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力学读书报告

岩石力学读书报告
岩石力学读书报告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述评

张永兴,胡居义,文海家

1)新型监测手段

2)预警模型

3)研究热点、难点分析

滑坡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危害和影响程度仅居地震、火山之后。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滑坡灾害每年至少造成300人死亡,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危害程度仅次于地震。因此,对滑坡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具体滑坡而言,滑坡预测预报包括三方面内容:滑坡滑动时间预报、滑坡活动强度预报及滑坡危害预测。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在国内外由来已久,近十多年来,研究十分活跃。

1前言

滑坡是指边坡上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下失去稳定,沿贯通的破坏面(或带)整体下滑的现象[1]。滑坡通常造成巨大的危害,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剥落等边坡破坏的几种主要形式中,它是危害性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另外,滑坡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危害和影响程度仅居地震、火山之后[1]。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1983年甘肃洒勒山滑坡,三分钟内6000万m3土体下滑,掩埋了三个村庄,死亡237人;1985年三峡新滩滑坡,3000万m3土石下滑,200万m3滑入长江,激起36m高的涌浪,毁坏船只77条,10人丧生,新滩古镇也被摧毁[2];2001年5月1日重庆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武隆滑坡,使得一座建筑面积为4061m2的9层楼房全部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3]。边坡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即使现在稳定的边坡,在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后,可能由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发展,最终造成滑坡。因此,对滑坡进行预测预报进行研究意义非常重大。对于具体滑坡而言,滑坡预测预报包括三方面内容: 滑坡空间预测预报、滑坡时间预测预报、滑坡活动强度预报预测。

2滑坡预测预报的具体含义

研究滑坡的预测预报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预测预报的含义。从广义上讲,滑坡预测预报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1空间预测

空间预测即预测可能发生滑坡的地点。很显然,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知道哪里可能发生滑坡,滑坡预报便无从谈起,其中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区域性或区域段预测,它应该查明哪些区域(段)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哪些区域较难发生滑坡。这是基于自然环境、工程地质等多方面的区域稳定性评价。

二是场地性的滑坡空间预测。它应该查明工程场地范围内有几处滑坡,每一处滑坡的位置、范围、规模、稳定状态以及在各种可预测因素影响下的演化趋势,并提出粗略的应对措施。

2.2时间预报

时间预报一般是指预报发生剧烈滑动的时间。在查明哪里可能产生滑坡之后,

人们首先面临的是需不需要治理,来不来得及治理以及怎样治理的问题。对那些经济效益不大,或者虽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已处于失稳状态、来不及治理的滑坡,便应预报出其发生剧滑的时间,以便及时采取疏散转移、搬迁躲避、停止交通等措施,把可能产生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也是研究滑坡预报的最重要意义之一。

2.3灾害范围及程度预测

灾害范围及程度预测即预测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这里的影响范围不仅指土体可能到达的范围和高速运动的滑体其前方气浪的破坏,在滑坡体可能滑入水中的情况下,还应包括滑体滑入水中激起的涌浪及其影响。了解这些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搬迁躲避范围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3 滑坡空间预测预报

空间预测是指对滑坡发生的地点、规模等的预测,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传统的稳定系数预测法

稳定系数预测法是最早的滑坡空间预测的方法。该法通过计算滑坡体的安全系数Fs来预测某一具体边坡的稳定性。Fs=F抗滑力F下滑力

当Fs<1.0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当Fs=0.0边坡处于临界状态

当Fs>1.0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计算稳定性系数的方法有多种,如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瑞典法、数值分析法等。在计算中,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滑坡单体的预测,在工程中

应用非常广泛,且为设计人员熟悉。

3.2神经网络法[5][6][7][8]

神经网络能通过对已知样本的学习,掌握输入与输出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存储记忆,直接为预测提供知识库,同时,还具有高速的并行处理能力、自组织学习能力、高速的容错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优点。神经网络对斜坡稳定性空间预测是用研究程度较高的斜坡地段作为已知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直到网络掌握数据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为止,然后用该地区其它稳定性未知的地段作为预测样本,输入已经学习好的网络,通过网络的联想记忆功能直接预测稳定性。在用神经网络进行预测预报中,可以把各种可能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的因素作为网络的输入,而提高预测的精度。许强等运用此方法预测了黄河某水电站库区和三峡某些典型斜坡地段的稳定性,其预测精度达到90%。

3.3信息模型法[4]

信息模型法把各种滑坡因素在滑坡作用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用信息量表达。殷坤龙认为滑坡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各种因素的作用性质不相同,对某一具体滑坡而言,总会存在“最佳因素组合”,基于此理论,信息模型主要研究“滑坡因素组合”,而不是停留在单个因素上,所以预测精度较高。殷坤龙等用此方法成功地对重庆市的斜坡稳定性进行了预测。

3.4灾变模型预测法[9][10]

计算边坡的稳定系数需要涉及到岩土的计算参数,由于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和离散性,使得同一边坡采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得出差别较大结果,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采用灾变理论避开了这些不确定性的参数的影响,它假定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都可完全由给定的几个状态内部量(x1,x2……,xn)的值来确定,同时系统还受到m个独立的控制量(u1,u2……um)的控制,通过数学方法,研究系统状态的稳定与否与各量值的关系。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各种边坡要素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能较真实地描绘边坡系统的状态。吴文德等运用尖点灾变模型对某一中型露天矿山的稳定性进行了预测,得出了与现场实际相吻合的结果。

3.5模糊综合评判法[10][11]

边坡的稳定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用一个确定的结论来表述其稳定还是不稳定,往往用模糊概念来表述,如把边坡的稳定等级分为“危险区”、“不稳定区”、“较不稳定”、“稳定区”等。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就是对边坡稳定性等级进行分类,并通过专家评分或构造隶属函数确定对同一等级各因素以及某一因素在不同等级中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隶属度),建立模糊评判矩阵,确定边坡的稳定性对各等级的隶属程度,最后按择优原则预测边坡的稳定性。该方法的最终结果是否可靠,受单因素的选择和隶属度的确定影响较大。

4.滑坡时间预测预报

滑坡灾害发生时间的预测预报是要确定滑坡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时间区段或确切时间,为提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常,所要预测预报的时间越长,所能依据信息的可靠度就相应的下降,预测预报结果的可靠度也就越低。按照预测预报时间的长短,滑坡灾害的时间预测预报可分成长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滑预报。

(1)长期预报

长期预报是指当已发现某些滑坡迹象(包括老滑坡残留迹象和新生滑坡初始迹象),当尚未出现明显位移变化时,对滑坡未来的稳定性演化趋势做出的一种预测。预测结果只是一种"可能性"- -滑坡可能继续保持稳定、或可能失稳下滑。其预报期限一般应在一年以上。历史滑坡及其活动性资料、易滑坡地质环境的确定,是长期预测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主要是研究滑坡与气候条件、地震活动、人类活动等的对应关系。

