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汴一体化看开封的发展优势与前景
“郑汴一体化”与开封旅游业发展探析

面贯通 , 极 大地缩短 了开封与省会郑州 的距离 , 迈 出了
度 出发 , 徐雪认 为“ 开 封市旅游 企业应加 强合作 , 发 展
集 团经济 , 形成具有鲜 明特色 的旅游 品牌” 。从旅 游 营销策略角度 出发 , 周菲菲指 出。 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和
组织协调 。提高开封市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园 。
略相结合 , 增加游客 的体验度 , 加大旅游宣传 的力度 , 优化城 市旅游环境 , 构建旅 游产业链 , 推动旅 游业整体较快
发展 。
关键词 : 郑汴一体化 ; 开封旅游 ; 旅游业 ; 旅游 营销
中图分类 号 : F 5 9 2 .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6 3 8 2 ( 2 0 1 4 ) 0 4 — 0 0 2 2 — 0 4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6 3 8 2 . 2 0 1 4 . 0  ̄ 0 0 5
“ 郑汴一体化" 与开封旅游业发展探析
张富田
( 许 昌学 院 经 济管理 学 院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摘要 : 目前 , 开封市旅 游业发展还存在景 区营销方式较单一 、 游 客参 与度不够 等问题 。河南省提 出了“ 郑汴一 体化 ” 的发展构想 , 为加快 开封旅游业 发展提供 了良好 的契机 。开封市要将文 化旅游 营销策略和品牌旅游营销策
都 以宋朝建 筑为主。 景 区在 营销活动 中 , 尚未有效地赋
郑汴旅游一体化经济分析

郑汴旅游一体化经济分析在郑汴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郑汴旅游一体化对推进两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郑汴一体化的政策保障、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丰富且互补性强为两地旅游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通过加大两地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两地旅游特色、切实增加旅游年票销售量和开设郑州东西郊直通开封的快速通道等措施来推动郑汴旅游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标签:郑汴一体化;旅游一体化;旅游资源随着郑开大道的开通,郑州与开封两地旅游迅速融和在一起,许多郑州游客自驾车或乘郑汴公交前去开封旅游。
因此,在郑汴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两地旅游一体化,是推进两地旅游业的重要途径,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郑汴旅游一体化的现状(1)两市签订了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两市旅游局于2006年12月26日在郑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双方签订了《郑州市旅游局开封市旅游局“郑汴一体化”旅游业发展合作协议》,规定了两市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合作原则、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组织领导等,为下一步的具体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7年4月9日,郑州市旅游局和开封市旅游局就郑汴旅游合作事宜达成共识,两市将在旅游市场开发,旅游行业管理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合作范围包括:共同编制《郑汴一体化导游图》,双方旅游网站互连,郑汴旅游精品线路的编排。
推介郑州市三星级优秀饭店,开封市旅游局安排有关人员进行观摩学习交流,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员工培训,相互参加对方组织的导游人员培训,为导游人员“一导到底”打下基础。
(2)两市旅游局于2007年4月21日成功实现了旅游合作网络对接。
浏览者只需在主页上点击图标,便可进入对方的旅游网站进行查询。
(3)在2007年召开的中博会上,郑汴两市成功组织了首次旅游联合推介。
两市共同设计制作了宣传展板,提出了“郑汴融城、旅游一体、共促发展”的宣传口号,设置了咨询台,共同组织了资料发放,回答了各界人士提出的各种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郑汴一体化推进情况

三、郑汴一体化推进情况郑汴一体化自提出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尤其是郑开大道的开通,加速了郑开的融城步伐。
另外,在围绕交通一体、生态共建的具体项目中,重点推进郑汴重大交通通道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生态水系工程。
(一)取得成绩1推进重大工程建设(1)郑汴物流通道。
全长44.6公里,总投资20亿元。
其中,开封段12.6公里已完工,郑州段32公里已完成约22公里,剩余约10公里,计划6月底前建成通车,完成投资2.8亿元。
(2)郑开城际铁路。
总投资55亿元,全长50.3公里。
计划年内完成线下工程,完成投资13亿元。
(3)铁路客运专线。
郑徐客专全长362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251公里,2011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可研报告。
年内完成郑汴段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4)S102尉氏至机场段道路改造工程。
争取年内完成项目前期。
(5)机场-尉氏高速公路。
纳入我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年底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6)郑汴水系工程。
推进运粮河、马家河北支流等跨区域河道综合整治,启动开封市新区运粮河组团水系的前期工作。
(7)贾鲁河治理工程。
将贾鲁河治理工程列入国家重要支流治理规划。
开封境内河段3月底前编制完成调研报告,年内开工建设。
2形成产业对接布局围绕规划引导、服务共享,编制完成航空经济示范区和郑汴沿黄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推进电信、金融、电视节目、公交、旅游服务同城化。
(1)启动郑州航空经济示范区规划。
上半年已经启动航空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以郑州航空枢纽为核心,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基础,提出示范区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
(2)实现电信同城。
争取工信部上半年批准郑汴两地统一使用0371区号,年内实现移动和固定电话按市话收费。
(3)推动金融同城。
2012年实现办理金融业务取消异地收费,推动两市实现清算同城化,鼓励郑州、开封城市银行互设营业网点。
(4)实现电视节目相互交换落地。
上半年启动郑汴广播电视互联互通的准备工作,年内实现两市电视节目交换落地。
郑汴一体化与开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_张富田

“郑汴一体化”与开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张富田(许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开封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且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提出“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构想,为加快开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助于开封市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打造开封旅游品牌。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开封;旅游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15)01-0036-06一、导论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开封、许昌等共9个城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带,“郑汴一体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提升了开封旅游的知名度。
随着开封市的全面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合理的营销方式,宣传城市形象,拓展旅游市场,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是开封市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
在“中原城市群”战略和“郑汴一体化”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关注的目光。
