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之“趣”及其文化根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学之“趣”及其文化根源

中国古代诗学之“趣”及其文化根源

中国古代诗学之“趣”及其文化根源摘要: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趣”有多种含义,大致上说来有“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等等。

文中试对“诗趣”的含义的做一个大体的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文化根源稍作探讨。

关键词:趣;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文化根源茶有茶趣,酒有酒趣。

“趣”,可谓是一个古老而又宽泛的话题。

中国古代诗学中同样也讲究“趣”。

明代袁宏道说:“诗以趣为主。

”①他又说:“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号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②他将诗趣比喻成山色、水味、花光、女态,聊聊片语便把“诗趣”描绘的生动、入里。

清代黄周星说:“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感人者。

”③可见,诗人对于“趣”的看重。

其实,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趣”有多种含义,大致上说来有“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等等。

本文试对“诗趣”的含义的做一个大体的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文化根源稍作探讨。

“趣”乃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泛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包括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趣尚、趣味以及对艺术美的认识、理解、要求等。

正是因为有了“趣”的存在,才在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才能够使二者产生共识和共鸣,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审美标准。

所以,“趣”直接影响着创作和欣赏。

这也难怪了大家对于“趣”的重视。

一、“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辨析(一)兴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变》中这样描述“兴趣”: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此,“趣”相当于司空图的“韵味”。

就作者而言,它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性情,蕴涵深沉,余味缭绕;而就读者而言,它带给人的是一种感同身受、幽深隽永的美感。

只有作品的趣味与欣赏者的审美情趣达到契合时,欣赏者方能产生美感,作出肯定的审美判断。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

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对于古代社会、人文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展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文学的文化传统,了解它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传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叙事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于宇宙起源、人类命运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山海经》、《尚书》等都是上古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其中,诗歌是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周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而散文则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等。

此外,古代戏剧也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物的性格。

三、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思想的传递。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家庭伦理,代表作品有《孟子》、《大学》等。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庄子》等。

佛教思想则强调人生苦难和超越世俗的境界,代表作品有《金刚经》、《法华经》等。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传统。

他们以诗词歌赋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古典诗词中的理趣

古典诗词中的理趣诗词的理趣,是指诗词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诗词的理趣与哲理诗不同,它仍然通过叙事、描景和抒情来表现。

一、写景咏物诗中的理趣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此诗前两句写景,景中寓理;后两句言理,情理兼融。

诗人在再现良辰美景时,着意于将自己感悟到的理念,不露痕迹地含蕴其间,诗中谈的是一只画眉鸟的感受,通过山林生活和金笼生活的比较,表达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禁锢人才的憎恶与否定、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此诗与其说是谈画眉鸟的感受,一只鸟的生活选择,倒不如说是诗人据此对人生的感悟,是诗人的人生选择。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抒发作者登上飞来峰上宝塔后的人生感受。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二、生活抒怀中的理趣王安石《午枕》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梦醒时分的感受,以极其清美的诗笔描摹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午梦初醒时的所见、所感、所思。

首句“簟欲流”写竹席花纹清凉如水,次句绘红花枝影映上帘钩的情景。

三、四句写主人公的午梦被“窥人”的小鸟所唤醒,梦境的悠远美妙,由于醒来时美妙梦境已不复存在,诗人所见唯隔水连绵起伏的山峰,于是触发了婉转的、难以言说的清愁。

这首诗对新旧事物的更迭、世事的沧桑变化,富贵荣华的兴废起落有着深刻的见解,其中含蕴着深深的理趣。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等。

一、哲学思想的根源与起源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老子等伟大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孔子的儒家学说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提倡自然和谐,并追求心灵的宁静。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文学艺术的根源与起源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诗经和楚辞。

这两部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思想境界。

传统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

三、社会制度的根源与起源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中的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将人伦道德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夫妻间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社会变革。

四、宗教信仰的根源与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还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对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追求自然之道和内心的宁静,强调消除欲望和追求自由。

佛教则强调人们通过超越欲望和苦难实现解脱和救赎。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守护和引领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来源于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文化传承。

