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爱情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及其意义解读

《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及其意义解读

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及其意义解读介绍《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世族大家庭贾府和宝玉、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富贵荣华背后的虚幻世界和充满情感纠葛的爱情故事。

1. 爱情描写1.1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宝黛之间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最重要也最动人心弦的爱情之一。

他们早年约定结为夫妻,但命运使他们多次错过和相遇。

小说中通过对宝黛之间种种花絮、俏皮话语以及内心独白等形式进行描写,展现了两个年轻人深深相爱却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忧伤。

他们承载着作者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爱情悲剧的思考与吐露。

1.2 宝玉与其他女子之间的爱情除了黛玉,宝玉与其他女子之间也有不同形式的爱情描写。

例如,他对柳湘莲、媚鸾等人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描写反映了宝玉对于美色的欣赏和追求,以及封建社会男女关系的种种复杂性。

1.3 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情《红楼梦》中还涵盖了许多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情描写,例如林黛玉与薛宝钗、贾探春与探春护花使者等。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展示了不同形态的爱情、婚姻制度下的权衡和无法逃避的命运捆绑。

2. 爱情描写意义解读2.1 爱情作为社会束缚在《红楼梦》中,爱情常常被现实缺乏正当途径和约束所束缚。

封建礼教对于婚姻自由、个体权利的限制使得许多角色难以追求自己真正喜欢或认可的对象。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的困境和个体在社会规范下的无奈。

2.2 爱情与人性纠葛爱情描写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心理。

角色们常常无法在爱情中做出明智选择,而是受到自己各种欲望、利益和责任的驱使。

这导致了许多错误决定,带来了悲剧和痛苦。

2.3 爱情与现实理想冲突小说中通过描绘宝黛等角色追求真爱却最终无果的故事,呼应了作者对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不公和虚伪世界的批判。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爱情描写唤醒读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并表达对美好生活、真挚感情的向往。

结论《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爱情描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封建礼教束缚下人们感情生活的困境和较量。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文800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作文800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曲子《枉凝眉》通过歌唱的方式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现的凄凉唯美。

宝黛爱情的前世情缘实源于那个凄婉动人的神话:“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警幻亦曾问道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就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修成了前世姻缘。

但是由于各种阻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个悲剧。

当我读完了《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依然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来,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一是与生俱来的。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运用判词、对联、诗歌来预言《红楼梦》中人物的走向以及决定性格特征。

并且曹雪芹又在书中增加了一些神仙级别的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如此,他们的命运趋势早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的多才多艺,窈窕淑女,然而“堪怜”一次写出了就算林黛玉又这些才华有什么用呢?像这样罕见的才女不还是“玉带林中挂”么?这也就是说明了林黛玉到最后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和贾宝玉在一起。

一个“挂”字用的特别恰到,这个字引起读者翩翩联想,并且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不仅仅是以死而终,是比死更加痛苦的结局,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比死来得更残忍——挂。

死不足惧,挂最悲哀。

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在一开始就被注定了,而这样类似的情况又令我想起了《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命运一样,都是在作品中一开始就是被预言好的,就算之后怎么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最初的预言。

红楼梦》宝黛爱情梳理

红楼梦》宝黛爱情梳理
• 这是黛玉第一次清楚明白地让宝玉知道她的爱情理想。
诉肺腑(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 “诉肺腑”的经过: 宝玉在湘云和袭人面前一片私心地赞扬黛玉,不想这些话被 正要进屋的林黛玉听见了,她又惊又喜,又悲又叹。喜于自 己眼力不错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于宝玉于众人面前一片私 心颂扬自己。但又悲叹既是知己了,为何又来个“金玉”之 说,且自己体弱多病恐不能久待……想着想着又伤心了,正 要转身,恰巧遇到宝玉出来看见,道:“怎么又哭了?”说 着就要替黛玉擦去眼泪,黛玉忙道:“你要死了,动手动脚 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也就顾不得死活了。”黛 玉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了什么‘金’什么麒麟 的,可怎么好?”宝玉急了,瞅了半天,才说出三个字: “你放心!”接着又解释:“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 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一听,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 的还恳切,竟有千言万语却也半个字也不能吐。两人怔了半 天,黛玉“咳”的一声,眼泪直流,转身便走。宝玉上前拉 住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 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到:“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都知 道了。”说完转身就走。宝玉呆立着,袭人来给他送扇子, 他也并未看出是谁,拉着袭人说:“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 病,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
《红楼梦》: 1、宝黛爱情初会)(3)
情窦初开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青梅竹马)(19)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共读西厢) (23)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葬花)(27)
热 恋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诉肺腑) (32)
{ 心心相印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赠帕)(34) 慧紫鹃情辞试宝玉(紫鹃试玉(57)
• “葬花吟”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一个代表 作,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红学家从这首诗中还能看出了宝黛爱情的 结局,甚至贾府最终的遭遇,我们今天不 做这样的解读,只解读他们的爱情。这首 诗中能看见他们的爱情吗?

