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黛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
《红楼梦》宝黛爱情及其意义探究

《红楼梦》宝黛爱情及其意义探究摘要:每次读《红楼梦》都会被一种悲伤压抑的氛围所笼罩,也会心生怜惜:怜惜去世的黛玉,怜惜出家的宝玉,怜惜得到人却得不到心的宝钗。
也由此想到那些生于封建社会的人们,想到那些被封建社会所摧残的爱情。
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可怕以及等級制度的罪恶之极,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意义一、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林黛玉经历了父母双亡的苦痛,遭受着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的孤独,在最艰难无助的时候选择了投靠她的外祖母——贾母。
自此以后,她饱受了寄人篱下的痛苦,尝尽了孤独、寂寞的滋味。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对她所处境遇的生动写照。
纵使内心遭受着巨大的折磨,黛玉依然时时刻刻维护着她的尊严,不愿委曲求全。
值得庆幸的是,在冷酷的贾府有这么一个人,他与林黛玉志趣相投,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向往。
黛玉所追求的是一种如诗如画般的生活。
她不求名不求利,在世俗中保留着自己的那份纯真与骄傲。
而贾宝玉不甚喜欢读书,更不愿遵循家长的安排走一条做官的道路。
恰好林黛玉能够尊重他的想法,合了他的心意。
他们爱情的产生与发展是真正的两颗心的碰撞和认同,他们能够懂得彼此的心意,在每天的相处中升华着他们的爱情。
那是一份至真至纯的爱情。
他们用心感受着那种诗情画意般的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幸福,而这却为他们爱情的继续发展留下了深深的隐患。
二、封建社会的门第和出身成为宝黛爱情的巨大阻力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贾府正是门户中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的标准自然是有根基家业的大家闺秀。
而林家既有丰厚的家底,又具备书香门第的特征。
但是,贾琏当年陪着幼小的林黛玉回江南,料理完黛玉父亲的后事,竟然没有给林黛玉留下任何财产。
这也为后来黛玉与宝玉的感情发展埋下了隐患,而黛玉窘迫的境遇也成为她和宝玉追求两个人幸福的绊脚石,成为宝黛爱情发展的巨大阻力。
宝黛爱情的理解

宝黛爱情的理解
宝黛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宝黛的爱情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宝黛的爱情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宝玉和林黛玉都是红楼梦中的理想人物,他们追求真挚、纯洁且完美的爱情。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份制约了他们的爱情。
宝玉身负家族的期望和责任,被迫与其他女性结婚;而林黛玉则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却因为出身低微而无法与宝玉成婚。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社会和命运的限制,因此注定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
其次,宝黛的爱情也呈现了情感的复杂和多变。
从一开始,宝玉和黛玉之间就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他们彼此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吸引力。
他们共同分享了喜怒哀乐,互相扶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宝玉被其他女性所吸引,而黛玉也因为宝玉对其他女性的关注而感到嫉妒和失望。
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欢笑、争执、分离和痛苦,最终以悲剧收场。
最后,宝黛的爱情还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红尘世界的
思考。
《红楼梦》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他们的爱情被社会规范所束缚,最终无法得到完美的实现。
这种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怀疑。
总体而言,宝黛的爱情是《红楼梦》中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情感的复杂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爱情故事,作者让读者思考爱情和人生的真实本质。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与现实的碰撞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与现实的碰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封建家族。
在这部巨著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之一,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封建社会背景下个性与制度碰撞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宝黛爱情的表现、封建礼教的压制、家庭关系的影响以及爱情悲剧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宝黛爱情的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自黛玉初入贾府便开始萌芽。
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热烈,表现出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首先,宝黛爱情的纯真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物质或权力的羁绊。
他们的爱情是心灵的共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黛玉的诗才和宝玉的浪漫气质,使他们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契合。
例如,在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两人共读《西厢记》,彼此心有灵犀。
这种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利益,是纯洁而高尚的。
其次,宝黛爱情的热烈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彼此的感情非常执着,不愿意向任何外力妥协。
黛玉多次因宝玉与其他女子的交往而流泪伤心,宝玉也多次在黛玉面前表示他对她的真心。
例如,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宝玉为了黛玉的伤心而痛哭,这种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
二、封建礼教的压制尽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纯真而热烈,但他们的爱情却受到封建礼教的严厉压制。
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礼教规范和家族利益,这些都成为他们爱情的巨大障碍。
首先,封建婚姻制度的压制。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强调“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个人的爱情往往被忽视甚至牺牲。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更是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贾母和贾政等长辈在考虑宝玉的婚事时,更倾向于选择家世显赫的薛宝钗,而非体弱多病且无靠的林黛玉。