(2)短期预报

滑坡灾害短期时间预报是依据滑坡影响因素对滑坡作用的强度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掌握滑坡动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推断滑坡灾害的近期演化趋势,预测滑坡可能产生的季度或月份。滑坡灾害的短期时间预测可以依据两个方面的重要途径:一是滑坡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和活动性趋势分析的研究途径。二是滑坡活动性触发因素的规律性与滑坡活动性之间关系的研究途径。

(3)临滑预报

临滑预报是指当滑坡已开始出现整体下滑前的一些宏观变形迹象。滑坡位移已明显进入加速段时,对剧滑时间做出的准确预报。其预报期限应在几天之内,根据监测手段的不同,预报精度也可以是"日"、"小时",甚至是"分"。需要强调的是,临滑预测预报必须有严格可靠的连续监测数据,且数据越多,预测的精度也随之提高。

开展位移场以外的物理场监测,如摩擦热、声发射等监测,是扩大临滑预测预报内容的重要途径。

4.1宏观前兆判别预报[11]

滑坡失稳成灾是有宏观先兆的,对这些前兆的判别往往可构成预报的坚实基础。宏观先兆可概括如下:

①整体切割边界的形成;

②整体滑移前的局部小崩小滑的发生且趋频;

③位移监测资料表现为加速趋势;

④地下水的变化,如突然消失、突然涌水及翻浑水等;

⑤地热异常,剪出口处热气及热浪现象发生;

⑥地声现象,往往有声发射强度及频度的增加;

⑦岩粉散溢,剪出口由于摩擦剪切而有岩粉的散溢现象;

⑧滑体上的动物常常在滑前有明显的异常。

4.2斋滕模型[2][5]

斋滕法是国内外系统研究滑坡预测预报的初始理论。该方法以土体的蠕变理论为基础。土体的蠕变分为三个阶段(图1),第Ⅰ阶段是减速蠕变阶段(AB 段),第Ⅱ阶段是稳定蠕变阶段(BC 段),第Ⅲ阶段是加速蠕变阶段(CE)。1965年,斋滕迪孝根据室内实验和仪器监测的结果,提出以第Ⅱ蠕变阶段和第Ⅲ蠕变阶段的应变速率为基本参数的预测预报经验公式,认为在稳定蠕变阶段,各时刻的应变速率与该时刻距破坏时刻的时间的对数成反比,相应计算公式为:

59.0lg 916.033.2lg ±?-=εr t

在加速蠕变阶段,取期间变形量相等的t1、t2、t3三个时间来计算最后破坏时间,相应计算公式为:

()()()2/2/13221211

t t t t t t t t r ----+= 公式中,tr 为边坡最终破坏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我国学者对1983年7月9日发生的金川露天矿采石场滑坡和1985年6月12日发生的湖北新滩滑坡等进行了成功的预报。

4.3统计数学模型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统计数理理论在地学中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尝试以位移为参数,以统计数理理论为基础,建立滑坡位移一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以期用数学模型描述滑坡变形的统计规律,预报滑坡发生时间。这是目前滑坡预测预报研究中最活跃之处,在我国尤其活跃。目前,最常见的统计数学模型有:回归模型(晏同珍,1988),灰色理论模型(陈明东,1988),泊松旋回模型(晏同珍,1987),生物生长模型(晏同珍,1988),梯度正弦模型(崔政权,1989),突变理论模型(秦四清,1993),灰色一灾变藕合模型(秦四清,1993)等。所有的模型预报法都只用于临滑预报,并都是对已发生的滑坡作反演拟合预报,事后验证效果良好。但无一用于未发生滑坡的超前预报,故各种模型的真正效果如何,尚有待实践检验。

4.4黄金分割法

张悼元教授、黄润秋教授等人,以自然界事物演变的普遍规律—“黄金分割律”为依据,通过对国内外十余个具有完整系统状态历时曲线的滑坡实例的分析研究,于1988年提出以“黄金分割法”预测滑坡发生时间,指出滑坡位移历时曲线的线性段的历时与线性、非线性段历时之和之比等于黄金分割数0.618,就其反演拟合结果看,效果较好。尤其对滑坡中、短期预报可靠性较高。

4.5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15][16]

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是按照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并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宏观研究方法从时间序列数据中建立的边坡系统动力学模型。

4.6灰色理论模型预测[4]

Verhulst 模型是1837年德国生物学家Verhulst 在研究生物繁殖规律时提出的。晏同珍教授认为,滑坡存在常速蠕变(孕育)、加速蠕变(达到破坏滑坡发生)和减速破坏(一个位移周期结束)的规律性,与生物生长规律有相似的机制,因此引用如下Verhulst 模型描述滑坡位移过程:

2bx ax dt

dx -= 解上述方程可得其解为一“S ”型位移-时间曲线:

()0110t t a e bx a b a x --???

? ??-+= 当dx/dt 为极大值时,滑坡发生至初始时刻的时间间隔为:

???

? ??--=000ln 1bx a bx a t t 因此,滑坡发生时间预测值为:

)ln(10

00bx a bx a t t r --= b a ,是待定参数,用灰色理论求解。00,t x 分别为初始位移值和初始时间。

4.7降雨量参数预报法

降雨在滑坡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诱发作用。雨季或雨季后,滑坡发生频繁。降雨对滑坡的诱发作用与累计雨量和雨强有关。一定的雨量和雨强可缩短滑坡的演变历程,使尚在演变之中的滑坡提前滑动。因此,以降雨量为参数,预报滑坡起动的临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亦是滑坡发生时间预报的内容之一。国内学者薛果夫于1988年,对新滩滑坡变形演变与降雨量的关系及其对降雨的敏感度等进行了深入的反演分析研究,其反演拟合结果较好。日本学者通过在滑坡实体模型上的降雨模拟实验,对以降雨量为参数的滑坡预报研究多年,但至今公开的结果不多。

4.8多参数预报法

选取多种参数,预测滑坡发生时间。美国学者B.V oight 于1989年提出多参数

预报经验公式:

()

()1/11-Ω-Ω=---αααA t t f x x f , 式中:Ω是任意参数,位移,剪应力,地面倾角等。x Ω初始值,f Ω预报值,A ,α经验常数。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颇为活跃,成果甚多。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自1965年“斋滕法”后,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从方法有效性上看,(1)、(2)、(3)种方法对滑坡作出过成功的滑前预报。

