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中小学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Step 1 Warm-up
【星座导入】Teacher says: We have learnt about the twelve star signs. Can you name some of them? Revise the star signs in Period 1.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ir teacher and try to spell out the star signs as much as possible.(和同学们一起看有关星座的知识视频为新课做铺垫。)
give up“放弃”,表示“放弃做某事”要用“give up doing sth.”
e.g. Jacky never gives up studying. His dream is to be the leader of his country.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1、通过设置情景和教师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星座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采用活动的方式,整体设计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3、结合所给信息和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星座,掌握星座特征等。
1.Brainstorm the vocabulary that is used to describe people’s characteristics.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ain each word to their classmates.(提问有关人的形容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5. After the students have known sth. about the text,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let them try to understand it. (提高听力训练,强化掌握程度。)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顶碗少年》参赛教案设计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⑦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的第一句相照应,突出这次杂技表演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句末的省略号是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耐人寻味。
生:齐读课题
师:看下本课目标
生:学习目标
(二)自主阅读,理解大意
6分钟
师: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说说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师: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文,整体感知。
师:那你认为作者是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附和:指应声叫和(多含贬义)形容言语、动作追随别人。文中用来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一些观众跟着别人起哄的表现。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文中形容观众沉浸在优美的杂技表演之中。
(2)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
师:所有在场的观众也为之一震,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这句话。
师:气氛更加紧张,真的让人有些惊心动魄了。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惊心动魄”的?
生:我还从在少年的两次表演过程中对观众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体会到的这种惊心动魄。
生:“第二次表演失败后,场子里一片喧哗。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教学设计河南省新密市实验小学王丽平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小学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搜集香港的资料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璀璨的明珠”的含义。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与繁华。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从地理位置、贸易。
金融、商业、服务等方面简要介绍香港,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是从几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教学方法:适当播放相关图片及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渲染课堂气氛。
问题引导法,品词析句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通过阅读提示里的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欣赏了奔腾的长江,晴天雨天都很美丽的西湖,游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东方之珠,去感受香港——那颗璀璨的明珠的魅力!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重点理解璀璨:光彩耀眼)3.同学们请看,出示中国地图。
香港背靠大陆,北边和广东相邻,西边和澳门相邻。
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资料,谁能说说,你对香港有什么了解?4.教师结合资料袋总结。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84年鸦片战争过后一直被英国侵占,1997年7月1日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现在的香港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著名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自由港。
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一起走近香港,来了解这颗令世人瞩目的“璀璨明珠”。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原创】《蜡烛》教案设计寺头初中:刘海燕【原创】《蜡烛》教案设计教案背景:教学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教案设计不能千篇一律,作为一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课题: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西蒙诺夫的《蜡烛》教材分析: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片战地通讯,文章讲述的是南斯拉夫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在炮火中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一位战死的苏联红军,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红烛点在战士坟前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那种超越国界的伟大母爱,明确非正义的战争必定失败的规律,从而激发起他们爱好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question/35627622.html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查找信息的能力。
2.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战争中伟大的人性,培养学生维护正义、反对战争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感受、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超越国界的伟大情感。
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出示有关二战视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就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感人故事。
屏幕展示并板书《蜡烛》——西蒙诺夫。
/v_show/id_XMjQwMDY4NzMy.html二、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百度链接)/view/310037.htm三、介绍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第1课时4、教学准备:(1)微机教室,互联网。
(2)课前让学生通过请教、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搜集物质的变化。
(3)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三、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发展,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特别是蒸发一课里的糖水,怎样加快蒸发——加热,加到什么程度,两种可能,一种是变回糖,另一种是烧焦了。
当时只是告诉学生烧焦了就不能再变回到糖了,现在我们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解清学生的疑惑。
本单元的知识更是为了学生到达九年级学习化学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从蜡烛的变化开始,引领学习后几课,其实后几课就是本课的复习和加深。
四、教学方法我采取实验教学为主的方针(事实说明一切),借助互联网搜索功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认知。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五、教学过程1、导入师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学生发言。
那么我们来看大自然中的其他变化(课件播放视频)。
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我们也看了视频,那么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研究物质的变化。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品德品德《我们都是公民》

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地位。
学情分析:识结构方面: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对法律法规的一些基本常识已有一定
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还是很零散、很表面化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懂得作为新一代公民,应该如何提高自类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
(一)课前准备阶段
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去搜查有关热爱祖国之类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查资料的能力,同时为教授新课做好铺垫。
师:这些图片体现了什么呢?
生: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我国是个民主的国家。
师:那我们要培养什么意识?
生:坚定的民主意识,做一名良好的公民……
师:时政热点讨论结合课本P7“个案研讨”和佛山创建文明城市,分小组讨论,作为佛山一员的我们,
该如何为创建文明城市付出一份力呢?
/i?ct=5033=%B4%B4%CE%C4&in=10163&cl=2&lm=-1&st=-1&pn=3&rn=1&di=85442067090&ln=1855&fr=&fm=result&fmq=1331384391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3&-1&di85442067090&objURLhttp%3A%2F%%2F7LGlY_iDgOAUuicNWPtJeQ%3D%3D%2F848928529761426217.jpg&fromURLhttp%3A%2F%%2Fclass%2Fdiary%2Fdetail.html%3Fdiaryid%3D3066398%26id%3D513330%26category%3D0&W600&H475&T8143&S62&TPjpg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_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问题阅读第95页的资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大面积减少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
2、是什么原因造成藏羚羊濒临灭绝?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3、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为什么导致水生动物种类减少?
