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姓氏四大支系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女真先世女真先世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

女真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龙江流域的南北地区,后来黑水靺鞨有一部分向南迁徙。

当契丹建国后,在译名上始被称为“女真”。

在女真始祖函普时,生女真完颜部居住在仆干水(今牡丹江、镜泊湖附近)。

函普从今朝鲜的咸镜北道(当是黑水靺鞨一支迁于此者)来到居住在仆干水的完颜部,因他为之立约解决了完颜部与其他部族的哄斗,娶同部与完颜邻寨姓结徙姑丹、名鼻察异酋长的室女为妻。

后女真众酋长结盟,函普又被推为首领。

从此,完颜部内便出现函普一系的完颜氏(宗室完颜)与其原来同部的完颜氏(异姓完颜),以及与函普有族属关系的疏族(同姓完颜)。

后来又出现以完颜等几个著姓为主的包括各姓在内的白姓与黑姓几个婚姻集团。

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函普时女真已进入父权制的氏族社会末期,到献祖绥可时又迁居到海古水,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开始冶铁、耕垦树艺、修筑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联盟首长的地位。

景祖把昭祖所建立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更加扩大和发展,对那些不肯听命的各部加以制服,于是“景祖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①①《金史》卷1《世纪》。

联盟组织空前扩大和发展起来。

景祖被辽任命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官属、纪纲渐立。

所谓官属,只不过是军事联盟内的职掌分工的制度化。

《金史·百官志·序》:“金自景祖始建官属,统诸部以专征伐,嶷然自为一国。

其官长,皆曰勃极烈,..其部长曰勃堇,统数部者曰忽鲁。

”勃堇出现在始祖时,勃极烈是勃堇的转音,勃极烈与勃堇分职,据此记载则出现在景祖立官属时,即勃极烈成为联盟中最高职掌的官长之称,而勃堇为部长之称。

但景祖、世祖身为军事联盟首长,仍称“诸部长”、“众部长”,不称“都勃极烈”,地方的小部落联盟首长亦称“都部长”,直至穆宗由于太祖的建议才取消地方称“都部长”的资格。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女真(Nüzhen),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后成为金朝建立者。

女真的大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兴、崛起和灭亡。

初兴阶段是指女真当初的形成与崛起的时期。

女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的女真是多个部落联盟。

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受到鲜卑族的影响,女真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族群。

公元907年,女真建立了后来的辽国。

在辽国时期,女真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独立时期。

辽国强大的统治体系使女真得以独立扩张,并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女真部落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将女真的领土从河北一路向北扩展到东北地区,奠定了后来金朝的基础。

崛起阶段是女真最为辉煌的时期。

公元1115年,女真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并成为皇帝。

阿骨打继续扩张女真的领土,不仅向南攻击了北宋,还一度威胁到了南方的东南沿海。

金朝的统治时期,社会繁荣昌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金朝的灭亡阶段始于公元1234年的蒙古帝国入侵。

蒙古的铁骑如同洪水般涌入金朝的领土,金朝的统治者完颜宗望无力抵抗蒙古军队的强大威力。

经过几年的抵抗与纷争,金朝最终在1234年被蒙古灭亡。

女真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却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女真在初兴阶段不断壮大,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身份。

在崛起阶段,女真建立了金朝,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者。

然而,金朝的灭亡也宣告了女真的终结。

尽管女真在历史舞台上的光辉只短暂存在,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女真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各个民族的元素,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刺激。

女真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背景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成为研究者们倾心探究的对象。

总的来说,女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辉煌而短暂的时期。

女真在形成与崛起的阶段展现了强大的力量,但在面对蒙古帝国的入侵时却无法抵挡。

女真的历史成就虽然逐渐消逝,但其文化与历史的痕迹依然留存,留给后世人们以深思和启示。

女真族历史简介:雄踞东北3000年,曾经两次入主中原

女真族历史简介:雄踞东北3000年,曾经两次入主中原

女真族历史简介:雄踞东北3000年,曾经两次入主中原女真族,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在建国之前统称为“满洲”,之后被细分为了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等。

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多个政权,两次入主中原,对中国版图的奠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不过大多数对女真族的历史还不太清楚,本文就简单梳理一下源流。

一,肃慎和扶余:女真族的两大族源女真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金史》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女真一词来源于宋朝,“本名朱里真,番语。

讹为女真”。

可见女真、靺鞨、勿吉、肃慎都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呼。

1635年,皇太极规定所有的女真族全部改为满洲,这就是满族名称的来源。

女真族的族源至少有两个支系,一个是肃慎系,一个是扶余系。

先来说肃慎。

肃慎是一支古老的民族,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先秦时期称之为“海外肃慎”。

在先秦时期,人们将肃慎来朝视为王朝盛名远播的典范,如周武王时期,肃慎曾经“进贡”了楛矢、石砮,于是《左传》上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可见当时的中原人认为肃慎也是属于天下的一部分。

