过镜头这样“一斑窥豹”的记录,来反映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至少是介绍一个远离我们的边缘群体的另一种生活。
在《电影是什么》中,巴赞认为《北方的纳努克》拥有着“至今不觉陈旧的,富于诗意的真实性”。
至于巴赞,在电影评论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可见《北方的纳努克》在影史地位之高。
《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片,同时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关注社会生活的纪录片。
作为一个探险家的“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被尊称为“纪录电影之父”,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在此之前,除了新闻片之外,普遍流行的是那种端着摄影机“这里拍拍,那里拍拍”,没有观点的旅游片。
但,如果说弗拉哈迪是一个电影人,毋宁说他是一个探险家。
《北方的纳努克》和他后来的作品都关注了那些被现代文明冲击以前的世界的角落。
当然,那时还是探险家的时代,这与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弗拉哈迪(RobertJ.Flaherty,1884—1951)曾在美国一所矿山学校求学,少年时代深信自己将步父亲的后尘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
弗拉哈迪1913年,那时,他是一名探险家和勘探者,在准备第三次针对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地带矿石的勘探时,因为老板的建议决定随身携带一台摄影机,拍拍奇特的民俗和珍奇的动物。
那时,他对电影一无所知,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学了三周的电影摄影。
在后来的1914和1915年的两次考察中他拍了几个小时介绍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影片。
在偶然情况开始的拍片活动,很快就使他着了迷。
1916年,他拍摄了更多的片子,不幸的是,一支点燃着的香烟从桌子上掉下,顿时,三万英尺的底片在他眼前熊熊燃起……他被大面积烧伤,幸而保住了性命。
事实上,他觉得之前的影片酷似一部纪行片,场面冗繁,脉络不清。
重新振作之后,他与妻子弗朗西斯长谈了几个小时,决定重返北方拍摄一部另一种形式的影片。
把焦点对准一个爱斯基摩人及其家人身上,表现他们生活中独特的东西。
这部影片就是后来的《北方的纳努克》。
《北方的纳努克》,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爱斯基摩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
微笑着的奈拉为生存而斗争是影片的核心问题。
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纳努克一家的主要活动便是寻找食物。
围绕食物的几次戏剧性场景是片中的高潮和大受称赞之处。
上次拍片的经验和不足对这次编片很有帮助。
由于这次能够预见到问题会发生在哪里,所以编进了一些重要特写、逆光镜头、几个摇镜头以及概括全貌的字幕。
影片上映之后,初时受挫,后来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
它几乎受到了所有评论家的称赞,在美国颇受欢迎,跟着很快驰名世界。
《纽约时报》评论员说“与这部影片相比,普通的故事片,即所谓的‘戏剧性的’影片则像印在赛璐珞上的东西一样,显得浅薄而空洞。
”有其他评论家称“即使从纯娱乐的角度来看,除极个别的故事片外,比其他故事片也都饶有风趣,感人至深。
”《纳努克》的主题歌开始流行起来,它在商业界的荣誉也达到了顶峰。
时隔很久,弗拉哈迪一家来到柏林时,在纳努克牌三明治的包装纸上还看到了纳努克的笑颜。
对于悬念的使用为什么雪上有个洞?原来,这是海豹的通气孔,作为哺乳动物,海豹必须每隔二十分钟进行换气。
纳努克奋力刺下,用力往上拉。
海豹力气大得竟将纳努克扯得摔倒。
纳努克拼命拉扯,大伙儿终于看到,遥遥赶来。
《北方的纳努克》当时之所以令评论家耳目一新,原因在于,其用了戏剧性的方法去讲述一个没有编剧和演员的非虚构故事。
非常注重悬念的使用。
在造雪屋这一段中,先告诉你还有最后一件事,却不告诉观众是什么,跟着镜头,我们发现纳努克在凿一块冰,他把冰块放到雪屋上,哦,我们这才发现——这是一扇窗。
又比方猎海豹一节,纳努克奋力一击,拼命拉扯,几度处于下风,摔倒又重新站起,躺在地上用身体压住绳子……最后,才让大家赶来,合力拉起海豹。
争议今天,无需再争议《北方的纳努克》在纪录片史上的地位,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
《北方纳努克》可以说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在评论弗拉哈迪的第二部片子《摩阿纳》时,格里尔逊才从document(档案)中创造了documentry(纪录片)这个词汇。
但同时也有出自不同立场的批评。
摆拍和扮演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得到了爱斯基摩人的全面协作。
几个爱斯基摩人比他还快地熟悉了摄影机,并能够拆卸和组装,还在海边搜寻浮木,帮他做了胶片的干燥架。
主角纳努克,也是被“选择”出来的。
纳努克本人对电影抱着无限的热情,他最初提出的建议之一是拍摄探险家到来之前猎取海象的方法。
弗拉哈迪对他说:“如果去的话,在影响拍摄的时候,你和你手下的人可要放弃猎物。
你要知道,我要的是你捕海报的镜头。
而不是它的肉。
”纳努克向他保证说:“是的,是的,电影是首要的。
”在拍摄日记中,曾出现过“再来一次,纳努克”这样的话,如果镜头不满意或者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重拍的话,就再拍一次。
在拍摄造冰屋片段时,由于冰屋太小,在里面拍片成了问题。
于是纳努克和伙伴们着手建造一个特大的“电影冰屋”。
开始时屋顶极易塌落,历时数次,终于建造完成。
但是屋内光线昏暗,为了拍片,竟将冰屋削去一半。
事实上,在弗拉哈迪拍摄此片之时,爱斯基摩人已经摆脱了传统的鱼叉捕猎方式,而习惯使用猎枪,现代文明的渗透也远远多过电影所展现的,弗拉哈迪拍摄的是纳努克及其家眷等回忆起来的情况。