(4)、(5)、(6)三种方法均为事后验证,所以真正效果如何,尚难以定论。其它几种方法正在探索之中。由此可见,以地质分析、经验判断为主的滑坡发生时间的定性或半定量、准定量预报及基于监测资料的趋势定量预报在当前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滑坡变形在宏观上的几何规律,微观上的物理、化学规律及变化量值上的数学统计规律,在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中十分活跃。就各国研究状况而言,或许由于中、日两国滑坡灾害较重,所以这些方法研究开展较多。欧美国家则相对较少,其多侧重于滑坡发生空间的区域性预测预报研究。即使对滑坡动态系统监测,也只是侧重于回答滑坡是否稳定和滑坡防治措施的效果如何这两个问题。这可能与欧美国家注重滑坡防治有关。

4.9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的趋势

尽管国内外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至今尚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可以肯定,以地质研究为基础,探寻滑坡变形在宏观上的几何规律,微观上的物理、化学规律及数学上统计规律,仍是未来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的目标。在此,根据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滑坡滑动时间的预测预报研究将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基于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的滑坡变形演变过程及动态趋势预测预报研究

无论学科如何发展,依据于粘弹塑性力学的岩土体蠕变(流变)理论是滑坡滑动时间预报的基础。根据岩土体蠕变理论,滑坡的变形破坏是其内部应力和岩土体强度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结果,位移、应变及其它是这种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反映,所以,岩土体蠕变理论揭示了滑坡变形破坏的本质,描述了滑坡应力、强度、应变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内在规律。因而,以岩土体蠕变理论为基础,研究滑坡变形过程中应力、强度、应变、位移、应变(位移)速率等随时间变化的物理规律,进而预测滑坡滑动时间,应是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2)多因子综合预测预报研究

滑坡形成过程中,滑体在宏观和微观上有多种物理、化学表现:应力、应变、位移、应变速率、岩土体强度、弹性波波速、电阻率、声发射参数、地温、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场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作为滑坡预报的因子,但如何选取能够反映滑坡动态过程的最佳因子,描述滑坡变形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是滑坡预报的关键。

(3)基于一定数理统计理论的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尽管已有多种数学模型用于滑坡滑动时间预报,但尚无一成熟模型,均需要在实践中改进、完善。

(4)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

非线性动力学思想的提出,为建立滑坡变形过程的物理方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无疑会在今后的研究中掀起热潮。

(5)水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定量评价研究

水(地表水、地下水)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作用极大,然而其在滑坡变形破坏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定量表现,一直是滑坡预报研究中的难点,在今后研究中,其仍将是重点课题之一。

(6)人类活动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定量评价研究

随着人类活动的广泛和加强,因不合理人类活动诱发的滑坡愈来愈多,所以人类活动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定量表现,亦将是滑坡滑动时间预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7)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岩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随着滑坡变形的发展,滑坡岩土体强度不断变化,但各类岩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如何尚不完全清楚,故仍需进一步研究。

5滑坡活动强度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趋势

滑坡活动强度包括滑动速度和滑移距离两方面,所以滑坡活动强度预测是滑坡运动特征的预测。研究物体运动特征的运动物理学和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被视为是滑坡运动学研究的基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滑坡运动特征的预测预报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5.1质点运动学预测方法

将滑坡运动看作是质量集中于重心的质点运动,从而利用质点运动学和相应的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研究滑坡的运动过程。我国潘家铮、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等据此分别提出过滑速预测公式。经多年实践检验,这种方法在滑坡运动特征预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已有研究中对滑动边界的假设过于简单,所以如何确定更合理的滑动边界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5.2滑坡运动机理研究与质量运动学相结合的预测方法

基于不同的滑坡运动机理假设,国内外已有多种预测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

(1) 奥地利学者A.E.Scheidegger 在调查了世界上33个大型滑坡的运动特征后,提出架空坡斜率e f ,又称等价摩擦系数的概念,并发现:

b V a f e +=lg lg

式中:V 为体积,=a -0.15666,b=0.62219。据V 求出e f 后,按下式计算滑速: ()L f H g v e s -=2

此公式为反推公式,在实际应用上有一定局限性。

(2)H.J.Korrnei 则将大型滑坡视为流体,提出按流体力学方法计算滑速,在一定假设 基础上,提出滑速:

??????+??? ??-=02222

11v e v e v k s k k s 式甲:()ααξξ

cos sin f d v g d k f k f -?=??=,0v 为初速度,f d 流体密度,ξ为流体

紊流系数。

上式的某些参数难于确定,故应用上还不成熟。

(3)日本学者佐佐恭二在室内环剪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测定的表现摩擦角对日本数个碎屑流滑坡的滑速、滑程进行反演拟合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公式。

(4)王思敬教授、王效宁博士在对我国数个大型滑坡运动机理研究基础上,通过滑坡运动全过程能量分析,提出滑速和最大滑距预测公式: ()f

H gfM U L Lf H g M U v f +=-+=max ,22 式中:M-滑体质量,U-滑体变形能,H-重心落差,L-水平滑距,f-动摩擦系数。但实际上滑体变形能计算中假设太多,故此类研究尚不成熟。

6滑坡预测预报的发展前景

滑坡的预报研究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至今尚有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根据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预计滑坡预报的发展研究将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滑坡滑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滑坡系统是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的宏观时序“耗散结构”。它是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获得时空有序的“自组织系统”[16]。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正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开放复杂系统,它较好地解决了地质灾害预测中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模型的统一问题,可以很好地刻画滑坡运动的复杂性特征和规律,在滑坡预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智能学预测方法的发展。现代科技为滑坡预测的定量研究包括复杂繁琐的计算模型提供了先进的计算手段,推进了预测科学的研究进程。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专家的经验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预测科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家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预见能力,而这种经验直觉几乎不可能用一般的数学方法建立定量模型。将专家的经验知识、直觉判断力建立成专家系统,并与严密的科学理论、数学模型有机结合即成为探索应用滑坡预测的最佳途径之一。

(3)多参数综合预测预报研究。滑坡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尤其是一些影响滑坡动态的动态因素,如降雨量、地下水、地震力、人类活动等。这些因素往往在滑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变成了主要因素,因此若只考虑某单一因素建立模型即使是最主要的也势必影响其预测的可信度。这样在选取参数作为滑坡预报的因子时,如何选取能够反映滑坡动态过程的

最佳因子,描述滑坡变形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就成为滑坡预报的关键[17]。

(4)3S在滑坡预测预报中的应用。RS,GIS,GPS的应用在滑坡研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今滑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众所周知,现在的滑坡预测预报都是建立在以往的资料和历史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要得到比较准确的监测数据,RS和GPS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数据的精度。近年来发展起来的GIS技术是一个可以使数据库和地理信息一体化,并可提供空间模拟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利用GIS技术能详细、直观地掌握研究区地质背景资料和滑坡发育特征,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丰富的定量信息和图像、图形信息,其收集、分析空间数据的强大功能也减少了人为因素在预报中的影响作用。

