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部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
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

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的监测与分析,探讨了地理位置、监测方法、变迁结果、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发现,岛礁海岸线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意义和展望,并得出结论,强调该研究对于了解西沙永乐群岛海岸线变迁规律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岛礁海岸线变迁的机理和更精细的监测技术。
通过对这些变迁进行详细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岛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变迁分析、生态环境、因素、意义、展望、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地理位置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沙永乐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位于南海西部,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南海争端的加剧,西沙永乐群岛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
岛礁海岸线的变迁对于岛礁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西沙永乐群岛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工作相对滞后,亟需加强研究。
西沙永乐群岛地处靠近赤道的热带海域,气候湿热,风力大,海域浅,遭受的风暴浪潮和人为干扰较多,岛礁海岸线易受到破坏。
开展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研究,有利于掌握岛礁变迁的规律和趋势,有效保护岛礁生态环境,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研究,对于完善国家海洋管理体系,促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监测与分析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岛礁环境保护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西沙永乐群岛岛礁海岸线变迁的监测与分析,深入了解岛礁海岸线的演变过程和规律,揭示影响变迁的主要因素,探讨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保护和管理岛礁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海岸线变迁监测中的遥感测绘方法

海岸线变迁监测中的遥感测绘方法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的交界线,是地球表面最活跃和变化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海岸线的变迁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监测海岸线的变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遥感测绘方法在海岸线变迁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遥感测绘方法是利用卫星、航空器和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海岸线变迁监测中,遥感测绘方法可以通过获取海岸线的卫星影像和地形数据,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实现对海岸线变迁的精确监测。
首先,卫星影像是海岸线变迁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
由于卫星的全球覆盖能力和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影像。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卫星影像进行比对分析,可以观察到海岸线的变化情况。
例如,利用多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观测到海岸线的侵蚀和退缩现象,评估海岸线的稳定性。
其次,地形数据对于海岸线变迁监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形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层析成像和激光雷达测量等。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海岸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信息,如海岸线的高度、斜坡和地势起伏等。
通过与卫星影像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海岸线的变迁情况。
例如,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获取高密度的地形数据,从而对海岸线的变迁进行精细的量化和分析。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也为海岸线变迁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GIS将遥感数据、地形数据和相关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实现对海岸线变迁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通过建立合适的数据模型和分析算法,可以预测未来海岸线的变化趋势,并为海岸线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GIS技术可以模拟不同因素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海岸线变迁管理方案。
在海岸线变迁监测中,遥感测绘方法还能够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
例如,海洋环境监测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海洋水质、悬浮物浓度和海洋生态信息,为海岸线变迁的原因分析提供依据。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化调查的技巧与步骤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化调查的技巧与步骤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岸线的变化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了解海岸线的变化情况对于海洋生态保护和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测绘技术则成为了这项调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化调查的技巧与步骤。
一、使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是目前最常用的测绘技术之一。
通过搭载相机设备的无人机,可以实现高空俯瞰海岸线,并获取高分辨率的航拍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包括海岸线的形态、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数据。
