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高考试题
回归教材,追本溯源—必修一1

质 学与问等。 的
量 浓
2、称量固体、量取液体时只保留一位。
度 的
3、容量瓶使用前需检漏,规格有50
溶 液
mL、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 几种。
回归教材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数在实验中的应用
P16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要点】
4、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末端应插入到刻度线以下,且玻璃棒 靠近容量瓶口处且不能接触瓶口。
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教材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 无论什么科目,每一道高考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 • 接下来,咱们一起回归教材,去挖掘教材中的细枝末节!
回归教材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P4
【要点】
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主要知道常见物质的性质与标志相对应。如酒精为易燃液体、高锰
酸钾为氧化剂、浓硫酸为腐蚀品、KCN为剧毒品。
2、学与问;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P38生产和生活中的氧化 还原反应;
5、P42复习题中的2、3题关 注维生素C及黑火药。
回归教材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P46
铝
铜
丝
丝
镁
与
与
镁
与
硫
硝
条
盐
酸
酸
的
酸
铜
银
燃
溶
溶
溶
烧
液
液
液
的
的
的
反
反
反
应
应
应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P30
离 子 共 存 经 典 示 例
2024届高考小说复习高频考点复习:回归教材,以《祝福》为例+课件

烘托人物心情: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与 文章结束处形成照应。
(3)“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 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 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3、小说在序幕中极有分量地写鲁镇的祝福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 如此”之类的词语描述鲁镇祝福的历史,这 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①交代社会环境。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 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 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 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 农村的统治依旧。
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 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叙述了祥林嫂 一生的事迹,最后又回到开头。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 ②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 “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从人物角度看,“我”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 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四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 ④从主题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 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 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 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⑤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看,“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 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 动了读者。
5、请探究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