两汉、魏晋时期,肃慎也一直和中原保持朝贡贸易,肃慎主要出产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从中可见其民族擅长于射箭。

两汉到三国时期,又将肃慎称之为挹娄,《三国志·挹娄传》记载:“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勿吉,《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

从史料来看,肃慎到勿吉都是生活在森林之中的渔猎民族,但是也有少量的农耕。

扶余,最开始和肃慎是并列的,生活在肃慎南部。

扶余人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比较多,因而社会比肃慎先进,很早就出现了农耕。

在西汉时期,扶余就建立了国家,强盛一时。

在两汉之交扶余人朱蒙又建立了高句丽国,此后不断强盛,不仅完全取代了扶余王朝,还占据了“汉四郡”。

女真族——精选推荐

女真族——精选推荐

女真族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亦作女真族。

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直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遂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简史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

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

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

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

亦作女真族。

女真人“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

女真族

女真族

•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南宋臣附,成 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 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於蒙古 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10位帝王。 • 金朝时期,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 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 业也有所进步。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 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并产生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 家。当然客观的说: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比起 南宋来金朝还差得很远。 •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 最早是由一个叫完颜希尹创制的,他仿照汉字楷书,参 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大字。后来,又颁行一种女真小 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流传至今的 女真文已经不多,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 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晋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 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
•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 共计十万户。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 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 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松花 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 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 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 “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 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 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 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 国籍,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 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 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 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 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辽 国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女真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

在过去的千年间,女真族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

女真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胡族,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记载中的女真族是在5世纪的北魏时期。

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徙和融合,女真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到了10世纪初,女真族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崛起。

他们建立了一个称为女真国的政权,统一了周边的部族。

女真国的建立者是一位叫耶律阿保机的首领,他在位期间成功地征服了周边的部落,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11世纪初,女真国开始与北宋朝进行接触和交流。

尤其是在女真国的第二任国王耶律大石的时期,女真国逐渐与北宋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女真国向北宋朝朝贡,与其进行贸易往来,并且派出使节与北宋进行外交交流。

然而,女真国在11世纪中叶发生了重大变故。

金朝的建立者完颜阿骨打发动了一系列征服女真国的战争,并最终征服了女真国。

女真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不复存在,其统治者被迫臣服于金朝。

在金朝统治下,女真族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他们使用金朝的官员,学习汉族的文化和语言,并且参与金朝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女真族也在金朝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3世纪初,由于蒙古帝国的崛起,金朝开始衰落。

女真族在这一时期也遭受了很大的苦难。

蒙古帝国的军队征服了金朝,女真族再次成为一个被征服的民族。

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女真族逐渐转为蒙古化。

他们接受了蒙古族的文化和宗教,并且在蒙古帝国的军队和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密切相连。

他们曾经建立过独立的政权,也被蒙古帝国和金朝征服过。

女真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挣扎和变迁,最终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女真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00年前的辽朝时期。

女真人最初居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后来逐渐南迁,形成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和山东等地的大片居民区。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历史发展女真族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游牧生活、中期的建国状态和后期的统构天下。

早期阶段,女真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

他们曾在中国东北地区内外游牧,甚至还有多次南下进入中原地区。

在对外交往中,女真人与契丹人、独立部落等族群经常接触,并吸收了他们的文化和制度。

在此期间,女真人的经济和文化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期阶段,金朝建立,女真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金朝是由盛京女真族自立而建立的,而且成为了中国五代十国之一。

在这个时期,女真人的经济和文化再次得到了提高。

金朝迎娶大宋公主,从而拉近了中国与金朝的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

后期阶段,金朝统治中国长达120年之久。

这个时期,女真族的发展获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金朝的世袭制和皇权专制,为女真族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金朝的统治下,女真人的文化得到活跃,数十万的士人涌入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金朝士族的代表。

同时,建立了包括女真、汉、契丹、柔然、回鹘等在内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宗社制度,扩大了中国与外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到了元朝时期,元朝建立了起来。

在元朝时期,女真族的特点逐渐淡化,并逐渐与汉族融合。

但女真族的历史因其独特性而得到了广泛认可与研究,并留下了浓重的文化痕迹。

二、文化特点1、宗教女真族的宗教多样化。

早期游牧时期,女真人信仰的是自然形神,包括山神、水神、龙神等各种神灵。

中期建国时期,受契丹的影响,女真人逐渐信仰起契丹教。

金代以后,随着汉族的融合加深,女真族逐渐转向佛教,不少女真族皇室成员甚至皈依佛教。

2、文学女真族文学造诣颇高,长期以来都有用汉字创作文学作品的历史。

《女真语编年史》是女真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书,成书于金代晚期,是研究女真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各民族--女真概要