从旅游形象营销角度上,张学连提出,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引入到开封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和旅游形象营销中,将城市品牌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突出特色,形成鲜明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
从旅游品牌营销角度上,徐雪认为“开封市旅游企业应加强合作,发展集团经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品牌”。
从开封市旅游营销策略研究角度上,周菲菲指出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和组织协调,提高开封市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霍华在《开封市旅游景区发展现状调查与建议》中提出改革缺乏创新的营销模式,发展园林文化、饮食文化等新型旅游模式。
李锋(2007)提出开封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思路,他认为开封市可以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河湖水面打造景观化休闲旅游。
归纳这些研究都认为开封市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旅游资源单一,资源利用率低,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营销方法雷同,并且开封市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影响收稿日期:2014-11-12基金项目:2014年度许昌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许昌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医疗卫生投入的关联性及其建议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富田(1976-),男,许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分析中期报告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分析中期报告一、背景介绍“郑汴一体化”是指郑州市和开封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合作,旨在促进两地经济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作为河南省省会和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和开封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目前,两市正在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分析报告1.经济发展随着“郑汴一体化”合作的推进,两市将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区。
在经济发展方面,开封市可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等手段,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开封市也可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技术创新在未来的“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市还需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其中,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提升自动化水平、实现智能化生产等手段,提高产业的效能和竞争力。
3.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开封市还需加强城市规划和环保,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同时,推进水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等环保工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4.人才引入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开封市也需要积极引入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环境。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随着“郑汴一体化”合作的深入推进,开封市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开封市需要以更高的远见和更加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市贡献力量。
开封市今后发展方向如何

开封市今后发展方向如何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修改:开封市,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巨大挑战。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我深入思考了开封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产业发展方向1. 文化旅游产业开封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未来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如“大宋文化”、“包拯文化”等,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提升开封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包括改善景区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提高导游素质,优化旅游环境。
(3)发展智慧旅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服务。
2. 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封市应抓住机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2)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二、城市建设方向1. 优化城市布局(1)加强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目标,优化空间布局。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1)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历史风貌。
(2)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3)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提升开封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社会事业发展方向1. 教育事业(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3)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2. 医疗卫生事业(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

化旅游城市 ” 中原最适合人类居住 的城 、“
市”的城市定位 ,通过科 学规划来体现郑 汴一体化 的需 求,扬长避短 ,实现开封旅 游经济的全面振兴。
关键 词 :郑 汴 一体 化
展 思路
开封 旅 游 业
发
基 于 郑 汴 一 体 化 的开 封 旅 游 业 发 展 思 路
遇 ,根据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际文 、“
遇 ,开封旅 游业应进 一步理 清发展 思
路 , 明确城 市功 能 定位 ,加 大郑 汴旅 游 资 源整 合 力度 ,构建 文化旅 游产 业 ,拉 长 产 业链 条 ,积 极 推 进 体 制 改 革 和 机 制 创 新 ,从 而 实现 开 封 旅 游 经 济 的 全
、 一 接郑 州和开封 的郑 开大道开通标
1‘ 志着 郑汴 一体化发展从 规划进入
—l 了实施阶段。 _ 在郑汴一体化的浪潮
中 , 为开 封 经 济 支柱 产 业 的 旅游 业 , 何 作 如
开封 自身深 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 的历 史积淀 ,使 其在居住休 闲上具备 了得 天独
◆ 中 图 分 类 号 :F 9 . 文献 标 识 码 :A 5 27
因此 ,开封 旅游业要抢 抓郑汴一体化 的机
内容 摘要 : 面 对 郑 汴 一 体 化 带 来 的 机
石窟 、白马寺和偃 师玄奘故里 ,组成 中国
佛 教精品游线路。 的组合可 以使郑 一 新 汴一 洛 “ 三点一线 ”推 陈出新 ,吸引更多的海 内外游客。在旅游线路组合方面 ,开封和
郑 州 两 地 的 旅 行 社 可 以把 双 方 的景 区纳 入
旅游线路之列 ,拉大线路空 间。在旅游市 场开放 与管理方面 , 开封要打破地域限制 , 取 消地 方保 护、 实现 两地 的无障碍 旅游 。 继
郑汴一体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郑汴一体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开封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柱,郑汴一体化是加速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1、一体化的概念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无障碍自由流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是一体化。