为了进行准确的航空摄影测量,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 飞行计划:在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前,需要事先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
计划应包括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摄影距离等参数,并考虑天气、风速等因素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 图像处理:航空摄影测量得到的图像需要进行后期处理。
这包括图像配准、去重叠、拼接等操作,以获取最终的海岸线图像。
二、激光测量技术的应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测绘技术,主要通过激光测距仪器对目标进行扫描,获取高精度的三维坐标数据。
在海岸线变化调查中,可以使用激光扫描仪对海岸线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比较。
使用激光测量技术进行海岸线变化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步骤:1. 仪器设置:在进行激光测量之前,需要对激光扫描仪进行正确的设置。
这包括调节测距仪的参数、选择扫描模式等。
2. 测量数据采集:将激光扫描仪对准目标区域,进行数据采集。
扫描仪将发出激光束,并记录反射激光的时间。
通过计算时间和光速的乘积,可以获取目标点到仪器的距离。
3.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激光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以获取海岸线的变化情况。
三、GPS测量技术的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另一种常用于海岸线变化调查的测绘技术。
通过在目标区域设置GPS接收器,可以测量目标点的坐标,并与以往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了解海岸线的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在海岸线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工业园区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促进园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园区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工业园区在本办法中是指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并以集约利用土地和空间为基本特征,集中发展现代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环保型产业的园区。
第三条工业园区应当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工业发展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条工业园区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地域资源,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条例,健全园区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规划建设第五条工业园区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园区的定位和总体规划,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
第六条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当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经济的理念,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落实园区面积、绿化率、建筑密度等指标和要求。
第七条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应当遵循经济可行性、环境适应性、社会受益性的原则,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化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第八条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应当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估、能源审查等程序,确保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三章管理机构第九条工业园区应当设立企业管委会或管理委员会,提供综合服务和管理保障,组织实施园区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纠纷。
第十条企业管委会或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包括:(一)制定园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维护园区规则和秩序;(二)协调解决园区企业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三)组织实施园区建设和改造;(四)认真做好对园区企业的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园区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循国际通行的商业惯例,竭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园区内保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第十二条工业园区应当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建立环境监测体系,监测园区环境质量,定期发布环境监测报告,同时开展环保教育宣传。
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测绘与变迁分析

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测绘与变迁分析遥感数据在海岸线测绘和变迁分析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测绘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海岸线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岸线的动态变化。
同时,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变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海岸线的走向,为海岸线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遥感数据在海岸线测绘和变迁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一、遥感数据在海岸线测绘中的应用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交界的界线,其位置和变化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海岸线测绘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测量,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
而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测绘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和精度。
