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认识

合集下载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把纪录片的真实细分为两个方面: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

所谓的客观真实就是指“通过视听符号创造的真实感”,“物质现实复原”的真实本性。

这一观点强调了纪录片并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模拟,而是对真人真事未经修饰的朴质纪录。

用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就是说,“摄影机就像是墙上苍蝇的眼睛,他在记录着,但是又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因为他的存在而使被观察者有异样的举动”。

人本质中对他人真实而私人生活的一种窥探欲望决定了“客观真实”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代的影视艺术中客观真实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等等方式,让我们发现数码时代眼见未必是真。

也许只用虚拟才是我们达到真实的唯一途径。

“存在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实之间被创作者主观驾御的视听语言予以中介化”,电影蒙太奇的出现,以及传播学中“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了,使人们越来越怀疑摄影机带给我们的真实到底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更多的纪录片已经放弃了对“客观真实”的追求,转向了对“主观真实”的探索。

我认为,纪录片脱离其宣传作用之外,可以定义为一种高端的影视形态,其受众也应该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社会中上阶层。

对于这个阶层的人们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样表面的,浅层的知道和了解,而更需要得到表层之下的“潜文本”,可能是一些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可能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思考,也可能是对于人性本质的探求。

从这个角度看来,客观真实也就不是那么重要,“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摆拍”“叙事策划”一切的所谓的“作假”只要他不背离曾有的真实,而且其目的是指向了“主观真实”,那么都是可以理解和运用的。

刚刚说过,纪录片需要有可以让人深入思考的“潜文本”,也就是说他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主题的确立往往决定了可以让人思考的深度。

我们可以将“深度”理解成“多元”“深入”的看问题。

“面对同样的事实,由于观察到角度不同,取舍的标准不同,结论则相反。

试论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试论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3202013年12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论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赵丹丹 祝 捷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在纪录片创作中,在严格遵循真实的前提下,按照编导的创作意图和构思进行“实录”,这里是有选择、有思考、有提炼、有凝聚,才能使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上升到逻辑思维层面,形成独立的品位,进而显示出独立的风格和品格。

试当今社会,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不论是创意策划、风格手法、流派技法都出现与社会合拍的兼容综合、互通互动的发展趋势。

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亦然。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诞生、发展、繁荣乃至日渐成熟,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电视观念、创作理念、文化背景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我国电视纪录片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品格、风格和魅力,并赢得国际电视界的认同和赞赏。

在国际上,要树立中国式的电视纪录片的品牌与标记,就必须具备中国神韵、中国气派与中国品格。

笔者认为,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中要独树一帜,必须从品格、风格中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而真实是纪录片确立风格的基石,我们探寻真实之源、真实之趣、真实之品,这是至关重要的。

真实之源,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之源来自创作者的发现与挖掘。

生活的本质就表现在真实地呈现其初始状态。

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之说,虽然众说纷纭,但业界有代表性的界定是任远先生的见解:“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当然,对于真实还有各种各样的界定与说法,而青年电视学者胡智锋先生综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颇有见地地提出:“从逻辑的方面,按照电视纪录节目再现与表现社会人生的深度,将真实划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哲理真实”。

笔者认为,胡先生的见解既有理论归纳,又有实践依据,还有文化思考,可谓一石三鸟。

论纪录片之真实

论纪录片之真实

论纪录片之真实我们要讨论纪录片的真实,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用新闻纪录电影的手法,以摄影或录像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报道。

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它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反映,以求真实的反映生活。

”(1)“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2)从以上中外两种对纪录片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纪录片是运用纪录拍摄手法和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纪录及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具有一定主题的一种电视片。

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

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真实是纪录片的特性,也是第一要素。

要使纪录片做到真实,首先它所纪录的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内容,不能是虚构的,简而言之,纪录片必须纪实。

纪录片所要纪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的‘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

”(3)纪录片必须是非虚构的,有虚构的内容就不是纪录片,这也是纪录片与故事片、艺术片等其他类型电视片的最大区别。

纪录片的题材一定是来自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

也就是说,纪录片取材于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

于1994年拍摄的,获得第一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篇特等奖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大动迁》,就真实地纪录了为了建造南北高架而进行的沿线居民大动迁。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真实地放进了纪录片,而不是一味宣传与歌颂沿线居民对大动迁的积极配合。

其中有一个因为患癌症而开过刀的单老伯,一开始是坚决反对动迁的,是典型的钉子户,连采访的记者都被他骂出了家门。

然而,当他发现周围的邻居都看着他,都学他样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就主动搬迁进了过渡房。