“一体化”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方式和手段,一体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一体化的作用一是生产要素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各种壁垒约束而自由流动,促进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分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二是资源可以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成本降低,带动共赢发展。
3、一体化的分类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三是“国内跨省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四是“城市群一体化”;五是“都市圈一体化”。
4、郑汴一体化的界定郑汴一体化属于都市圈一体化的范畴,是“狭义的一体化”,即郑汴“同城化”。
未来的郑汴之间将形成方便快捷的、完善的、综合性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生产和生活的便利化程度就像一个城市一样,共同构成一个城市圈。
二、郑汴一体化的理论依据郑汴一体化是我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寻求郑汴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同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郑汴一体化的实践,可以增强我们工作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郑汴一体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快速地推进。
1、古典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该理论的指导意义:①郑汴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和投资环境一体化,生产要素在一体化的市场内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各种稀缺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②郑汴一体化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上的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③郑汴一体化的重要目标是要实现城市功能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专业化发展、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郑汴一体化看开封的发展优势与前景李小改1,沙 爽2(1.开封教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郑汴一体化是河南省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的突破口,为加快开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实施郑汴一体化可以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两市功能互补,加快两市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认真分析开封在郑汴一体化中的发展优势,提出了开封市的发展前景,为开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区域发展;郑汴一体化;开封市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7)05Ο0051Ο04收稿日期:2006-12-04;修回日期:2007-06-10作者简介:李小改(1959-),女,河南开封市人,高级讲师,学士,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E Οmail )wd19901015@yahoo 。
1 发展背景1.1 宏观背景2003年5~8月,在抗击“非典”的同时,温总理先后4次谈话提出:“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
东西互动,拉动中部”。
东北和中部发展,从战略层面进入中央领导的视野。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浮出水面,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明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促进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此,全国区域发展的四大板块格局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的主流思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作为五中全会精神的六大突出重点之一,“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首次进入中央层面的五年规划。
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方面的充分体现,标志着中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
1.2 中原城市群建设伴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原崛起的思路日益清晰。
集中精力加快工业化步伐,历史性推进城镇化,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中原崛起的主旋律[2]。
为加快中原崛起战略中推进城镇化的步伐,2005年11月,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郑汴一体化”作为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的突破口,作为河南省“十一五”期间重大战略举措付诸实施,使中原城市群建设拉开了新的帷幕。
2006年11月,备受关注的郑汴城际快速通道开通,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和新一轮中原城市群建设正式启动。
根据《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郑汴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郑州和开封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即实现郑州和开封两地的功能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完成和实现两市六大功能对接:一是城市功能对接,即突出城市特点,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
二是城区对接,即加快郑汴城际交通建设,在郑汴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一条一级快速公路,一条城市道路以及陇海铁路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
三是空间对接,即郑汴两市相向发展,共同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居民居住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功能区。
四是产业对接,即统筹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逐步形成郑汴紧密相连的产业带。
五是服务对接,即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实现金融、票据同城清算,通信同城收费。
六是生态对接,即加强生态共建,在两市之间主要干道两侧建设绿色走廊,实现绿化观光的充分结合,从而在“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两市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第26卷 第5期2007年 10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 AL RESE ARCH AND DE VE LOP ME NT Vol .26 No .5Oct .2007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郑汴一体化是河南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目前,伴随郑汴城际快速通道打通,城市功能对接正在陆续展开。
根据《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和开封在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功能定位,实施郑汴一体化,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将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文化、旅游、教育中心;食品、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和精细化工基地;中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际文化城市[3]。