这种婚姻观念的影响,使得宝黛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阻力。
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描写的社会意义

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描写的社会意义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描写的社会意义“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谴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一曲《红楼梦引子》引出丁这旷世佳话《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人情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败过程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人情世态。
客观而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这部小说清楚地刻画了贵族世家“盛事”的外表,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做了全面有力的批判,曹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使曹雪芹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给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作者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宝、黛的纯真爱情,对他们的叛逆精神予以充分肯定,表现了作者新的带有有民主色彩的朦胧思想。
宝黛爱情描写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故事。
同前代的小说、戏曲,如《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描写相比,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具有值得重视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突破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具体细微地描写了宝黛爱情从萌生到毁灭的过程。
正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有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是空牢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在彼此长期了解、思想见解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真正的爱情的,共同的叛逆精神使他们相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种新的爱情婚姻观念。
1.使他们彼此视为知己,都轻视仕途经济,并对贵族家庭的种种黑暗和罪恶深感不满。
贾宝玉是封建社会末世贵族家庭中一个具有叛逆性格与初步民主思想的青年形象,在他的身上融入了曹雪芹本人的一些生活经历,寄托了他的理想与希望。
大观园是贾宝玉思想性格形成的基本环境,在这里,他的异端思想开始萌芽、发展。
红楼梦读后感探讨宝黛爱情的悲剧与反思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探讨宝黛爱情的悲剧与反思封建礼教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让人产生深思与长久回味的小说。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巧的结构魅力着读者们。
然而,本文着重探讨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思。
宝黛之间的爱情堪称红楼梦的一大亮点。
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苦命的恋人,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遭遇的种种阻碍与悲剧结局,无不扣人心弦。
首先,宝黛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封建社会,婚姻是利益的交换和社会地位的维护,而不是纯粹的感情选择。
宝玉出身高贵,是当朝贵族的后裔,黛玉则是平民出身,身世低微。
因此,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注定了命运的悲剧。
其次,宝黛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的干预。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众多女性的家族,贾母、贾母等众多人物纷纷介入宝黛的爱情中,使得他们无法自主选择。
封建家族的权威和规矩约束了两个年轻人的自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同时,红楼梦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通过宝黛的故事,作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自由和幸福的压制。
宝玉和黛玉是两个真挚的灵魂,他们对彼此的情感充满了敬意和真诚,然而却无法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实现他们的爱情。
这种不幸的结局不仅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警示。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传统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反思。
它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情感自由的压制,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在我个人的读后感中,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人们应该勇敢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受制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的束缚。
其次,我们应该反思并批判那些过时的封建礼教观念,坚持追求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与幸福。
总之,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精湛的艺术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这部小说探讨了封建礼教对爱情自由的压制,警示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与批判。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人生哲思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人生哲思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吸引了众多读者。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爱堪称经典,不仅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哲学思考的思索。
宝黛之爱,是红楼梦中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宝玉作为贾府的男丁,聪明机智,他与黛玉形影不离,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和悲伤。
他们之间的爱情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姹紫嫣红,充满了美和诗意。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却被现实无情地打破。
