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与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与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与风险传导机制研究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连动性持续增强,各个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逐渐显现。

这种跨市场的连动与风险传导现象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投资者和监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与风险传导机制。

首先,从全球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联动性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加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金融市场发展日益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高度互联的金融网络。

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就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国际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性主要通过资本流动、商品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等渠道实现。

其次,对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市场的连动性导致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相互传递,具有波及面广、传导速度快的特点。

根据研究发现,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传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和市场内部的风险传导。

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是指一个市场的风险发生后,可能会通过资金流动等方式影响到其他市场。

市场内的风险传导则是指一个市场内部的风险往往会通过投资者情绪、市场预期等传导机制影响该市场的其他资产价格。

在研究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与风险传导机制时,需要借助于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揭示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性。

建模方法则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不同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和价格变动等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风险传导机制。

此外,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与风险传导也对投资者和监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认识到市场之间的连动性,并根据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制定投资策略。

对于监管者而言,他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市场的跨市场连动与风险传导带来的挑战。

监管者应该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

金融市场对经济不稳定的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对经济不稳定的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对经济不稳定的传导机制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金融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的传导效应。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对经济不稳定的传导机制,并对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等。

首先,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之一,其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的失衡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暴露。

其次,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也会对市场参与者的情绪产生影响,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

此外,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本身也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不确定性,从而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传导机制1.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通过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金融市场的下跌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下降,从而抑制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相反,金融市场的上涨可能会刺激经济的增长,提振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

2. 信贷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可能通过信贷传导机制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

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面临风险厌恶心态时,往往会收紧信贷政策,导致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

这将进一步抑制企业的投资能力,对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3. 预期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波动还可能通过预期传导机制对经济产生影响。

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可能会影响其行为决策,从而进一步影响市场的波动和经济的发展。

当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从而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

三、政策措施分析和总结基于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传导机制,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市场的不稳定。

首先,监管措施应加强,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监测,提高其风险识别和化解能力。

其次,货币政策应灵活运用,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

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和稳定措施

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和稳定措施

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和稳定措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与日俱增。

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跨境资本流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跨境资本流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机制。

跨境资本流动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风险敏感性,当外部冲击发生时,资本流动可能会迅速撤离,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国内投资者可能会抛售本国资产,转而投资其他国家的资产,导致资本外流。

这种资本外流的规模和速度都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不稳定。

为了应对跨境资本流动传导的风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首先,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密切监视资本流动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外汇政策和资本流动限制等手段,对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管理,以防止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

其次,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

由于跨境资本流动具有全球性特点,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风险。

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等,在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应加大对这些国际组织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同时,加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和监测。

金融市场参与者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和风险分散来降低可能的损失。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金融业务的稳健经营。

监管机构也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市场的不稳定。

此外,为了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各国还应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分析

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分析

第二节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引言金融体系的重要宏观经济角色在于有效配置资源。

资源的配置,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上的流动和期限上的跨时转换两种最本质的手段,使得资源在社会分工中的运用摆脱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达到运行于社会分工系统中的资源使用和价值创造的有效率的良性循环。

一般来说,从比较金融体系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金融体系划分为机构导向型的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两大类,不同的金融体系其资源配置的模式有所差别①。

在机构导向型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的跨空间和期限配置主要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完成的,其契约特征是银行作为当事人与金融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契约,银行通过以负债的方式取得存款,再以资产的方式贷出去;在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的跨空间和期限配置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来完成,其契约特征是在金融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作为直接当事人所达成的契约,各种金融机构只是作为金融中介沟通供需双方的信息以及交易意向。

我们此处所分析的,主要指的是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下的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这种传导机制的客观规律及其变化,主要是决定于市场功能本身。

从空间角度看,金融市场可以分为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为代表的三大相互关联的市场体系。

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传导机制非常复杂,而且与市场一样具有内在的变化性。

就像我们在研究市场的时候以价格及其形成为典型的代表一样,在分析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的时候,我们主要以货币市场的利率、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以及外汇市场的汇率作为指标,来分析通过利率、股票价格和汇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变化关系,所反映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