郑州和开封是河南两个特色非常鲜明的城市,彼此之间有着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将把两市的互补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郑汴一体化不仅可以加快两市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激发开封市的潜在活力,使开封市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
2 开封市发展优势2.1 交通便利,地价较低开封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京广、京九两大铁路左右为邻。
大广、连霍、日南高速公路在开封交汇,301、106国道纵横交织,使开封成为国内少有的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密集的城市之一。
开封南距郑州国际机场50km,东距出海口连云港约400km,郑汴城际快速通道距郑州39.8km,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开封成为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十分便利的十字路口,并以运输半径短、综合运营成本低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理想之地。
根据2007年1月1日国家实施的新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全国划为15个等级。
河南最高为郑州市五区用地标准为5等,每平方米地价为384元。
省内洛阳市次之为6等;安阳市四区、平顶山市三区、新乡市三区为7等;开封市五区用地为8等,每平方米252元,低于上述各市,仅为省会郑州地价的2/3。
另外,根据河南最低劳动工资标准,郑州市为全省最高,开封市最低。
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使开封市成为省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具竞争力的投资之地。
近几年来,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亚太集团、日本太阳化学株式会社、北京汇源集团、南京雨润集团、山西晋煤集团、长春皓月集团、辅仁药业、河南平煤集团等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已经投资开封,郑州纺织行业也开始向开封转移。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市地价相对低廉。
2.2 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开封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奶山羊、细毛羊、淡水鱼生产基地。
市属五县均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为河南小麦、棉花、花生、瓜菜的重要产区。
常年种植各类作物面积73.33多万hm2,粮食产量达203万t。
其中,“汴梁西瓜”全国驰名,畅销大江南北。
杞县大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花生产量居全省首位。
尉氏县贾鲁河鱼鸭混养,年产蛋鸭400多万只,相关产业收入达7亿元,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
近代以来,中原民族工业最先在开封兴起。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开封已经形成了以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医药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其中,炭素、空分设备、阀门、仪表、农用拖拉机制造等大型企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14个精细化工城之一。
2006年,全市超亿元企业已达60家,民营企业40196家(2005年),营业收入达470亿元。
开封在电力、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2002~2006年,开封累计引进市外资金323亿元,引进境外资金9446万美元[4]。
外资出口产品已达400多种,进出口总值4.1亿美元,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3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名胜古迹众多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悠久,古都风貌浓郁,文物古迹众多,北方水城独具特色,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目前,开封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
以“古、人、文、水、食、花”为内涵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开封成为河南“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旅游城市和中原旅游区中旅游景区开发最多、最为集中的城市。
其中,龙亭风景区已成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区。
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龙亭公园、包公祠、开封府、中国翰园碑林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全市拥有星级酒店26家,旅行社42家。
2006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189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60.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2%和19.6%[5],跨入了中国旅游城市先进行列。
截至2006年底,开封已拥有城市公园12处,城市广场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以下森林公园2处,AAAA级旅游风景区7处,其他非A 级旅游区11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
丰富的旅游景区蕴含了多种文化内涵,不仅创造了直接经济收益,更提升了开封的知名度,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2.4 文化积淀深厚,教育基础良好开封地处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浑厚。
早在黄帝时代仓颉就在这里造字,开华夏文明之先河。
历史上开封曾涌现出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历史文化名人。
诸如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父女,汉魏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北宋时期・25・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的包公、杨家将,著名文学家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等都在开封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足迹。
在近代,开封又哺育了范文澜、冯友兰、邓拓、马可、姚雪垠、稽文甫等文化名人。
开封还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和著名的书画之乡。
历史上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
如今,实力雄厚的书法家协会拥有国家级会员102人,省级会员212人,级别之高、国家级会员之多,超过了国内许多城市。
从北宋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久传不衰。
有中华一绝之称的“第一楼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等传统风味小吃,广受欢迎。
2006年,开封第一楼再次入选中华传统老字号,饮食文化已成为产业优势,使第一楼在全国拥有3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成为中原饮食的著名品牌。
开封的菊花花会、盘鼓、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在中原民间文化领域中都独树一帜。
2006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
截至2006年,开封已查明的历史文化遗址有167处,历史名镇4个,博物馆4家,古建筑保护维修单位90处。
除此之外,开封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已成为开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产。
2006年,开封有社会文化团体机构315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机构78家,艺术表演场馆14家,民俗活动场所208处,民俗展示286种,民间艺术展演团队、戏团53家、曲艺92家、杂技魔术40家、武术表演15家、音乐舞蹈队102家、民间传统表演团队10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