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诗学之“趣”及其文化根源

中国古代诗学之“趣”及其文化根源

喻成 山色 、水味 、花光 、女态 ,聊 聊片语便 把 “ 诗 趣” 描绘 的 生 动 、入 里 。清 代 黄 周 星 说 : “ 今 人 遇情境 之 可 喜者 ,辄 日 : ‘ 有趣 ,有趣 ’ ,则一 切语言 文字 ,未有 无趣 而可 感人 者。 ” ③可 见 ,诗人对于 “ 趣” 的看重 。其实 ,在 中国古代诗学 中 ,“ 趣” 有 多种 含 义 ,大 致 上 说 来 有 “ 兴趣 ”、 “ 灵 趣 ”、 “ 理趣 ” 、“ 意 趣” 、“ 真趣 ” 等等 。本文试对 “ 诗趣 ” 的含义 的做 一个大体的 梳 理 ,同时 ,在 此 基 础 之 上 对 其 文 化 根 源稍 作 探 讨 。 “ 趣” 乃中国古典美学术语 ,泛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 趣 ,包 括人 们 在 审 美 过 程 中的 趣 尚 、趣 味 以及 对 艺 术 美 的认 识 、 理解 、要求等 。正是 因为有 了 “ 趣 ” 的存 在 ,才在 创作 者和欣 赏者之间架起 了桥 梁 ,才能够 使二者 产生共识 和共 鸣 ,并且能 够 产 生 一定 的 审 美 标 准 。 所 以 , “ 趣 ”直接影 响着创作 和欣赏 。 这也难怪了大家对于 “ 趣 ”的重视 。
恬 ,善 发 真 趣 。 ” 可见 , “ 真 趣 ” 在 诗 人 眼 中 的重 要 性 。 “ 真趣” 亦称 “ 天趣” 、 “自然 之 趣 ” 。“ 真 ” 即 指 天 真 自然 ,不 加 矫 饰 ; “ 趣”具体 到诗 中则指诗能给人 以美感的生活情趣 。 且看杨万里 的 《 宿新市徐公店》 :

在 的哲学认识论依据 :“ 普泛性 的规律只有在具体 事件和物象 中 方能得 到体现 ,且 只有在经 过先生 对杜 诗 “ 江 山如有 待 ,花柳 自无
私”及 “ 水 深 鱼 极 乐 ,林 茂 鸟 知 归 ” 的 分 析 为 例 : “ 鸟 语 花 香 秉 天 地 浩 然 之 气 ;而 天 地 浩 然 之 气 ,亦 流 露 于 鸟 花 香 之 中 ,此 所 谓 例 概也 。 ” 一 句 “ 例概 ”便把 “ 以理 入 诗 ,诗 中 有 理 ” 形 容 的鞭 辟 人 里 、可见 一斑 。 ( 四 ) 意 趣 所谓意趣 ,则是指在 意念上 妙趣横 生 ,情 趣盎然 ,生 动活 泼 ,令人叫绝。且看无名氏的 《 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满语 ,送 喜何 曾有凭据 。 几度飞来活捉取 ,锁上金笼休共语 。 比拟好心来送喜 ,谁知锁我金 笼里 , 欲 他 征 夫 早 归 来 ,腾 身却 放 我 向青 云里 。 古 诗 中描 写 思 妇 想 念 征 夫 的诗 并 不 少 见 ,但 是 这 首 诗 可 谓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欢迎大家阅读!古代诗歌起源1古典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皆出现于先秦时期,一是现实主义源头《诗经》;二是浪漫主义源头《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由众位采诗官收录、加工、编订,集合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其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可以是直接叙事、直言其志;“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起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一般处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绚丽浪漫。

楚辞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辞》非其一家之言,而是辑录了自战国至东汉三四百年间以此题材写就的诗文。

现传17卷本《楚辞》中含有屈原的《离骚》《天问》、宋玉的《九辩》、东方朔的《七谏》和刘向的《九叹》等。

在《诗经》三、四字句的基础上,《楚辞》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在内容上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歌起源2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一唐诗和宋诗之优劣,在后代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对唐宋诗不同风格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大致激情发越者多喜唐诗,性格沉潜者多爱宋诗。

唐诗太辉煌了,以至使人发出一切好诗皆以被唐人作完的感慨。

它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峰威压在宋诗面前,成为宋诗难以回避与超越的文化背景。

但宋人又不甘心不超过它,于是有了种种考虑,种种安排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特点,种种利弊。

其中有些人认为宋诗的毛病在过于追求理致,驰骋辩驳,喜好奇特,这样就不如唐诗真率多情,兴致盎然。

如严羽批评宋人之诗时说道:“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而理在其中。

”还说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尚理”的批评,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者,吟咏性情也。

”这样,“理”就被排斥在诗歌艺术本质特征的大门之外了。

二客观而论,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扩大。

大量“有理趣无理障”的哲理诗应被视为宋诗的一大成就。

在宋人之前,也曾多次出现过以诗表达哲理的诗风,如山水诗之前的玄言诗,王维等唐人诗中表现佛理禅思味道的诗都是一种哲理诗,但前者由于“质木无文,淡乎寡味”而很快被山水诗取代,后一类的诗歌在大量光彩夺目的意象诗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构不成一代诗风的主流。