贾宝玉的家族不同意他与黛玉的婚姻,反而安排了宝玉与别的女子结成了婚约。
黛玉深受伤害,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最终葬送了她的幸福。
宝黛之爱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宝黛之爱所展现的人生哲思,使得读者可以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
首先,宝黛之爱告诉我们,爱情并非平坦的道路。
爱情需要经历考验,需要忍耐和坚持。
正如宝黛两人,他们曾经相爱甚深,却最终无法在一起。
宝玉被逼婚,黛玉受尽屈辱,他们的爱情没有经受住命运的考验。
这启示我们,即使爱情再美好,也需要面对挫折和考验。
爱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更加坚固和真实。
其次,宝黛之爱还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多舛,生死离别屡见不鲜。
黛玉的死亡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生命的思考。
宝黛之爱的悲剧结局提醒着我们生命的不确定性和珍贵性。
人生如梦,亦如红楼的花朝月夕,转瞬即逝。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最后,宝黛之爱引发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人物追求着金钱、权力和荣华富贵,但这些都无法带给他们内心的真正满足感。
黛玉在世时深受宠爱,但她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
这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追求物质财富并非人生的意义所在。
我们不能被虚妄的名利浮华所迷惑,应该追求内心的真正需求,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就。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思维。
“宝黛”之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对人生的哲思

红楼梦宝黛之爱引发对人生的哲思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巨著之一,以其深情细腻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度思考而闻名于世。
其中,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让读者感慨万千。
宝玉和黛玉的相爱,既是一段美丽的爱情,又引发了对人生的哲思。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宝黛之爱的分析,探讨其所引发的对人生的哲思。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为动人的情感表达之一。
他们的初次相遇,宝玉被黛玉的才情与美貌深深打动,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中黛玉的命运多舛,最终病倒离世,而宝玉也因此感伤不已,甚至自责,这段爱情无疑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思考。
首先,宝黛之爱引发了对尘世之爱的反思。
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充满了浓郁的尘世气息,他们在激烈的情感交织中受到了世俗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限制。
黛玉一直以来执着于和宝玉的婚姻,却不得不为家族的利益而妥协。
而宝玉则在多重纠葛中始终无法与黛玉完全实现心灵的交流。
正是这种尘世的束缚,最终导致了黛玉的病死,宝玉的痛苦。
这种尘世的爱情,让人思考:人们是否应该在现实世界中尽情追逐他人的爱情,又是否应该在伦理和道德准则下的牵制中学会妥协。
这样的思考,不禁让人对尘世的爱情产生了诸多疑问。
其次,宝黛之爱引发了对人生的无常的反思。
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命运多舛,她们的病痛、死亡与喜悦、爱情交织在一起。
黛玉因为病倒而离世,无疑揭示出人生的脆弱及无常。
人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生命的无常,珍惜眼前的美好。
这种思考,让人想到了佛家的念无常、随缘安命的哲学思想。
最后,宝黛之爱引发了对命运与宿命的反思。
红楼梦中,宝黛注定了不能再一起生活的命运。
红楼梦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命运之网,它以细腻的文字串联起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人们的命运也在这庞大的网中交织着。
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安排得无可抗拒。
然而,在这个无法改变的命运之网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却显得如此唯美。
它让人们思考:命运是否真的无法改变,人们是否真的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1401210009 陈嫚丽汉语言文学(师范)专升本班摘要: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格,而宝黛爱情则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无一不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也与个人原因分不开,悲剧的意蕴与艺术感染力无一不渗透宝黛的爱情中。
因此本文就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
从而阐述其悲剧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及价值。
关键字:宝黛爱情、悲剧、性格、社会意义、美学一、宝黛爱情悲剧溯源1.宝黛爱情的性格悲剧1.1.孤傲敏感林黛玉黛玉孤傲多才,敏感聪慧,但她的敏感尖刻确不为时代和环境所容,与龌龊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有“咏絮才”,确唯有“玉带林中挂”。
黛玉母死寄居在贾府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面对府中众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见她是一个聪明善察的女子。
但生性孤傲,爱恨分明,使得她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
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
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周围人的言行总是分外的敏感,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留下“小性儿”的印象。
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这样的性格无疑会招致别人的侧目,使其显得更加的突兀,没有归属感,以致冷月葬花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的环境加之敏感的性格,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让正值青春年华的黛玉心里过早的产生了沉重的的悲苦意识和情结。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
黛玉这样的性情显然是与封建家长的择偶标准是不统一的,封建家族择偶看重的是性儿,像宝钗那样懂得圆滑处世,贤惠掌家的人而非她这样“绝尘埃,信天命,不由其他”的小性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里宝黛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