在过渡房中,记者第四次上门,终于他接受了采访,从他的口中吐出的也不是套话假话,而是对未来新居的期盼,和对自己能否等到住进新居这一天的真实担忧。

无比真实的老人形象,赋予了这部纪录片生命力,也赋予了它感染人的魅力。

关于纪录片之真实性的反思

关于纪录片之真实性的反思
3?纪录片真实性渐失的反思不过本文认为应该在有限定的意义上肯定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所表达的观念那就是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迎来了感官知觉在认识等级上的重组和再平衡即由原来的视觉的机械的序列性的精心创作的与耳濡目染的文化转向了触觉的有机的共时性的即兴创作的耳濡目染的新文化3
THE FILM
影视
摘 要:把纪录片(Documentary Film)从电影(Movie)中区分出来的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越来越多的虚构(Fiction) 成分和创造性因素被大量引入纪录片制作,从而稀释了二者的界限——“真实性”日渐退场 . 而运用“严肃性”这一尺度来衡量 制作者的态度,似乎也逐渐失效,因为“娱乐”和“休闲”在当代纪录片中也显现出了主题性的力量。那么现如今,如何“纪录”, 怎样“真实”?这值得人们反思。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严肃性▲来自关于纪录片之真实性的反思
周剑钊
(作者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台)
态度。也正因此,有学者开始关注听觉在 当代文化传播和文化生活中的崛起,并且 乐观地宣称人类即将走进一个听觉文化所 主宰的时代。 在笔者看来,“视觉至上” 的观念固然走进了历史,但如此仓促地赋 予听觉以感知的霸权,未免为时尚早,且 异常冒险。在毕德哥拉斯学派的神秘主义 论调中, 听觉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优先性 ; 尼采在两千余年后重振音乐的大纛,为听 觉张目。如果说二者有何相似之处的话, 那就是对于非理性的迷狂,在毕德哥拉斯 学派那里,最真实、玄妙的“天体音乐” 只有毕德哥拉斯一人能够听到,后学及大 众只能从他那里获得启迪。在尼采的主张 中,激情、欲望、狂放和斗争构成了悲剧 精神的内核,他试图以象征着纯粹感性、 关注着生命原始力量和欲望的听觉来反抗 理性的钳制。当下论者们所主张的“听觉 文化时代”与毕德哥拉斯、尼采虽然处在 不同的时代,但在为听觉的胜利寻找理论 和精神资源时,皆有意无意间展现出对二 者的敬意,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3 纪录片真实性渐失的反思 不过,本文认为应该在有限定的意 义上肯定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所表 达的观念,那就是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 来,人们迎来了感官知觉在认识等级上的 重组和再平衡,即由原来的视觉的、机械 的、序列性的、精心创作的与耳濡目染的 文化,转向了触觉的、有机的、共时性的、 即兴创作的、耳濡目染的新文化 。也就 是说,新的媒介技术兴起,消解了视觉的 专断权,带来了触觉、听觉等的觉醒,这

浅析纪录片的真实性

浅析纪录片的真实性

浅析纪录片的真实性作者:李福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大火又引发了关于纪录片的大讨论。

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真实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真实究竟是记录的真实还是展现的真实?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创造真实;记录真实作者简介:李福梅(1988-),山东潍坊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最近,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大火,这部纪录片在展现饕餮盛宴之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饮食文化。

这部仅仅只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电视剧成为收视热点,不仅仅是因为它用高清的拍摄设备真实的还原了食品的制作过程,食材的采集让所有吃货们“一解眼馋”,而更重要的是那遍布大江南北的画面中展现的温情,让很多离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亲情的召唤,体味到那一菜一汤背后的浓情蜜意。

诚意的佐料用情才感人,这也是这部纪录片令很多人落泪的原因。

记录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通过这一现象折射出了纪录片所应秉承的原则——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

记录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到底哪个更重要?纪录片应该记录怎么样的真实?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的真实问题。

德国戏剧大师曾说:“艺术不是关照社会的镜子,而是像锤子,要去打造人生。

”纪录片应该是镜子还是锤子?或者说,纪录片应该是去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还是应该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各种素材做创造性的处理?这样的争论似乎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就开始争论,但至今没有定论。

