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秦统一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修建 万里长城(400) 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 年秦王朝灭亡。
3、汉
西汉: (前202年至25年) 楚汉战争(前206年至前202年)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 西汉,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西汉) 汉武帝统治时期: 思想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 文学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军事家:卫青、霍去病 理财家:桑弘羊 音乐家:李延年 政治活动家:张骞
4、科学著作
[战国]甘德、石申《甘石星经》: 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元]郭守敬《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 作,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地理学价值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家,始称“皇帝”。
此后,“皇帝”的称谓被我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所沿 用,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有名称。
2、皇族、皇戚称谓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皇后:皇帝的正妻。
嫔妃:皇帝诸妻的通称。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
“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称长公 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清代除皇帝之女外, 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 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
商在公元前1600年 灭夏 出现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
青铜器的冶炼和 铸造技术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共近八百 年的历史,以平王东迁为界分为西周和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中国古文化常识

中国古文化常识
中国古文化常识是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国古文化常识的一些方面:
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历经了夏、商、周、秦、汉等朝代。
其中,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周朝,秦朝实行过统一封建制度,汉朝是世袭制度的代表。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封建制和世袭制,统治者通过封爵和官职控制地方。
3. 中国古代哲学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多个学派。
其中,儒家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4. 中国古代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
古代文学以诗歌、词、赋等诗体为主,代表作品包括诗经、论语、庄子、红楼梦等。
古代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著名画家有吴道子、李白、顾恺之等。
5.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 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相当高,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7. 中国古代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主要有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道教注重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佛教强调修福修行和解脱。
8. 中国古代的服饰、礼仪、饮食等方面也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古代的服饰以长袍为主,礼仪讲究礼节和仪式,饮食以米、面、酒、肉等为主要食材。
以上是中国古文化常识的一些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ppt课件

(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7
完整版ppt课件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君主 专制统治,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并设立特务机构 东厂、西厂,推行八股取士。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 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11
完整版ppt课件
2.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
嫔妃:皇帝诸妻的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 妤、贵妃、贵嫔等称号。
3.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隋代在官吏选拔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废除九品中正制,创 立了科举制度。
16
完整版ppt课件
此后,科举制度经过唐代的发展,日趋完善,到明清 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基本的官吏选拔 制度。
二、科举制度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一)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 考试,通过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两科,考试的种类有常举、制举两种。
1.常举
常举是每年都进行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进士及第仅仅是取得
完整版ppt课件
一种做官的身份,经吏部考核合格或先做地方官的幕僚, 经举荐后才能正式授官。
17
2.制举
4.公主、驸马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点归纳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涵盖了众多的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和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追溯至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代表性古文化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文化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包括精湛的陶瓷制作、农业生产技术和祭祀信仰等。
二、中国古代朝代和帝王中国古代历史包括了众多的朝代,其中最重要的有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每个朝代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而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即帝王,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采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其中有些朝代实行封建制度,例如周朝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汉朝建立的制度体系,如郡县制和科举制,对于后来的王朝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仁爱、孝悌、礼仪等道德观念,并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推崇礼教、道德和教育,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公元1世纪进入中国后逐渐流传开来。
佛教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修行方法和道德规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最为繁盛的时期,而且中国佛教的艺术和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六、科技与发明中国古代以其众多的科技发明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七、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了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和建筑等多个领域。
其中绘画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中国历史知识常识

中国历史知识常识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拥有丰富而庞大的历史知识。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历史的常识,帮助您了解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和清等时期。
其中,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而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这些朝代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历史时期中,不同的朝代倡导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等。
而中国的历史还涵盖了许多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丝绸之路、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宋朝的科技进步等等。
这些事件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轨迹,也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1.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六艺”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
他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标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
他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现代化。
这些著名人物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他们的贡献使得中国历史更加丰富多样。
三、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诗歌、绘画、音乐、戏曲、书法、建筑、服饰等众多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中国古代的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的传统、中国画的独特风格、京剧的艺术形式等等。
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国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并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部编版重点历史常识文化常识

