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窃读记》资料林海音家庭成员(精品)

《窃读记》资料林海音家庭成员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丈夫: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
林海音之女及女婿夏祖丽、张至璋。
林海音的丈夫夏承楹,是位国际评论的翻译家,在40年代,他常以“陈迎”笔名在北京一家期刊上发表译文。
他的译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酷暴行及其必然失败的命运,用含蓄隐晦的妙笔迂回点露,躲过敌伪检查人员的眼睛,给慧眼的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坚持下去必获胜利的信心,从而受到人们的赞赏和传诵。
夏承楹的父亲夏枝巢老人是现代著名诗词家。
有“四大公子”美誉的一个“公子”张伯驹,经常和枝巢老人往来吟咏。
夏承楹的弟弟夏承楣及妻周蓉子,30年代是常在北京溜冰场上驰骋的运动名将,这一对青年夫妇在冰上翩翩起舞的照片,常出现于当年的各画刊上。
林海音和夏承楹现在台湾仍从事文字写作生涯,祝愿他们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现在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不知他们是否有意回大陆看看,他们如能目睹今日北京城南的变化,将是很有意思的。
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另外,林海音的作品《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和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
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的《城南旧事》还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
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
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
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林海英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1960年出版。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想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 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有评论认为,林海音的去世,是台湾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五年级名人简介(1)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音,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
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
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
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林海音,1910年12月12日出生,原名林正英,台湾妇女运动先驱,中国社会主义女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被誉为“中国女作家的骄傲”。
林海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从小,她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独立、自强的个性。
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不公感到深深的同情,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社会发声。
林海音的作品以描绘女性生活和探讨性别平等为主题,她以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而受到广泛赞誉。
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又展示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出色。
她曾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彷徨》、《重逢》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呼吁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
此外,她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除了小说创作,林海音还热衷于文化翻译工作。
她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通过她的翻译工作,她开拓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给予她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中华友谊奖”等。
她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除了文学创作,林海音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
她是台湾第一个妇女杂志《妇女界》的创办人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她呼吁女性关心社会问题、争取平等权利。
她也是台湾第一个妇女解放的组织“新女界”的发起人,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台湾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林海音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妇女,给予她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她通过她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不断地推动妇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海音于1995年1月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
尽管她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她的文学成就和妇女权益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林海音

林海音的作品体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爱理念,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信任,让人们相信爱情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如《堕胎记》中的夫妻,丈夫不再扮演严酷的“家长”角色,而是给予心爱女人一 份疼爱和怜惜,而面对男性的“关怀”攻势,妻子会卸下一切装备,幻化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心甘情愿被 “俘”;《绿藻与咸蛋》中的夫妻没有贫穷的困扰,却也偶尔会被生活中的误会捉弄,但夫妻之间彼此信任、相 敬如宾,生活自然和谐甜蜜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 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作家叶石涛评)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评 论家韦体文评)
她(林海音)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新华网评)
个人生活
林海音(左)与丈夫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为台湾板桥 人。林海音是家中长女,下有二妹林秀英、三妹林燕珠、弟弟林燕生、四妹林燕瑛、五妹林燕玢。
1939年5月13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家。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期刊、报纸、 散篇
谢谢观看
她(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 世界文坛的桥梁。(《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1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 .北京晚报[引用日期2020-08-27] 2 已成往事 "文坛才女"林海音病逝台湾 (图) .搜狐[引用日期2020-05-23] 3 徐童.宫泽贤治与林海音作品中 痛苦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 :辽宁大学, 2019.29-31页. 4 田方园.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13.6-46页. 5 生命的风铃 (豆 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09]
林海音作品

