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二)

合集下载

满族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

满族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

【满族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公元17世纪初,女真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叫努尔哈赤。

他用了30年的时间,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

在统一过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后编成了八支队伍,每支队伍分别用八面不同颜色的旗帜作标志,合称“八旗”。

努尔哈赤指定他的儿子和侄子来分统八旗,实行全民皆兵。

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生产组织和政治组织。

正是凭着这支劲旅,努尔哈赤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打败了明朝十多万军队的围剿。

后来,满族政权又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公元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清帝国。

这是满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满族人民有着维护诅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中,驻守在浙江乍浦观音山天尊庙里的八旗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276名满族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在阵地上。

守卫镇江的八旗兵,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和洋枪洋炮,浴血奋战,寸土不让,表现了中华儿女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许多满族的英雄和烈士。

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联军二师师长陈翰章,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委员关向应,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我国满族有982.1万多人。

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有一半以上的满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

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满族居住。

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满族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个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

他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到了近代,满族中有造诣的文学家。

艺术家也很多。

被旨为“语言大师”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关肃霜,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等,都是满族中的杰出人物。

【习俗】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论满族文化与金源文化的关系

论满族文化与金源文化的关系
形容词和动词
首(du 身( 3 u3 ) )
进(oi 退( i ) ds ) mt a

好 (a ) 坏 (x ) si n aa
数 词

女真 文 由金 代 完颜 希 尹 “ 仿 汉 人 楷 字 , 依 因
契丹 字制 度合 本 国语 ” 而创 造 , 为 女真 大 字 。 … 此
益繁 衍 , 每 个 氏族 又分 裂 成 两 个 或 两 个 以上 的 “
为止 , 在东北 一 些 民族 中 仍 然保 留着 相 当数 量 的 萨满 神 图 、 神偶 、 神服 、 神器 等 文 化 实物 以及 萨满 神谕 、 关 宗谱 。萨满 是 通 古 斯 语 的音 译 , 有 即 “ ” 巫 的意思 。“ 蛮 ( 珊 萨满 ) , 者 女真 语巫 妪 也 , 以 其 通变 如 神 。 _ 萨 满 被 认 为 是 人 和 神 之 间起 沟 ”6 通 作用 的代 言者 , 能够 为人 驱邪 治 病 , 福 消灾 。 祈 女 真人 早期 对 于 萨 满 教 十分 重 视 , 它在 女 真 人 当 中享 有 至高 无 尚的 权威 , 响 到社 会 生 活 的 影 各个 方 面 。金 太 祖 完颜 阿 骨 打兴 兵 反 辽 、 天 誓 祭 师 , 用 的就是 萨满 教 仪 式 。而 且 “ 会 之法 ” 采 攘 不 仅 “ 于 军 中 ” 解 决 部 落 纷 争 和 为 人 治 病 、 人 行 , 代 求 子 等都 离不 开萨 满教 。 满族继 承 了萨满 信 仰 体 系 , 有 所 创 新 。努 并 尔 哈赤 起兵 并 建 立八 旗 制 度 以后 , 族 萨 满 逐 渐 满 分 成 了宫廷 萨 满和 民 间萨满 两种 形式 。清 兵入关 后, 曾在 紫禁 城 附近 及坤 宁宫设 立 “ 子 ” 堂 。清乾 隆 十二 年 (77 更 明确 制 定 了《 定 满 洲 祭神 祭 14 ) 钦 天 典礼 》 用 以规 范 宫 廷 萨 满 祭 祀 。 民 间 的萨 满 ,

渤海国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一)

渤海国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一)

渤海国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一)写清原的历史不能不谈到满族,谈满族的历史不能不涉及到渤海国,早在公元七世纪,满族人的祖先粟末靺鞨便在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一个被誉为“海东盛国”的古老国度——渤海国。

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唐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

公元713年, 渤海国开国君主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从而改国号为“渤海”。

渤海国全盛之时,疆域“方五千里”, 西起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东至日本海,南至新罗国,北至黑龙江中下游。

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清原满族自治县当时就在渤海国长岭府辖域之内,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长岭府唐时渤海置,领瑕、河二州,在今辽宁省海龙县(今吉林省梅河口市)。

”大体位置包括今辽宁省新宾、清原和吉林省的柳河、梅河口、东丰、靖宇、辉南、盘石、桦甸等县。

可见清原早在1300多年前就是满洲人世居之地。

渤海国崇尚盛唐文化。

自渤海王接受唐王朝册封后,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均按唐朝制度匡定,整个社会制度同唐王朝如出一辙。