从时间角度看,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即期的现货市场和远期市场两大类。

即期的现货市场指的是金融市场中,所交易的金融资产标的物为市场中货币、资本类资产和外汇等基础性资产,这些交易合约在当期交割结算。

即期的现货市场也可以称为基础产品市场;远期市场指的是金融市场中,所交易的标的物是建立在即期基础市场之上,所衍生出来的期货、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交易合约的交易对象是相对于即期的现货市场的基础产品而言的衍生金融产品,其存在意义以及交割时间都是在预期性的将来,所以称之为远期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

不确定性增加
金融危机通常伴随经济基本面恶化,投资者对未来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变得不确定,进一步削弱信心。
资本市场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投资者资产缩水,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信贷收缩
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体系信贷收缩,企业融资难度增加,投资者对市场前景持谨慎态度。
金融危机期间,媒体对市场负面消息的炒作易引发恐慌情绪,投资者纷纷撤离市场。
货币政策协调
03
国际监管标准制定
推动建立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01
跨国金融监管
加强跨国金融监管合作,建立跨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染。
02
金融市场监管
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金融欺诈、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1
2
3
构建金融危机传导的预警指标体系,涵盖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多个领域,实时监测金融风险。
媒体炒作
市场恐慌时,投资者往往跟随大众行为,形成羊群效应,加速市场下跌。
羊群效应
恐慌情绪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加剧金融危机。
流动性危机
悲观预期自我强化
在金融危机中,投资者对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这种预期会自我强化,导致市场进一步恶化。
5
CHAPTER
实体经济传导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信贷收紧,企业融资难度增加,进而使得投资活动减缓。投资减缓将影响企业的扩张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贸易品的成本和价格,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导致贸易收缩、贸易伙伴关系变动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等方面的影响,全球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以降低危机对贸易和经济的负面影响。

金融市场对经济波动与风险的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对经济波动与风险的传导机制

金融市场对经济波动与风险的传导机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资金融通提供了平台,还对经济波动与风险的传导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在这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传导机制。

一、金融市场对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1. 资本市场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运作,对经济波动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股票市场的波动往往能够预示经济的景气程度。

当股票市场上涨时,投资者信心增强,企业融资渠道畅通,扩大投资活动,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当股票市场下跌时,投资者情绪低迷,融资条件紧缩,企业投资减少,对经济造成一定压力。

其次,债券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经济的波动。

债券市场的利率变动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

2. 货币市场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货币供求和利率水平的调节,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的调整会直接影响经济的波动。

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控制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投资环境。

当利率较低时,借贷成本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利率较高时,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投融资意愿下降,抑制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当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时,资金供应充足,促进信贷扩张和投资活动;而当货币市场流动性紧缩时,资金供应减少,限制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构成制约。

二、金融市场对经济风险的传导机制1. 股票市场对经济风险的传导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风险传导渠道,承载着企业经营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的传递。

当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出现财务困难时,其股票价格可能大幅下跌,引发市场恐慌情绪,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宏观经济风险也能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当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市场预期悲观,投资者倾向于抛售股票,导致股票市场下跌,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压力。

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机制与防范

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机制与防范

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机制与防范第一章:引言金融市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和机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系列风险。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风险与传导的问题成为了热点话题。

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机制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对国内外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机制及防范措施。

第二章:金融市场风险的类型金融市场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类型。

其中,市场风险是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于债券、股票、衍生品等合同中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的情况;操作风险是金融机构因内部操作不当而面临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不能迅速变现导致的风险。

了解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于理解其传导机制至关重要。

第三章:金融市场风险的传导机制金融市场风险具有传染性和扩散性。

它们可以在同一市场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也可以在不同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传递。

其中,市场风险最容易传递,因为市场价格波动会降低资产价格和交易量,从而影响其他资产的价格。

信用风险在金融市场中传递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信用担保机构,二是通过间接融资。

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内部的操作失误进行传导。

流动性风险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缩,从而影响其他市场的流动性。

第四章:金融市场风险防范措施为了避免金融风险对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分类、分析和监测等。

其次,需要加强监管,保证金融机构的监管合规和风险控制。

第三,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向市场公开有关金融机构风险和资产负载的信息。

最后,需要制定金融创新规则,严格控制销售和开发产品的速度和数量。

第五章:结论金融市场风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对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稳定构成了严重挑战。

