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然 ,这也与黛 玉最后才 收到花有 关 。黛玉身世 可怜 。 寄人篱下 , 平 时 处 事 小 心翼 翼 ,却 有 着 孤 高 自
二. 对 物 质 世 界 的 顺 应 物 质 世界 是 客观 存在 的 , 包 括 客观 的主体 ( 如时间、 地点 、 人 物 、 话题 等 因素 ) , 且 这 些 因 素 是 不 断改 变 的 , 因此 , 交 际 双 方 也 会 随 着 物 质 世 界 的 变 化 而 发 生 变
学 教 育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回 张 守鑫
内容 摘 要 : 根 据 比 利 时语 用 学家 维 索 尔伦 的语 言 顺 应论 , 语 言 的使 用 要 从 语 言 的语 境 、 结构等方面, 动态 的 根 据 不 同的 心 理 意 识作 出顺 应 , 使 用 语 言 的过 程 也 就是 选 择 语 言 策 略 与 语 言 结构 的过 程 。文 学 作 品 是 高度 升华 后 的语 言 , 一部 成 功 的文 学 作 品 , 其 中角 色 的语 言也 必 然 是 高度 凝 练 的。本 文从 物 质 世 界 的影 响 、 社会 文化 世 界
的影响 与心理世界 的影响三个角度分析了文学作 品中人物语言 的准确选择 , 希望能抛砖引玉 , 并给广 大同行提 供一些参考。 关键 词 : 语 言 顺 应论 文 学作 品 语 言选 择
语 言 顺 应 论 是 比利 时 语 用 学
又 可 分 为语 言 语 境 与 交 际 语 境 两 方 面 :语 言 语 境 是 指 上 下 文 的 关 系, 如语 言的 连贯 、 语言 顺序 、 语
不给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家维 索 尔 伦 于 1 9 9 9 年 在 其 著 作 《 语言 学新 解》 中提 出的 , 该 理论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语言环境和语言行为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素。
在语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语言行为,即使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行为。
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言外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三种类型,其中言语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通过语言传达信息、表达意图和达成目的的行为。
言语行为可以直接表达言外意图,也可以通过语言环境和说话者的应用背景来推断出来。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运用1.描写人物性格《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语言行为也各不相同,通过这些语言行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达西先生的语言行为显现出他的傲慢和高傲,他在面对伊丽莎白时,总是用不屑的口吻发表自己的看法。
达西先生在对伊丽莎白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她不太漂亮,也没有高雅的修养”,然而,他并不害羞地展示了他的看法:“她比其他人还要缺乏谨慎、通情达理和敏感”。
与此相反,在伊丽莎白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语言行为有着自信、幽默和智慧。
例如,在达西先生作出贬低她的评价时,她并不介意,反而用幽默来动气氛:“这个男人的嘴巴太坏了!真是个无情的家伙,太“美”了!”2.刻画情感在《傲慢与偏见》中,语言成了人物展现情感的载体,人物用语言表达爱情、愤怒、悲伤等情感变化,也透露出情感背后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范·德·伯格夫人的言语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对女儿们婚配的热忱,但这种热忱常常带有无可奈何和焦虑的情感。
当她向柯林斯先生介绍伊嘉莲时,她非常兴奋,但又充满了不安:“嘉莲有所有的美德和优点,但需要一位合适的绅士,我们特别欢迎您发掘她的价值的。
”另一个例子是,达西先生一开始对伊丽莎白有偏见,认为她没有教养,与他贵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距,在对话中不时显露出明显的傲慢和无人性格。
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和爱情的发展,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逐渐增加,他的语言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亲切、温暖,充满了对伊丽莎白的深情厚爱。
红楼梦中的语用学

红楼梦中的语用学
1. 称呼的使用: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称呼非常讲究,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
例如,贾母被称为“老太太”、“老祖宗”,而贾宝玉被称为“宝二爷”、“宝玉”等。
2. 礼貌用语的使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对不起”等。
这些礼貌用语的使用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3. 隐喻和象征:《红楼梦》中经常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梦”在小说中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虚幻和不真实。
4. 言外之意:《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交流经常包含言外之意,需要读者通过语境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如,林黛玉对贾宝玉说的“你又来做什么”实际上是在表达她对贾宝玉的不满和失望。
总之,《红楼梦》中包含了丰富的语用学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窗口。
语用学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

语用学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作者:吴丹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语用学是对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实际运用的研究,其中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
《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场面的描述和故事情节的构思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在语用学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选取《傲慢与偏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分析,从而对语言的语用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用学《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现象,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们都会接触,从而产生交际。
