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0
高息揽储的恶性循环
无法支付利息
继续吸入 高息存款
吸入高息存款
资金缺乏
PPT课件
11
01 TEXT01 02 TEXT02 03 TEXT03 04 TEXT04 05 TEXT05 06 TEXT06 07 TEXT07
经营模式不规范
股东抽逃资本金。许多股东的贷 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 内, 即“刚拿来,又带走;拿来 多少,带走多少”。
加大向债务人讨债的力度。但银行贷款容 易收贷难,好多债务都成了空置的房地产。
PPT课件
6
最终倒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宣布对 海发行进行关闭清算
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债权债务, 对境外债务和境内居民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 保证支付,其余债务待组织清算后偿付。
1993年,合并时坏账损失总额 已达26亿元。
1997年年底,有关部门又将海 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 海南发展银行。
PPT课件
9
01 TEXT01 02 TEXT02 03 TEXT03 04 TEXT04 05 TEXT05 06 TEXT06 07 TEXT07
银行体制混乱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 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 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 的年利率高达25%。
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贷款的用途不明确。实际上是作 为临时拆借资金用于归还股息。
PPT课件
12
其他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
13%
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
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是中国大陆企业,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海
南省。
作为海南省唯一一家发展性金融机构,海南发展银行在本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支持和发展作用。
以下将以海南发展银行为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首先,海南发展银行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海南作为中国的热带旅游岛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的产业优势。
政府希望利用海南发展银行的优势,推动海南的经济发展,扩大投资规模,吸引更多的商业机构和投资者。
其次,海南发展银行在经营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该银行不仅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做出了创新,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
银行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再次,海南发展银行注重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该银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和资本市场的开放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海南发展银行还与国际间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引入了国际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了国际上行之有效的金融模式。
最后,海南发展银行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该银行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教育、环保等公益活动。
这不仅提升了银行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海南发展银行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优秀的企业管理和创新能力、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得海南发展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近年来,海南发展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面临倒闭的一家银行。
该银行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境内一家地方性银行,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内外部因素,海南发展银行最终宣布破产,给当地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
本文将对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过度扩张和信贷风险。
2024年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使得银行利润下降,为了弥补利润缺口,海南发展银行开始大规模发放高风险贷款,包括房地产和非标准化信贷。
这导致了银行信贷风险的积累,资产质量开始恶化。
此外,银行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也存在明显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其次,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还包括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海南发展银行所在的房地产行业面临了严重的市场下行风险。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收紧政策,贷款标准变得更加严格,导致海南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大幅下降,进而引发了流动性风险。
同时,国家对地方性银行的监管也逐渐加强,使得海南发展银行在资本金补充和整体风险防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此外,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还暴露出监管部门监管不严问题。
过去的监管模式主要侧重于规则制定和事后监管,监管部门在风险防控方面缺乏主动性。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导致对监管部门的整体能力和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监管部门应在早期识别和预警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和规则,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及时性。
最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倒闭导致了大量失业和社会不稳定,也使得当地的金融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此外,由于海南发展银行是地方性银行,其倒闭还对其他地方性银行和金融体系产生了不良影响,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综上所述,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度扩张和信贷风险、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监管不严和资本金补充不充分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
关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一、成立及倒闭过程1、背景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
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
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
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
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算案例分析一、面临的风险分析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
1993年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2.银行体制混乱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3.经营模式不规范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4.挤兑海发行兼并信用社后,其中一件事就是宣布,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
海发行见在海南岛内无法缓解困境,想以岛外的力量帮助恢复,于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分行,然而并没有起明显作用。
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二、经验教训1.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争状况看,没有组建海发行的必要。
否则只能为日后的违规经营买下伏笔(高息揽存,高风险放贷)。
2.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发行成了股东的提款机,因此对股东贷款要有严格的限定。
3.行政性兼并应该停止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信用社并入海发行,是导致信心最终丧失,发生挤兑的直接原因。
三、事件启示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案件启示
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 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 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 实。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导致包括 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海发行则 不幸成为这轮房地产泡沫危机的“牺牲品”。在当前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给 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警示。
原因分析
规范
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 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 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 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 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 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 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 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 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 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 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案件回顾
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注册资本 16.77亿元人民币。银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包 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的43个股东。银行以兼并了5家 信托投资公司,并向中国大陆募集股本的方式设立的。 海南发展银行并非只在海南省内经营,银行曾于1996 年在广州和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过两家分行。
对于重建的思考
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 了重建海发行的报告,在它股份分配形式和管理体制 上都有了重大的改变,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实施。 原因分析为一下几点: 1.海南省在海发行关闭以后,金融形象大大受损, 难以吸引大财团的投资建设。 2 .银行的重建工作要经过央行的层层审批和评估 3.在盘活海发行上,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政策是不够 完善的。
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高息揽储的教训_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_[共3页]
![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高息揽储的教训_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_[共3页]](https://img.taocdn.com/s3/m/c388c7c8fc4ffe473268abbe.png)
99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 (四)确定最佳银行规模一般说来,大银行的负债成本比小银行低,因为大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存在规模经济。
银行规模大,可以摊薄经营成本。
同时,公众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比较有信心,所要求的风险补偿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从储户那里吸收存款,也可以较低的成本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融资。
但是,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一定规模,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会不降反升。
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自己的最佳规模。
案例分析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高息揽储的教训一、案情回放海南发展银行(下称海发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