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彰显课标 遵循考纲 回归教材 稳中创新--2010年吉林、黑龙江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年 、09年 以 选 择 题 形式 出 现 , 吉 林 、 龙 江 理 综 20 而 黑 化学试题在第 2 题 无机推断 中出现 , 6 和考纲 中的样 题 第 9 (0 9 海 南 高 考试 题 第 1 题 ) 似 。 题 20 年 8 相 ( ) 新 2创 理综 化学 试 题 在 维 持 一 定 的 稳 定 基 础 之 上 , 会 加 以 突破 和创 新 。考 试 的 重 点 发 生 了 一 些 变 化 , 化 学 实 验 内 容 考 查 有 所 增 多 。2 0 0 9年 宁 夏 高 考 理 综 化学 试 题 实 验 分 值 2 O分 、0 9年 全 国 1卷 高 考 理 20 I 综 化 学试 题 实 验 分 值 3 分 , 2 1 的 吉 林 、 龙 6 而 0 0年 黑 江 理 综化 学试 题 实 验 分 值 达 到 4 7分 ! 同 时 对 学 生 的 化 学学 科 能 力要 求 增 加 。主 要 有 以 下 几个 方 面 : ①遵 循 考 纲 , 归教 材 , 出 实 验 探究 能力 回 突 20 年 全 国 I 卷 高 考 理 综 化 学 实 验 试 题 考 查 09 I 氨 与 灼 热 的 氧 化铜 反 应 得 到 氮 气 和 金 属铜 。主要 考 查 反 应 原 理 、 验 现 象 及 物 质 的 检 验 。2 1 实 0 0年 2 7 题 实 验 探 究 S) 的 性 质 。本题 以化 学 教 材 必 修 I ( 2 第 四 章 第 二 节 内容 实 验 探 究 S 0z的 性 质 。 试 题 给 出 完 成 该 实 验所 需 的 实 验 流 程 图 及 步 骤 , 计 考 查 反 设 应 原 理 及 方 程 式 ( 验 室 制 取 S z S 2的 氧 化 性 ) 实 O、 o 的 书 写 、 究 S ) 与 品红 作 用 的可 逆 性 、 气 处 理 4 探 (2 尾 个 问 题 。2 试 题 实验 题 : 用 稀 硫 酸 与锌 制 取 氢 气 8 试 的 实 验 中 , 入 少 量 硫 酸 铜 溶 液 可 加 快 氢 气 的 生 成 加 速率 , 探究硫酸铜 的量对 氢气 生成速率 的影响 。强 调 对 实 验 过程 、 验 原理 的分 析 , 出 考查 考 生 的接 实 突 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 、 分析和解决 ( 答) 解 化学 问题 的 能 力 、 验 能 力 、 究 能力 等 , 道 题 和 2 1 实 探 这 0 0年高 考 理 综 考 纲 化 学样 题 非 选 择 题 1 题 基 本 一 样 。 O ② 弱 化 单 纯计 算 能力 的考 查 21 0 0年 吉林 、 龙 江 高 考 理 综 化 学 进 一 步 确 定 黑 了化 学 计 算 的基 础 地 位 。2 0 0 7年 全 国 I卷 理 综 化 I 学 试 题 根 本 就 没 有 化学 计 算 试 题 。部 分 高 中化 学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对 化 学计 算 教学 重 视 不 够 。学 生 在 平 时 的化学计算中多用计算 器, 弱化了计算 能力 , 导致许 多考生遇到 和量有关 的简单 计算 有些 茫然 不知所 措 。这 种 倾 向 严 重 影 响 了学 生 学 科 素 质 的 发 展 , 阻
2025年高考复习(教材回归)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1.使戏剧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性效果。 2.有利于揭示、挖掘人物性格和表现。 3.深化剧作主题。
单元研习任务
一《玩偶之家》引发了当时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问题的争 论和思考。娜拉走出家门已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事情,但是直到现在,人 们仍然在不停地探究其背后的意义。研读《玩偶之家》(节选),完成下列任 务。 1.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 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 的历史进程。阅读课文,梳理主要的矛盾冲突,说说娜拉为什么坚持“出 走”;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同学讨论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2.“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 局。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 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 持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
戏剧
4、戏剧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话剧(如《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 (《丝路花雨》)、音乐剧(《猫》《歌剧魅影》)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 (如《白毛女》)。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
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2、戏剧三要素
戏剧 语言 三要素 戏剧冲突
语言是戏剧的基础, 是戏剧第一要素。
(新课标)2013年高考物理 考前十天回归教材九

- 1 - 新课标2013年高考物理考前十天回归教材九
(电磁感应)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图1
1.如图1所示,闭合圆导线圈平行地放置在匀强磁场中,其中ac 、bd 分别是平行、垂直于磁场方向的两直径.试分析线圈做如下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A .使线圈在纸面内平动或转动
B .使线圈平面沿垂直纸面方向向纸外平动
C .使线圈以ac 为轴转动
D .使线圈以bd 为轴转动
解析:使线圈在纸面内平动或转动,沿垂直纸面方向向纸外平动或以ac 为轴转动,线圈中的磁通量始终为零,不变化,无感应电流产生;以bd 为轴转动时,线圈中的磁通量不断变化,能产生感应电流,所以D 选项正确.
答案:D
2.如图2所示,螺线管的导线的两端与两平行金属板相接,一个带负电的小球用丝线悬挂在两金屑板间,并处于静止状态,若条形磁铁突然插入线圈时,小球的运动情况是(
)
图2
A .向左摆动
B .向右摆动
C .保持静止
D .无法判定
解析: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中时,线圈中向左的磁场增强.由楞次定律可判定金属板左端电势高,故带负电的小球将向左摆动,A 正确.