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通过言语的形式进行行动意图的表达,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有效地沟通。
言语交际的双方,说话的内容必须和整个交际的话题相关,人们也正是根据话语的前后联系推测其中的真实含义,从而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不同背景的人言语有着不同的语境,这也会对人们的言语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成功地进行语言沟通,就需要有效进行交际。
伴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语言交际这一行为之中,更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理论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
《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作者简·奥斯汀运用褒贬不一的语言进行了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展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也让《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为她赢得至高荣誉。
本文将在语用学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从而对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度的解读,了解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和话语意图,鉴于本文篇幅有限,本文只选取小说中的典型性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对作者奥斯汀作品的语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这部小说主人公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有关语用学关联理论的概述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从认知科学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交际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和交际学等多学科出发对语言交际活动做的一种研究,将语言的交际和心理的认知结合起来,将语用学原先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对于话语的理解上,从而指出语言的交际就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对于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一种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被誉为英国文学经典的小说。
该小说以19世纪英国乡村庄园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地位和婚姻观念等问题。
在语用学的角度下,《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时代特征,也凸显了人物性格、社会观念和情感纠葛,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是一部很好的语言赏析研究材料。
一、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语言体现在《傲慢与偏见》中,社会阶级和地位是一条贯穿全文的主题,体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中。
作为19世纪的英国乡村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多是贵族或富裕家庭的成员,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对社会阶级和地位的重视。
小说中的人物用语言方式和措辞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达西先生和班内特家的选族成员在言谈中总是使用优雅、高贵的措辞,展现了他们的上流社会地位。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利兹等中下阶层的人物,在言谈中则更多地表现出直接、朴实的语言特征。
这样的语言差异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地位的不同,也使得人物形象得以更加鲜明地贴合其社会地位。
在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中,也经常体现出社会地位的不同对话语方式的影响。
在达西先生与班内特家人的对话中,不同地位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带有一种上下级关系的语境。
在这种语境下,上层社会成员的言辞更加严谨礼貌,而下层成员则更加恭敬有礼。
这种语言交流的方式不仅展现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仪态和礼节,也表现出社会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
以上所述,社会阶级与地位在《傲慢与偏见》中得以通过语言行为得到了体现。
人物的语言方式、措辞和对话交流中的互动,不仅贴合了当时社会地位的特征,也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达了社会地位对人物行为的影响。
二、人物性格与情感纠葛的语言表达除了社会阶级和地位的体现,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纠葛也通过语言方式得以充分展现。
主要包括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研究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研究《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嘲讽社会的态度和提倡婚姻的问题而著名。
在这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展示他们性格特点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式,对话的语用学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首先,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展示。
通过人物的言语表达,读者可以了解其性格特点。
例如,小说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以她的机智和聪明而著名。
在她与达西先生的对话中,她鼓励自己说:“我要把他所有倨傲的话都咬回去!即便自己遭受委屈,也要为姐姐报仇。
”这段对话展示了伊丽莎白的果断和坚定的性格特点。
其次,对话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促使事件的发展,推动故事的情节向前演进。
例如,在本书的开篇,班纳特家的女儿们参加一场舞会。
在舞会上,班纳特小姐对达西先生评头论足,引起了达西先生的不满。
他随后对班纳特小姐发表了一番尖锐的评论,引起班纳特小姐的愤怒和伊丽莎白的好奇。