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文旨在探究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运作,并分析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供给和其他政策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率,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其传导效果会显著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

其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汇率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冲击以及国际贸易的变化。

这些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时,中央银行需要通过调整汇率等措施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往往被视为本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决策,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市场预期。

这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相当大的反应。

此外,金融市场冲击也会导致货币政策实施困难。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尤其是货币汇率的变动。

最后,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会受到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如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各项政策不协调,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行。

因此,货币政策要和其他政策协调一致,形成整体性的宏观政策。

此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内在结构和规则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例如,在股市风险传递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常高于大型企业的融资成本,这将限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总之,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作与国际市场因素、国内经济状况、金融市场规则等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越来越复杂。

传统上,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供给和其他政策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率,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引言金融体系的重要宏观经济角色在于有效配置资源。

资源的配置,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上的流动和期限上的跨时转换两种最本质的手段,使得资源在社会分工中的运用摆脱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达到运行于社会分工系统中的资源使用和价值创造的有效率的良性循环。

一般来说,从比较金融体系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金融体系划分为机构导向型的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两大类,不同的金融体系其资源配置的模式有所差别①。

在机构导向型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的跨空间和期限配置主要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完成的,其契约特征是银行作为当事人与金融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契约,银行通过以负债的方式取得存款,再以资产的方式贷出去;在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的跨空间和期限配置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来完成,其契约特征是在金融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作为直接当事人所达成的契约,各种金融机构只是作为金融中介沟通供需双方的信息以及交易意向。

我们此处所分析的,主要指的是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下的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这种传导机制的客观规律及其变化,主要是决定于市场功能本身。

从空间角度看,金融市场可以分为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为代表的三大相互关联的市场体系。

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传导机制非常复杂,而且与市场一样具有内在的变化性。

就像我们在研究市场的时候以价格及其形①关于不同的金融体制下的具体金融特征,请参看有关比较金融体制方面的专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成为典型的代表一样,在分析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的时候,我们主要以货币市场的利率、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以及外汇市场的汇率作为指标,来分析通过利率、股票价格和汇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变化关系,所反映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

从时间角度看,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即期的现货市场和远期市场两大类。

即期的现货市场指的是金融市场中,所交易的金融资产标的物为市场中货币、资本类资产和外汇等基础性资产,这些交易合约在当期交割结算。

即期的现货市场也可以称为基础产品市场;远期市场指的是金融市场中,所交易的标的物是建立在即期基础市场之上,所衍生出来的期货、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交易合约的交易对象是相对于即期的现货市场的基础产品而言的衍生金融产品,其存在意义以及交割时间都是在预期性的将来,所以称之为远期市场。

正因为远期市场的产品是在即期的现货市场产品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变化存在着基于预期和期限结构的联系和传导机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本章的以下内容,主要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两方面,来分析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并从金融市场的行为传导性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角度分析金融市场之间传导机制的一些客观规律。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融资期限、融资主体、融资目的等方面,此外还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利率结构、收益率与价格风险方面。

货币市场上的代表性价格指标是利率,但是资本市场的价格指标则相对复杂。

从广义的角度看,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而且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中长期信贷市场以及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都属于资本市场的范畴。

但是,资本市场各个子市场之间的价格具有趋同性,尤其是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所以我们可以选用证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代表,并用股票价格(可以用一般的股价指数为代表)作为资本市场的代表性价格,以此简化分析。

这样,在分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时,就可以主要从分析利率和股价指数的依存和互动关系的角度而进行。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作用的渠道是资金的流动,影响的机制是利率。

资金的流动取决于货币市场收益率与资本市场收益的对比,利率下调,货币市场收益率下降,一旦低于资本市场收益率(用风险调整后的)就会导致资金流出货币市场,流入资本市场。

但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具有内在联通性,联通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金融中介同时参与两种市场而产生直接联通;二是,通过企业资产运用的调整而出现间接联通;三是,通过居民储蓄存款向股市转移投资而出现金融非中介化(反之,亦成立),使一个市场的资金向另一个市场转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从货币政策对两种市场作用的机制来加以分析。

假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小,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需要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促使经济活动回升。

进行具体政策操作时,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债券逆回购数量,相应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使货币市场头寸有所增加,货币市场利率趋于下降。