《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曹雪芹是从地主阶级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着眼,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关系的,他将这个爱情的发生、发展和悲剧结局,同这个贵族之家的衰败没落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前代所有描写爱情的小说戏曲所不及。
曹雪芹在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又在他们叛逆思想和爱情的发展中表现封建家族的衰亡,因此,叛逆思想、爱情、封建家族的衰亡,这三方面,便不可分割地有机地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
《红楼梦》的爱情描写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是封建末世一对地主阶级叛逆者的爱情,它在衰败没落的封建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中被毁灭,而它的毁灭又预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地主阶级虽然没落了,然而贾宝玉的对立面毕竟还是一个强大的势力。
这个孤独的反抗者,除了在那些被压迫的纯洁的女孩子身上得
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和精神寄托以外,还更需要同情与支持,需要一个与他有共同的思想、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的伴侣。
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
在那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国里,宝黛二人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互引为心心相印的知己。
林黛玉确实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
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
他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西厢记》和《牡丹亭》等统治者不许看的“邪书”,从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
她爱贾宝玉,期望着能跟他结合,但却从不劝他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
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
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的基础。
曹雪芹着意表现宝黛爱情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在艺术上是独具匠心的。
这种由思想上的息息相通而产生的爱情关系,在三十二回中有着极为出色的描写。
小说通过人物关系和对话,鲜明地揭示出,因为薛宝钗喜欢说“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宝玉才跟她“生分”;而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才深得宝玉的敬重。
之后,有一段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罕见的人物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林黛玉在证实了宝玉对她的爱情以后,那种“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接下去,便是二人直接的爱情的吐露。
当两颗心灵契合之时,二人都是怔征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万句言语吐不出半个字。
真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段描写之所以深刻动人,象当事者林黛玉所感受的那样“如轰雷掣电”、“铭心刻骨”,读后使人不能忘怀,就在于它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两个叛逆者的灵魂的共呜。
除了这种比较集中的描写以外,作者更多地是通过丰富而真实的细节描写来展示。
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要看薛宝钗左腕上笼着的一串红麝串子。
宝钗因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
宝玉在一旁看着那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它不仅真实地表现了贾宝玉在爱情生活中那种合乎贵族公子身分的心理和习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说明了贾宝玉爱林黛玉绝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和选择;而选择的标准也不再是郎才女貌,而是内在的精神和思想。
尽管薛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但是贾宝玉最终还是虽然不无惋惜却很坚决地舍弃了她,而选取了林黛玉那与他发生共鸣的风神灵窍。
这个表面上是那么平凡乃至近于琐碎的生活细韦,却是那样自然又那样真实地揭示了贾宝玉在选择爱情的过程中那种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心理活动。
它既表现了作家杰出的艺术才能,又表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这样的细节,是只有象曹雪芹这样的艺术巨匠才写得出的。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的爱情关系和他们的叛逆思想,就是这样水乳交溶般地不能分开;而叛逆思想,如前所述,是地主阶级衰亡没落的产物,是封建社会内部瓦解过程中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
我们肯定宝黛爱情,主要的就是肯定它所包含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
正是由
于这种与封建统治阶级对立的叛逆思想,使他们不能跟封建家长所安排的命运妥协。
他们身上那种贵族公子小姐的软弱性,曾使他们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期待着“父母之命”,但家长的选择是根本违背他们的思想和意趣的,他们也决不能从命。
《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他们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是那样的大胆,那样的无视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他们都最终以应举高中来换取美满的结局。
夫贵妻荣正是他们的生活理想,也是他们爱情追求的实际内容。
因此,从本质上看,他们的爱情不是背离而是适应了统治者的利益,因而最后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恰恰相反,宝黛爱情却是以反对应举高中、夫贵妻荣为前提,因此就具有了新的、更加深刻和进步的时代内容。
诚然,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宝黛爱情有着它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他们都是过着寄生生活、连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的贵族公子小姐,身上留着明显的地主阶级的印记。
他们反封建是不彻底的、软弱的。
他们不满、反抗,却又找不到出路,内心充满着痛苦,表现了种种消极的思想,爱情上蒙着一层感伤主义的阴影。
爱情在他们空虚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几乎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上的寄托。
表达爱情的方式是那样的别扭而不爽朗。
指出这些都是必要的。
但是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黑暗和恶浊的环境里,他们的爱情是崇高的,美的,因而是值得同情和歌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