这段对话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三,对话是社交场合的象征。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在社交场合中发生,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性别和地位等差异。
例如,在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之间的对话中,达西先生展现了他的阶级优越感和傲慢的态度。
这种对话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阶级差异和爱尔兰问题等社会背景。
最后,对话是暗示心理活动的工具。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推测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真实感受。
例如,在小说的结尾,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表达了他对她的爱意。
尽管形容简单明了,但达西先生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他的对话中推测出来。
他说:“你休息一下,我要听听你的声音,看看你的笑。
”这段对话暗示了达西先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并揭示了他的真实意图。
总而言之,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是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体现社交场合差异和暗示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对话的语用学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一、人物语言行为的塑造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是展示其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重要途径。
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一个聪明、机智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她的语言表现也是如此。
在与达西先生的对话中,她的语言直接、幽默、甚至是挑衅,这一方面展示了她的独立自主和勇气,对社会等级的约束和压制不予理会,同时也表现了她的非凡口才和冷静理智的头脑。
例如,在第三十四章中,达西先生问她怎么评价他的品行,她回答道:“我没有心情做评价,因为我很清楚,一旦我开始,就没有枪炮可以阻止我的舌头。
”这一句话讽刺了达西先生的行为,也展现了她的气魄和自信,塑造了一个强悍且不畏强权的形象。
与此相比,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班纳特则是一个温柔、善良且稳重的女性,其语言表现也是如此。
在与彬格莱先生的对话中,她的语言温和、谦虚,毫不炫耀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展示了她的谦逊和内敛。
例如,在第十七章中,彬格莱先生问她是否知道绮莉的诗,她回答道:“不,我不记得看过。
”这一简单的回答,凸显了她的知识水平,但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谦虚和不张扬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温柔体贴、内外兼修的女性形象。
二、语言交际策略的运用除了语言行为的塑造,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交际策略也是值得研究的。
语言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时所采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语言的选择、语调的抑扬和情感的表达,传递出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交际所采用的策略不仅仅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更展示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影响。
达西先生是一个富有、高贵且自信的绅士,他的语言交际策略也是如此。
在与班纳特家姐妹的对话中,他的语言高傲、自负,甚至有一些傲慢和轻蔑。
例如,在第八章中,他在班纳特家的舞会上与伊丽莎白交谈,用一些不屑的语气来表达对舞会的看法:“我对你们的舞会并不感到好奇;我已经见过了这么多的舞会了,很难想象在这一方面还能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他的这种语言策略,不仅反映了他的自负和傲慢,更体现了他贵族身份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语用学视角下的《倾城之恋》

语用学视角下的《倾城之恋》语用学视角下的《倾城之恋》摘要:《倾城之恋》之所以成为广为传颂的文学作品,大抵是因为其中不落俗套的爱情故事,但除了故事情节吸引人之外,《倾城之恋》中的人物对话可谓妙语连珠。
现当代以来,针对张爱玲作品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如火如荼,因而对《倾城之恋》的文学评论也不少,然而,很少有人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倾城之恋》。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会话含意,从而解读出高于作品本身内容的涵义。
关键词:语用学语境指示现象模糊限制会话含意尽管现在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还未形成十分统一的认识,但是,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语用学最基本的界定。
简而言之,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
[1]而语言研究,必然离不开语境。
如果说语用学是研究语境中的意义的话,那么语境的功能就在于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
语境并不是独立地发挥功能,而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过程。
就话语表达而言,语境影响说话人在说话内容、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就话语理解而言,语境有助于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含糊、充实语义等。
[2]对语用学的定义、语境功能和语用意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正确地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用现象。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万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语用现象,包括指示现象、模糊限制语和会话含意等,具有较高的语用研究价值。
一、指示现象语用学中的指示现象常包括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话语指示语、社交指示语和数字指示语等。
虽然这六种指示语都属于指示现象,具有共同的语境依赖性,但是它们的具体话语功能又有所差别。
