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合集下载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及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当今人们爱情观、人生观都很有价值。

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一、宝黛爱情最终成为悲剧的原因所在第一:宝黛二人的性格特点注定二人间的爱情终究会成为悲剧。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

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

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

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宝玉是有真才华的,不管是在第17回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他所题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还是在第78回人“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他所做的那篇空灵飘逸的《芙蓉女儿诔》均展现出他不同于当时“须眉浊物”的满腹才华。

只是他的才华被人为地束缚了。

这也是他的苦恼,他的生活是富贵而且闲散的,但是他并不是以此而满足了的,在他内心深处是期盼着有一天能摆脱掉这些束缚,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一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这“将来”二字就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宝玉并非只知日日嬉戏,在他的心里却也是有着“将来有一天能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的。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1、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开篇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而她们所处的封社会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桎梏着人们的心灵。

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存在,而贾宝玉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无法与封建的社会制度相抗衡的。

2、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

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

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

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红楼梦服饰文化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

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

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这为文章中能细致谈论服饰的美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红楼梦》里作者很注重写人,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个性,不管是十二钗,就连一个小丫环和小斯也不雷同,而作者在对他们服饰描写上很着重,使读者从服饰看人,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了相对了解。

浅谈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论文

浅谈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论文

目录目录: (1)论文摘要: (2)关键词: (2)一、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3)二、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5)(一)、贾宝玉的性格 (5)(二)、林黛玉的性格 (6)(三)、薛宝钗的性格 (7)三、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8)(一)、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8)(二)、当时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9)参考文献: (12)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创作,为我国古代堪称第一的一部奇书,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其艺术造诣之精妙,犹如一座艺术宝库。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看法的现象,对宝、黛、钗三人爱情婚姻悲剧原因的争论,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

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

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和社会的客观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宝、黛、钗三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透过这一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不仅是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独特性必然性仕途经济社会根源试论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指导老师:作者:准考证号:《红楼梦》是曹雪芹用他丰富的生活经济、渊博的学识、辛勤的劳动,以及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天才所创造出来的一部集中的、完美的、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

他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因此《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名著。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同的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大家都认为宝、黛、钗三人的恋爱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

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婉唱。

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具有必然性的。

本文试图从社会、各自性格、家族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社会根源;性格;家族引言看《红楼梦》,当我们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吸引,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互为知音、互相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我们不得不为他们叹息。

宝黛爱情,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的悲剧?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原因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第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第三,家族的原因,林黛玉自身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

一、社会原因从社会来看,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

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一直倡导婚姻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青年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

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

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

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另外,宝玉和黛玉的日常生活交往也是与社会正统观念相抵触的。

如作品第十九回描写的宝黛午后谈笑嬉戏的场景,既表现了他们自由恋爱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等封建思想的反抗。

对于“金玉姻缘”“门当户对”等邪说怪论,他们更是极力反抗。

宝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对封建怪论的反抗:“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1401210009 陈嫚丽汉语言文学(师范)专升本班摘要: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格,而宝黛爱情则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无一不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也与个人原因分不开,悲剧的意蕴与艺术感染力无一不渗透宝黛的爱情中。

因此本文就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

从而阐述其悲剧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及价值。

关键字:宝黛爱情、悲剧、性格、社会意义、美学一、宝黛爱情悲剧溯源1.宝黛爱情的性格悲剧1.1.孤傲敏感林黛玉黛玉孤傲多才,敏感聪慧,但她的敏感尖刻确不为时代和环境所容,与龌龊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有“咏絮才”,确唯有“玉带林中挂”。

黛玉母死寄居在贾府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面对府中众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见她是一个聪明善察的女子。

但生性孤傲,爱恨分明,使得她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

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

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周围人的言行总是分外的敏感,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留下“小性儿”的印象。

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这样的性格无疑会招致别人的侧目,使其显得更加的突兀,没有归属感,以致冷月葬花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的环境加之敏感的性格,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让正值青春年华的黛玉心里过早的产生了沉重的的悲苦意识和情结。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

黛玉这样的性情显然是与封建家长的择偶标准是不统一的,封建家族择偶看重的是性儿,像宝钗那样懂得圆滑处世,贤惠掌家的人而非她这样“绝尘埃,信天命,不由其他”的小性子。