其中,货币政策传导到企业有以下途径:其一,货币政策操作直接作用于货币市场,影响到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由此使企业和居民持有的货币市场工具有所调整或变化,并改变企业和居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决策。

其二,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贷款便利)可直接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促使其降低贷款利率,放松贷款条件,增加对企业或居民的贷款发放。

贷款利率一旦降低,也使一些原来处于边际开发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会相应增加。

其三,在传导渠道畅通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调,会促使资金向资本市场转移,致使资本市场的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资产价格趋于上升。

因此,企业的重置成本相对降低,证券发行价格趋升,从而产生资本市场扩大容量的动力,相应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

上述传导过程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始终处于两个市场的末端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

当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资金增加时,不仅通过金融中介,而且通过企业、居民相应增加资本市场资金;当资本市场收益上升或资金增加时,会反过来促使有关企业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甚至增加企业存款或货币市场投资。

其中,市场、金融中介、企业、居民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常具有可逆性。

(二)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利率和股票价格的关系。

马克思的股票价格公式和股票定价的“戈登公式”(Gordon Equation )是理论的主要代表。

马克思的股票价格公式为:利率股息股票价格= 式(1) 这一公式从理论的高度抽象地表达了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的联系。

股票定价的“戈登公式”(Gordon Equation )为: gi r D P s -+=' 式(2) 其中,S P 为股票价格(也可以看作我们简化采用的股票价格指数),D 为预期的基准期每股的股息,r 为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i 为股票的风险报酬率,g 为预期股息的增长率,R i r =+'可以看作是证券市场的贴现率。

“戈登公式”简明地揭示了证券市场价格、预期的基准期每股的股息和股息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的证券市场贴现率联系起来。

它说明,股票价格与货币市场利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利率越高,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就会越低,反之则相反。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货币市场的发展能保证资本市场有较充裕而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资本市场退出的资金也需要货币市场的承载。

只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形成互动、竞争关系,才能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才能形成一种均衡关系。

(三)利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利率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股票价格,一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二是财富传导效应,这两条途径分别通过股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起作用。

1、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利率下降时,会使股票投资的机会成本下降,从而导致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的结构调整,增加资产组合中对股票的需求,导致股票价格上涨。

反之反是。

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通过托宾(Tobin)的Q理论起作用。

Q值为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

该理论可表述为:利率↓→股票价格↓→企业Q值>1→企业投资T→产出↑当Q值>1时,即企业的真实资本的当期股票的市场价值大于企业资本当期的重置资本。

即建立一个新的工厂和增添新的设备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要便宜,这时企业乐于增添新设备,购买投资品,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当社会的投资增加时,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就会增加,国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则相反。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还可以从相反的渠道,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影响利率的变动,两者具体的影响路径与金融体系中市场主导作用的或机构主导作用的相对权重有关。

2、财富效应对投资者来说,利率的降低使得股票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增加投资者收益,使人们觉得更加富有,从而人们会增加实物商品和劳务消费支出,进而影响产出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利率的降低引起社会总供求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引起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降低并增强投资者的预期,促使投资与消费的增长,通过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涨。

财富效应同样可以从相反的渠道,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影响利率的变动。

二、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①在分析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时,我们以国内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代表性价格,以汇率作为外汇市场的代表性价格②。

这样,我们可以从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出发,去认识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利率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可以从五个方面去把握。

1、从购买力平价(PPP)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作为分析的起点。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为:*∆∆=-ppe∆式(3)式中的变量都是取对数形式变换后的变量,其中e为直接标价的汇率,p 为本国物价水平,*p为外国物价水平。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变动取决于本国通货膨胀率和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额,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超过外国通货膨胀率,则本币相对于外币贬值。

此外,还可以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分析利率变动对汇率影响的传导机制,当利率的变动影响到物价的变动时,就会影响到本国通货膨胀率和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动。

其传导图为:e∆⇒。

⇒⇒ppi∆2、从利率平价的角度去分析利率平价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IP,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①本小节的内容,主要借鉴了国际金融学的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许多内容,关于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具体理论内容、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的的关系、汇率的货币分析法以及汇率的资产组合模型等内容,请详参阅姜波克《国际金融学》(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