答案:A
3.如图3所示,AOC 是光滑的金属轨道,AO 沿竖直方向,OC 沿水平方向,PQ 是一根金属直杆如图所示立在导轨上,直杆从图示位置由静止开始在重力作用下运动,运动过程中Q。
一道引领高三学生回归课本的好题——评析2006年高考福建卷理第22题

3借助在平行四边行A BCD 中如图(6)有22222()A B BC A C BD +=+,∴22221()()()222A C BD AB BC =+,即三角形中第三边为定长时,两边的平方和22()A B BC +与第三边上的中线同时取最大(小)值,因此,容易看出符合条件的位置为D 点(达到最小值),E 点(达到最大值),4,6OD OE ==,可得所求最大、最小值分别为80、40.从以上题例可以看出,线性规划是我们解题过程中进行数形结合的一种好的有效的方法.它直观.明了,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应用此方法解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一道引领高三学生回归课本的好题——评析2006年高考福建卷(理)第22题福建福清第三中学李云杰1问题提出人教版高一上课本复习参考题三P136的第14题为:已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1a =1,设211222n c =++++",求证:121144a a "14(1)nna a c =+.通过改编成为,2006年高考福建卷(理)第22题.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21()n n a a a n N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n b 满足12111444nbb b ="(1)nb n a +,证明{}n b 是等差数列;(3)证明:*122311()232n n a a a n nn N a a a +<++<∈".本试题主要考查数列、不等式基本知识,考查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代数推理等综合解题能力.下面我们从试题的命制、背景、思想方法、知识延伸和反思启示来剖析这一道题.2考题探源2006年福建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指出:命题应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本题题干条件,数列{}n a 满足111,2n n a a a +==*1()n N +∈,有深厚的数学文化背景.2.1河内塔(梵塔)问题河内塔问题是印度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天辟地的神勃拉玛在一个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第一根上面套着64个圆的金片,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棒搬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可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但每次只能搬一个,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显然,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金片的移动.(1)河内塔问题的情境性设有n 个银片,大小不同,从大到小排列在三根金棒中的一根.这些银片要搬到另一根金棒上,每次搬一个.第三根金棒作为银片暂时摆放用.在搬动过程中,仍要保持大片在下,小片在上,问要搬动多少次,才能将所有银片从一根棒搬到另一根,且搬完后银片相对位置不变?评注:改编成一道解答题,体现结论的一般化与推广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的归纳能力和阅读能力,并在解题中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2)河内塔问题的求解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是采用“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二是寻找n a 与前面各项之间的关系,由题设条件列出等式.显然,“归纳——猜想——证明”法较常见,但递推方法更实用.解法一令用n a 表所求的搬动次数,显然121,3a a ==,由操作易知347,15a a ==,于是可猜想21n n a =,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法二令用表所求的搬动次数,把第4n a35一棒n 个银片的1n 个搬到第三棒,再将最大一个银片搬到第二棒,然后又将第三棒上的1n 个片搬到第二棒上,如此继续,可完成这次搬动任务.因为搬1n 个银片从一棒到另一棒需1n a 次,故可得递推式121n n a a =+,11a =.对递推式121n n a a =+,11a =的求解.最后,可得21n n a =,就是2006年高考试题第一小题,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3化归思想数列这一章,教材重点是介绍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其它递推数列一般均可以化归为这两个基本数列.河内塔问题渗透的是一种化归的思想,递推式121n n a a =+,11a =的求解方法较多.比如,迭代法、转化为等比数列、直接使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二阶常系数齐次递推数列等.下面,我们将问题一般化为:1n n a pa +=+q (,p q 为常数,0,1pq p ≠≠).要探究这个递推数列通项问题,我们先给出两个常用数列模型的结论:(1)1()n n a a f n +=+,通项公式为1111()n n k a a f k +==+∑.(2)1(),(()0)n n a f n a f n +=≠,通项公式为1111()n n k a a f k +==∏.则我们可以将递推问题1n n a pa q +=+化归为以上两个数列模型.3.1方法点拨将递推问题1n n a pa q +=+(1)p ≠去掉p 可转化为类型(1),去掉q 可转化为(2),有如下思路.思路1两边同除以1n p +得11n nn na a p p ++=+1n q p +.数列{}nna p 即为类型(1);思路211()n n n n a a pa q pa q +=++1()nn p a a =.数列1{}n n a a +即为类型(2);思路3引入待定参数λ,使λ+=()()n n p a p a λλ=,数列{}n a λ即为类型(2).要定出λ,只需把所构造递推式与原递推式比较得(1),1qp q pλλ==.应用(1)或(2)通项公式,不难得到此类型通项公式为:111(1)1n n n q p a a p p =+.3.2回归课本,知识变式延伸为了体现高考命题的公平性,通常都会依据课本,所以不少高考数学试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因而高三复习,应该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复习才有实效.下面对*111,21()n n a a a n N +==+∈继续进行研究.变式1数列{}n a 中,121/2,1,n a a a ===241(2)na n +>,求{}n a 的通项公式;变式1告诉我们,数列的奇数项、偶数项都加1/3后,各自成等比数列.即利用隔项数列解题,这与2004年全国卷1的22题,(已知数列{}n a 中11a =,且221(1)k k k a a =+,21k a +=2k a 3k +,其中k 1,2,3,=",求{}n a 的通项公式)解题思路完全一致.