关闭前有员工2 800多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1997年之前,即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合作社事件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构。
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了泡沫,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泡沫开始破裂,许多信用社都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
海南省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数目很大,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各个信用社都采取了高利息的方式来吸引存款,而对储户承诺的高利息也加剧了这些信用社的经营困境。
海发行成立之初,也采用高息(1996年海发行五年期存款利息一度高达22%)揽存的“偏招”,并获得了暂时的辉煌——截至1996年年底,成立仅一年多的海发行全行资本营运规模便达到86亿元,比开业前增长94.3%,几乎翻了一番;各项存款比开业前增长152%,贷款比开业前增长97.8%;偿还了59%的历史债务,全年实际利润1.25亿元。
据1997年《海南金融年鉴》称,海发行收息率为90%,与境外36家银行共403家分支行建立了代理关系,外汇资产规模达1.7亿美元。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1、海南发展银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97年之前,即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合作社事件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构。
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了泡沫,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泡沫开始崩溃。
海南省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数目很大,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各个信用社都采取了高利息的方式来吸引存款。
后来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许多信用社都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对储户承诺的高利息也加剧了这些信用社经营困境。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省5家已经实质破产的信用社,其债权债务关系由海发行托管,其余29家海南省境内的信用社,有28家被并入海发行。
2、海南发展银行为何被政府关闭?(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可以说,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怪胎。
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
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
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二)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这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对海南发展银行风险进行分析?从海发行的本身来看,一方面,从海发行的性质来看,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部设在海南省的一家股份银行,银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它不仅有中国银行强大的后盾,还有海南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领域都有着强大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管之后,那些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很快在海发 行营业部的门口排起了长队,这成为当时海南的热门话 题。由各种传闻引发的恐慌很快演变成挤兑风潮,海发 行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艰难度日。 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 了40亿元的再贷款后,决定不再给予资金支持。此时, 海发行已无法清偿债务。其后,据说海南省政府也动用 了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已是无力回天。1998年6 月21日,为了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国务院、中国 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 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
2、银行体制混乱
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银行的密度在全国最大, 银行的数量多过了米铺。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银行走 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 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 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 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 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 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 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 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
海发行能否顺利重建呢?
当代的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海南省自身的经 济也发展迅速,各类产业已经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这都是海发行重建的条件。但是从2004年初中国(海 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报复活海发行方案至今已经多 年,而海发行被关闭到现在也已有十四年,资源早已 流失殆尽,此时复活海发行无异于重建一家新银行, 加之海南整体经济环境仍不尽如人意,银监会必定顾 虑重重。
经验教训
1、当初是否应给海发行发照值得检讨 90年代初,“海南泡沫”破灭后,其经济落后到其 本来面目,从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银行竞 争状况看,没有组建海发行的必要。 2、对关联交易需严加监管 主要是向股东发放关系贷款没有控制好,从而使海 发行成了股东的提款机,股东办银行应当将其作为一 项产业来看待,而不是为了便利自己融资。否则银行 很容易成为股东的提款机,因此对股东贷款要有严格 的限定。 3、行政性兼并应该停止 行政性的将30余家由于高风险而难以为继的城市 信用社并入海发行,成为导致信心最终丧失,发生挤 兑的直接原因。
对于重建的思考
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 了重建海发行的报告,在它股份分配形式和管理体制 上都有了重大的改变,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实施。 原因分析为一下几点: 1.海南省在海发行关闭以后,金融形象大大受损, 难以吸引大财团的投资建设。 2 .银行的重建工作要经过央行的层层审批和评估 3.在盘活海发行上,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政策是不够 完善的。
其次,在海发行遗留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到中国 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阻碍 了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 机构退出市场,往往都是行政性关闭,或者是关闭后 走向行政性主导的破产,因此往往被人戏称为“计划 性破产”。市场化破产机制的缺位,使金融运行的规 范化、程序化、市场化都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背景分析
第一,海发行与1995年成立,当时正是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迅速的关口,经济实力已经加强至一定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令人瞩目的。所以说海发行诞生 的过程是顺利的,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作为它发展 的支撑。 第二,1997年之前,即海发行兼并托管信用合作社事 件之前,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始快速发 展,房地产业也大规模扩张,同时伴生了许多金融机 构。但是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监控,房地产业出现了 泡沫,并在1990年代中后期,泡沫开始崩溃。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1998发生了亚洲金融风 暴,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都处于一种极端不稳定的状 态,而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或者作为海发行的股东, 都忙于应对自身的危机,在资金和精力方面都是不足 来拯救海发行的。
案件启示
首先,在海发行关闭事件中,我们看到其原因包 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 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融失败的残酷事 实。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导致包括 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海发行则 不幸成为这轮房地产泡沫危机的“牺牲品”。在当前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给 我们带产比例过大
银行体制混乱 经营模式不规范
1、不良资产比例过大
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 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 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 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 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 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 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 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 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 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 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1997年底,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元。也就 在当年,由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 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 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并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 付危机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兼并28 家城市信用社的行动,被认为是海发行关闭的导火索。 当时海南为挽救这些城市信用社,不顾股东大会的强烈 反对执意要求海发行实施兼并,将28家资不抵债的城市 合作信用社收入旗下,并托管了5家被关闭的城市合作信 用社。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 却为142亿元,而资产又几乎全是无人问津的房产。
再者,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因为恐 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挤兑的发生往往有两方 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在缺乏银行的信 息,二是由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心丧失。 其中的教训,一是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运作规范性 和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内部的风险收益特征, 二是要求尽快建立起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挽救 储户信心的“最终安全网”。
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案件回顾
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年8月18日开业,注册资本 16.77亿元人民币。银行由海南省政府控股,一共有包 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的43个股东。银行以兼并了5家 信托投资公司,并向中国大陆募集股本的方式设立的。 海南发展银行并非只在海南省内经营,银行曾于1996 年在广州和1998年5月在深圳设立过两家分行。
信用社的最直接原因。
3、经营模式不规范
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 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 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 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 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 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 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 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 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 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 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