关于宝黛爱情的句子131句

关于宝黛爱情的句子131句

关于宝黛爱情的句子131句1. 正册判词之元春2. 迎春被奶母欺负时,黛玉笑说:xxx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xxx她恨铁不成钢,对迎春的鸵鸟活法有些含蓄的无奈。

3. 而且,作为封建家族之子的宝玉,虽然离经叛道,不屑功名利禄,鄙视仕途,但他毕竟受到了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他惧怕父亲贾政,可见他仍忌惮封建家长的权威,这便使得他在由家长指定的婚姻上的软弱和缺乏反抗.4. 因此,综合黛玉的敏感多愁,兴酸刻薄,身体羸弱,家势败落,以及宝玉的软弱和缺乏抗争,便注定了他们二人的美好恋情将会步入绝境.5. 正册判词之妙玉6.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7. 尽管贾探春片面求利的改革指导思想受到了薛宝钗的批评,但她的直线式的思维模式却一时难以完全扭转。

例如,贾探春只看到承包的种种好处:“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8. 贾母:封建思想浓重,溺爱宝玉,有点固执,精明描写林黛玉的成语聪明过人9. 对酒当歌寻思着,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

北宋-晏几道《醉落魄》10.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11.停机可惜,唱歌可惜。

玉带挂在林中,埋在雪中。

12. 黛玉(潇湘妃子)13. 薛宝钗属于粘液质。

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

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

14. 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

关于宝黛爱情的唯美句子

关于宝黛爱情的唯美句子

关于宝黛爱情的唯美句子
1. "宝黛相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彼此最好的时光。

"
2. "宝黛的爱情就像一场春雨,轻柔细腻,却又能浇灌出坚定的爱情信仰。

"
3. "宝黛相遇,缘起于青梅竹马,成就于相伴相助。

"
4. "他们彼此扶持,就像两个彼此交融的魂灵,无论发生什么,都一定相互贯穿着。

"
5.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美好,让人感受到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感。

"
6. "他们有着纯洁的心灵,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信仰,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唯美而神圣。

"
7. "宝黛的爱情就像一场无声的交响乐,令人沉醉其中,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
8. "即使岁月流逝,宝黛的相爱却像一杯陈年佳酿,愈发香醇美妙。

"
9. "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无疑的信任,让彼此的灵魂相互贴近,成为终身挚爱的伴侣。

"
10.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美好的倾诉,让彼此承载着共同的人生梦想和无尽的温暖。

"。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

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

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

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

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

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

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

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

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便是说明遭受婚姻约束的女性形象的一面,揭示出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封闭性、封存性,体现出中国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对女性的影响,在同情人性之外,又能陶冶情操,凸显传统文化中“妇女近庭”之崇高理想。

红楼梦中宝黛一生最大的悲剧便是无论多么坚强倔强,在樊家之家无异于在轻铁上行走,毕竟“物换星移,今夕何夕”。

宝黛从小就在改变不了的选择中,被家族的牢笼套住,不得苟活。

宝黛作为一个婚姻中的妻子,得到永无分裂的围绕;而作为一个母亲,照顾她的孩子无法在她身上体现出来,只能当一个木偶处境,让每一个自心底想做的事儿都凭空飘然而去,宝黛无可挽回地卷入整个家族的女阴影之中,产生了“锒铛入狱”的结果,被家族的利益驱使,只能坚强地接受“强则宁,弱则死”的命运。

宝黛爱情的激荡也让《红楼梦》更加添上对人生的痛苦哀恸。

宝黛的爱情悲剧也被鲁迅先生描述为:“诚如贾宝玉所描绘的宝黛,无非是苦楚和哀思构成的一幅画,唉!太遥远了,女人反抗、做主观、不受男人约束,也许在古代绝处逢生,但大概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宝黛实在太可怜了,她明知道是错,但还是勉强自己去做,太可怜了,只能无望地活着,没有希望也没有愉悦,这样的悲剧,当真也让人无法抗拒。

宝黛无法完成自己的爱情,在贾宝玉的爱情下却又渐渐有了一份心结,口是心非,却又有了几分柔情,这便是一份坚持心智的体现,也代表了宝黛对家族的忠贞不渝。

莎士比亚先生的著作《威尼斯商人》中Othello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与宝黛的爱情悲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宝黛面对爱情的抉择也犹如Othello,选择了更爱面子,而牺牲自己的爱情,与朱丽叶承受Othello留下的可怕责罚也同出一辙。