拓展变式2把1n n a pa q +=+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如下问题,求它们的通项公式.变式2.111(0)n n n n a a pa pa p +=+≠;变式2.211(,0)n n n a pa qa p q +=+≠,此类型称为二阶线性递归关系;变式2.311(0)n n n a pa qa A pqA +=++≠,此类型称为二阶线性非齐次递归关系;变式2.4110(n n n n pa a qa ra pr ++++=≠0,n a 0)≠;变式2.5110n n n n A a a Ba ca d +++++=(0)A d ≠.这五个变式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是高三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细心的一线教师会意识到这五个变式在理科数列试题当中的作用.高三复习1n a36中,对课本题目进行小题大做,变式深化,最终与高考试题衔接.这样既能使学生发挥潜能,探索创新,亲历课本题目演变成高考试题的过程,有利于减少学生对高考试题的害怕心理;又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基础作用,丰富课本的内涵,创造性的使用课本.当然,回归课本,不是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体会方法与思想.课本中的题目具有紧扣教材,简明扼要、难度适中,方法典型,符合“通性通法”的特点,是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4反思与启示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是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复习时一定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方法的熟练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才能提高数学复习的整体效益.那如何运用课本呢?不是简单的重复,可以指导学生做到以下4点:(1)在复习每一课题时,必须联系课本中的相应部分,不仅要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还要弄清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揭示例、习题之间的联系及其变换.如重温《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时,要深入对公式进行多种推导,在推导中让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数学方法,叠加法、迭代法等.(2)在解高考训练题时如果遇到障碍,应有查阅课本的习惯,通过课本查明我们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尽可能把问题回归为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3)在复习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会积累很多解题经验和方法,其中不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注意从课本中探寻这些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依据.注重对知识过程的分析,让知识上升为方法,进而方法上升为思想.(4)注意通过课本题目的知识背景、来源等方面加以思考,改变设问方式、增加或减少变动因素和必要的引申、推广来扩大题目的训练功能.近几年来,特别是实行分省命题以来,许多试题设计独具匠心,令人回味无穷,但有一个共同点,各省命题都很注重对课本的开发、利用.这种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无论复习哪部分内容,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对照课本,应有查阅课本的习惯.通过课本查明我们在知识和方法上的缺陷,尽可能把问题回归为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自主探究深化课本内容的思想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摆脱题海的束缚,为高考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及其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做大量练习,势必剥夺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学生只会学到僵化的题型,数学能力低下,失去了做题的真正价值,更何况做大量的习题也未必能够押到宝.我们应该发挥课本的基础和示范作用,注重基础,用好课本,因为课本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是高考试题的主要来源.省内部分重点校的高三数学备课组,要求各成员采取按专题,对课本各章节习题进行改编,我想这也是回归课本的一个途径.在探究课本知识中见能力,在研讨课本例题方法中见思想,应成为我们高三课堂解题教学的基础.编辑:《福建中学数学》编辑部(福建师大数学系350007fjzxsx@ )(月刊)印刷:福建师范大学印刷厂2006年第11期发行:福州市邮政局(总第179期)订购:全国各地邮局(所)邮发代号3-二O O 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出版国内统一刊号:N35-O 定价元福建中学数学49C 1084/1:2.00。
第二编 第一章 回归课本 专题一以课本资源为依托的语言表达题

3.拟写一句话书评
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
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 唱;《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庄子》 ——哲学的天籁;《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 《泰戈尔诗选》——一串串珍珠缀成一弯明月,一只 只小鸟唱出一片绿洲。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 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三、连贯题——拟写串台词
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
写两段串台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 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 (1)班演出。 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结束
文采,评价角度准确、得体,100字左右。
示例:庄子
【颁奖词】
九千里豪情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悲天悯人的赤子