(5)外界影响因素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定量评价研究。水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作用极大,它虽不是斜坡变形破坏的本质特征参数,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在有的情况下甚至是主要的因素。同时,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利用和重大建设工程活动的日益增加,因不合理人类活动诱发的滑坡愈来愈多,所以人类活动在滑坡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表现也将是滑坡滑动时间预报研究的一个重点。因此,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的预测方法会不断涌现,再加之一些相邻学科的渗透和新学科的兴起,必将为滑坡预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观测实验、计算手段,也必将推动滑坡预报研究的迅速发展。

7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滑坡预测预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空间预测从传统的安全系数法到现在的模糊理论综合评判的方法,时间预报从斋滕法到现在的人工智能的引入,而且在实际工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随机性和不可控制性,现阶段对滑坡作出准确可靠的预报还是十分困难的。从过去已经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来看,当前绝大多数的滑坡都很难做到提前预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滑坡成灾机理的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边坡破坏方式、变形过程和变形机制复杂多变,大大增加了预报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滑坡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和受到资金的限制现在只有极少数的重大滑坡实施了长期监测,而大多数的滑坡未采取任何的工程措施,以致很多滑坡都是在没有任何监控的条件下突然发生的;还有些人认为滑坡空间预测较为容易,而时间预测较为困难,因而大力发展时间预测却忽略空间预测。这些均是我国目前滑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肯定,边坡的监测是确保工程安全,进行预测预报和掌握岩土体失稳机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由于边坡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及目前边坡稳定性研究水平,边坡监测是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面各种先进的监测仪器不断涌出,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的遥测系统,如GPS监测系统,遥感地质及探地雷达在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等;另一方面是监测设计方法的优化及监测数据处理的进步,如立体监测方法的出现及应用灰色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进行监测预报等。但边坡稳定性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不够。综上所述,目前要达到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模拟边坡稳定性问题和用精确的预报模型来预测滑坡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还相当困难。

在目前的研究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靠各种经验与事实的类比。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大力加强边坡的监测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监测数据相一致;应该对长期以来边坡研究积累的大量现场资料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有

效的专家系统,作为“知识库”;必须大力开展重点国土开发区的滑坡预测,作到空间预测和时间预报相结合;必须加强现场实验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岩体力学参数;在滑坡预报时,把宏观观测和微观监测的方法结合起来,用微观监测方法进行早期观测预报,用宏观监测方法进行近期预报。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在滑坡预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它不仅可用于空间预测,而且还可用于时间预报,这种方法与一般统计学方法相比有很多优点,具有广大的发展前景。由于边坡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系统,仅仅用一种或两种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精度和效果。因此,在进行预测预报时应该综合多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把模型实验与理论模型相结合,并选择最适合的模型来预测某一具体的边坡。

[1]文宝萍.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学前缘,1996,3(1):86~91.

[2]江级辉,徐国宝.工程地质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3]文海家,张永兴.山区建设场地高切坡稳定性评估概要[J].地下空间,2002,22(4):299~302.

[4]殷埋龙,等.滑坡预测及相关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1):1~8.

[5]戴作鹏,等.简述滑坡的观测方法和滑坡预报[J].四川测绘,1999,22(3):140~141.

[6]袁曾任.人工神经元网络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许强,黄润秋,等.斜坡稳定性空间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2):17~21.

[8]崔中兴,等.神经网络在滑坡预报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1995,15(5).

[9]吴文德,等.边坡稳定的灾变分析[J].化工矿山技术,1994,23(2):5~6.

[10]李思平,孙连英.基于非线性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第2期:11~14.

[11]郑乾墙.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判[J].江西地质,1999,13(4):299~303.

[12]申力等.模糊数学在边坡稳定性动态分析中的应用[J].露天采煤技术,1996,第1期:16~19.

[13]周萃英.滑坡预测的方法学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9,18(4):89~92.

[14]蒋刚,林鲁生,等.边坡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J].岩土力学,2000,21(3):244~246.

[15]汤连生,等.新滩滑坡非线性动态预测[J].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1995,第6期:14~18.

[16]龙辉,秦四清,等.边坡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与突变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9(3):331~334.

[17]张树侠,吴简彤.数据建模及预报[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

广西大学学硕-0814-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代码:0814)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及方向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办于1932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曾为我国中南、西南乃至台湾地区的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80多年的历史沉淀、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国家“211工程”连续三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和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计划的支持,本学科拥有良好的实验基地和科研条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其中的结构工程学科连续入选“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土木工程学科入选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近10年学科相继获得了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省级创新团队——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广西人才小高地。2012年获批增设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建筑与城市环境技术,开始培养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城乡规划等领域的人才。当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师资队伍强、教学条件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攻关能力强,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土木工程学科,综合实力区内领先、国内先进,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土木工程学科。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五个二级学科:1.结构工程;2.岩土工程;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4.桥梁与隧道工程;5.建筑与城市环境技术。 有研究方向如下:1.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结构;2.工程结构分析、设计及施工控制;3.钢结构及组合结构;4.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5.道路桥梁工程设计理论与施工方法;6.桥梁结构抗风与抗震评估理论;7.地下工程;8.特殊岩土与工程;9.地域建筑及设计技术;10.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科学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事业心。 2.掌握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工程实践知

岩石力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报告-中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报告 题目顺层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及工程灾害防治 姓名曾义 专业班级岩土13级 任课教师阳军生张学民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引言 近年来,随着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铁路公路等级不断提高,边坡防护建设工程中所遇到的岩土边坡安全稳定性问题也相应增多,并成为岩土工程中比较常见的技术难题。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或扰动原来较为稳定的岩土体而形成新的人工边坡,因而普遍存在着边坡稳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山区高等级公路得到迅速发展。在山区修建高等级公路不可避免会遇到大量的深挖高填路基,就目前建设的高速公路情况看:一般情况下,100km长的山区高等级公路,挖填方路基段落长度占路线总长度的60%以上。已建高速公路最高的填方已达到50多米,最高的挖方边坡高度已超过100m。尽管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越来越倡导环境保护,尽量避免深挖高填,但路基作为公路的主要结构,其边坡稳定问题不可避免。在山区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下建设高等级公路,其边坡稳定性问题必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高边坡岩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公路交通运输安全。 虽然计算理论方法、地质探测技术、现代监测技术、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技术不断的在进步,但顺层边坡稳定性问题和高边坡稳定性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并逐步涌现出许多的新的研究方向。 1、顺倾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发展,对边坡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归纳前人对边坡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人们对边坡稳定性的关注和研究最早是从滑坡现象开始的(张倬元等,2001)。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伴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而兴起的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如修筑铁路、公路,露天采矿,天然建材开采等),出现了较多的人工边坡,诱发了大量滑坡和崩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时,人们才开始重视边坡失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并开始借用一般材料分析中的工程力学理论对滑坡进行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引进苏联工程地质的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历史分析”法,并将其应用于滑坡的分析和研究中,对边坡稳定性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张倬元等,1994)。该阶段学者们着重边坡地质条件的描述和边坡类型的划分,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评价边坡稳定性。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几起灾难性的边坡失稳事件的发生(如意大利的瓦依昂滑坡造成近3000人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张倬元等,1994),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以及边坡失稳的时效特征,初步形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20136381

