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复习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fùxí)要点1.传播模式(móshì):分为单向(dān xiànɡ)传播模式双向传播(chuánbō)模式互动(hù dònɡ)传播模式三种2.批判学派登上学术舞台的年代为20世纪60年代3. 麦克鲁汉指出的“高清晰度”的媒介是指热媒介4.“知识鸿沟论”起源时间:1970年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作者:拉扎斯菲尔德6.西方第一台手摇活字印刷机的发明者是:约翰·古登堡。
7.以心理学“刺激—反应”为基础的受众模式是: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
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因此,传播学者要善于了解、利用来自受众的经验、态度、立场等,并从尊重受众的角度来进行传播活动,认为人们对宣传信息的反映千差万别,主要是由于个人在以下态度和性格方面的差异造成的:(1)心理构成(2)先天条件与后天知识(3)个人在立场、价值观念、信仰 (4)个人所处社会环境 (5)个人成见在理解客观事物时带来的差异。
因此,这种理论认为,受传者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芸芸众生,而是主动、自信并带有成见的活生生的个体。
8.提出并完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学者是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论)是一种兴起于本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的受众研究理论。
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第一章总论1、什么是传播?定义:所谓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的三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贡献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他的政治宣传和战时轩轩研究代表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2)提出“5W”模式,是我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必然出现谈到的入门理论3)他可以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谐调功能、传递文化遗产功能)4)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过程,提出了传媒的弱效果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库尔特.勒温(把关人理论)贡献:1)他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变成重要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2)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3)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圆满解释4)他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卡尔.霍夫兰贡献:态度的改变1)源于科学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2)人口集中——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二战时知识分子的迁移;战时宣传的需求第二章传播原理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4个阶段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五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人类语言它的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有逻辑性3)人类语言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人类语言没有外部刺激的时候也能自主发音5)人类的音声带有节奏和韵律,并能欣赏这种节奏和韵律2、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功能说”+(赖特补充了一个功能)娱乐功能传播的负功能: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精神:(1)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2)由剥夺人的行为能力之一拟态环境理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理路,它充分真实环境的区别在于事实的选取和组合拟态环境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2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向传播(乔治.米德—“主我客我”的理论,布鲁墨的“自我互动”理论)定义:人的内向传播的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活从生理机能上来讲:内向传播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人脑活动→机体反应,这些环节和要素构成。
传播学复习提纲汇总

传播学概论考纲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鼻祖:威尔伯、施拉姆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案例:①标语口号:笔比枪更强。
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②广告新闻③互联网与手机:博客、牛博网、论坛。
④书籍⑤影视歌曲2、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
(2)反应说。
(3)互动说。
(4)进程说。
(5)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本质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3、传播的特点:(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史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者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共同”在一个群体内进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传播。
离开社会,不存在传播行为。
②传播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指传播的内容方式等,体现着传播双方的社会角色。
③传播不仅维持既有社会关系而且简历新的社会关系。
(3)传播是一种双向德社会互动行为。
在本质上来说,传播应该是相互的,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受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传播研究的起源和发展1、修辞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2、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符号学、文化研究3、欧洲思想源流(1)马克思①提出精神交往理论,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
②提出近代新闻业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③新闻传播中时效的重要性。
④提出异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商品理论等概念。
(2)托克维尔①报纸产生联系,联系产生报纸,个体通过报纸被联系在一起。
②对民主制的论述,对思考媒体与民主的关系有启发意义。
(3)达尔文①从非语言传播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
②群体生态学(4)佛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论》①传播批判理论②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
「传播学复习要点及详细内容」

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信息活动;(2)社会信息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4、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⑴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⑵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⑶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⑷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章1、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人类依靠什么手段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体外化和社会化的信息系统4、人类传播四个发展阶段:⑴口语传播时代;⑵文字传播时代;⑶印刷传播时代;⑷电子传播时代5、人类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文字;⑴文字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⑵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⑶把信息传到遥远的地方;⑷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6、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7、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⑴出示的媒介系统;⑵再现的媒介系统;⑶机器媒介系统。
8、“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是1993年美国提出的,并在1995年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第三章1、信息、符号、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
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Who 谁控制分析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对谁说受众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2卢因“把关人”研究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②他是集大成者;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着作;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⑥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5、传播中意义交换的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学复习整理