弗拉哈迪把入侵者清除了。
格里尔逊后来写道:“只要想一想爱斯基摩人的情况就可以了……他们穿的衣服、用的毛毯几乎都是曼查斯特的产品,是在温尼伯百货商场买的……他们用收音机了解毛皮的行情,为从纽约飞来的机敏的投机商们所操纵……”将被拍摄者置于危险境地无论是这部影片,还是以后创作的其他影片,弗拉哈迪总是把人物置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为了拍摄的需要,纳努克一家人在削去一半的冰屋中,冒着刺骨严寒睡眠,表演入睡和起床。
爱斯基摩人再跟白人做生意之后,早已不再捕杀海象了,因为太危险,成年海象足足有两吨重。
可他们为了帮助弗拉哈迪,愿意再次冒险。
虽然纳努克本人乐于冒这种风险,甚至是主动要求这么做。
纳努克相信,爱斯基摩人和他本人将流芳百世(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影片中他表现得勇敢无畏,却似乎早已疾病缠身。
弗拉哈迪在日记中写着:一天夜里他久咳不止,冰屋的墙壁上溅有斑斑血迹。
甚至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是,两年后传来消息说纳努克去世了,而原因是为帮助弗拉哈迪拍摄电影,纳努克没有储存足够的过冬的食物,在一次为家人寻找食物的探险中,纳努克被饿死了。
对这一切,弗拉哈迪的解释是,“结果要真实”。
他并不在乎是以什么样的手段去达到真实。
在弗拉哈迪眼里,创作者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被提到了至高地位。
那时,纪录片本身以及其全部技能都是独创的产物,因而倒也无可厚非。
纪录片观念本身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变更,在20世纪60年代起在英法等国兴起的“真实电影”的思潮,才开始旗帜鲜明地反对“虚构”,追求真实客观的记录。
而近年来,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亦有模糊的趋势。
这实在是一部好片子,我指的并不是影片的拍摄手法,也不是影片的镜头运用。
因为我们毕竟不能要求一部摄制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什么精妙的镜头或者深邃的思想。
但它仍是很淳朴的,淳朴得以至于我想起了卢米埃尔兄弟和乔治·梅里爱这些电影事业的元老级人物,而与他们不同的是,在弗拉哈迪的影片中,我们看不到这两位大师为了坚持自己的风格而相互讽刺对方的极端,在《北方的纳努克》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像格利菲斯那样对于电影风格两大传统的“原始综合”。
1922年,那个刚刚经历过一战的洗礼,二战正在酝酿阶段的欧美大陆,人们正在干些什么呢?好莱坞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玛丽·壁克馥、查理·卓别林的名字如雷贯耳;格利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已经创造了一个票房神话;默片时代喜剧演员受到观众对总统一样的优待;或者苏联电影的集体繁荣……而当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人们除了震撼之外,还剩下什么?可能完全不是因为电影,而只是因为映入眼帘的那些内容。
纳努克只是爱斯基摩人中虽然出色但是仍旧普通的一员。
强壮,勤劳。
在北极,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汽车供人们飙风,没有巨大的电影院供这么多闲着没事干的人消遣,也没有火。
在北极,肉是生吃的,他们吃得很开心,当然这是我们看起来十分荒谬和野蛮的行为。
所有现在我们公认的存在于人类身上的一切掩饰和所谓的文明都被残忍地剥离,他们仅仅是一种生物。
没有我们所谓人类的文明,没有我们所谓人类的羞耻。
在20世纪的第二十二个年头,在资本家努力剥削,五四运动正在展开,经济危机正在发生的时代里,这群爱斯基摩人在这个原本不应该由人来居住的地方,用一种野兽的方式,顽强地生活着。
性别成为一种简单的建立在繁殖意义上的区分,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我们认为必要的东西——只有生存。
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所谓生命,所谓顽强的坚定的生命,其实也不过如此。
生活本身似乎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只是我们在文明的欺骗之下给生活添加了太多原本根本就不属于生活的东西。
文明与野蛮的悖论。
我们自以为是因为文明而脱离野蛮,却不曾发现,其实我们是因为顽强和聪明,变得更野蛮才使文明变得可能。
而所谓的文明,竟然可笑地建立在野蛮搏斗的基础上。
最强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文明的。
主宰了,才有文明的机会。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的结尾时,指出当今世界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想依靠别人来获得幸福,如果我们回避我们的考验,人道、理性和责任的考验,如果我们丧失勇气并且在文明压力之前退缩,我们是有可能回到野蛮中去的。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仍然成为人,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通向开放社会的道路。
我们必须对未知、不确定和不保险的事情不断进行探索,使我们能所具有理性,尽好地为安全和自由而制定计划。
”在波普尔看来,当今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的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形形色色的复古思潮的存在,而真的有一天当人类退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时代的时候,我们似乎也更坚信了另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