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及其意义解读

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及其意义解读介绍《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世族大家庭贾府和宝玉、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富贵荣华背后的虚幻世界和充满情感纠葛的爱情故事。
1. 爱情描写1.1 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宝黛之间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最重要也最动人心弦的爱情之一。
他们早年约定结为夫妻,但命运使他们多次错过和相遇。
小说中通过对宝黛之间种种花絮、俏皮话语以及内心独白等形式进行描写,展现了两个年轻人深深相爱却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忧伤。
他们承载着作者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爱情悲剧的思考与吐露。
1.2 宝玉与其他女子之间的爱情除了黛玉,宝玉与其他女子之间也有不同形式的爱情描写。
例如,他对柳湘莲、媚鸾等人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描写反映了宝玉对于美色的欣赏和追求,以及封建社会男女关系的种种复杂性。
1.3 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情《红楼梦》中还涵盖了许多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情描写,例如林黛玉与薛宝钗、贾探春与探春护花使者等。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展示了不同形态的爱情、婚姻制度下的权衡和无法逃避的命运捆绑。
2. 爱情描写意义解读2.1 爱情作为社会束缚在《红楼梦》中,爱情常常被现实缺乏正当途径和约束所束缚。
封建礼教对于婚姻自由、个体权利的限制使得许多角色难以追求自己真正喜欢或认可的对象。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的困境和个体在社会规范下的无奈。
2.2 爱情与人性纠葛爱情描写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心理。
角色们常常无法在爱情中做出明智选择,而是受到自己各种欲望、利益和责任的驱使。
这导致了许多错误决定,带来了悲剧和痛苦。
2.3 爱情与现实理想冲突小说中通过描绘宝黛等角色追求真爱却最终无果的故事,呼应了作者对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不公和虚伪世界的批判。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爱情描写唤醒读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并表达对美好生活、真挚感情的向往。
结论《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爱情描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封建礼教束缚下人们感情生活的困境和较量。
红楼梦宝黛的爱情悲剧与社会禁锢

红楼梦宝黛的爱情悲剧与社会禁锢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描绘了一个虚构的贾府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成为了整个作品的核心,而这悲剧的发生与古代社会禁锢的存在密不可分。
本文将围绕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展开讨论,探究其与社会禁锢的关系。
首先,宝黛的爱情受到了家族伦理道德的束缚。
贾母作为贾府的家族长辈,要求宝玉如嫂嫂一样尊敬黛玉。
然而,宝玉对黛玉的情感并非亲属之间的尊敬,而是深深的爱恋。
他们的爱情被家族规范与道德观念所限制,无法以自由的方式进行发展。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族的荣誉与道德观念高于个人的感情,这种社会禁锢成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
其次,红楼梦中的性别角色分工也对宝黛的爱情产生了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嫁作人妇的工具,她们的婚姻往往是父母或长辈安排的结果。
黛玉作为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女性,她的命运本就被束缚在家族和婚姻之中。
她无法真正追寻自己的爱情,只能在宝玉面前表达内心的情感。
宝玉则身不由己地娶了别人而放弃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性别角色分工使得宝黛之间的爱情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再次,红楼梦中传统礼教对于宝黛爱情的悲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对于女性的要求非常苛刻。
她们需要围绕家庭与婚姻生活,忍辱负重,甘于奉献。
黛玉作为一个自由奔放、独立思考的女子,与这种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因此在社会中受到了很多的冷眼与误解。
宝黛的爱情因为受到了传统礼教的约束而无法实现,最终以悲剧告终。
最后,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阶级禁锢的现象。
宝黛虽然都是贵族出身,但是她们所处的家族体制中仍存在着明显的阶级观念和差异。
宝玉是权贵之子,而黛玉则只是一个低贱出身的歌女之女。
不管她们之间有多深的爱情,阶级差距总是使得这种爱情无法顺利进行。
社会阶级禁锢成为了宝黛爱情的又一个障碍。
总之,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与当时社会禁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族伦理道德、性别角色分工、传统礼教以及阶级观念等因素共同作用,限制了宝黛爱情的自由发展,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宝黛爱情的悲剧,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话说这段感情,像是那缠绵悱恻的风筝,总是飞不高,也总是有断线的那一天。
我们知道,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可谓是一场“有缘无分”的典型。
两人自小青涩,感情深厚,然而家族的纷争和社会的压力,却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看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候,那个默契,那个心心相印,真是让人羡慕。
可惜,命运总爱捉弄人,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让他们的爱情变得如梦似幻。
大家都说,宝黛的故事其实折射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特别是家族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封建礼教的束缚。
这种现实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无比脆弱。
就好比是风筝线,一旦被拉扯,就再也无法飞翔。
尤其是黛玉,她那种独特的个性,真是让人心疼。
她的才情与美丽,原本应该是最耀眼的存在,结果却成了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她在贾府里就像那朵孤独的花,既美丽又脆弱,谁也不懂她的苦楚。
这样的爱,注定了是个悲剧。
说到这,大家有没有想过,宝玉的态度也很微妙。
他一方面深爱着黛玉,另一方面又被家族的责任和社会的期望所束缚。
就像那条游泳的鱼,想要自由,却又被水流牵着。
他的内心挣扎,简直让人揪心。
为了迎合家族的期望,他不得不选择薛宝钗,明明心里惦记着的是黛玉,却还要忍痛割爱。
这种“左右为难”的感觉,真是让人想哭,感觉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无奈缩影。
要知道,宝黛之间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背后还有那么多社会因素在作怪。
封建社会的压迫,让人们在爱情和责任之间难以抉择,明明心心相印,却也只能含泪分离。
那种“欲语泪先流”的情景,真是让人痛心不已。
两人之间的爱情,就像那条被遮住的河流,虽然在心中奔腾,却永远无法畅通无阻。
说到底,这段爱情的悲剧,除了反映个人的悲惨命运,还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病态。
每个人都在为家庭、为名利、为地位而战斗,却很少有人能顾得上自己的真心。
就像在大海中打捞一颗珍珠,结果却捞起了一堆垃圾。
宝黛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缩影,提醒我们在追逐利益和名利的过程中,别忘了真正的情感和自我。
宝黛爱情的理解