读书报告 班级:农经201302 姓名:唐小东 学号:20136381

“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舒尔茨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使本书的主旨一目了然。<<改造传统农业>>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作者反对轻视农业的看法,强调现代化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全书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论述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在刘易斯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扩张提供免费的劳动力。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在他看来,农业决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传统农业究竟“传统”在哪里呢?舒尔茨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竭力阻碍技术进步,压制工业发展,农民变革屡受打击后,思想被禁锢、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技术创新失去兴趣。他们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这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它导致的后果是生产率低,产出低,农民收入自然就微薄,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满足温饱外,所剩无几。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低呢? 许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没有经济头脑,又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特此,如果派专家深入到农村中去,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那么,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产量也会随之增加,贫穷落后的农村就可以因此改变。但舒尔茨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锱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少投入,多产出,生产要素在他们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便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也不可能再作哪怕是一点点改进。所以,企图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来改变传统农业,是无法实现的。既然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合理,那它为什么停滞不前,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呢?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农民铺张浪费,没有节约的习惯,特别是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铺张浪费,另外,缺少精明、善于投机的商人,所以储蓄少,投资低。但舒尔茨认为,投资低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其根源不在于储蓄少或缺少企业家,而在于投资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传统农业毫无生机。 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新的生产要素有供给者,也有需求者。供给者开发新的生产要素,并提供给农民。由于气候、土地等条件的限制,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拿来就可以用,而是要经过研究和改造,才能使之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者,就是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生产出新的生产要素。舒尔茨认为,是这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掌握着经济发展的“钥匙”。早在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曾作了一个关于社会中,人们对各类职业评价的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农民工,没有人选择农民。研究者痛心疾首指出,之所以有人选择农民工,不是他们真的喜欢,而是因为他们还是没有的其他更好的选择,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已刻不容缓,三农问题,已喊了多少年,但农民却没有从中受益多少。或许,我们从开始的思路就剑走了偏锋。改造传统农业,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而不是简单的写在纸上,流于会议的几点认识、几点主张上。 如果以学术的视角来看,或许我们的说法更有说服力。有人以为改造传统农业,就是农业的机械化。的确,改造传统的农业需要机械,但未必是机械化,因为我们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而如何提高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难题。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涉及到各个方面,有改造农业的整体环境的努力,有提高农民素质的努力,还有改善农业的经营方式的努力等。而这些正是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向我们介绍的,舒尔茨从划分农业的生产活动出发,研究了传统农业与现代

岩石力学研究进展报告

岩石力学研究新进展报告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专业:岩土工程

岩石力学研究新进展报告 1 引言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学期的《XXXXX》课程在不知不觉间结课了。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在岩石力学方面有了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分形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令我神往。下面我对岩石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做简要报告。 岩石力学可以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新分支,用以研究岩石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岩石工程的特殊设计方法。岩石力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石油工程、国防工程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岩石力学涉及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岩石力学是一门内涵深,工程实践性强的发展中学科。岩石力学面对的是“数据有限”的问题,输入给模型的基本参数很难确定,而且没有多少对过程(特别是非线性工程)的演化提供信息的测试手段。另一方面,对岩体的破坏机体还不能准确的解释。岩石力学所涉及的力学问题是多场(应力场、温度场、渗流场、甚至还存在电磁场等)、多相(固、液、气)影响下的地质构造和工程构造相互作用的耦合问题。这就表明,工程岩体的变形破坏特征是极为复杂的,其大多数是高度非线性的。目前,岩石力学的许多数学模型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可以广泛接受和适用的概化模型并不多。基于此,近年来,多种数值方法、细观力学、断裂与损伤力学、系统科学、分形理论、块体理论等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以及各种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算法、非确定性数学等域岩石力学的交叉学科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全新和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更能激发研究者的创新精神,这也为突破岩石力学的确定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1]。 本报告主要对分形岩石力学、块体岩石力学、断裂与损伤岩石力学和岩石细观力学四部分的研究新进展做简要报告。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最近导师安排的任务非常多,而且要准备英语和政治期末考试),每部分内容除第一大段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外,只对近几年的三篇比较好的文献做分析说明,包括两篇中文学术论文和一篇外文学术论文,这12篇学术论文我都比较仔细的看了。以后若有机会和时间,我会在导师和各位老师同学的不吝赐教下,努力做岩石力学的创新性研究,届时会在文献综述部分查阅和介绍更多最新以及更优秀的文献。 2 分形岩石力学 从古至今,岩石已成为人们熟知的工程材料,它是由矿物晶粒、胶结物质和大量各种不同阶次、不规则分布的裂隙、薄弱夹层等缺陷构成,是一种成分和结构高度复杂的孔隙体。岩石力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人们尝试用各种数学力学方法研究和描述岩石复杂的自然结构性状和物理力学性质,提出了多种岩石力学分析和计算方法,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创造了条件。19世纪70年代Mandelbrot创立分形几何学,提出了一种定量研究和描述自然界中极不规则且看似无序的复杂结构、现象或行为的新方法,从此分形几何学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且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也有很巧妙的应用。19世纪80年代,分形几何学开始应用于岩石力学研究,开始形成分形岩石力学这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人们逐渐发现岩石力学领域中的分形现象相当普遍,不仅岩石的自然结构性状、缺陷几何形态、分布以及地质结构产状、断层几何形态、分布都观察到分形特征或分形结构,而且岩石体强度、变形、破断力学行为以及能量耗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一、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1.1概述 当无侧限岩石试样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出现压缩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载荷称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即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与垂直于加载方向的截面积之比。 在测定单轴抗压强度的同时,也可同时进行变形试验。 不同含水状态的试样均可按本规定进行测定,试样的含水状态用以下方法处理: (1)烘干状态的试样,在105~1100C下烘24h。 (2)饱和状态的试样,使试样逐步浸水,首先淹没试样高度的1/4,然后每隔2h分别升高水面至试样的1/3和1/2处,6h后全部浸没试样,试样在水下自由吸水48h;采用煮沸法饱和试样时,煮沸箱内水面应经常保持高于试样面,煮沸时间不少于6h。 1.2试样备制 (1)试样可用钻孔岩芯或坑、槽探中采取的岩块,试件备制中不允许有人为裂隙出现。按规程要求标准试件为圆柱体,直径为5cm,允许变化范围为4.8~5.2cm。高度为10cm,允许变化范围为9.5~10.5cm。对于非均质的粗粒结构岩石,或取样尺寸小于标准尺寸者,允许采用非标准试样,但高径比必须保持=2:1~2.5:1。 (2)试样数量,视所要求的受力方向或含水状态而定,一般情况下必须制备3个。 (3)试样制备的精度,在试样整个高度上,直径误差不得超过0.3mm。两端面的不平行度最大不超过0.05mm。端面应垂直于试样轴线,最大偏差不超过0.25度。 1.3试样描述 试验前的描述,应包括如下内容: (1)岩石名称、颜色、结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胶结物性质等特征。 (2)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并记录受载方向与层理、片理及节理裂隙之间的关系。 (3)测量试样尺寸,并记录试样加工过程中的缺陷。 1.4主要仪器设备 钻石机、锯石机、磨石机或其他制样设备。 游标卡尺、天平(称量大于500g,感量0.01g),烘箱和干燥箱,水槽、煮沸设备。 压力试验机。压力机应满足下列要求: (1)有足够的吨位,即能在总吨位的10%~90%之间进行试验,并能连续加载且无冲击。 (2)承压板面平整光滑且有足够的刚度,其中之一须具有球形座。承压板直径不小于试样直径,且也不宜大于试样直径的两倍。如大于两倍以上时需在试样上下端加辅助承压板,辅助承压板的刚度和平整光滑度应满足压力机承压板的要求。 (3)压力机的校正与检验应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规定。