遥感数据主要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两种类型。
航空遥感常用的数据有航空摄影和激光雷达数据,而卫星遥感则包括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合成孔径雷达数据。
这些遥感数据可以提供多时相、多源波段、多分辨率的信息,有助于掌握海岸线的全貌和动态变化。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测绘首先需要进行图像解译。
通过对底片、影像或雷达数据进行解析,可以辨识出海岸线的特征。
常见的海岸线特征包括海岸边界、滩涂和海岸植被等。
利用计算机辅助解译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海岸线的位置。
二、遥感数据在海岸线变迁分析中的应用海岸线是动态变化的,其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海岸线变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海岸线的变化趋势,为海岸线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海岸线的变迁分析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来实现。
利用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可以发现海岸线的移动、侵蚀或者扩张等现象。
在进行海岸线变迁分析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潮汐和风速等,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解读。
海岸线的变迁分析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海岸线的历史变化,还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
通过建立变迁模型,可以利用过去的变化数据来预测未来海岸线的发展。
这对于制定海岸线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预防海岸线侵蚀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损失。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的步骤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的步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线的变迁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问题。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岸线的变化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的步骤,并阐述其重要性。
第一步:数据采集海岸线变迁监测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这包括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测量海岸线位置和测量海洋波动等数据。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海岸线信息,包括岸线形态、植被分布和人类活动等。
测量海岸线位置可以使用GPS技术,通过在地面设置控制点并进行测量,可以获取海岸线的准确位置。
测量海洋波动可以使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可以获取海洋波浪高度、频率和方向等信息。
第二步:数据处理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需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需要进行图像处理和解译,以提取出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等信息。
测量的海岸线位置需要进行清理和校正,以消除测量误差。
海洋波动数据需要进行滤波和分析,以获取波动的特征。
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海岸线的准确位置和形态变化,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步:数据分析在数据处理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海岸线的变迁情况。
可以使用GIS软件对海岸线位置进行空间分析,以获取不同时间点的岸线位置,并绘制岸线变迁图。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海岸线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包括岸线的长度、曲率和角度等。
可以使用数学模型对海洋波动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波浪的特征和海岸侵蚀的趋势。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得海岸线变迁的全面信息,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步: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完成后,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呈现。
可以使用地图等可视化工具,将海岸线的变迁情况以地理信息的形式展示出来。
可以将分析结果与其他地理信息进行叠加,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海岸线变迁信息。
可以将结果以报告、文章或演示等形式呈现,以便于其他人员了解海岸线变迁的情况。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的步骤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海岸线信息,还可以为海岸线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的步骤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的步骤一、引言海岸线变迁是指海岸线发生变化,包括海岸侵蚀、海岸冲积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线的变迁成为世界各地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监测和管理海岸线的变化,测绘技术被广泛运用。
二、遥感数据获取首先,了解海岸线变迁的步骤是获取遥感图像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或航空摄影等手段,可以获得大范围的海岸线图像数据。
遥感数据可以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分辨率,用于海岸线的分类和变迁分析。
此外,还可以获取多期的遥感数据,以实现时间序列分析,揭示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规律。
三、数据处理与校正获得遥感数据后,接下来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校正。
首先,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消除地理坐标系统误差和图像畸变。
其次,对图像进行辐射定标,将数字值转换为物理量。
通过遥感软件的处理,可以获取准确、可靠的海岸线位置信息。
四、海岸线提取与分类在数据处理与校正后,可以进行海岸线的提取与分类。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基于像元级和对象级的图像分析技术。
在像元级上,可以使用阈值分割、边缘检测等方法提取海岸线。
在对象级上,可以应用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算法,进行精细的海岸线提取和分类。
