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简介
浣溪沙作者晏殊简介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晏殊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晏殊被罢相,范、韩、富等被贬,“庆历新政”遂宣告失败。任地方官时,他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
浣溪沙作者晏殊简介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晏殊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晏殊的生平简介ppt课件

《破阵子》: 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
去不停。 《踏莎行》: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 《渔家傲》: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清平乐》:
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
6
2、写离情相思,情景开阔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 涯地角有时穷,只有相思无尽处。
11
张舜民《画墁(màn)录》卷一: 柳三变既以词忤(wǔ)仁庙,吏部
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 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 “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 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yōng niān)伴伊坐’。”柳遂退。
12
追求整体词风的“闲雅”,就必须讲究 遣辞造句、谋篇布局时的精益求精。
晏殊曾嘲笑李庆孙《富贵曲》(轴 装曲谱金书字):
此乃乞儿相,未尝谙(ān)富贵者。故余
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 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 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 淡风’之类是也。”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
10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
7
《苕(sháo )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
晏叔原见蒲传正云:“先君平日小
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云: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
去。’岂非妇人语乎?”晏曰:“公
谓‘年少’为何语?”传正曰:“岂
不谓其所欢乎?”晏曰:“因公之言,
遂晓乐天诗两句云:‘欲留年少待富
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传正笑而悟。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
晏殊的生平简介

2、写离情相思,情景开阔 写离情相思,
《玉楼春》: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 涯地角有时穷,只有相思无尽处。 涯地角有时穷,只有相思无尽处。
《浣溪沙》: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 歌席莫辞频。 筵(yán )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 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采桑子》: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 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冯煦(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例言》 冯煦(xù )《宋六十一家词选 例言》: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 故左宫右徵( 和宛而明丽, 先。故左宫右徵(zhǐ ),和宛而明丽,为 北宋倚( 声家初祖。 北宋倚(yǐ)声家初祖。 声家初祖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 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 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匹。 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匹。 刘熙载《艺概》卷四: 刘熙载《艺概》卷四: 冯延巳( 晏同叔得其俊, 冯延巳(sì)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 永叔得其深。 永叔得其深。
3、雍(yōng)容富贵的气象 容富贵的气象
晏殊曾嘲笑李庆孙《富贵曲》 晏殊曾嘲笑李庆孙《富贵曲》(轴 装曲谱金书字): 装曲谱金书字):
晏殊的生平简介

晏殊的生平简介晏殊(1041年-1121年),字同叔,号临安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理论家。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其诗文作品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清丽鲜明,尤其以咏物诗和山水诗为代表,风行当时,至今功名卓著。
晏殊出生于清平军(今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官宦家庭,年幼时失去母亲,由外祖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聪颖,喜好文学,在家中就学《论语》、《史记》等典籍,并有绘画、音乐等文艺爱好。
因为家境殷实,他不必为生计而烦恼,可尽情追求兴趣爱好,充实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晏殊少时便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同时又深得其父、祖父等长辈的爱戴。
1085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崇文院校书郎,不久为翰林编修。
此后,他曾担任国史馆校书、吏部尚书、知德州(今山东淄博)等要职。
但在吏部尚书任上,由于他与宰相包拯的政见不和而被下诏罢免,并被贬到亳州(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偏远州县任职。
在亳州任职期间,他虽然干系颇大,却仍心系文学,孜孜不倦地培养自己的文学才华。
晏殊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其写作风格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咏物诗和山水诗最为出色,诗作轻巧明净,清丽鲜明,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后人中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代表作品有《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钗头凤·世情薄》、《采桑子·常恐秋节至》等。
晏殊对文学的理论研究也很有成就。
他以提倡文学创新为己任,提出了“以新意为主”、“别样格律诗”等重要文学理念,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继苏洵、苏轼之后,又一位北宋文学理论创始人。
晏殊不仅文学才华出众,同时还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他曾参与金国战争,为宋朝效力过,曾经投身军旅,与鬼谷子、董仲舒一齐掌管军事和促进和平。
在政治方面,晏殊力主反对封建贵族的腐败和专权,主张推进改革,减轻人民的负担,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人性化治理。
晏殊一生持崇高的道德风范,被后人尊为“子虚先生”,其对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
晏殊宋词精选

莫傍细条寻嫩藕。
怕绿刺、[上四下肙]衣伤手。
可惜许、月明风露好,恰在人归后。
殢人娇
二月春风,正是杨花满路。
那堪更、别离情绪。
罗巾掩泪,任粉痕沾污。
争奈向、千留万留不住。
玉酒频倾,宿眉愁聚。
空肠断、宝筝弦柱。
人间后会,又不知何处。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相思儿令
昨夜探春消息,湖上绿波平。
无奈绕堤芳草,还向旧痕生。
东风昨夜回梁苑。
日脚依稀添一线。
旋开杨柳绿娥眉,暗拆海棠红粉面。
无情一去云中雁。
有意归来梁上燕。
有情无意且休论,莫向酒杯容易散。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忆得去年今日,黄花已满东篱。
曾与玉人临小槛,共折香英泛酒卮。
长条插鬓垂。
人貌不应迁换,珍丛又睹芳菲。
重把一尊寻旧径,所惜光阴去似飞。
风飘露冷时。
踏莎行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
春光一去如流电。
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
秦筝宝柱频移雁。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晏殊生平简介