之心光耀日月,曳尾涂中,逍遥尘世。他有蛇的冷酷犀 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似是而非,螳臂 当车却又游刃有余。一部《庄子》,深邃宏阔,那满纸 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那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怎 能不令我们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选择人物: 【颁奖词】
答案
材料一:薛谭学讴未成欲归,秦青高歌使徒谢返。
材料二:卖马三旦无人问,伯乐一顾价飚升。
二、评论题 (一)课文作者评论题 1.给作者画像 请从下面所列作家中任选一个,“给名人画像”。要 求突出其人及其作品的特点,字数、句子结构不必与 例子相同。 庄子 王维 巴金 马丁·路德·金 示例: 陶渊明 荷锄,理荒, 牵着月亮。 山径,壶觞, 洒下一片菊黄。 泰戈尔 一只飞鸟,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回归课本、温故知新

轻绳 支架
轻质 托盘 D
② 保持开关S断开,在托盘内加入适量细沙,使D处于平衡状态;然后用天平称 出细沙质量。
③ 闭合开关S,调节R的值使电流大小适当,在托盘内重新加入适量细沙,使 D ;然后读出 ,并用天平称出 。
④ 用米尺测量 。
(3)用测得的物理量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以得出 。
A.11 B.12 C.121 D.144
(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第15题)
加速电场 出口
磁场
8
4.司南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6章第1节P116页信息窗:“用电流天平称安培力”
9
例4:图中虚线框内存在一沿水平方向、且与纸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现通过测量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定其方向。
所用部分器材已在图中给出,其中D为位于纸面内的U形金属框,其底边水平,
两侧边竖直且等长;E为直流电源;R为电阻箱;A为电流表;S为开关。此外还
有细沙、天平、米尺和若干轻质导线。 (1)在图中画线连接成实验电路图; (2)完成下列主要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 按图接线。
电流表
A
R S
E
光滑轻滑轮 绝缘细线
(4)判定磁感应强度方向的方法是:若 反之,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10
(2012年全国课标Ⅰ卷第23题)
(二)、选修3—1教材需重温的要点: 1.P10图1-18电荷间作用力大小和距离关系的研究 2.P16图1-28 实验与探究(电场强度) 3.P19图1-35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 4.P21例题(电偶极子) 5.P27图2-4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6.P29图2-7 点电荷电场中的电势能 7.P32—33 图2-9、2-10、2-11等势面 8.P36 电子伏特的含义 9.P37图2-20 示波管结构及工作原理 10.P41图2-24 实验与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4V
B、8VC、12VFra bibliotekD、24V
• 例9(07全国卷Ⅱ)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质
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正电荷做匀
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0,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
质点速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现加一垂直于
轨道平面的匀强磁场,已知轨道半径并不因此
而改变,则(AD)
v
+
• A、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
压力不能超过5mg(g为重力加速度)。求物块 初始位置相对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的取值范
围。
• 设物块在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v,由机械
① 能守恒得
mgh 2mgR 1 mv2 2
• 物块在最高点受的力为重力mg、轨道压力N。
重力与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有 mg N m v2 R
②
• 物块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 N 0
v ab
ab
ab v
ab v
v
• A.
B.
C.
D.
• 例6(07天津卷15)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光 滑的水平面上,A的左边固定有轻质弹簧,与A 质量相同的物体B以速度v向A运动并与弹簧发 生碰撞,A、B始终沿同一直线运动,则A、B组 成的系统动能损失最大的时刻是(D)
• A.A开始运动时
B.A的速度等于v时
③
• 由②③两式得 v gR
④
•
由①④式得
h 5R 2
⑤
• 按题的要求,N 5mg ,由②式得 v 6Rg ⑥
• 由①⑥式得 h 5R
⑦
• h的取值范围是 5 R h 5R
2
• 例8 (07全国卷Ⅰ)a、b、c、d是匀强电场中
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
电场线与矩形所在的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 势是20V,b点的电势是24V,d点的电势是4V, 如图。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B )
• C.B的速度等于零时 D.A和B的速度相等时
• 原型[06全国卷II]18.如图所示,位于光滑水 平桌面上的小滑块P和Q都可视作质点,质量相 等。Q与轻质弹簧相连。设Q静止,P以某一初 速度向Q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在整个碰撞 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等于(B)
• A P的初动能
B P的初动能的1/2
1.回归于教材素材
• 高考物理试题注重于回归教材素材,试题 来源于教材中的内容,将其改编为试题。 因此,应对学生强调以教材为基本,掌握 和熟悉教材内容,最后要回归教材。
• 例1(07四川卷14题)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 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 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用打气 筒慢慢向筒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加到一 定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胶 塞冲出容器后(C)
• A.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 功,内能减少
• B.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 功,内能增加
