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1、什么是传播?(名)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
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
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非人类传播①自然传播;- 1 -②植物传播;③动物传播。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与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动词)(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与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传播学重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5个)3、论述题(2个)课程复习重点:大纲:传播的实质、传播的模式内容:传播要素传播效果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技巧具体重点: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处在社会系统中的人类应用一定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伴随一定社会效果的发生。
特点: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使用传播媒介(口语、印刷、电子、网络媒介)信息的交流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2、传播的要素(5+3)(如果是简答题,则每个要素要有浅层次的展开)传播者who:传者、信源(传播者的权威性影响传播效果,但只是短暂的)受传者to whom:受众、信宿(受众个性意见领袖群体规范)信息Sayswhat:传播内容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者意图实现结果(受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技巧的影响(如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如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 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 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决定传播频率、范围)信息组织与传输的机构(决定传播内容的倾向、意识)新增3要素:传播原因探讨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目的及意图(why)传播技巧如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手段和策略。
(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传播环境自然环境(制播环境、地理环境、传播技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3、传播的分类:自我传播大众传播(定义)(按传播范围分)自我传播:个体的我与主体的我之间的信息互动。
(本我、自我、超我,慎独)大众传播:1 媒介必须专业化、职业化;2必须接受国家监督与管理;3改变传统观念、工作及生活方式国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按传播内在本质分)文献领域人际领域广播领域4、信息积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各层次的定义、层次关系)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注意特点:选择知觉刺激性信息选择观点吻合而避开抵触信息选择性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去理解所选择的信息原因: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作用:主观意识参与下信息发生有利于接受者变化主观意识过分参与会造成符号价值消失,积累无意义(风动幡动)选择性记忆根据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有利且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或别的介质上特点:①主动“拷贝”,但是片面的(口述历史)②强烈主观色彩,取决对记忆主体正向肯定性的心理认同③短暂,还应选择除人脑外的其他记忆载体5、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是指拥有一定传播手段并能实现一定目的将自己拥有的信息传达给受传者的人或组织把关即信息的加工与过滤,其必要性如下:信息的差异性——筛选与过滤垃圾信息、冗余信息传播目的的差异性——因传播者目的不同,在信息选择上必然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内容受众的差异性——由于受众生理、心理、职业、爱好差异,因而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把关人定义: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1、“守门理论”(谁+谁改进+理论解释)由卢因提出。
1所谓守门,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3守门人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2、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
(2)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政治具有倾向假说(时间+谁+内容)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以及宗教信仰来显示受众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态度和政治立场的综合指数。
4、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个人层面:记者、编辑组织层面:传播机构四简答题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三时段内容及背景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以“魔弹论”为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2、40年代至60年代——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现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3、70年代至现在——“宏观效果理论”“宏观效果理论”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意见领袖(谁+概念+特点)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它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它的四个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复习要点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我们给出的定义:传播是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也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的类型1、二分法以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主要以语言为手段,以表情和动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2、四分法以传播的范围、规模为标准,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三、具体类型1、自身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合为一体。
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被划入心理学的范畴,因此被划出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至少两人,但上限模糊。
“约哈里窗口”学说——人际传播中常见的有关自我信息管理的四种情况。
●正确展示自我。
●诚恳接纳他人。
●加强良性互动。
●坚持求同存异。
3、组织传播组织: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管理)的群体。
组织传播包括:纵向(上下、下上)、横向(不同层级)4、大众传播规模最大的一种传播。
全球网络、卫星电视使地球几乎没有秘密。
其传统定义: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确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传播学的诞生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客观条件:工业化生产、媒介产生主观条件:传播的需要诞生地:美国A 经济条件——传媒产业的兴盛1929——1933年经济萧条时期,美国电影业成为唯一保持赢利的产业广告、公关活动兴起经济繁荣对学术研究的赞助B 政治背景利用传媒、舆论争取民心,重视传播。
两次世界大战中传播活动和研究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C 社会背景大众传播对社会正面影响(便利和娱乐)和负面影响(色情、暴力),促使从学科方面解决社会问题美国的黄色新闻泛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究其罪魁祸首,人们都将赫斯特视为始作俑者。
D 学科背景二战让学者流亡美国。
2、传播学的形成目前较获得认可的是20世纪4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
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非人类传播① 自然传播;② 植物传播;③ 动物传播。
⏹人类传播①自我传播(向内传播);② 人际传播;③ 组织(群体)传播;④ 大众传播。
六、传播学领域的知识结构(略)七、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略)八、人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产生,是完成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关于语言的诞生,威尔伯·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列举了好几种猜测:①“汪汪”理论;②“感叹”理论;③“唱歌”理论;④“呦—嗨—嗬”理论。
人类语言的特点:人类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与本能相关的声音很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人类语言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描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达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限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的各种人工语言。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九、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十、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传播媒介的进化——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使“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在全球内产生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年出版)以及A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这两部著作的出版。
一般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略)十一、有趣的比喻威尔伯·施拉姆:“如果从单细胞生物到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传播史是一只24小时的时钟,(首批)夏威夷移民已经到达23:59分的位置。
……在地球生命时钟一天的最后一秒钟,大众媒介才开始被人使用。
”十二、关于“符号”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奠基人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界定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
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成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举例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歌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意符),而它们所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构成了国歌的概念意义(意指)。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信号与象征符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曾把“符号”分为10大类60种,我们采用一种常见的、简要的二分法,即把符号(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信号的特征:(1)信号与其表现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2)信号与其表现的对象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性质:(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现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通过通过遗传的,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另外,也可以对象征符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分别考虑。
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十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略)十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略)十五、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由于象征符和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成为符号互动,也有的学者称为意义互动,这两者说的是一回事。
象征性互动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其为发出的符号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意图);对受传者而言是他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
因此,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
十六、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元素构成的:(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2)受传者。
又称新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信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古斯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过程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十七、人内传播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2)人内传播虽然是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它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十八、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略)十九、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略)二十、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基模的英文原词是schema (我国亦有学者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总体而言,基模具有以下特点:(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一般来说,基模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性质,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的特点;(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元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断,预测其结构,以确定我们对信息的反应。
基模具有预测和控制功能。
二十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动机:(1)获得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二十二、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略)二十三、群体的概念及类型群体的含义十分广泛。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