晏殊生平简介晏殊(991~1055),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同叔。
一、生平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
7岁能属文。
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攞秘书省正字。
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
天圣三年(1025),迁枢密副使。
出知宜州,改知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
明道元年(102),拜参知政事,加尚书左承。
庆历二年(1042),自知枢密院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
至和二年(1055)卒,谥元献。
晏殊知人好贤,喜奖拔后进。
知贡举,擢欧阳修为第一。
及为相,范仲淹、韩琦、富弼皆用为执政,均为一时名臣。
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宋史》本传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他推崇韩、柳之文,以为文章当“扶道垂教”“非独以属词比事为工”(《与富(弼)监承书》,《全宋文》卷三九八)。
他的诗文词虽也是继承晚唐五代传统,但其“赡丽”中有沉着的内容,并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
二、文学成就晏殊的文学成就以词最为突出,其词继承了花间词派温庭筠、韦庄的传统,又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在形式上,晏殊词无长调,多为小令,有少数中调。
他的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渲染落花无情、归燕有意的伤春之感,生发出对人生有限“无可奈何”的惆怅,历代词评家皆赞不绝口。
其他词作,如(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踏莎行)“小径红稀”中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也抒发“往事关心,人生如梦”的情感,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珍惜,又蕴含理致,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晏殊善于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其(破阵子)《春景》中的“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句,将乡村少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清许昂霄谓“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许昂霄《词综偶评》)。
北宋晏殊简介(2024年)

北宋晏殊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
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进贤)人。
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
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
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
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
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
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
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
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
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
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
晏殊不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晏殊不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摘要:一、晏殊简介二、不欺文言文原文三、不欺文言文翻译四、原文与翻译的对比分析五、总结正文:晏殊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晏殊的《不欺文言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着为人处事应当诚实守信。
【不欺文言文原文】晏子使于晋,至阿,单车欲返。
驺忌子问曰:“何为而来?”晏子曰:“齐国弊政,吾君不以为辱,而吾亦不以为荣。
吾以吾君之故,不远千里而来。
今吾闻晋君贤明,齐、晋敌国,吾君不以为辱,而吾亦不以为荣。
吾以吾君之故,不远千里而来。
今吾闻晋君贤明,齐、晋敌国,吾君不以为辱,而吾亦不以为荣。
吾以吾君之故,不远千里而来。
”忌子对曰:“子之来也,将有望于晋国乎?”晏子曰:“何望?”曰:“晋国将有大变,子将得志焉。
”晏子曰:“得志者,非吾所敢望也。
吾但求吾君之无辱,吾国之无患者耳。
”忌子曰:“晋国若侵齐,虽欲辞,得乎?”晏子曰:“侵齐者,非晋国也,吾君也。
吾君不以其道,而使吾为不义,吾将辞。
”忌子曰:“辞之,必得志。
”【不欺文言文翻译】晏子出使到晋国,到了阿地,打算独自骑马返回齐国。
驺忌子问他说:“你为什么而来?”晏子说:“齐国的政治混乱,我的国君不认为这是耻辱,我也不认为这是荣耀。
我因为我的国君的缘故,不远千里而来。
如今我听说晋国的国君贤明,齐国和晋国是敌对国家,我的国君不认为这是耻辱,我也不认为这是荣耀。
我因为我的国君的缘故,不远千里而来。
如今我听说晋国的国君贤明,齐国和晋国是敌对国家,我的国君不认为这是耻辱,我也不认为这是荣耀。
我因为我的国君的缘故,不远千里而来。
”忌子对他说:“你来到这里,是想在晋国有所图谋吗?”晏子说:“图谋什么?”忌子说:“晋国将要发生大变动,你将有机会实现你的抱负。
”晏子说:“实现抱负,不是我敢期望的。
我只是希望我的国君不受辱,我国没有灾难而已。
”忌子说:“如果晋国侵犯齐国,你虽然想避免,办得到吗?”晏子说:“侵犯齐国的人,不是晋国,而是我的国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北宋临川人(今属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后人评价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
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
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
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
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
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
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
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
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
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
传者惟《珠玉词》3卷。
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
名篇鉴赏
浣溪沙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简析】
听一曲新歌,饮一杯醇酒,真是安闲满足、如坐春风。
可是,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枨触!夕阳西下,一去不返,向进曾见夕阳西回?这明白如许的吟咏,道出对宇宙人生多少事物的体认。
眼前花落委地,令人无可奈何。
忽见燕子翩飞,似曾相识,原是去年旧燕,今又归来。
在此一念之间,便觉花落复有花开,春去复有春归,日落复有日出。
原来,宇宙人生多少事物,有一次性的一面,亦有重复性的一面。
有一去不返的一面,亦有永恒的回归一直。
然这回归重复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重现中有渐变,只是"似曾相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