宝黛在《红楼梦》中的悲剧,也为婚姻礼仪的表达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妇女婚内角色的封闭性、封存性,占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但是,宝黛作为一个女性,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宿命,她只能在社会伦理之下,坚强地活着,而这也正是宝黛悲剧最大的真相所在。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1401210009 陈嫚丽汉语言文学(师范)专升本班摘要: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格,而宝黛爱情则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无一不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也与个人原因分不开,悲剧的意蕴与艺术感染力无一不渗透宝黛的爱情中。

因此本文就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

从而阐述其悲剧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及价值。

关键字:宝黛爱情、悲剧、性格、社会意义、美学一、宝黛爱情悲剧溯源1.宝黛爱情的性格悲剧1.1.孤傲敏感林黛玉黛玉孤傲多才,敏感聪慧,但她的敏感尖刻确不为时代和环境所容,与龌龊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有“咏絮才”,确唯有“玉带林中挂”。

黛玉母死寄居在贾府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面对府中众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见她是一个聪明善察的女子。

但生性孤傲,爱恨分明,使得她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

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

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周围人的言行总是分外的敏感,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留下“小性儿”的印象。

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这样的性格无疑会招致别人的侧目,使其显得更加的突兀,没有归属感,以致冷月葬花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的环境加之敏感的性格,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让正值青春年华的黛玉心里过早的产生了沉重的的悲苦意识和情结。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