纪录片是记录真实还是创造真实?记录或者创造的真实又是一种怎样的真实?一、记录真实还是创造真实?纪录片记录的是镜头所捕捉到的对象,是对象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这些对象确实是真人真事,但是纪录片的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创造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

论纪录片的真实性

论纪录片的真实性

艺术论丛论纪录片的真实性周剑钊长春广播电视台摘要:有关纪录片之真实性的讨论,应该放置在历史的长时段中加以反思。

纪录片电影被赋予“真实性”并非偶然,这种观念背后屹立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视觉至上”的认识和文化传统,它是西方图像再现技术自然而然的推进历史瓜熟蒂落的必然归宿。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视觉至上纪录片在19世纪末期兴起自然得益于电影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最初对这种技术进步的无限信任。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纪录片与真实性问题的根源,应该追溯到人们对于这一技术进步——具体而言乃是视觉技术进步的理解。

自古希腊以来以迄当前的西方文化和哲学传统,都对视觉表示了突出的信赖,有人甚至将这种意义上的认识原则概括为“视觉至上”①。

所谓“视觉至上”,就是视觉在认识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先性。

而这种优先性之获得,得益于人类理性的张扬,以及视觉艺术对听觉艺术的压倒性胜利。

根据尼采的描述,在古希腊的世界里艺术根据其起源和目的,可以分为两类: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的音乐艺术。

就本文来说,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尼采根据其对希腊悲剧精神的分析,提出音乐的旋律乃是第一位的、普遍的,“音乐的世界象征意义”是直达“太一中心的原始矛盾和原始痛苦②。

这就是说,起初艺术史中悲剧的盛行,蕴藏着一种听觉优先的观念——听觉能够穿透现象而洞达世界的本原,视觉所能接触到的仅仅止于现象层面。

这在毕德哥拉斯及其后学关于音乐及其功能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论述中或可得到验证。

毕德哥拉斯学派认为自然界和宇宙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而有秩序”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满的呈现。

因而音乐是“净化灵魂”、“恢复自己真正本性”的最佳途径③——借助于听觉洞达世界本原,是信奉酒神精神的早期希腊人的坚定信念。

但在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仆后继的抨击之下,听觉的优先地位不断被削弱——尽管赫拉克利特强调“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也就是认为感官知觉较之于理性认识来说是较低层次的,但他明确宣称“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④,这就一方面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建立了秩序,另一方面在感官知觉内部也重新设定了等级:视觉比听觉要可靠。

试述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

试述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

PC试述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张涵摘要纪》录片以特殊餉艺术处理手段反映出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点,而“故事性”则为纪录片增加了亮点和看点.纪录片从现实中获取素材,真实的素材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在加之故事性的修饰,让纪录片更具吸引力.基于此,文章将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性,阐述两者关系的同时,探讨如何协调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的比例,以期为纪录片的创新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故事性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0)252-0168-02纪录片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或事件,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成为具有记录性、观赏性、启发性的电视作品,从而实现对现实素材的艺术化的处理效果。

非虚构是记录片的最大特点,而故事性则是提高纪录片可视性的基础。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盘“视觉大餐”,那么真实性就是精美的食材,而故事性则是可口的调料,食材和调料搭配得当才能制作出精美佳肴,才能让纪录片更有“味道”。

作为纪录片制作者,务必要协调好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关系,调料再美味也不能当“菜”吃,不能为了收视率哗众取宠,但是也不能为了真实性“堆砌”食材,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实现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平衡才能让纪录片更有趣味、更富内涵。

1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分析1.1纪录片的真实性分析对于纪录片来说,“真实”如同生命,从生活中选择真实的素材更具震撼力。

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对生活的照搬,而是融入了艺术的编排和加工,尤其是在编导、摄制以及后期制作过程中,必然会有艺术性的元素融合其中,所以,纪录片的真实又有“加工后的真实”特点。

尤其是在素材的选择和筛选中,导演会根据脚本就行取舍,其中一些真实的素材会被剔除,同时又会增加一些艺术化的创作,但是,这些并不代表纪录片“失真”,而是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法保留最大的真实性,所以在评价纪录片是否真实的时候,要以“真实再现”为标准,而不是“绝对真实”。