渤海人非常崇尚儒学。

建国伊始,就多次派官员和留学生赴唐都长安“习识古今制度”,派人赴唐学习最多一次达 60 人,这在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中是很少见的。

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

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内地的“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

文学、歌舞、绘画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几代渤海王大量输入汉文化,使渤海和唐朝达到清原县 渤海国地图了“车书本一家”的程度,成为“范之以《礼》、陶之以《乐》、泽之以《诗》《书》”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

自渤海国建国的二百余年间始终与大唐帝国保持着一种宗藩关系,渤海国每年派遣使者到长安朝贡,每次使团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

满族的小吃
香饽饽
驴打滚
沙琪玛
白肉血肠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
筵席,起源于清朝的宫廷,原为康熙66岁大寿的宴席, 旨在化解满汉不和,后世沿袭此一传统,加入珍馐, 极为奢华。清代名宴还包括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 寿宴、千叟宴、九白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一百零八 种, 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用料精细,突出满族 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 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 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 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 道),分三天吃完。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 名,镶蓝旗是下五旗, 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 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 分佐领,兵丁2.7万, 男女老少总人口约 13.5万人。著名相声 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 便是镶蓝旗人,正直善 良的慈安皇太后(也称 东太后)也是,历史上 臭名远扬的“垂帘听政” 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 后抬旗入镶黄旗。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
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 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 ,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 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 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 席赋诗三壬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 万古未有之举”。
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
或称大金、金国。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 金。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而满族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您领略满族文化的独特风情,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和传统艺术等方面展开。

一、满族的历史起源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满族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左右,是女真族的子孙。

在元朝时期,满族统治者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王朝,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文化。

二、满洲建筑的独特魅力满洲建筑是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富丽堂皇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满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位于沈阳的古建筑“沈阳故宫”。

这座宏伟的宫殿由清朝皇帝康熙在17世纪初建造,凝聚了满族建筑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其特点是整体布局庞大而宏伟,建筑造型雄伟而高大,充满了浓厚的满洲文化气息。

三、满族的民俗习惯满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群体,他们积极继承和发扬着独特的满族民俗习惯。

满族喜欢舞龙舞狮,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寓意着吉祥和团结。

满族的服饰也是其民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子常常穿着长褂和马褂,女子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旗袍。

此外,满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如“开瓮捧喜”、宴请亲朋好友等,这些习俗都展现了满族人民热情豪爽的一面。

四、满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满族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满族传统音乐有“操胡曲”和“锣鼓大景舞”,这些音乐作品充满了东北风情,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满族的传统绘画也是其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他们常常用特殊的绘画技法描绘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主题,作品色彩鲜艳而富有生活气息。

满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而备受赞誉,如“广场舞”和“满族舞”。

总结满族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瑰宝。

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到传统艺术,满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情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满族简介满族全称满洲族,因为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

满洲族的始祖是肃慎,属于古代通古斯族。

满族由来满洲本来是满珠,源自梵文对于满洲的称呼译音,两个字都读平声。

清朝开国之初,每年西藏来的文书上款都写“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是美妙吉祥的意思。

也写作“曼殊室利大教王”,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师傅毗卢遮那的师傅。

殊、珠发音相同,室、师是同一个音。

当时建国号的用意即本于此。

后来汉字书写记作满洲,因为洲的意思近于地名,指当时满洲人所居住的地方。

实际上满洲是部落名称而不是地名。

满洲部落的.姓是爱新觉罗。

满语称“金”为爱新,觉罗即汉语中“姓”的意思。

爱新觉罗即姓金的意思。

与金国原来是同一个族。

在金国末年,有一个叫布库里雍顺的人,相传是仙女佛库伦食朱果而生,长大后平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一带俄朵里城(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成为后来满洲人的始祖。

又过了数代,传到孟特穆,在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他向明朝皇帝进贡,皇帝封他为建州左卫都督。

孟特穆的长子充善生了三个儿子。

充善最小儿子名叫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的儿子叫福满。

福满有六个儿子,四儿子叫觉安昌,他继承了祖宗的事业,住在赫图阿拉。

福满的另外五个儿子,各自建筑城堡,分布在赫图阿拉周围,近者相距四五里,远的相距二十来里,总称为宁古塔六贝勒(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贝勒意为大官、高官,女真用以称各部强有力的酋长)。