部编版重点历史常识文化常识一、重点历史常识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常识。
以下是一些重点历史常识:1.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2.西汉爆发纳西宫火灾:西汉刘家被称为“纳西宫”,公元前206年,因家族内斗而发生大火,引起了大规模的政治变动,使得西汉王朝逐渐衰弱。
3.东汉篡位:公元23年,汉平帝去世后,汉成帝继任,但没有执政能力,权力被王莽掌控,这是东汉王朝开始衰落的起点。
4.三国时期:公元184年,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形成了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
5.隋朝开国: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灭了陈朝,建立了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
6.唐朝开启盛世: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史称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7.宋朝移都:公元1127年,金朝攻破了原来的宋朝首都汴京,导致宋朝求和,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
8.元朝统一: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
9.明朝迁都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至北京,建立了明朝。
10.清朝建立:公元1644年,满洲人入侵明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后清朝的满清入主中国,建立了清朝。
以上是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文化常识。
1.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东方的绘画艺术,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书法风格。
3.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包括茶道、煮茶艺术等,茶在中国的地位十分重要。
4.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誉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和习俗。
5.中国民间艺术:刺绣、剪纸、泥塑、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在中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从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那个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陶器、织物、古代文字等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二、古代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古代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时期: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古代文化的基础也开始形成,包括礼仪、考古遗址、古代文献等。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但也孕育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科技发明,如《诗经》、《汉乐府》、造纸术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活跃,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佳品,如《世说新语》、《洛神赋》等。
三、古代文化的特点古代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1. 长期而稳定古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长期而稳定的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化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乡试
时间:每三年一次 地点:秋季在省城举行,又称
“秋闱” 考生:生元(俗称“秀才”) 考取者:称“举人” 第一名:解元
3.会试
时间: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 行,故又称“春闱”
地点:在京师的贡院举行 考生:参试者为各省举人 考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会元(会魁)
汉武帝--刘彻 昭烈帝--刘备
贬义的有
同情的有
炀、厉、灵、幽 哀、怀、愍、悼
隋炀帝--杨广
6.谥号
官谥——朝廷重臣的谥号,一般为一两个字。
诸葛亮--谥“忠武” 萧统--溢“昭明” 欧阳修--谥“文忠” 岳飞--谥“武穆”
【历年真题】
以下帝王谥号中表示褒扬的有(
A.怀 表同情 B.文
C.昭
D.武
E.灵 表贬义
)2018
7.庙号
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 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为庙号。
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做“祖”如“太 祖”“世祖”“高祖”。 唐高祖李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
璋。 其后的嗣君为“宗”,如“太宗”“高宗” 等。 唐太宗李世民。
【历年真题】 1.下列称谓中使用“庙号”的是 ( )。2016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东汉时以政府命令的 形式在全国通行。
黄巾起义的口号“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明当 时民间已普遍流行这种纪年方式。
近代史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也是用干支纪年
来表示的。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殿试
地点:紫禁城的保和殿 考官:由皇帝主试的考试 考生:贡士 考中者:称“进士”
殿试按成绩分三甲 -----一甲:三名,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状 元(殿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连中三元: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4.字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
古代男子20举行成人礼时,女子15岁举 行及笄jī礼时取字。 屈平,字原 孔丘,字仲尼 字前的“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5.号
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
尊称、美称
绰号、外号
号属于自取,字数较自由
陆游——号“放翁” 李白——号“青莲居士” 陶潜——号“五柳先生”
9.避讳
——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凡遇到和君主长辈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 缺笔的方法来回避。
国讳、公讳: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名是当朝的国讳。 刘秀,将“秀才”改“茂才”; 唐太宗李世民,将“观世音”改“观音”
家讳、私讳:长辈之名 始于周代、行于秦汉、盛于隋唐、
严于两宋、苛于清代,民国后废除。
2.氏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 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 用在于“明贵贱”。
1.姓
2.氏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和氏开 始合二为一。
到了汉代则全都叫作姓,并且自天子到 庶民人人都可以有姓。这种用法一直 延续到现在。
3.名
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5.号
号——亦称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
尊称、美称
绰号、外号
如梁山好汉
吴用——“智多星” 林冲——“豹子头” 孙二娘——“母夜叉” 大部分是对人物外貌、能力或品行的概括。
6.谥号
谥号——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 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后,给与 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 昭、英、成、康
六十甲子表
以十二地支配十二动物:
与干支纪年法相比,用生肖纪年既简便又 形象,所以在民间广泛流行。
古人还用十二地支纪辰,即把一天分为十 二个时辰,用地支表示。
一昼夜12时辰与24小时对应表
子 丑寅卯 辰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时 时时时 时时 时 时 时 时 时 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7-19 19-21 21-23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 它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
以选拔官吏。 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备
于明清,于20世纪初废除,在中国历时 1300多年,影响深远。
二、科举制度
1.童试 2.乡试 3.会试 4.殿试
1.童试
功名的起点 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 考生:“童生” 考取者:院试合格者称“秀才”
A.宋太祖 B.清高宗 C.唐太宗 D.隋炀帝 谥号:贬义 E.汉武帝 谥号:表扬
8.年号
——皇帝登基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建元”(公 元前140年)
改元:新君即位的次年改用新年号 早期皇帝年号更改频繁,遇重大事件往
往改年号。如武则天用17个年号。明清时 期多为一个。
第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四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一、姓氏称谓
1.姓 2.氏 3.名
9.避讳
7.庙号 8.年号
4.字 5.号 6.谥号
1.姓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
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 婚。
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 女性方面决定,目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 姜、赢、妊、姒、妫等均带有“女”字 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四、天干地支与纪年法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是我国传统的 记录时间顺序的符号,已有数千年历史。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
四、天干地支与纪年法
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共60种组合为 一周,称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周而 复始,用以纪年1.四时
春冬 夏秋
2. 二十四节气
三、四时、二十四节气
1.四时 2.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四时、二十四节气
1.四时 2.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独到之处,它表 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 的位置,刻画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