1-2纪录片的故事性分析如果纪录片为了保持真实性而罗列一些现实素材,那么观众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前 言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是纪录片的本质 。优秀的纪录 片创 作者的 理想是做一些人文色彩 比较浓厚 的作品 ,更贴近真实 ,反思 历史 ,映照 现实 。可在 当今 中国 ,纪 录片越 来越 注重 它 的戏剧性 ,可看 性 和收视
率 。有 甚 者 还 这 样 认 为 : “ 当下 纪 录 片 兴 旺 的 根 本 原 因 是 新 世 纪 纪 录 片
充满戏剧性 ,好看 。 ” 给纪录片加人 大量 的戏 剧性 , 目的是 为了增加观 众数量和纪 录片的市场化 ,今天 的记纪 录片越来越商业化 ,许多纪录 片 创造 者为了让 自己的片子迎合更 多观众 的兴趣 和口味,不 得不在其 中加 入 大量的主观臆 断和故 事情节 ,而有些 纪录片的艺术 性非常浓厚 ,甚 至 偏 离了纪录片本 身的要求 ,这 似乎与传 统的纪录片有 些背道而弛 。正 因 为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才 有它 自身的魅力 和震撼力 。在 社会政 治 , 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纪录片的这种发展趋势并不是一种理想 的发展趋 向 ,为了追求纪录片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有很多纪录片已经脱离 了它的 本质 ,真实性 ,对那些一味追求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创作者 而言 ,似乎 已 不那么重要 ,于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有关纪录片真实性 的呼吁和 探讨。 二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 纪 录片之所 以需要真实 ,是 因为真实性是它 的生命 ,又是 它 的本质 属性 。纪 录片 的存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它的本质属性 。作 为纪录 片 的第一生命也是 本质属 性 ,这个 原则 是无 庸置 疑 的。从 纪 录片诞 生之 初 ,纪 录片的真实性就 已经存在 了。 真 实性是纪 录片存 在的基本条件 和特有优势 。从纪 录片的定 义 ,我 们 知道 :纪录片就是 用纪录的方法 真实地、 直接地形 象 的圾 时 地反 映生 活 ,纪 录生活 。也就是说 ,在 事实 和纪 录片之 间 ,是先 有事实 ,后有 纪 录片 ,真实是第 一性 的 ,真实是 纪录片 的本质 ,是纪 录片存 在的基 础。 长久以来 ,纪录片 皆被视为 追求 真实 的表现手 段 ,或者 说 是以 “ 非 虚 构” 的物质来 表现生活 ,人 们对 于这种 “ 真实 ” 的追求 ,从 纪 录片诞 生之初就 已存在。1 9 1 6年纪录片 之父弗 哈拉迪 的 《 北方 的纳努 克》 问 世 ,它被认为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 ,这是因为影片采用了 “ 真实 再现” 的手法。《 北方 的纳努克》 在纪录片 的历史地为 如同圣 经 ,罗伯 特 ・ 弗哈拉迪开创 了用影像纪录社会 的人类学纪录片类 型,他 独特的艺 术手法影 响了一代有一代纪 录片工作者 ,在他的影片 中充满 了人与 自然 最原始 、最朴素 的纪录 。这些事件说 明,纪录片是立足 与现实 ,是 以现 实作为基础的 。以至与进入二 十一世纪 ,虽然纪录片在 电影领 域发生 了 微妙 的变化 ,但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重新打量这种古老 的艺术形式 ,似乎 是 刚刚发现 了它无穷 的魅力 ,卓而不群 的纪 录电影 引起 了越来越多观 众 的共鸣 ,那就是真实 的纪录片才是好 的纪 录片 ,是他们 喜欢的 ,爱看 的 纪 录片 ,电影 眼睛派 的人 物维尔 托夫 认 为:纪录 片工作 者最 基 本 的课 题 。就是抓住现 实,将其有 意义地结合起来 。 纪 录片正是靠着这 种优势 ,它才 可以影 响,说 服观众 ,产生一定 的 社会影 响。 三 、纪录片不真 实问题 的种种表 现 造 成纪录片失真的原因有很多种 ,其 中最显著的是 主观和客 观两种 因素。当前社会 ,有许多纪录片之所以不被观众接受和喜欢 ,是因为它 所展现给人们的不是一种真实的影像 ,而观众一直以来就着渴 望真实 和 真相的心理。人们看完一部 片子后 ,没 有收获 到一些有 关生活 的体验 , 纪录片没有起到它应有的社会作用 。造成纪录片实真 的因素主要有 :工 作作风不踏实 、采访不深人 、想 当然 的赋予纪 录片的意 义和 内涵 ;把 真 实性 和艺 术性 混 为 一谈 ;及 纪 录 片 工作 者 的 道德 品质 问 题等 方 面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