《倾城之恋》中出现的指示现象主要是人称指示语,如流苏的前夫去世后,流苏和三爷因是否回去吊丧的问题发生争执:流苏站起身来道:“你这话,七八年前为什么不说?”三爷道:“我只怕你多了心,只当我们不肯收容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摘要: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会话的参与双方要遵循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会话得以顺利进行。
常与会话原则共同出现的还有礼貌原则,它更细致地解释了人们在对话中所要遵循的准则。
但是小说中的对话并不完全遵循这两种原则,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尝试从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之间态度和看法的转变,讨论小说人物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展现他们关系的变化,推进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傲慢与偏见》人物态度
1 简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967年,格莱斯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简称CP。
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
他将这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归纳为几种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在现实会话中,参与者常因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
说话人以违反这些准则为代价,表达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双方配合的态度视为在
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
在格莱斯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
他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
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人物态度的转变
小说中的会话含义,常常与字面意义不同,这为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安排了大量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这些会话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整部小说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和看法为主线,经历了初步印象的形成,误会加深,偏见形成和偏见消除几个阶段。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的转变在二人的对话中也都有迹可循。
在开篇的舞会上,宾利极力请达西,但达西用“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他,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生硬直接的态度。
宾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他做舞伴,达西明知宾利所指伊丽莎白,却反问到“你指的是哪一位?”,他这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
的质量准则。
在他眼中乡下女子粗鲁、没教养,他这样拒接展示了自己的高格调,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伊丽莎白的不屑。
坐在附近的伊丽莎白完全可以听到达西与宾利间的对话,达西的话直接威胁了伊丽莎白的面子,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
伊丽莎白充分感受到达西的傲慢无礼,她对达西的偏见在这场舞会中初步形成。
达西、宾利小姐、伊丽莎白三人共处一室,宾利小姐夸达西的字“如何好,如何整齐,信如何长,被夸的却完全不以为然,两人一热一冷,好不有趣”。
宾利小姐恭维达西所写的信,但达西多闭口不言,并没有提供进行对话所需要的信息。
后达西回应“你这话可说得不对,我写得相当慢”则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
在这个场景中,前者过分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后者多次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这样强烈的反差在伊丽莎白看来,充分肯定了她对达西的初步印象,即达西先生十分傲慢。
后来,伊丽莎白与费茨威廉聊天,费茨威廉说“请你记住,我并没有足够的理由猜想他所说的那个人就是宾利”,他提供的信息没有足够的证据,这违反了质量准则。
费茨威廉本意想用这番话证明达西很关心朋友,总是能给宾利出主意。
但是在伊丽莎白看来,达西并不了解姐姐的为人,仅凭主观臆断就认为她姐姐不适合宾利的做法是拆散她姐姐和宾利先生大好姻缘的罪魁祸首。
与费茨威廉的这次谈话加深
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但是所有的偏见和傲慢无礼的态度都随着一封信的到来化解了。
这是一封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信,在写信的前一天,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这使得达西反省了自己的行为,他希望可以通过信件的方式消除之前的误会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
在信中达西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了解释,“信写到此我不得不谈的这件事本来我巴不得忘记才好,如果不是出于迫不得已的情况……我有个妹妹,比我小十岁……在说出乔治亚娜的荒唐事,我也得告诉你,我知道这件事还是多亏了她自己……威克姆先生的目的无疑是要把我妹妹的财产弄到手,数目有三万磅之巨,但我也不能不猜想,另一个重要动机是报复我。
的确,他的报复得逞了……”字里行间都显示出达西说话态度和方式的转变,从语用学角度,他遵守了合作原则,并以损害自己的面子为代价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他的这段真挚的话语帮助他扭转了伊丽莎白对他的看法,成就了小说最后美好的结局。
3 结语
用语用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一直备受亲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温了一遍《傲慢与偏见》构思的巧妙之处。
读者能够感受到男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感变化,让读者在喜悦中体味爱情的美好,不得不感叹简?奥斯丁这位伟大
作家的语言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经浩译.傲慢与偏见[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2]董辉.从语用学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会话[J].语文建设,2013,6.
[3]陈玲.《傲慢与偏见》中偏见形成的语用学分析[J].海外英语,2012,6.
[4]徐晓莹.对《傲慢与偏见》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J].学术交流,2009,11.
作者简介:张迪(198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