林海音“是海峡两岸共同培养和造就的台湾第一位女作家,以她天才的创作,为台湾文坛奠下了第一块女性小说的基石。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赠的“终身成就奖”。
《城南旧事》是她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城南旧事》,创作于一九六○年十月。
它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既独立、又有连贯的短篇组成。
不足十万字,却是林海音最为人称道的作品。
它缘起于作者强烈的怀乡情感和童年记忆,并带有作者创作历程中特殊的生命印记。
北平是她的故乡,故乡铭刻着她一生中唯一的童年岁月,见证着她初涉世事时的足迹,也记载着她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
在北平城南胡同度过的童年岁月,使身居孤岛的林海音首先把怀乡的情感投向北平。
它借一个小女孩英子的目光。
将五个短篇缀连而成的以其童年时代的北平生活为背景所写的成年人的故事联系起来,成功地将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和平民生活展现出来。
这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
所谓“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是指:“这类文学的中心读者是成年人,它是以表现成年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成年人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
”但它为什么又同样深受到儿童的喜欢,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性的作品?它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经典化之路的?这将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童年情结与儿童视角童年是生命的起点,是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童年情结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们。
在生命律动方面影响着新的起伏涨落。
而且。
“那些最初的、自发的(然而也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像浇在心田深处的第一层水泥浆。
完整的个性大厦就在这层‘墙基’上逐渐构建起来。
”同时,童年情结又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作家或艺术家以后主要的创作文本发生关联,成为一定创作思维定势的某种定向路标,或一口取之不尽的灵感的泉眼。
《城南旧事》-人物

A
19
《城南你旧都事了》解讲了述什的么是呢,?半个多世纪,小 女孩(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 台湾 )飘 洋过海来到(北平),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 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惠安馆前的(秀贞 )、遍体鳞伤的小伙伴 (小妞桂儿子)、出没在荒草从中的( “小偷)”、 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 )、深疴染身而终眠地
A
8
城南旧事-感悟
全书通过作者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 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A
9
城南 旧事 — — — 我眼中的小英子
1、天真活泼 2、善良、富有同情心
A
10
天真活泼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
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
13
可怜的妞儿
妞儿自出生起就被外婆抛弃在城楼外,被养父母收养后并没有 得到过温暖,过着凄凉的生活。但是她还是很天真很活泼,并 且和小英子有着深厚的友谊。她们是在油盐店里相识的。那天 妞儿两只手端了两个碗,拿了一大枚,又买酱,又买醋,又买 葱,伙计逗趣说:"妞儿,唱一段才许你走!"妞儿眼里含着 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这时小英子一下窜到妞儿身旁, 推着腰问他们:"凭什么?"就这样,她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下的( 父亲)......他们都曾和英子玩
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 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A
4
其自传体长篇小说 《城南旧事》,于1999年 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 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 蓝眼镜蛇奖”。她所创立的 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 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林海音对华文文坛的贡献
我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甚至在上这门课前,并不了解林海音这位作家以及他的作品和影响。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到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而20世纪的台湾文学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组成部分的极其灿烂的一个分支。
林海音在20世纪的台湾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就不仅表现在为台湾女性文学奠基之重大作用,还表现为身为编者、出版者,为培育、发展和繁荣台湾文学所做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
林海音刚开始是一位小说家,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她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著有长篇小说集《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短篇小说《绿藻和咸蛋》《城南旧事》《烛芯》《婚姻的故事》,散文集《冬青树》《芸窗夜读》等。
老师上课重点讲了《城南旧事》一书。
这部书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是代表作之一。
它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一家温暖和乐的生活写照,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天真的想法、话语,却道尽人是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是一部回忆童年的作品,而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不同的,却都充满了苦涩与甜蜜。
读罢作品使我感到小英子的童年对于她的一生而言是难忘的,而他的快乐童年时光也有父亲的去世而结束了。
但回忆扎了根,小英子生活过的那些地方深深地印迹在心灵之中,那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
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而另一篇小说《烛》更加真实地表现了旧时代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篇与《金鲤鱼的百裥裙》在结构上有些相似,以倒叙的方法,从现实出发,引起读者兴趣,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到往事回忆之中。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从假瘫到真瘫的老妇人,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对其一生的悲痛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