论宝黛的悲剧爱情

论宝黛的悲剧爱情
…… 凤 姐笑 道 :“ 你别 做 梦 , 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 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 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也配不 上?哪一点儿还玷污了谁呢?”
在这貌似诙谐取笑的揶揄口 气 里 , 人 们 不 也 可 以 听 出 这 位“ 刀 子嘴”二奶奶的字字刻薄、句句钻 心 。 门 第 、根 基 、家 私— ——黛 玉 样 样不行,这既是嘲笑,也是无情的 警告,这也正是贵族婚姻的“金 玉”标准:只有金才能配玉。黛玉 喜欢以“草木之 人”自诩,她的 内 心充满悲伤,抑郁。贵族的婚姻是 门当户对,即使是真情的木石联 盟也是分文不值。 即使薛家日 渐式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薛 家还是四大家族之一,远是林 黛玉不可企及的。老太君亲手培 植了宝黛的爱情,两人从小青梅 竹马,下人都断言:“将来准是林 姑娘定了的”;脂砚斋也曾说过: “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但这丝 毫不能撼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 等级观念,不然,红楼梦所痛斥的
界。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的爱
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思想一致 的基础上,红楼梦第一次明确提 出来的这个爱情原则直至今天仍 然是通用的,这也是它成为伟大 作品的原因之一。这种新潮的爱 情观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也属 于未来。
二.社会、命运悲剧 “在伟大的艺术家们的身上,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象是 结合在一起的。”曹雪芹也是如 此。《红楼梦》中处处折射着封建 社会现状,也不无大胆的想象色 彩:绛珠仙草林黛玉为报答神瑛 侍者贾宝玉的甘露之恩,遂与贾 宝玉一同下凡,而女娲补天所剩 玉石也成了贾宝玉出生时所含玉 石。
我们无法判断“金玉良姻”是 不是贾母的主意,也不能认为贾 母对黛玉的态度一成不变。当个 人的好恶与整个家族的利益发生 冲突时,个人利益必将退于幕后,、政治、文化无 一不有 ,正 因为 如此,宝黛的悲剧有着非同寻常 的研究价值。

我看〈红楼梦〉宝黛爱情的悲剧

我看〈红楼梦〉宝黛爱情的悲剧

目录一、两人的性格是悲剧的催化剂二、家庭背景是悲剧的演绎场三、社会环境是悲剧的大染缸论文摘要《红楼梦》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为中心线索,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有力地批判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表达了对广大青年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讴歌赞美了贵族叛逆者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的斗争精神。

宝黛爱情的结局之所以成为了悲剧,一方面是因为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与封建守旧思想太多违悖,另一方面,是社会家庭环境对新新人类的民主主义残忍的扼杀和摧毁。

我看《红楼梦》宝黛爱情的悲剧关键词《红楼梦》悲剧催化剂演绎场大染缸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是文章中最美最动人的一枝奇葩。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美、越深刻、越动人。

所以,宝黛爱情的悲剧是必然的,一、两人的性格是悲剧的催化剂贾宝玉是一个行为“偏僻而乖张”的人物,是完全不符合封建家庭要求的不肖子孙。

他讨厌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认为八股文是饵名钓禄的工具,他痛恨读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甚至是“国贼”、“禄蠹”,不屑与他们的无聊应酬。

他还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

他反对礼教纲常,否定封建社会最重视的等级名分、君臣之道以及“君子杀身以成仁”的封建道德,这充分说明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他的长相、性情到言行都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

而且贾宝玉自幼说话就令人感到“奇怪”,第二回里七八岁的孩子居然会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此类的“疯话”不少,以至世人皆知。

第三回里说宝玉从小“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

”无论上学还是完成父亲给自己留的作业,都是无心为之,凑合了事,对付过去。

试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试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试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宝黛爱情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条主线,她们的爱情是纯真的、至死不渝的,一直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形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许多,我读完《红楼梦》后认为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贾母对宝黛爱情的游移性(一)贾母对待宝黛爱情的默许贾母的态度是贾府上下的人都知道的,王熙凤是最爱揣摩贾母心思的人,她对黛玉的一次打趣,”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后来又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和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第二十五回),可以看作是对宝黛关系倾向的一种反应,也不能说没有贾母的影响。