五、海岸线变迁定量分析通过海岸线提取与分类后,接下来需要进行海岸线变迁的定量分析。
可以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定量计算,如海岸线的变迁速率、变迁幅度等指标。
此外,还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海岸线与其他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和关联分析,揭示海岸线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海岸线变迁监测与管理海岸线变迁监测与管理是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研究的最终目的。
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海岸线变迁的动态更新和实时监测。
通过监测海岸线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海岸侵蚀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保护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七、结论综上所述,使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岸线变迁监测的步骤包括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与校正、海岸线提取与分类、海岸线变迁定量分析以及海岸线变迁监测与管理。
如何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岛变化监测与分析

如何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岛变化监测与分析海岛作为地球表面的一处独特景观,因其自然环境独特、物种多样性多样和维护人类社会生活等多种原因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岛的形态和分布正在发生变化。
因此,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岛变化监测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图像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工具,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空间数据,帮助我们了解海岛的变化情况。
首先,遥感图像可以提供海岛的空间分布信息。
通过对历史遥感图像和现代遥感图像的比对,可以观察到海岛分布的变化趋势。
例如,一些研究显示,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一些低洼的海岛可能会逐渐被淹没或者变得更小。
而一些人工修复的海岛则会出现扩张的趋势。
其次,利用遥感图像还可以监测海岛的地貌变化。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的推进,海岛地貌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例如,通过测算不同年份的遥感图像数据,可以观察到土地开发和填海造地的影响,进而评估海岛地貌的稳定性以及海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这样的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遥感图像还可以用于研究海岛植被的变化。
植被是海岛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海岛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对植被的分布和类型产生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图像数据,可以研究植被的变化情况,并评估其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对于保护海岛植被资源和维护海岛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岛变化监测与分析还可以为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海洋资源是海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可以了解海岛周边海域的海洋资源分布和变化情况。
例如,利用遥感图像可以监测海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变化,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这样的研究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海岛变化监测与分析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西部海岸线变迁遥感分析丁式江①吴国爱①陈颖民①宋宏儒②(1. 海南地勘局,海口 570226;2.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 0 前言海南岛地处我国的南端,岛屿四面环水。
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海南岛整个海岸线每年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海岸线由于没有切实的受到保护,海蚀风蚀及人为破坏海岸线的保护卫士---红树林等,使得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移,造成陆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在一些河流入海口,由于岛内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搬运大量的泥沙堆积在入海口,造成海岸淤积……。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琼海幅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利用1991年左右和2001年左右两个时像的Landsat-TM数据对海南西南部海岸线的变迁进行研究。
海南岛海岸线全长1528.4 km,本次研究区海岸线长1086 km,占整个海南岛海岸线长度的69%。
绝大部分为沙质海岸,还有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峰和岩峰等,主要的港口有八所港、感城港、三亚港和榆林港。
其范围如图1∶ 图1 工作区范围示意图 1 数据准备与数据处理海岸线研究数据源为:1991年左右的Landsat-TM数据和2001年左右的Landsat-TM数据,其分辨率均为30m,两个时相的数据间隔为10年,以体现出变化特征。
数据波段组合采用5、4、3组合,即R、G、B。
利用ENVI、ERMAPPER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对两期TM数据进行了几何纠正、辐射纠正和配准,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几何畸变和辐射畸变。
遥感影像由于时间、季节不同,人为活动造成地物景观的变化,几景图像无论在色调、纹理乃至地物内容上都会有变化,采用数字镶嵌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对图像进行色调匹配、选择最佳拼接点、图像灰度值拉伸、弱化等处理,把几景影像镶嵌在一起。
经过上述处理后,再把图像进行假彩色合成,制作两期1∶10万的影像图用来解译分析。
2 海岸线变迁遥感解译与生态问题分析利用ENVI、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结合两期遥感影像,采用目视判读分类后再进行变化比较。
该方法为当前遥感动态监测中的通常做法。
它首先运用根据建立的统一解译标志的分类体系对多时相遥感数据组中的每一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单独分类解译,然后通过对各解译结果进行比较来直接提取变化信息。