学以致用
活动阅读98页“技能训练”说说执法人员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你能根据鸟足判断出鸟的栖息环境吗?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归纳总结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经过漫长岁月进化、发展的结果,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含保持、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几重意思,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持续利用。然而,由于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作为中学生,不仅应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怀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能为我们国家、我们生存环境的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六.作业
P99: 1、2、3
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不是很难理解,但要上好这一节课首先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选择教学模式,准备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其次,要上好这一节课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其实学生本来很有热情,关键是怎样去调动。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让他们了解美丽的自然界以及被破坏的美丽,再通过小组展示让他们认识到濒危动物的现状,激发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再进一步知道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则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尽管学生目前并不能完全付诸行动,但需要从现在开始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最后,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布置有关角色扮演的活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评比《两只鸟蛋》

《两只鸟蛋》课文分析:本课是一篇儿童叙事诗,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从心灵深处萌发出对生命的珍爱。
让学生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两个生命,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萌发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1、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鸟语花香,你平时见过哪些鸟?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鸟朋友,大家想认识它们吗?(出示鸟的图片)/view/deeedc1afc4ffe473368ab8e.ht 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2、现在老师提问一个问题,谁知道鸟是怎么来的?(生回答从鸟蛋孵化来的)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写的就是一个小朋友和两只鸟蛋之间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两只鸟蛋)生齐读课题。
识记“蛋”字。
4.师: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大家想不想马上知道呢?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
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找出课文有几个小节,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
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小节。
3、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识字/images/uploadfiles/20100323041353.p pt#283,27,幻灯片 271、找生交流以前就认识的字,或者现在怎么认知的。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2、用动作表示“捧”。
本课还有哪些字可用动作表示?归类识字:提手旁的(捧、抬、投)单立人(仿、佛)3、联系生活实际识字:除了课文,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些字?怎么认识的?/view/deeedc1afc4ffe473368ab8e.ht ml4、自由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实验小学徐小娥五年级语文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五年级小学生
2、学科:小学语文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阅读有关郑和的生平介绍以及郑和远航的记载
教学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第11课郑和远航
教材分析:
《郑和远航》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扫清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初步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
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方法:
学生质疑,通过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搜索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和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师板书记录问题梗概。
郑和是谁?远航有多远?从哪里出发?终点在哪?途径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远航?成功了吗?
3、释题目中的疑问:郑和简介郑和的生平请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百度搜索郑和生平:/view/1988.htm 郑和远航又叫郑和下西洋:百度搜索郑和下西洋,http://baike. /view/24124.htm,了解概况。
4、附路线图了解途径的国家:百度搜索图片:http://image.baid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6%A3%B A%CD%D4%B6%BA%BD%CF%DF%C2%B7&in=32551&cl=2&lm=-1&st=-1&pn= 0&rn=1&di=93065461410&ln=262&fr=&fm=result&fmq=133********
62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 type=2#pn0&-1&di93065461410&objURLhttp%3A%2F%2Famuseum.cds %2FAMuseum%2Fship%2Fimage%2Fhistory%2Fexplore%2Fzh00. jpg&fromURLhttp%3A%2F%%2Famuseum%2Fship% 2Fhistory%2Fexplore%2Fexplorezh.html&W950&H523&T10567&S124 &TPjpg
5、还有一些问题的答案,一部分在文中,一部分需要我们借助
百度搜索来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1、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3、交流
读准生字词:出示:
码头派遣瓷器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1、齐读词语。
2、指导容易写错的生字:遣、器、撕
3、分别说说词语的意思,说出带点生字的意思。
4、请学生再提出其他不懂得意思的词语,全班讨论。
预设:罗盘
百度搜索/view/775841.htm认识罗盘的样子和作用
指名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交流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读文后,你又能解决哪些问题?
重点指导为什么远航?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你又有什么疑问?
(3)规模有多大?范围有多广?时间有多长?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四、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
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重点抓住写人多的词句,写宝船的词句理解体会。
什么是宝船?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文后面描写说说,建立初步印象,宝船是装宝贝的船。
宝船什么样子呢?百度搜索:百度百科 /view/747187.htm
看图片和有关介绍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
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郑和远航,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是你是当时的老百姓或者是当时的官员,除了寄予希望,还会有什么想法?
(担心能否成功,担心安全。
)对呀,毕竟是在大海上航行,海上航行凶险多多,老师也给同学搜集了一些海洋航行的风险介绍:百度搜索百度文库:/view/941731c62cc58bd 63186bd84.html
第9张幻灯片
8、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时郑和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勇敢无畏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人多人山人海
(宝船)船大雄伟壮观
船队浩浩荡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理解郑和的伟大之处。
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学生在预习时,看课题,就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课堂上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所答案去,去自主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教会
了学生使用网络搜索增长知识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在初读过程中,学生在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上有困难,如:“罗盘“一词,仅仅依靠文字解释未必能完全理解,借助百度搜索,就能图文并茂地理解了。
“宝船”一词也是如此。
本节课,我所遵循的教学宗旨是:带着疑问读书,目标明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借助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在浅层理解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搜索,加深理解,从而体会到人物的精神和远航的意义。
可见,无论是哪种阅读文本,无论是哪种辅助理解,都是一种帮助学生阅读和体验文本内容的手段,我们要把握最佳的时机,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手段,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