中国古代各民族--女真概要

• 乌拉部所在地设兀良哈卫,由乌拉部首领担任卫指挥。乌拉部与哈达部同祖, 原来都居住在呼兰河下游,后分别南下,迁至开原南关外的一部形成哈达部,
迁至乌拉河沿岸的形成乌拉部,乌拉河即今第二松花江。乌拉部人曾在此修 建了乌拉城。
• 辉发部居住地设有肥河卫、呕罕河卫及兀者卫等。辉发部原居于松花江下游,
后迁至忽剌温江(今呼兰河),称忽剌温女真。后因受蒙古人侵扰,南迁至
5
建立后金,开战大明
萨尔浒战役
这场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6
后金(明代)
• 后金,1616~1636年。
• 明朝永乐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馀势力,在中国东北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 开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 建州女真族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 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 居於赫图阿拉。
• 由于凡察、董山叔侄为掌卫印发生争执,明朝于1442年从建州左卫中 分出建州右卫,以凡察掌建州右卫事,董山掌左卫印。
• 建州三卫由此形成。建州女真以苏子河流域为中心,势力日趋强大, 董山逐渐成为建州三卫的首领,并给明朝造成压力。
• 明朝对此采取分化、限制政策,引起女真各部的不满,董山于是联合 海西女真,进攻明朝的辽东地区。明朝联合朝鲜夹击建州,董山被杀。
• 明朝中叶,海西女真的分布范围大致在开原、兀 良哈以东,东临日本海,北至松花江,并逐渐形 成了哈达、乌拉、叶赫、辉发“扈伦四部”。
• 扈伦四部结成军事联盟、共推盟主,一度成为女 真各部中最强大的势力。
13
扈伦四部
• 明朝在海西女真之地也设有许多卫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真族姓氏四大支系及其发展
女真族姓氏四大支系及其发展
金代女真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氏族比隋唐时期靺鞨族大大增加,
姓氏也随之增加。

金史记载,金代女真人共有115个姓氏。

女真族姓氏特点是有"白号之姓" 与"黑号之姓"的区别,并且分为四大支系。

女真人姓氏"白号之姓"共分三个支系,99个姓氏。

"黑号之姓"只有一个支系,16个姓氏。

《金史·百官志》记载:
一.白号之姓:
1.一大支系共27姓氏为:完颜、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
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
2.二大支系共30姓氏为:裴满、徒单、温敦、兀林答、阿典、纥石烈、
纳兰、勃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模栾、
抹拈、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占孙、祷怨、撒合烈、吾塞、
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皆封广平郡.
3.三大支系共26姓氏为: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蝈、颜盏、
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龙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
速、
撒刻、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皆封陇西郡.
二.黑号之姓为四大支系共16姓氏:
唐括、蒲察、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
独虎、术鲁、磨辇、益辇、贴暖、苏勃辇,皆封彭城郡.
满族氏族仍然是一种血缘群体,满语称氏族为"哈拉--穆昆"。

它的成员由源出于一个共同体的祖先及若干个子孙的共同意识所维系,
也是对他们的血缘关系的承认。

他们有共同的意识,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氏族神灵,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禁忌。

他们的氏族内部在确定每一个氏族成员的权利时具有关键作用。

氏族形成之初,尽管大家都明白相互的亲属和辈数关系,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在满文创立之后,氏族谱牒记录了每一个成员在氏族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满族共同体形成之初,有三个较大的群体,每个群体中又包含着若干个氏族。

这三个较大的群体分别是:佛满洲--即源远流长的老满洲(也称陈满洲),
主要分布地区是:长白山区,松花江上游、中游,牡丹江上游、中游及图们江流域。

依彻满洲--即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征服的女真诸部(也称新满洲),
主要分布地区是:松花江下游、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及外兴安岭、库页岛地区。

蒙古满洲--即原来的蒙古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达斡尔人等,被满洲八旗军征服之后人旗者,主要分布地区是:
黑龙江上源、呼伦贝尔草原及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满族统一东北地区之后,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氏族也发生了变化,
一个较大的氏族分支成为若干个较小的氏族。

到清朝中期满族的氏族已经发展到6000多个。

清朝雍正年间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收录的满洲氏族达到648个。

其中满洲"著姓"151个,满洲"中姓"144个,满洲"稀姓"353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