至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才成为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苏诗中的一部分以议论的方式直接阐发哲理,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题西林壁》一诗,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

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深入研究。

诗歌的“理趣”

诗歌的“理趣”

诗歌的“理趣”我国古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

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它却十分生动有趣。

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

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的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的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或“理臼”。

所谓“理障”和“理臼”,都是指说理诗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学之“趣”及其文化根源摘要: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趣”有多种含义,大致上说来有“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等等。

文中试对“诗趣”的含义的做一个大体的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文化根源稍作探讨。

关键词:趣;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文化根源茶有茶趣,酒有酒趣。

“趣”,可谓是一个古老而又宽泛的话题。

中国古代诗学中同样也讲究“趣”。

明代袁宏道说:“诗以趣为主。

”①他又说:“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号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②他将诗趣比喻成山色、水味、花光、女态,聊聊片语便把“诗趣”描绘的生动、入里。

清代黄周星说:“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感人者。

”③可见,诗人对于“趣”的看重。

其实,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趣”有多种含义,大致上说来有“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等等。

本文试对“诗趣”的含义的做一个大体的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文化根源稍作探讨。

“趣”乃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泛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包括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趣尚、趣味以及对艺术美的认识、理解、要求等。

正是因为有了“趣”的存在,才在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才能够使二者产生共识和共鸣,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审美标准。

所以,“趣”直接影响着创作和欣赏。

这也难怪了大家对于“趣”的重视。

一、“兴趣”、“灵趣”、“理趣”、“意趣”、“真趣”辨析(一)兴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变》中这样描述“兴趣”: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此,“趣”相当于司空图的“韵味”。

就作者而言,它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性情,蕴涵深沉,余味缭绕;而就读者而言,它带给人的是一种感同身受、幽深隽永的美感。

只有作品的趣味与欣赏者的审美情趣达到契合时,欣赏者方能产生美感,作出肯定的审美判断。

因此说此处“趣”与“韵”是同一概念,趣的理想境界即是韵的境界。

兴趣是人们对艺术作品最一般的审美要求,从而成为人们鉴赏艺术作品的标准。

(二)灵趣清代冒寒山说“诗趣须灵”,阐释为:“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灵心妙舌,每出人意想之外,此之谓灵趣。

”维维有一首小诗《旋转》,这样写道:“风静静的弹奏着,港湾里的那排小船。

”短短的两小句,却让我们看到了风,听到了风,甚至触摸到了风,诗人在和谐静谧之中,将灵机和智慧尽显在微妙之处,将听觉、视觉和触觉就这样无声地传达给了读者,可谓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灵趣之美。

(三)理趣“理趣”是古代诗学的概念。

原指一般的道理旨趣,后来逐渐衍化为诗文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

“诗有理趣,是指诗人在诗里讲述道理,发表议论,应该同时使作品充满诗意情趣,富有艺术感染力。

有理趣的诗,不同于抽象地说理布道,而是寓道理于情趣之中,熔理和趣为一炉。

”④对于诗中“理趣”的理解不应该是“理”与“趣”简单的拼加,而应该是其自身内在的体系范畴,对应着“以理入诗,诗中有理”,呈现出一种哲学的韵味。

对此,钱钟书先生对于“理趣”的理解可以作为借鉴。

读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就可以看出,他对“理趣”的理解引入了认识论中的辩证对待关系,如:一般与特殊,繁与简,散与聚,博与约,例与概等,从而总结出“理趣”得以存在的哲学认识论依据:“普泛性的规律只有在具体事件和物象中方能得到体现,且只有在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意象和具象中才会体现得更加完美。

”⑤以先生对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及“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的分析为例:“鸟语花香秉天地浩然之气;而天地浩然之气,亦流露于鸟花香之中,此所谓例概也。

”⑥一句“例概”便把“以理入诗,诗中有理”形容的鞭辟入里、可见一斑。

(四)意趣所谓意趣,则是指在意念上妙趣横生,情趣盎然,生动活泼,令人叫绝。

且看无名氏的《鹊踏枝》:叵耐灵鹊多满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古诗中描写思妇想念征夫的诗并不少见,但是这首诗可谓别具一格,写出了新意,传达出了不同的意趣。

诗的上半部分写少妇抱怨喜鹊报喜无凭,怨恨之中将其捉来,锁入笼中。

自古道:“灵雀报喜”。

然而,此诗却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令人耳目一新。

下半部分以喜鹊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无辜,并表达出如若征夫能回,应将自己放出樊笼,腾身青云的愿望。