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室内解译出的重点变化区域和典型的区域,如昌化江入海口、榆林港、新村港和小海等存在红树林的港口、影像上出现白色受侵蚀的海岸线等进行野外调查验证和采样。
通过对两个时像海岸线的解译,结合以往资料、现地调查、验证采样及对比分析,海南岛西南部海岸线变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海岸侵蚀 从研究区的卫星遥感影像图上判断,海南岛东、南、西部等海岸线呈弧形,表明存在着一定的海岸侵蚀现象,以莺歌海和亚龙湾岬角为分界点,海岸线的侵蚀分为三个不同的方向:莺歌海以西的海岸向东北方向侵蚀,莺歌海与亚龙湾岬角的南部海岸线向北方向侵蚀、亚龙湾岬角以东的海岸线向西北方向侵蚀。
通过对研究区1991年和2001年海岸线的对比,海岸线遭受侵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如万泉河河流入海、陵水河河流入海口和宁远河河流入海口等。
研究区海岸线遭受侵蚀的主要原因有:(1)工作区绝大部分为沙质开阔海岸,结构松散,海浪和洋流作用强烈,而人为又保护不力,海岸极易被海水侵蚀;(2)人工挖掘沙堤也可以显著地加速海岸侵蚀。
靠海侧的沙堤和沙丘是抵御波浪侵蚀的天然屏障,一旦它们遭受破坏,将会加剧海岸的侵蚀;(3)海岸植被破坏,人工采砂和人工养殖等也加速了海岸的侵蚀。
由于海水污染和人为破坏,造成珊瑚礁和红树林的减少,使海岸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屏障;(4)当由于修建水库等造成泥沙来源减少时或海岸的沉积物来源不足,海岸将会发生侵蚀。
宁远河就是典型的一例,由于宁远河上游修建水库,使宁远河带入河口的泥沙量明显减少,因而造成了海岸侵蚀。
万泉河河流入海口沙堤坝形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2 ),1991北沙堤长1.6公里,宽1.2公里,南沙堤宽1.2公里,至2001年,北部沙堤已完全消失,河口由原来180m宽变成510m宽,南部沙堤宽度变为480m,比1991年净减720m,同时由于受到海水的侵蚀,沙堤头向东偏移360m;宁远河河流入海口处发生侵蚀现象,河口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图3):通过两期影像对比发现, 1991至2001年期间,海岸向内地侵蚀了300m,年均侵蚀30m;河漫滩被海水淹没1.4 km2。
图2 海南岛万泉河河流入海口不同时期海岸线对比图 图3 宁远河河流入海口不同时期海岸线变迁对比图 海岸淤积 在一些地方,由于海岸的淤积也造成海岸线的变迁,河流搬运大量的泥沙进入海岸带,以沿岸流的方式加入海滩,河流泥沙量的变化将引起附近海滩泥沙的收支平衡。
当河流汇水盆地的土壤侵蚀引起泥沙来源增加时,海岸将会发生堆积。
通过卫星影像的对比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工作区海水的淤积主要表现在昌化江、望楼河和陵水河,这些河流在其上游带来一定数量的泥沙,又由于受到潮汐、波浪等的作用,形成海岸堆积地貌。
昌化江河流入海口海岸线向海中凸进,十年时间,昌化江河流入海口因泥沙淤积,比1991年年增加11.8 km2沙滩(图4)。
图4 昌化江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左2001年影像右1991年影像) 红树林的破坏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河口地带的植物群落,它们耐海水浸泡、抗台风海浪侵袭,在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和防治近海海洋污染及保护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海岸线的“保护卫士”,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岛等地海岸线红树林分布比较广泛, 但是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海南岛的红树林由于人们盲目开垦沿海滩涂而减少了50%-70%,使得一些港口、河道入海口由于失去红树林的保护,海岸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区沿海分布有品种丰富,面积较大的红树林带,在港湾和河口等地多见,其生长的地质环境为砂、亚砂土、砾石等松散堆积层,再加之较为平静的港湾沉积或河口淤积的泥质成分,共同构成了红树林生长所必需的沙泥质环境,其生长地段一般位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
工作区新英港、望楼港、榆林港、新村港以及小海分布红树林,从1991年影像图上测算,新英港(图5)、榆林港、新村港以及小海等港湾分布红树林面积有9.7 km2,而2001年卫星影像量算工作区红树林面积有2.9 km2,也即是在近十年内,红树林遭受破坏而萎缩了70%,(表1)。
当地人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不惜破坏大片红树林,建立人工养殖区如虾池。
虾池一般修在沿海藻泽地段,以利于开挖和补充海水,而其中的许多虾池占用了大片红树林生长区(图6、7)。
通过对两个时相卫星影像的比较发现,这些养虾、养鱼池的地方,原来都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
此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人工捕捞,海水污染等都造成了红树林的退化,进而引起海岸线的变迁。
表1 工作区红树林现状及演变 地名 2001年面积(Km2) 1991年面积(Km2) 减少面积(Km2) 新英港 1.95 8.18 6.23 榆林港 0.27 0.38 0.11 新村港 0.51 0.92 0.41 小海 0.13 0.21 0.08 3 结论研究区内海岸线的构成有多种类型。
它的变迁即取决于自身的基础条件,也受到外界不同因素的影响。
根据结果显示,海南西南部由于受自身基础条件比较差,加之人为保护不力,局部地方海岸带侵蚀,泥沙淤积比较明显。
宁远河和万泉河河口由于相泥沙的补给量不足,造成河口海岸带的侵蚀严重;昌化江和望楼河河口由于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河口出现泥沙淤积现象等,使得海岸线变迁比较明显。
另外,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人为的破坏如在海岸带挖砂采砂,保护海岸植被的破坏、红树林的退化、海水的污染等也是造成海南西南部海岸线变迁重要原因。
新英港、榆林港、新村港以及小海等港湾分布红树林面积在近十年内萎缩了近70%,其中一些港口的红树林几乎消失殆尽。
而在一些海岸带,人为肆意的采砂,建立养殖区,而又不注重保护,海岸带植图5 秀英港红树林退化(左:1991年影像图,右:2001年影像图) 图6 红树林生存受到威胁 图7 红树林中的开辟的鱼塘被不断遭受破坏等,都使得海岸线变迁严重。
总之,要解决海岸线的变迁问题,必须结合其内外条件进行保护和治理,重点保护珊瑚礁和红树林,保护海岸植被,严禁在侵蚀发生区采沙和破坏岸坡。
同时规范红树林区养殖捕捞业、旅游业的发展,控制污染,大力营造人工红树林,退耕、退养使其恢复原有的面貌。
对万泉河流入海口等处出现的海岸侵蚀现象应该加大重视力度,保护“世界河流入海口自然环境保存得最完美的处女地”等等。
参考文献 [1] 广州地理研究所.海南岛热带自然资源图(说明).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 梅安新,彭望禄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黄建文,陈永富等.海南热带雨林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林业科学研究.2002,15(2) p203-206 [4] 王占礼.中国土壤侵蚀影像因素及其危害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0(4).p30-36 [5] 马荣华,毛端谦,胡孟春,黄杏元.综合RS与GIS方法的海南生态环境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Vol.24,No.4 Nov.2000.P370-373 [6] 遥感技术在金矿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全国遥感地质工作协调小组.1990 [7] 海南岛热带自然资源图.科学出版社.1985 [8] 海南岛遥感综合调查报告.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