岩石力学试验报告-2010

长沙理工大学 岩石力学试验报告 年级班号姓名同组姓名实验日期月日理论课教师:指导教师签字:批阅教师签字: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试验一、岩石单向抗压强度的测定 一、试验的目的: 测定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c。当无侧限试样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出现压缩破坏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载荷称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即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与垂直于加载方向的截面积之比。 本次试验主要测定天然状态下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 二、试样制备: 1、试料可用钻孔岩心或坑槽探中采取的岩块。在取料和试样制备过程中,不允许人为裂隙出现。 2、本次试验采用圆柱体作为标准试样,直径为5cm,允许变化范围为4.8~5.4cm,高度为10cm,允许变化范围为9.5~10.5cm。 3、对于非均质的粗粒结构岩石,或取样尺寸小于标准尺寸者,允许采用非标准试样,但高径之比宜为2.0~2.5。 4、制备试样时采用的冷却液,必须是洁净水,不许使用油液。 5、对于遇水崩解、溶解和干缩湿胀的岩石,应采用干法制样。 6、试样数量:每组须制备3个。 7、试样制备的精度。 (1)在试样整个高度上,直径误差不得超过0.3mm。 (2)两端面的不平行度,最大不超过0.05mm。 (3)端面应垂直于试样轴线,最大偏差不超过0.25。 三、试样描述: 试验前的描述,应包括如下内容: 1、岩石名称、颜色、结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风化程度,胶结物性质等特征。 2、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并记述受载方向与层理、片理及节理裂隙之间的关系。 3、量测试样尺寸,检查试样加工精度,并记录试样加工过程中的缺陷。 试件压坏后,应描述其破坏方式。若发现异常现象,应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 四、主要仪器设备:

高等岩石力学读书报告

高等岩石力学 读书报告 学院: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专业:地质工程 姓名:曾敏 学号:2006201071 高等岩石力学读书报告 岩石力学是研究岩石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破坏、稳定性及加固的学科。又称岩体力学,它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水利、土木工程等建设中的岩石工程问题。它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对于岩石力学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这里推荐一种较广义、较严格的定义:“岩石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力学性状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应用科学;它是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岩石对于各种物理环境的力场所产生的效应。”这个定义既概括了岩石力学所研究的破碎与稳定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也概括了岩石受到一切力场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力学效应。岩石力学的理论基础相当广泛,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数学、弹塑性理论、工程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并与这些学科相互渗透。 岩石力学主要理论基础及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岩石力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它的理论基础相当广泛,涉及到很多基础及应用学科。岩石力学的力学分支基础 1、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是力学中形成较早、理论性较强、应用较广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可变形固体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湿度等)作用下,其内部各个质点所产生的位移、运动、应力、应变以及破坏等的规律。在采矿工程中用到的固体力学主要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如把采场上覆岩层看作是梁或板结构用的就是结构力学理论;采用弹性力学研究巷道周围的应力分布。 2、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主要研究流体本身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界壁间有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和流动规律。流体力学中研究得最多的流体是水和空气。对于地下采矿工程来说,其研究对象就是地下水与瓦斯等矿井气体。 3、爆炸力学 爆炸力学主要研究爆炸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爆炸的力学效应的利用和防护。它从力学角度研究爆炸能量突然释放或急剧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冲击波(又称激波)、高速流动、大变形和破坏、抛掷等效应。同时爆炸力学是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物理学、化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地下开采中的巷道掘进,露天开采中的采剥都要进行爆破。 4、计算力学 计算力学是综合力学、计算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方法,以及编制软件的学科。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在力学的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工程技术中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它已成为力学除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外的第3种手段。常见的计算力学方法并已广泛用到数值模拟计算中的有:材料非线性有限元法、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法、热传导和热应力有限元法、弹性动力学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无网格法、有限差分法、非连续变形分析等。以计算力学为基础的数值模拟方法在采矿工程中的研究应用也正广泛地开展起来。

岩石力学数值试验实验报告

岩石力学数值试验实验报告 姓名:郑周立学号: 1108010103 班级:采矿111班指导教师:左宇军 同组人:郑周立、周义现、胡斌、朱红伟、高言、 王坤 实验名称:圆孔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数值加载 试验 2014年5月16日

圆孔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数值加载试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RFPA2D学习,知道RFPA2D基本使用方法。 2.了解RFPA2D模拟试验的条件和RFPA2D的基本功能。 3.通过操作端部效应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数值实验,了解每一步操作以及岩石破裂过程,最终完成实验得到结果。 二、实验原理: RFPA-2D是一种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和统计损伤理论的材料破裂过程分析数值计算方法,是一个能够模拟材料渐进破裂直至失稳全过程的数值试验工具。 三、 1、试样尺寸: 100mm*51mm 2、基元数: 100*51 3、应力分析模式: 平面应变 4、圆孔:半径10mm 5、加载方式:单轴压缩 6、加载条件:竖向位移加载 7、均质度m=2 8、加载量:每步0.002mm

9、实验内容: (1)、应力-应变曲线; (2)、强度; (3)、破坏模式 四、实验内容: (一)、操作步骤: 第一步启动RFPA,新建模型建立存放的根目录 第二步划分网格,单击在弹出的窗口中设置模型的大小,单击确定第三步选择施加荷载模式... (二)实验结果 弹性模量图 第1步