觉安昌的四儿子名叫塔克世,塔克世的儿子就是努尔哈赤。

朝鲜文献多记作“老乙可赤”。

学术界认为其意为“猪皮”,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源于回鹘语,“努尔”即光明,“哈赤”即圣裔。

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

满族的起源课件

满族的起源课件

大 清 清 王 朝 朝ຫໍສະໝຸດ 王 大爱我中华满族的起源
—快乐民族
美丽的长白山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 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 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 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 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女性 513.45万人;性别比为108.05。与10年前的' 四普'相比,满族人口增加了83.55万人,增长 率为8.48%,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 占总人口的35.25%;乡村人口691.69万人, 占总人口的64.75%。与10年前相比,满族城 镇人口比率提高了7.15个百分点。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 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 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 蒙古、黑龙江和吉林。

满族的起源和满语源流

满族的起源和满语源流

满族的起源和满语源流(一)满族的起源虽然严格地说,满族的历史至今只有四百年左右。

但满族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从先秦时代的肃慎人。

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

南北朝时,称勿吉人。

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

隋唐时期,满族先世又称靺鞨。

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

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

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

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曾多次助明朝北征蒙古,因屡有战功,建州卫指挥使阿哈出被明朝赐名李成善,其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

永乐末年,释家奴死,其子李满住袭建州卫首领,1423年,李满住率众迁移到婆猪江(浑江)流域。

至努而哈赤起兵时,女真各部被分裂为40多部。

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各部纷争,仇杀无止。

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吸收了我国北方其他一些民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1616年努尔哈赤肇建金国(史称后金),定都盛京(今沈阳)。

1635年皇太极下令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宣布放弃汗号改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其子福临入主北京,开始了清朝统治中国的时代。

(二) 满语源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老的女真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民族融合,最终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族,满语也随之从女真语演化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平府地图
梅河 清原 金国时期的清原
——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二)
清原满族的历史在公元十二世纪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百年里,女真人的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为反抗民族压迫,率领女真各部起兵,十三年间“吞辽灭宋”,建立了一个幅员万里的大金帝国。

至此,满族人继渤海国之后,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

渤海国灭亡后的两百年间,包括女真人在内的东北各民族一直承受着辽国统治者的压迫。

女真每年都要向辽国进贡大量的珠宝,女真族的男丁可以被契丹人随意抓去为奴,在贸易上,契丹对女真极尽盘剥……。

为了摆脱契丹人的奴役,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4年在黑龙江省拉林河以2500人起兵,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争战。

阿骨打在起兵之初就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 ,并以此招谕渤海国遗民,这一政策的提出,使同宗同源的女真和渤海,迅速形成了反辽民族统一战线。

为“以系天下心”,阿骨打于1115年正月建国称帝,国号大金,改元收国,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

金国的建立标志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女真人善战,仅从金朝立国的几次战役,便可见一斑。

公元1115年,辽天祚帝亲率10万大军,号称70万,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

这支军队曾为辽国征伐四方,迫使宋朝签订“澶渊之盟”。

当时阿骨打只有2万女真兵,在冷兵器时代,这场战役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而战争的结果却是辽兵大败,从此一蹶不振,金国掌握了对辽作战的主动权。

这就是著名的“护步答冈之战”,这场战役显示出了阿骨打的军事才能和女真人的骁勇,此役之后契丹人流传这样一句话:“女真人不满万,满万则天下无敌”。

与“护步答冈之战”齐名的还有发生在清原与梅河交界的“照散城之战”,照散城是金国军事重镇,据《金史》记载:“收国二年(1116年)五月,……辽兵六万来攻照散城。

阿徒罕孛堇乌沦石准与战于益褪水之地,大破之。

” 当时的战争态势是:
金兵已占有清原以东地区,辽国为牵制金军南
下,发兵六万攻打照散城,金国派遣阿徒罕、
乌沦石准两员大将援助照散城,大破辽军。


后金国于战场附近刻石为记,这就是庆云女真
摩崖石刻,该石刻位于梅河口市小杨乡境内,
距清原界仅十公里。

在金国以少胜多的同时,
联金攻辽的宋朝却在对辽作战中每战必败,这
使金国看出了宋朝的腐败与懦弱。

在灭辽之后
金国地图
便挥戈南下,使宋朝蒙受“靖康之耻”。

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在1141年南宋接受
“绍兴和议”之后,金、宋的边界基本固定下
来。

