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docx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docx

[1]答:ABCD [2]答:ABCD [3]答:ABCD [4]答:“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C《论语》《庄子》《周易》. 《尚书》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D农商兼营行商经营坐商经营公司经营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D等差性调和性规范性自觉性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CA个体思维BCD [5]答:ABCD [6]答:ABCD [7]答:ABC 理论思维辩证思维抽象思维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D天人合一天人交胜天人之分天人相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D道教儒教祆教禅宗“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D张载二程朱熹D周敦颐[8]答:ABCD [9]答:ABCD [10]答:ABCD“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C《论语》《庄子》《周易》《老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B1234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A打制石器的使用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B乱修水利C运河的开凿D牧马场的广布[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A孔子B荀子C孟子D子思[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A市B集C墟D镇[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A等差性B调和性C规范性D自觉性[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ABCD [16]答:ABCD [17]答:ABCD [18]答:AB A整体思维理论思维抽象思维个体思维“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命题,大约出现的时期是()。

D夏西周商春秋战国现代中国境内有56 个民族,使用的语言至少有()多种。

C405680100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A.战争B.宗教C.农耕D.渔猎E.天灾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D.满月礼E.周岁礼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化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部作品?A. 《红楼梦》B. 《西游记》C. 《三国演义》D. 《水浒传》答案:ABCD2. 下列哪位不是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莎士比亚答案:D二、填空题1. 中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又称为“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答案:中秋节2.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书法字体包括楷、行、草、_______。

答案:隶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京剧的特点。

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角色类型、精致的舞台美术和音乐伴奏而闻名。

京剧的特点包括:唱、做、念、打的表演技巧;脸谱的使用;以及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动作。

2. 请列举中国四大发明,并简要说明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中国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复制更加快捷,知识得以广泛传播;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同时也促进了矿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则为航海和地理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答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其特点包括: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强调茶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茶艺的社交功能。

在现代社会,茶文化不仅在传统的茶艺表演中得以传承,更通过茶馆、茶艺课程和茶文化节等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

五、案例分析题1. 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特色表现在:深刻的社会现实批判,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

小说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悲剧。

同时,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六、作文题1. 以“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剖析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剖析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剖析总分:100分题量:50题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A.张衡B.毕昇C.祖冲之D.蔡伦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A.太宰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A.木结构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A.汉藏语系B.蒙古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岛语系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A.1482年B.1582年C.1682年D.1782年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6.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仁B.义C.礼D.智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7.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A.白虎观会议B.熹平石经C.三体石经D.五经文字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9.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0.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A.《金瓶梅》B.《红楼梦》C.《聊斋志异》D.《牡丹亭》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A.“世界高原”B.“世界屋脊”C.高原世界D.“屋脊世界”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A.归宿B.过程C.发展D.资源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A.文化内涵B.文化外延C.文化经历D.文化结果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D.徐中舒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A.三藩之乱B.永嘉之乱C.八王之乱D.五胡之乱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D.地利观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D.高车族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1.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3.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4.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5.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A.查B.验C.测D.切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6.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7.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8.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9.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0.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1.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2.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3.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4.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B)A. 封闭性B. 包容性C. 排他性D. 单一性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C)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3.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其主要著作是(A)A. 《论语》B. 《道德经》C. 《庄子》D. 《孟子》4.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D)A. 春节B. 中秋节C. 端午节D. 圣诞节5.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B)A. 秦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6.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A)A. 陆上丝绸之路B. 海上丝绸之路C. 草原丝绸之路D. 空中丝绸之路7.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哪个省份?(A)A. 四川省B. 陕西省C. 河南省D. 甘肃省8.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四部小说?(D)A.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B.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D.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9. 中国古代的“五岳”中,位于山东省的是(C)A. 泰山B. 华山C. 嵩山D. 衡山10.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以“沉鱼落雁”著称的是(B)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11.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中,“四书”不包括以下哪一部?(D)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诗经》12.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标志着夏季开始的节气是(A)A. 立夏B. 立春C. 立秋D. 立冬13.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中,位于湖南省的是(B)A. 白鹿洞书院B. 岳麓书院C. 应天府书院D. 嵩阳书院1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中,位于湖北省的是(C)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蓬莱阁15.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园”中,位于江苏省的是(A)A. 拙政园B. 留园C. 个园D. 豫园16.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绣”中,以“双面绣”著称的是(D)A. 苏绣B. 蜀绣C. 粤绣D. 湘绣17.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瓷”中,以“青花瓷”著称的是(A)A. 景德镇B. 德化C. 龙泉D. 宜兴18.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砚”中,以“端砚”著称的是(B)A. 歙砚B. 端砚C. 洮砚D. 澄泥砚19.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曲”中,以“高山流水”著称的是(A)A. 古琴曲B. 琵琶曲C. 古筝曲D. 二胡曲2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茶”中,以“龙井茶”著称的是(A)A. 杭州B. 武夷山C. 安溪D. 黄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中国传统节日?a) 万圣节b) 情人节c) 中秋节d) 圣诞节答案:c) 中秋节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个?a) 火药b) 纸张c) 指南针d) 电视答案:d) 电视3.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乐器?a) 古琴b) 萨克斯管c) 笛子d) 古筝答案:b) 萨克斯管4.以下哪个不是中国的传统饮食?a) 汉堡包b) 包子c) 麻辣烫d) 粽子答案:a) 汉堡包5.《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由谁创作的?a) 曹雪芹b) 施耐庵c) 罗贯中d) 吴承恩答案:a) 曹雪芹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观念,注重孝道和尊师重道。