第4步(开始破坏) 第7步(开始横向破坏) 第32步(彻底破坏) 第200步

最大剪应力图第1步

第4步(开始破坏) 第33步(彻底破坏) 第200步 最大主应力图

岩石力学试验报告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实验中心编

目录 一、岩石比重的测定 二、岩石含水率的测定 三、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测定 四、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测定 五、岩石凝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测定(抗剪强度 试验) 六、岩石变形参数的测定 七、煤的坚固性系数的测定

实验一、岩石比重的测定 岩石比重是指单位体积的岩石(不包括孔隙)在105~110o C 下烘至恒重的重量与同体积4o C 纯水重量的比值。 一、仪器设备 岩石粉碎机、瓷体或玛瑙体、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天平(量0.001克)、烘箱、干燥器、沙浴、比重瓶。 二、试验步骤 1、岩样制备:取有代表性的岩样300克左右,用机械粉碎,并全部通过孔径0.2(或0.3)毫米分样筛后待用。 2、将蒸馏水煮沸并冷却至室温取瓶颈与瓶塞相符的100毫升比重瓶,用蒸馏水洗净,注入三分之一的蒸馏水,擦干瓶的外表面。 3、取15g 岩样(称准到0.001克)得g 借助漏斗小心倒入盛有三分之一蒸馏水的比重瓶中,注意勿使岩样抛撒或粘在瓶颈上。 4、将盛有蒸馏水和岩样的比重瓶放在沙浴上煮沸后再继续煮1~1.5小时。 5、将煮沸后的比重瓶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注入蒸馏水,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注意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1。 6、将岩样倒出,比重瓶洗净,最后用蒸馏水刷一遍,向比重瓶内注满蒸馏水,同样使液面与瓶塞刚好接触,不得留有气泡,擦干瓶的外表面,在天平上称重得g 2。 三、结果:按下式计算: s d g g g g d 1 2-+= 式中:d ——岩石比重; g ——岩样重、克; g 1——比重瓶、岩样和蒸馏水合重、克; g 2——比重瓶和满瓶蒸馏水合重、克; d s ——室温下蒸馏水的比重、d s ≈1

高等岩石力学课程报告英文读书报告

Reading report Paper title: A new hard rock TBM performance prediction model for project planning Major: 隧道与地下工程 Name: 叶宇航 Number: 1530767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introduced over the years for prediction of hard rockTBM performance.The TBM performanceprediction models are mostly based on an empirical or a semi-theoretical approach. Although they have advantages and area of applications, they also have disadvantages, such as CSM model don’t consider the main influencing parameter, NTNU model require special experiments originated from the drilling, QTBM are too complicated. The authors hope to better understand machine-rock interaction and to develop a more accurate model for performance estimate of hard rock TBMs.In order to achieve i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field data of three main tunneling projects in Iran and Manapouri tunnel project in New Zealand.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projects as before mention includingge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have wide ranges of variations.Butthese wide ranges of ge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 helped in develop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TBM performance prediction model which has covered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general, to justify the use of TBM in any project and for planning purposes, a reasonably accurate estimation of rate of penetration (ROP), daily rate of advance (AR), and cutter cost/life estimate is necessary. But the authors chosen Field Penetration Index(FPI) which is a composite parameter as the machine parameter. In the text, both single and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analyz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rock properties and TBM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finally to develop empirical equ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projects proved that FPI is a suitable machine performance parameter for developing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with geological parameters.And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ln (FPI) as response parameter and UCSand RQD as predictors. In conclusionFPI is a good parame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hard rockTBM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chart of FPI prediction.This chart can be used for quick estimationof range of values for FPI in grounds with different rockstrength and rock quality. Excepts the FPI, the authors also concerned the boreability. Boreability is the term commonly used to express the ease or difficulty of rockmass excavation by a tunnel boring machine. Rock mass boreability depends on a number of influencing parameters including intact rock/rock mass properties, machine specifications and operational parameters. In tunneling projects, ground characteristics or boreability of the rockmass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selecting machine type and specifications. It is clear that proper evaluation of rock mass boreability can also play a major role in machine 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best performance. FPI can be selected as an index for categorizing rock mass bore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ive projects, the authors defined six rock massboreability classes, from most difficult for boring or B-0 class(Tough) to easiest for boring or B-V class (Excellent).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PI and boreability, the authors give a table of TBM performance estimation in rock masses with different boreability classes. All in all, the paper proposeda simplemodel to evaluate rock mass boreability and TBM performancerange. This model demonstrates that machine performance hasbeen related to two main rock properties (UCS and RQD) and twooperational parameters (average cutter head thrust and

08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2012版)

08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相应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研、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上为一年半。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等工作。 三、专业方向 本一级学科包含以下3个二级学科: 1、油气田开发工程 2、油气井工程 3、油气储运工程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补修课和实践环节,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其中 1、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 2、非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 3、补修课: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相关本科专业主干课程2~3门。随本科生修读考核,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4、实践环节:2学分。 五、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其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硕士生论文质量,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公开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强调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其主要数据、图件基本上是研究生自己采集、编制。采用他人成果需标注,且其数量要严格控制。要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硕士生在论文开始前要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进行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积极参加院内外有关学术活动。硕士生最迟在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课题组或系)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指导教师同意和教研室审定确认后,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开展科学研究。论文的选题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选题必须对国民经济有意义或在学术上有一定意义或价值。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确定论文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提出论文选题,由研究生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审查后,以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由导师推荐提交答辩。选题要求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论文应资料翔实、立论有据、技术路线可行、结论正确、逻辑严谨,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六、实践环节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为必修环节,要求必须取得1个学术学分。其中,参加学术活动次数不得少于10次,必须在学院及以上级别学术会议上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每次0.5学分,参加学院及以上级别学术会议,每次0.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应向学院提交由导师签字认可的书面材料方能取得学分。 2、教学(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从实践部分中至少选2个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后取得1学分。教学(社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20学时,由指导教师和系主任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最后写出考核评语,合格者记1学分。教学(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对本门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有直接初步的锻炼。教学(社会)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辅导答辩,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践、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辅导工作。 七、培养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