此时的金朝,已经是一个东到日本海,西
到甘肃,南到淮河,北到外兴安岭,人口4500
万之众的泱泱天朝大国。

入主中原后,金朝仿
照宋朝设立路、府、州,据《辽宁历代建置考
述》记载,金朝在辽宁境内设有咸平路、东京
路等机构。

其中咸平路治所在今开原市,后升
为咸平府,清原县就在咸平府辖域内。

古时东北地区的行政中心一直位于辽阳地区。

金国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清原所在的咸平府(开原市)由一个县升级为省级的行政区——咸平路,成为东北地区中部的军事、政治中心。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咸平路当时有“户五万六千四百四”。

由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汉人给咸平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科学技术,使女真人直接接触到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

咸平府一带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宋朝使者许亢宗出使金国的《奉使行程录》记载:“离咸州(开原)即北行”,途中所见“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

这就是当时清原、开原一带由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基本人文风貌。

金朝建国之初,女真族的文化还很落后。

进入中原后,迅速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并以汉为师,提倡儒学,金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两个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女真族的文化,例如音乐、服饰等给汉族带来了很大影响,《金史》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在宋隆兴元年(1163年),已“士庶服饰乱常,声音乱雅”,从金国回到南宋的汉人,“往往承前不改胡服,及诸军又有效习蕃装,兼音乐杂以女真”。

与进入中原,汉化较深的女真族不同,金朝时期仍居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大量保留了本民族特色,例如女真平民普遍穿“靰鞡”鞋,“靰鞡”是满语“古喇哈”的音译,意为“靴子”,“靰鞡”鞋圆头、圆身,鞋底和鞋帮成为一体,简洁实用,代表了东北传统鞋式的共同风格。

这种鞋在早些年的清原偏远农村仍能看到它的踪迹。

金朝的女真族习惯于依山谷而居,家家户户烧火炕,由于久居深山,瓷器较少,生活用具多为木制。

这种两山夹一沟的村落结构,泥房火炕,用木槽子喂牲畜的乡村图画对于清原人来说,该是多么熟悉,因为千百年来,清原的满族人就是这样生息繁衍着,世世代代,这火炕温暖着女真、满洲、满族,也许会传递的更远……
在清原出土的金国正隆元宝 金朝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建设,在全国境内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路体系。

金国北部的交通以辽阳府为枢纽,据《东北史地考略》记载,从东京辽阳府至都城上京会宁府,有一条经今沈阳、抚顺、南杂木、清原、吉林至上京会宁府的路线,这是从辽阳市沿浑河、辉发河、温特河而行的路线。

据考证在这条路线上有辽、金古城遗址多处。

金王朝在各路设转运司,运输体系完善,组织严密,对损耗和运费的计算,民
户租用官船、官车的租费都有统一的标准。

交通的便
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在清原境内大量出土了宋、金
时期的铜钱,多者数以吨计,这说明清原作为交通要
道上的一环,在当时已经有了较发达的经济贸易。


得注意的是,在清原同一地点出土的铜钱中,经常是宋朝和金朝的铜钱兼而有之,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两
国的货币是通用的。

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也助长了女真贵族的骄奢。

随着社会繁荣而来的便是人口的急剧增长,浮食者众,再加上外戚干豫朝政,统治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矛盾加剧,自然灾害的侵袭,蒙古军南下等因素,致使金朝国势渐微,衰落和灭亡的豫兆已在各方面暴露出来。

公元1234年,在蒙古人铁马金戈的有力打击下,盛极一时的大金国土崩瓦解。

任何一个王朝衰败和灭亡的轨迹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金王朝也没有能逃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规律。

金国灭亡后,先前徙居中原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

而那些留居在清原、新宾等女真故地的遗民,重又分散为建州、海西等众多的部落,这些部落传承并发展了女真族的文化,在蒙古一统欧亚的战争中,使女真族没有像契丹、党项族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满洲人在金国灭亡后被异族统治的四百年里,始终牢记自己民族光辉的历史,牢记金国海陵王“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勃勃雄心,这种雄心壮志激励着每一个满洲人,为满族的第三次崛起,蓄势待发。

从1115年阿骨打建国称帝到1234年被蒙古灭亡,金代经历了长达120年的历史,金王朝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女真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巩固祖国北部统一,发展北方社会经济,促进中华民族进一步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原作为金国北部经济、军事中心咸平府的一部分,在这百年当中,依托地缘优势,经济总量增加,女真人口增长,形成了固定的村落结构,固有的女真文化在吸纳了中原文化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接下来建州部的兴起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土壤。

(抚顺市 韩叶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