王夫人、薛姨妈也是深知贾母的这种态度的,并且贾母还明确地暗示过不娶宝钗的态度。

(二)贾母对待宝黛爱情态度的犹豫不决到第二十二回,有了一点小情况。

贾母突然拿出二十两银子,要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

王熙凤也不免感到意外。

书中对此只交代一句:“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

”因此,过生日的理由不成问题。

问题是生日宴席和观戏的时候,“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结果,“贾母更加欢悦”。

贾母是太喜欢生得美貌的女孩子了。

她深知黛玉的出众美貌。

但古代优秀女子应该具备的“德、言、工、貌”的“四德”,前三“德”,黛玉明显弱于宝钗。

黛玉诚然也善于“言”,但她的“言”尖刻有余,温润不足。

不过截至第二十二回,贾母对黛钗的态度,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明显的选择性的倾向。

(三)贾母同意宝钗的婚姻宝玉挨打后之后,(第三十五回),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姨妈、薛宝钗等一大群人,都去看宝玉。

大家说了很多轻松的话,自然为的是让宝玉开心。

可是宝钗突然在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多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这样露骨的话当着贾母的面讲,如果我说多少有一点当面奉承讨好的意思,恐怕宝钗难以辞其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

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

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

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

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

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

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

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

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儿女婚姻幸福的是那个泯灭人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法,那才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家庭背景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就贾府上层人员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上层人员中,最顶层是贾母,其下是邢王两位夫人。

(一)贾母处于最顶层的贾母,她的意见是最重要的。

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是“多子多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丁是否兴旺。

黛玉如此衰弱且无可救治的病体,为避免贾宝玉婚姻的不幸,危及子孙的繁衍与健康,贾母断不会让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

而宝钗身体很好,又比黛玉更懂得怎样讨贾母的欢心,深得贾母喜爱。

由于要组建家庭,又是如此的大家族,尤其是老人家,求的是和美安定,儿孙绕膝,必然不希望每日吵闹。

另外,宝玉是衔玉而生,而宝钗又带金锁,金锁上的字仿佛又与玉上的字句成对,在贾母眼中自是天意。

所以,即使贾母极疼爱黛玉,但就孙子的婚事而言,也需思虑再三,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难舍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故在贾母心中,宝钗才是孙媳妇的最佳人选。

(二)二位夫人邢夫人一向不理会家事,只听着贾母的意思而已。

荣国府的一家之主其实是由二老爷贾政,尽管荣国府是由凤姐管家,但至少名誉上的主管是王夫人。

作为宝玉的母亲,当然要为自己的儿子慎重选择配偶了。

首先,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是近亲,而黛玉是贾政的外甥女,细算来与王夫人并无任何的直接亲缘关系,毫无疑问,王夫人自然愿意“自家人”嫁入荣国府,继续掌握荣国府的内政大权。

这一点,宝钗更有优势。

其次,王夫人的长子贾珠不幸早亡,王夫人便将希望都倾注在宝玉身上。

偏巧,宝玉自幼只好诗文,厌恶考取功名的事。

王夫人自不会像贾政一样打骂教训,只能劝导而已。

可黛玉又是个不支持宝玉去考取什么功名爵位的,对宝玉不仅不不加以劝导,反而令其放纵,而宝钗则不同,会时时在旁劝导宝玉应该努力读书,去考取功名,加官进爵,光耀门楣之类的话,虽然宝玉反感,但就王夫人而言,却十分动听,这样一个才貌双全又识大体的儿媳妇,王夫人自然乐意。

由此看来,贾母也好,王夫人也罢,无论是哪一个作主,在选“宝二奶奶”时,考虑得更多的是自身家族的切身利益,而不是考虑宝玉和谁相爱,所以黛玉都会被淘汰出局,不可能作为“宝二奶奶”而和宝二爷有情人终成眷属。

就算没有宝钗、没有“金玉良缘”之说,也还是会有别人取代宝钗作为宝二奶奶而存在,但这个人却不会是黛玉。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

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所以说,宝二奶奶的人选不是黛玉,这不是那个人决定的,而是他们所在的那个社会决定的——爱情根本不是作为婚配的条件才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黛玉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很关键的因素。

首先,黛玉敏感、多疑、善妒,语言尖刻,让她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一个大家族的管家婆、权威人物,宝二奶奶必须具有一种凝聚力、号召力,才能统管全家族成员。

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和自尊,黛玉常常表现得敏感和多疑,她不愿意圆滑世故的叛逆女子,她的机智和口才不逊于王熙凤,但王熙凤的口才赢得了贾母的赏识,而黛玉只得到宝玉的赞赏,对于其他听者,只有语言尖刻的印象,落得一个“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的名声。