答案:正确2.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以行草、楷书等字体闻名。

答案:正确3.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

答案:正确4.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也称为中国的新年。

答案:正确5.中国传统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园林为代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答案:正确三、问答题1.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答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

古时中国人民相信拜月可以获得好运和丰收,因此在中秋节这天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主要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赋诗等。

此外,还有一项特色活动是家庭团聚,亲友之间相聚共度佳节。

2.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答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现情感和意境,强调音乐与诗歌、舞蹈等文艺形式的结合。

传统音乐器乐有丰富的种类,如古筝、古琴、笛子等。

音乐中常采用八度音阶和五度音程,旋律优美而和谐。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强调音符的轻重,讲究平仄、长短音节的组合。

四、综合题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并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

主要角色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他们一路上经历了各种困难和危险,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四大名著中,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是: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答案:C2. 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指的是:A. 驾车B. 骑马C. 射箭D. 书法答案:A3.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A. 王羲之的《兰亭序》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C.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D. 苏轼的《赤壁赋》答案:A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A. 乡试B. 会试C. 殿试D. 童试答案:C5. 中国传统医学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医学体系是:A. 藏医B. 蒙医C. 中医D. 苗医答案:C6.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大运河D. 灵渠答案:A7. 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是:A. 四合院B. 土楼C. 吊脚楼D. 窑洞答案:B8.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世界文化传播影响最大的是: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答案:A9.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提出“性善论”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10. 中国传统戏曲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是:A. 京剧B. 越剧C. 黄梅戏D. 豫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以下哪些著作?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E. 《易经》答案:ABCDE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指的是: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E. 赵飞燕答案:ABCD3.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包括:A. 白鹿洞书院B. 岳麓书院C. 嵩阳书院D. 应天府书院E. 石鼓书院答案:ABCD4.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A. 宫B. 商C. 角D. 徵E. 羽答案:ABCDE5.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包括: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蓬莱阁E. 鹳雀楼答案:ABC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的春节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 多元性与包容性B.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C. 封闭性与开放性D. 传统性与现代性答案:A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报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电话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计算机答案:A3.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4.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

A. 道B. 德C. 无为D. 自然答案:A5.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其核心是()。

A. 法B. 术C. 势D. 刑答案:A6.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兼爱B. 非攻C. 节用D. 尚贤答案:A7. 中国古代的兵家思想,其核心是()。

A. 兵法B. 兵势C. 兵形D. 兵略答案:A8.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核心是()。

A. 阴阳B. 五行C. 阴阳五行D. 五行相生相克答案:C9. 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

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经络学说D. 脏腑学说答案:A10.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其核心是()。

A. 抒情B. 叙事C. 议论D. 描写答案:A11. 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其核心是()。

A. 笔墨B. 线条C. 色彩D. 构图答案:A12.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其核心是()。

A. 木结构B. 石结构C. 砖结构D. 土结构答案:A13.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其核心是()。

A. 自然B. 人文C. 宗教D. 政治答案:A14.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其核心是()。

A. 唱B. 做C. 念D. 打答案:A15.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其核心是()。

A. 民俗B. 民间C. 民艺D. 民情答案:A16.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其核心是()。

A. 佛教C. 儒教D. 基督教答案:B17.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

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

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

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

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

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

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

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

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没有必要悲哀。

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

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圣人境界的潜质。

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

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

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4、以理化情感情可以通过理性和理解去化解, 如果人对万事万物增加理解,就可以减少由感情造成的痛苦。

《庄子-至乐》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

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

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5、内圣外王: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

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

《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

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

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

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课本的解释:“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人道精神为其内容;“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则属广义的外王。

而“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纲领,便使内圣具有了本体的地位,在理学家那里,内圣进一步压倒了外王。

6、以文载道: 文以载道是韩愈当时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口号,韩愈认为人只要明道(所指的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如家的道),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

这句话说的是,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主要是抨击骈体文的),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和内涵。

出处:“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

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

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美则爱,爱则传焉。

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然不贤者。

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

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

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

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韩愈认为人只要明道(所指的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儒家的道),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

这句话说的是,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主要是抨击骈体文的),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和内涵。

用法: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

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

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家提倡诗教,企图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

“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

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8、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

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二、简答题1、西周时确立的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它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至此形成了绵延数千年不变的家国同构的帝制社会。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