传播学复习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什么是传播?基本特点?传播: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⑴信息共享⑵社会关系网络⑶双向互动⑷使用相同符号体系⑸行为过程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p8)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
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
特点:近距离传递和交流;记录性差。
二、文字传播时代特点:信息的长久保存;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三、印刷传播时代特点:复制文字信息;对信息批量生产。
四、电子传播时代1.形式:有线、无线2.特点:-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象信息系统;-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大脑开始体外化。
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意义?(P25)文字意义: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②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③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传播学复习重点

传播学复习重点张亚军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持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传播隔阂:(1)指由于社会信息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间的隔阂则包括个人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4)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5)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
1.传播媒介的两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
2.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二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拓展或延伸:文字和印
刷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的延伸......
三冷媒介与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感官
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处理信息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冷媒介
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分辨:热媒介:清晰度髙信息量大参与度低例:照片象形文字无声电影报刊
冷媒介:清晰度低信息量少参与度髙例:漫画拼音文字有声电影电视
四地球村
4.媒介技术及未来发展,鲁塞尔纽曼在1991年预言“4C”趋势:
一 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髙
二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三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的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四 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5.库尔特卢因:“把关人”
1950怀特引入新闻领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组织形成关口,筛选信息
6.传播制度的6种规范理论
一、极权主义理论二、自由主义理论三、社会责任理论四、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五、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六、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大众的主要特点
①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各阶层,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认识
④流动性,成员是流动的
⑤无组织性,大众缺乏自我约束,行为主要是外部力量刺激下形成的
⑥同质性,大众成员虽属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行为倾向,易受外部操控影响
8.清水几太郎:现代社会是“拷贝的支配”社会,拷贝的支配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因为两条抽象的原理:一,利润原理二,政治或宣传原理
9.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享有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10.分众观核心内容是:
一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二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
三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
四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具有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11.媒介发展的趋势分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
12.“使用与满足”:把受众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达到满足的过程。
13.广播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H.赫卓格
印刷媒介。
:B.R. 贝雷尔森
电视。
:麦圭尔
14.传播效果三层面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15.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舆论导向),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16.“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20c初到30s末,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的力量,它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7.《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做出的报告,里面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他还提出过意见领袖
18.《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19.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
20.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
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
2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美 M.E.麦库姆斯和D.L.肖
概要: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
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第一“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传播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
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2.0/1效果是知觉模式 0/1/2效果是显著性模式 0/1/2/...N效果是优先顺序模式
23.“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德诺依曼
三命题构成“沉默的螺旋”假说:
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4.培养理论或涵化理论 20c60s、70s 格伯纳
概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
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
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偏离。
25.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26.新闻框架具有4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
方案(编码)
同向式解读、对抗式解读、妥协式解读(解码)
27.“知沟”理论 1970年美蒂奇诺“知沟”假说示意图
知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
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经济原因,知沟扩大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
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受众主要在高
学历阶层
28.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29.媒介素养六能力包括:
一、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
二、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的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
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选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五、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
六、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
30.“第三人称效果” 1983年美戴维森
概念: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的影响。
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31.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欧:塔尔德 1901《舆论与群集》、提出模仿论
齐美尔德群体传播网络系统
美:杜威美实用主义“新闻救国”
库利美初级群体、镜中我、关心人际传播
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李普曼美“拟态环境”“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3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 5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
卢因:德犹太人“把关人”
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33.施拉姆“传播学第五位奠基人”,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为现实
34.美国经验学派:主流学派,在方法理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还有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批判学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注意思想的辩论
35.批判学派中主要流派
一、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格尔丁关注焦点: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二、“文化研究”学派:也称伯明翰学派,以霍尔(编解码)、莫利为代表
三、意识形态“霸权”理论:葛兰西《狱中笔记》得出
四、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哈内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