黛玉这样的性情显然是与封建家长的择偶标准是不统一的,封建家族择偶看重的是性儿,像宝钗那样懂得圆滑处世,贤惠掌家的人而非她这样“绝尘埃,信天命,不由其他”的小性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 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一. 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儿女婚姻幸福的是那个泯灭人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法,那才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家庭背景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就贾府上层人员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上层人员中,最顶层是贾母,其下是邢王两位夫人。 (一)贾母 处于最顶层的贾母,她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是“多子多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丁是否兴旺。黛玉如此衰弱且无可救治的病体,为避免贾宝玉婚姻的不幸,危及子孙的繁衍与健康,贾母断不会让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而宝钗身体很好,又比黛玉更懂得怎样讨贾母的欢心,深得贾母喜爱。由于要组建家庭,又是如此的大家族,尤其是老人家,求的是和美安定,儿孙绕膝,必然不希望每日吵闹。另外,宝玉是衔玉而生,而宝钗又带金锁,金锁上的字仿佛又与玉上的字句成对,在贾母眼中自是天意。所以,即使贾母极疼爱黛玉,但就孙子的婚事而言,也需思虑再三,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难舍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故在贾母心中,宝钗才是孙媳妇的最佳人选。 (二)二位夫人 邢夫人一向不理会家事,只听着贾母的意思而已。荣国府的一家之主其实是由二老爷贾政,尽管荣国府是由凤姐管家,但至少名誉上的主管是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当然要为自己的儿子慎重选择配偶了。首先,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是近亲,而黛玉是贾政的外甥女,细算来与王夫人并无任何的直接亲缘关系,毫无疑问,王夫人自然愿意“自家人”嫁入荣国府,继续掌握荣国府的内政大权。这一点,宝钗更有优势。其次,王夫人的长子贾珠不幸早亡,王夫人便将希望都倾注在宝玉身上。偏巧,宝玉自幼只好诗文,厌恶考取功名的事。王夫人自不会像贾政一样打骂教训,只能劝导而已。可黛玉又是个不支持宝玉去考取什么功名爵位的,对宝玉不仅不不加以劝导,反而令其放纵,而宝钗则不同,会时时在旁劝导宝玉应该努力读书,去考取功名,加官进爵,光耀门楣之类的话,虽然宝玉反感,但就王夫人而言,却十分动听,这样一个才貌双全又识大体的儿媳妇,王夫人自然乐意。 由此看来,贾母也好,王夫人也罢,无论是哪一个作主,在选“宝二奶奶”时,考虑得更多的是自身家族的切身利益,而不是考虑宝玉和谁相爱,所以黛玉都会被淘汰出局,不可能作为“宝二奶奶”而和宝二爷有情人终成眷属。就算没有宝钗、没有“金玉良缘”之说,也还是会有别人取代宝钗作为宝二奶奶而存在,但这个人却不会是黛玉。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在贾府上下看来,贾宝玉如和宝钗结合,他将赢得世俗艳羡和锦绣前程。贾宝玉如和黛玉结合,他将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世俗只能允许贾宝玉和宝钗结合,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 所以说,宝二奶奶的人选不是黛玉,这不是那个人决定的,而是他们所在的那个社会决定的——爱情根本不是作为婚配的条件才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黛玉的性格,是这场悲剧的很关键的因素。 首先,黛玉敏感、多疑、善妒,语言尖刻,让她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一个大家族的管家婆、权威人物,宝二奶奶必须具有一种凝聚力、号召力,才能 统管全家族成员。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和自尊,黛玉常常表现得敏感和多疑, 她不愿意圆滑世故的叛逆女子,她的机智和口才不逊于王熙凤,但王熙凤的口才赢得了贾母的赏识,而黛玉只得到宝玉的赞赏,对于其他听者,只有语言尖刻的印象,落得一个“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的名声。这种评价对将来想要当宝二奶奶的黛玉的确不是好事,在这一点上,取得成功的薛宝钗就比她聪明多了,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赢得一个大好人的美名。失去了这样的“群众”基础,黛钗较量的天平只能更加倾斜于宝钗。 其次,黛玉清高、孤僻、叛逆的性格未能获得王夫人的赏识,反而招致极大不满,在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王夫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宝玉的学业,希望他“改邪归正”,能够光宗耀祖,而黛玉对宝玉思想上的影响和支持则会使王夫人这一希望落空,所以,黛玉的表现极不符合王夫人的择媳标准。而她的竞争对手薛宝钗就精明世故多了,她具备传统封建美德,更有可能把宝玉诱导感化到继承贾府先祖勋业的道路上去。所以,王夫人当然喜欢和愿意宝钗做她的儿媳妇,不仅仅是因为宝钗可以增加她在贾家的实力,宝钗还有比黛玉更讨“婆婆”欢心的性格。 再次,黛玉孤高自许、小性儿的叛逆性格让贾府最高掌权者老祖宗也渐渐不悦。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性格上的不足也逐渐显露,老祖宗对她的疼爱也淡的多了。黛玉向来言语尖刻,敏感多疑,在老祖宗面前也少收敛, 时常锋芒毕露,不懂为人处世的诀窍,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暴露在了众人面前,用封建家长传统的标尺衡量,黛玉的言行是太出格了。对此,作为最高掌权者的老太太会自然不会选择黛玉。在贾府失去赖以生存下去的唯一依靠,而宝黛的爱情也注定成为悲剧。 因此,黛玉的性格获得了宝玉的爱情也让她失去了宝玉,成为这场爱情悲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 宝玉的性格也影响了这场悲剧。 宝玉自幼在“内帏斯混”,“顽劣异常,不喜读书”,且又较少地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从而使他的思想和性格得到自然的发展。他痛恨世俗的罪恶,鄙弃贪婪和腐败,厌恶庸俗和淫糜。和天真、自由、美丽、温柔的女儿国相比,他感到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外部世界只是一个凡夫俗子争取功名利禄、进行财货掠夺、寻求声色刺激的罪恶世界。但是他新的反封建思想又模糊不清,这就使他失去了精神依据,再加上自身的妥协和软弱,最后只的接受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婚姻。使他和黛玉纵使两情相悦却终是没有在一起,酿成了无比遗憾的爱情悲剧。 宝玉、黛玉的特殊思想性格,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赋予的。他们各自特异的思想性格,既给他们带来了爱情,又给他们爱情的自由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也就是说他们各自的特异性格中都具有两方面:一方面,他们都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的一面,正是这一共同的思想性格给他们的爱情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各不相同。宝、黛二人,一个多情,一个多疑,这种性格无疑是他们各自的弱点。他们能够看到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但却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既不能解决现实中和矛盾,那么就只有向内心世界去寻求开脱。因此,当他们的爱情受到挫折时,黛玉由于禁受不住恶势力的冲击,只有带着自己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而含恨死去。宝玉则怀着对现实厌弃的心理而遁入空门,到“空灵世界”追寻黛玉的“魂灵”去了。由此不难看出,宝、黛各自的思想性格中都有其弱点。这此弱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爱情的顺利发展,以致酿成悲剧。因此,宝黛各自的特异性也不能不说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成因。

一段千古绝唱就这样以悲剧收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绝不是某种个别的、偶然的因素造成的。他们的爱情之所以遭到毁灭,是因为封建的势力还很强大,而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恋爱方式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他们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宝、黛爱情悲剧具有广泛的社会概括性。它不仅仅是宝、黛两个人悲剧,而是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个“宝、黛”的悲剧。是千千万万个“宝、黛”爱情悲剧的集中反映。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影响,对现实具有深远意义。 宝黛爱情虽然以悲剧结束了,但他们反封建的叛逆精神,却在激励着许许多多的青年起来进行反抗。宝黛的爱情悲剧告诉人们:不仅要起来反抗,而且要积极地寻求办法,要摧毁封建礼教赖以生存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不断地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 在这段缠绵美丽而又凄艳哀婉的人间绝唱过后,愿这样的爱情不再存在悲剧必然性,愿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