一怨一答,一诉一求,把本来无声的画面竟是描绘的如此生动,让人仿佛听到了妇人和鸟儿的对话,不禁拍手叫绝。

(五)真趣南朝梁江淹在《杂体诗·效殷仲文》里写道:“晨游任所萃,悠悠蕴真趣。

”宋朝苏舜钦里《吕公初示古诗一编因以短歌答之》提到:“上有致君却敌之良策,下有逍遥傲世之真趣。

”清代的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二中有:“霞村诗,意境幽恬,善发真趣。

”可见,“真趣”在诗人眼中的重要性。

“真趣”亦称“天趣”、“自然之趣”。

“真”即指天真自然,不加矫饰;“趣”具体到诗中则指诗能给人以美感的生活情趣。

且看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开头两句描写的是农村的自然景色:疏疏落落的篱笆,悠长蜿蜒的小路,暮春时节,花落尽而叶初长。

竟是一副静谧优美的田园画作。

诗的后两句则是描写儿童们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嬉戏的情景。

他们奔跑着、追逐着、打闹着。

在一静一动之间竟把儿童们活泼可爱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古代诗学之文化根源综上可见,中国古代诗学中对于“趣”的讲究。

然而“趣”这一范畴的形成,也有它所赖以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

概括起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尤其重要,它们影响了“趣”的基本内涵和风貌的形成。

(一)儒家游艺尚文的人生风范与“趣”。

林语堂曾说:“世界上有些伟大师表人物,他们影响之大,多半由于其人品可爱。

”⑦他认为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孔子的智慧》一书里他所描写的就是一个近人情、有趣味的孔子。

“事实上,在孔子的所言所行上有好多趣事呢。

孔子过的日子里那充实的欢乐,完全是合乎人性,合乎人情,完全充满艺术的高雅。

因为孔子具有深厚的感情,锐敏的感性,高度的优雅。

”⑧林语堂使用崇尚人的个性的“五四”精神来理解孔子,是从文艺与人性及人的趣味方面来理解孔子。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体现了孔子在艺术和各种艺术性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和享受人生的趣味和精神的自由,所以他能够获得和享受人生的趣味。

(二)道家逍遥出尘的人格精神与“趣”如果说儒家在艺文和人的雅化形式中培育了中国的风雅之趣,那么道家则在自然和人的自由天性中发展了中国的高情远趣。

庄子高张“逍遥游”,即一种“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尚“真”,称赞“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认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者也”。

“真”与“自然”也就是“朴素”,是“不刻意而高”,是“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是吹万不同“天籁”自鸣。

同时,老庄又通过“婴儿”、“童子”等肯定一种天真、清静幽雅的精神。

所有这些,直接影响了“天趣”、“稚趣”、“拙趣”、“远趣”、“逸趣”、甚至“奇趣”等一类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趣。

(三)文人有所痴迷的性情和清玩的习性与“趣”道家庄学,通过竹林名士和魏晋玄风,把对高远清逸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在现实中优游适意、自足怀抱的享受人生结合起来。

从这里开始,产生出种种痴迷的兴趣,如读书、谈玄、服散、饮酒、好色、琴操,以及诗书棋画、登山临水等。

(四)古代及民间艺术的稚拙真率的魅力与“趣”古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从另一个方面对于中国美学趣味发生重要的影响,这就是:简练的手法、天真的稚趣、浑朴的气象和活跃的生命。

如在彩陶纹饰和其他装饰性造型符号上,“熟练地运用三角形、圆形去吸收、规范自然原型”。

⑨如在许多岩画上,以极简练的抽象表现人、物和场景。

广西花山岩画就主要以“屈臂上举、屈蹲双腿、扭动腰肢等”来表现人物,“笔墨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但又不失人物的基本形”。

⑩民间文艺也以拙朴真率的盎然生趣给中国美学艺术带来滋养。

《红楼梦》二十七回写探春等对那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民间工艺品,如柳枝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枢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等,“喜欢的什么似的”,当做宝贝。

在文学上,民歌也常以其真率朴拙的情趣为诗坛增辉。

民歌的简洁天真、大胆及其活跃的生命,既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审美情趣的表现,同时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趣味形成巨大的影响。

以上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趣”做了一个粗浅的论述,具体到诗而言,“趣”使诗有了灵性,让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了共鸣。

就生活而言,“趣”则使我们波澜不惊、单调重复的日子有了生气,有了情趣。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参考文献[1] 李旭.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 严羽,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注解①《中国古代诗歌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735页。

②《叙陈正甫会心集》,《袁中郎全集》卷一。

③《历代怨诗趣怪诗鉴赏辞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21页。

④崔伦强,《中国古代论文中的“趣”》,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5卷第1期。

⑤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7页。

⑥同上,第213页。

⑦《中国哲人的智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⑧同上,第19页。

⑨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页。

⑩李福顺,《花山岩画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见《中国艺术》第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