• C.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 功,内能减少
• D.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 功,内能增加
• 原型:此题材料来源于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第二 册78页的实验。题干与教材实验的语言完全相 同(即实验的装置、操作),而选项是实验现 象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即实验现象分析。教 材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实验时可以观察到, 胶塞冲出容器口后,温度计的示数明显变小。 教材中对实验的分析是:实验表明,空气在膨 胀时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根据这 些内容,本题选C。
大于T0
• B、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将
小于T0
• C、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
大于T0
• D、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将
小于T0
• 例10(07宁夏卷)一正弦交流电的电压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u/V
100
0
1
2
3
4
5
6 t/10-2 s
• A.该交流电的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u=
100sin(25t)V
• B.该交流电的频率为25 Hz
• C.该交流电的电压的有效值为100
• D.若将该交流电压加在阻值R=100 Ω的电阻
两端,则电阻消耗的功率时50 W
• 原型:题中选项材料来源于人教版必修第 三册64——65页课文内容。
• 此题考查对半衰期的概念和α、β、γ粒 子的产生以及特性的识记。
• 例3(07全国卷Ⅱ第17题)如图,P是一偏振片, P的透振方向(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 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时能 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A B D)
• A、太阳光
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
• 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 • D、沿与竖直方向成450角振动的光 光束 P
• 原型: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33页的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就是教材中图20——18中的甲图。但 要分析教材中实验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其中 “当Q与P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最 弱,几乎为零。”由此说明当P与竖直方向成 450角时,仍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
2.由教材习题改编而来
• 例4(07四川卷第15题)如图所示,矩形线圈 abcd在匀强磁场中可以分别绕垂直于磁场方向 的轴P1和P2以相同的角速度匀速转动,当线圈 平面转到与磁场方向平行时(A)
• A.线圈绕P1转动时的电流等于绕P2转动时的电 流
• B.线圈绕P1转动时的电动势小于绕P2转动时的 电动势 C.线圈绕P1和P2转动时电流的方向相同,都是 a→b→c→d D.线圈绕P1转动时dc边受到的安培力大于绕P2 转动时dc边受到的安培力
• 解析:从两道题的题干看,试题强调的是在线 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的时刻,而习题强调的是 绕轴转动的过程。从设问看,试题是从感应电 流的大小、方向,电动势大小及感应电流的大 小、方向,电动势的大小设问。
• 只要能将习题中各问回答清楚,则解答试 题是非常容易的,至少不会感到陌生。答案选 A。
3.源于高考试题改编而来
• 例5(07山东卷第21题)用相同导线绕制
的边长为L或2L的四个闭合导体线框,
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进入右侧匀强磁场,
如图所示。在每个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
中 Uc,和MUd、.下N列两判点断间正的确电的压是分(别B为)Ua、Ub、
• A. Ua<Ub<Uc<Ud
B. Ua<Ub<Ud<Uc
• C. Ua=Ub<Uc=Ud
• 原型:材料来源于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 211页习题A组(4)题:如图所示,在匀强磁 场中有一个转动线圈。
• a时.(当如线图圈中分箭别头以所P示1和)P2,为感轴应按电逆流时的针方方向向各转是动 怎样的?
• b.当角速度恒定时,上述两种情况下感应电 流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 c.当角速度恒定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线 圈的面积有何关系?
• 例2(07四川卷16题)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的核子有半数发 生变化所需的时间就是半衰期
• B.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中,α粒子动能 很大.因此贯穿物质的本领很强
• C.当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具有较 高能量时,将发生β哀变
• D.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 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
• C P的初动能的1/3 D P的初动能的1/4
4.原于常规练习题:
• 例7(07全国卷Ⅱ)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 内的光滑轨道,有一段斜的直轨道和与之相切
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 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
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要求物块能通 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
D. Ub<Ua<Ud<Uc
• 原型(2003年上海卷第6题)6.粗细均匀的电阻丝 围成的正方形线框置于有界匀强磁场中,磁场方 向垂直于线框平面,其边界与正方形线框的边平 行。现使线框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沿四个不同方向 平移出磁场,如图所示,则在移出过程中线框一
边a、b两点间的电势差绝对值最大的是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