这种评价对将来想要当宝二奶奶的黛玉的确不是好事,在这一点上,取得成功的薛宝钗就比她聪明多了,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赢得一个大好人的美名。

失去了这样的“群众”基础,黛钗较量的天平只能更加倾斜于宝钗。

其次,黛玉清高、孤僻、叛逆的性格未能获得王夫人的赏识,反而招致极大不满,在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王夫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宝玉的学业,希望他“改邪归正”,能够光宗耀祖,而黛玉对宝玉思想上的影响和支持则会使王夫人这一希望落空,所以,黛玉的表现极不符合王夫人的择媳标准。

而她的竞争对手薛宝钗就精明世故多了,她具备传统封建美德,更有可能把宝玉诱导感化到继承贾府先祖勋业的道路上去。

所以,王夫人当然喜欢和愿意宝钗做她的儿媳妇,不仅仅是因为宝钗可以增加她在贾家的实力,宝钗还有比黛玉更讨“婆婆”欢心的性格。

再次,黛玉孤高自许、小性儿的叛逆性格让贾府最高掌权者老祖宗也渐渐不悦。

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性格上的不足也逐渐显露,老祖宗对她的疼爱也淡的多了。

黛玉向来言语尖刻,敏感多疑,在老祖宗面前也少收敛,时常锋芒毕露,不懂为人处世的诀窍,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暴露在了众人面前,用封建家长传统的标尺衡量,黛玉的言行是太出格了。

对此,作为最高掌权者的老太太会自然不会选择黛玉。

在贾府失去赖以生存下去的唯一依靠,而宝黛的爱情也注定成为悲剧。

因此,黛玉的性格获得了宝玉的爱情也让她失去了宝玉,成为这场爱情悲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宝玉的性格也影响了这场悲剧。

宝玉自幼在“内帏斯混”,“顽劣异常,不喜读书”,且又较少地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从而使他的思想和性格得到自然的发展。

他痛恨世俗的罪恶,鄙弃贪婪和腐败,厌恶庸俗和淫糜。

和天真、自由、美丽、温柔的女儿国相比,他感到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外部世界只是一个凡夫俗子争取功名利禄、进行财货掠夺、寻求声色刺激的罪恶世界。

但是他新的反封建思想又模糊不清,这就使他失去了精神依据,再加上自身的妥协和软弱,最后只的接受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婚姻。

使他和黛玉纵使两情相悦却终是没有在一起,酿成了无比遗憾的爱情悲剧。

宝玉、黛玉的特殊思想性格,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赋予的。

他们各自特异的思想性格,既给他们带来了爱情,又给他们爱情的自由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

也就是说他们各自的特异性格中都具有两方面:一方面,他们都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的一面,正是这一共同的思想性格给他们的爱情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各不相同。

宝、黛二人,一个多情,一个多疑,这种性格无疑是他们各自的弱点。

他们能够看到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但却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既不能解决现实中和矛盾,那么就只有向内心世界去寻求开脱。

因此,当他们的爱情受到挫折时,黛玉由于禁受不住恶势力的冲击,只有带着自己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而含恨死去。

宝玉则怀着对现实厌弃的心理而遁入空门,到“空灵世界”追寻黛玉的“魂灵”去了。

由此不难看出,宝、黛各自的思想性格中都有其弱点。

这此弱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爱情的顺利发展,以致酿成悲剧。

因此,宝黛各自的特异性也不能不说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成因。

一段千古绝唱就这样以悲剧收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绝不是某种个别的、偶然的因素造成的。

他们的爱情之所以遭到毁灭,是因为封建的势力还很强大,而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恋爱方式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他们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具有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它不仅仅是宝、黛两个人悲剧,而是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个“宝、黛”的悲剧。

是千千万万个“宝、黛”爱情悲剧的集中反映。

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影响,对现实具有深远意义。

宝黛爱情虽然以悲剧结束了,但他们反封建的叛逆精神,却在激励着许许多多的青年起来进行反抗。

宝黛的爱情悲剧告诉人们:不仅要起来反抗,而且要积极地寻求办法,要摧毁封建礼教赖以生存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不断地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在这段缠绵美丽而又凄艳哀婉的人间绝唱过后,愿这样的爱情不再存在悲剧必然性,愿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