中南大学ANSYS上机实验报告

ANSYS上机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郝梦迪、赵云、刘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上机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有限单元法的商业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重点是了解和熟悉ANSYS的操作界面和步骤,初步掌握利用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学习ANSYS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点后处理分析,识别和判断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设备和软件 台式计算机,ANSYS10.0软件 三、基本步骤 1)建立实际工程问题的计算模型。实际的工程问题往往很复杂,需要采用适当的模型在计算精度和计算规模之间取得平衡。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利用几何、载荷的对称性简化模型,建立等效模型。 2)选择适当的分析单元,确定材料参数。侧重考虑一下几个方面:是否多物理耦合问题,是否存在大变形,是否需要网格重划分。 3)前处理(Preprocessing)。前处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建立几何模型(Geometric Modeling),单元划分(Meshing)与网格控制,给定约束(Constraint)和载荷(Load)。在多数有限元软件中,不能指定参数的物理单位。用户在建模时,要确定力、长度、质量及派生量的物理单位。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时,最好使用统一的物理单位,这样做不容易弄错计算结果的物理单位。建议选用kg,N,m,sec;常采用kg,N,mm,sec。 4)求解(Solution)。选择求解方法,设定相应的计算参数,如计算步长、迭代次数等。 5)后处理(Postprocessing)。后处理的目的在于确定计算模型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提取计算结果。可视化方法(等值线、等值面、色块图)显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

岩石力学实验指导书 修订版 王宝学杨同张磊编

北京科技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8 年3 月 3

试验是岩石力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辅助课堂教学,直观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本指导书是根据我校“2005年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的实验条件而编写,主要内容有:1、岩石天然含水率、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试验;2、岩石比重试验; 3、岩石密度试验; 4、岩石耐崩解试验 5、岩石膨胀试验; 6、岩石冻融试验; 7、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8、岩石压缩变形试验, 9、岩石抗拉强度试验(巴西法),10、岩石抗剪强度试验(变角剪法),11、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12、岩石弱面抗剪强度试验,13、岩石点载荷指数测定试验,14、岩石纵波速度测定试验,15、岩石力学伺服控制刚性试验;16、岩石声发射试验。 本指导书的内容主要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水利电力工程岩石试验规程》DLJ204-81,SLJ2-81;同时参考了国际岩石力学会《岩石力学试验建议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试验方法标准》以及《露天采矿手册》等,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文中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王宝学、杨同、张磊 2007年12月

岩石物理性质试验 (1) 一、岩石天然含水率、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试验 (1) 二、岩石比重(颗粒密度)试验 (5) 三、岩石密度试验 (10) 四、岩石耐崩解试验 (17) 五、岩石膨胀试验 (20) 六、岩石冻融试验 (28)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33) 七、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33) 八、岩石压缩变形试验 (39) 九、岩石抗拉强度试验(巴西法) (46) 十、岩石抗剪强度试验(变角剪切) (51) 十一、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56) 十二、岩石弱面剪切强度试验 (68) 十三、点载荷指数的测定 (75) 十四、岩石纵波速度测定 (78) 十五、岩石力学伺服控制刚性试验 (80) 十六、岩石声发射试验 (86)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姓名、职称 培养学院 (要求:所引用文献不得少与30篇(本),并在文献综述最后将所引用文献列出。)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XLT信息网络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选题意义 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在现代的任何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管理是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从企业未来的角度来看,战略是计划;从发展历程来看,战略是模式;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是定位;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是观念;从企业竞争来看,战略是计谋。战略并不是“空的东西”,也不是“虚无”,而是直接左右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最重要的决策参照体系。战略管理则是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战略实施加以监督、分析与控制,特别是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事业方向加以约束,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管理。 西方管理界探索者称战略管理为企业管理的“顶尖石”。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方向失误将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乃至会将一个成功的企业引向衰落而灭亡,这也是企业管理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事实证明,往往在失误的战略方向引导下,企业就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扩张能力、提升能力、牵引能力和支撑能力,相反地,当一个企业的各项相关要素作用发挥越充分,企业偏离目标的程度就越严重,企业衰落的速度也就越快。 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战略管理涉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可控

岩层实验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岩层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一矿山岩体力学实验 注:包括岩石抗拉、抗压、抗剪三个内容。 岩石的抗拉强度试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岩石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达到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称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由于进行直接拉伸实验在准备试件方面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采用间接拉伸实验方法来测试岩石的抗拉强度。劈裂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1)钻石机或车床,锯石机,磨石机或磨床。 (2)劈裂法实验夹具,或直径2.0mm钢丝数根。 (3)游标卡尺(精度0.02mm),直角尺,水平检测台,百分表架和百分表。(4)材料实验机。 三、实验原理 图3-1显示的是在压应力作用下,沿圆盘直径y-y的应力分布图。在圆盘边缘处,沿y-y方向(σy)和垂直y-y(σx)方向均为压应力,而离开边缘后,沿y-y方向仍为压应力,但应力值比边缘处显著减少,并趋于平均化;垂直y-y方向变成拉应力。并在沿y-y的很长一段距离上呈均匀分布状态。虽然拉应力的值比压应力值低很多,但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很低,所以试件还是由于x方向的拉应力而导致试件沿直径的劈裂破坏,破坏是从直径中心开始,然后向两端发展,反映了岩石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要低得多的事实。 χy r/R 0.5 -0.5x σyσx y 压缩拉伸应力值/MPa 160120804040 图3-1 劈裂实验应力分布示意图四、实验内容

(1) 了解试件的加工机具、检测机具,规程对精度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2) 学会材料实验机的操作方法及拉压夹具的使用方法; (3) 学会间接测试岩石抗压强度及数据处理方法。 五、 实验步骤 (1) 测定前核对岩石名称和岩样编号,对试件颜色、颗粒、层理、裂隙、风 化程度、含水状态机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并填入记录表1-1内。 (2) 检查试件加工精度,测量试件尺寸,填入记录表内。 (3) 选择材料实验机度盘时,一般应满足下式:0.2 P 0< P max <0.8P 0 (4) 通过试件直径两端,沿轴线方向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线作为加载基线。把试件放入夹具内,夹具上、下刀刃对准加载基线,用两侧夹持螺钉固定好试件,或用两根直径2.0mm 的钢丝放在加载基线上,钢丝间用橡皮筋固定。 (5) 把夹好试件的夹具或夹好钢丝的试件放入材料实验机的上、下承压板之间,使试件的中心线和材料实验机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6)开动材料实验机,施加数百牛载荷后,松开夹具两侧夹持螺钉,然后以0.03~0.05MPa/s 的速度加载,直至试件破坏。 (7)记录破坏载荷,对破坏后的试件进行摄影或描述。 六、 注意事项 (1) 记录试件的完整状态, (2) 选择合适的材料实验机及合适的实验机度盘值, (3) 夹具对试件的加载方向要与试件的轴线在一平面上, (4) 选择合适的加载速率。 七、 数据处理 表1-1 计算试件单向抗拉强度: R 1= 102?DL P π=5.98MPa 式中 R 1—试件的抗拉强度,MPa ; P —试件破坏载荷,kN; D —试件直径,cm; L —试件厚度,cm 。 八、误差分析 (1)试件自身各方面的影响; (2)系统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