宝黛爱情的理解
宝黛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宝黛的爱情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宝黛的爱情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宝玉和林黛玉都是红楼梦中的理想人物,他们追求真挚、纯洁且完美的爱情。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份制约了他们的爱情。
宝玉身负家族的期望和责任,被迫与其他女性结婚;而林黛玉则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却因为出身低微而无法与宝玉成婚。
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社会和命运的限制,因此注定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
其次,宝黛的爱情也呈现了情感的复杂和多变。
从一开始,宝玉和黛玉之间就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他们彼此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吸引力。
他们共同分享了喜怒哀乐,互相扶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宝玉被其他女性所吸引,而黛玉也因为宝玉对其他女性的关注而感到嫉妒和失望。
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欢笑、争执、分离和痛苦,最终以悲剧收场。
最后,宝黛的爱情还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命运和红尘世界的
思考。
《红楼梦》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他们的爱情被社会规范所束缚,最终无法得到完美的实现。
这种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怀疑。
总体而言,宝黛的爱情是《红楼梦》中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情感的复杂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爱情故事,作者让读者思考爱情和人生的真实本质。
《红楼梦》里宝黛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

《红楼梦》里宝黛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曹雪芹是从地主阶级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着眼,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关系的,他将这个爱情的发生、发展和悲剧结局,同这个贵族之家的衰败没落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前代所有描写爱情的小说戏曲所不及。
曹雪芹在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又在他们叛逆思想和爱情的发展中表现封建家族的衰亡,因此,叛逆思想、爱情、封建家族的衰亡,这三方面,便不可分割地有机地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
《红楼梦》的爱情描写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是封建末世一对地主阶级叛逆者的爱情,它在衰败没落的封建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中被毁灭,而它的毁灭又预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地主阶级虽然没落了,然而贾宝玉的对立面毕竟还是一个强大的势力。
这个孤独的反抗者,除了在那些被压迫的纯洁的女孩子身上得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和精神寄托以外,还更需要同情与支持,需要一个与他有共同的思想、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的伴侣。
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
在那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国里,宝黛二人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互引为心心相印的知己。
林黛玉确实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
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
他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西厢记》和《牡丹亭》等统治者不许看的“邪书”,从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
她爱贾宝玉,期望着能跟他结合,但却从不劝他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
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
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与现实的碰撞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与现实的碰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封建家族。
在这部巨著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之一,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封建社会背景下个性与制度碰撞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宝黛爱情的表现、封建礼教的压制、家庭关系的影响以及爱情悲剧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宝黛爱情的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自黛玉初入贾府便开始萌芽。
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热烈,表现出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首先,宝黛爱情的纯真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物质或权力的羁绊。
他们的爱情是心灵的共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黛玉的诗才和宝玉的浪漫气质,使他们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契合。
例如,在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两人共读《西厢记》,彼此心有灵犀。
这种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利益,是纯洁而高尚的。
其次,宝黛爱情的热烈性。
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彼此的感情非常执着,不愿意向任何外力妥协。
黛玉多次因宝玉与其他女子的交往而流泪伤心,宝玉也多次在黛玉面前表示他对她的真心。
例如,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宝玉为了黛玉的伤心而痛哭,这种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
二、封建礼教的压制尽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纯真而热烈,但他们的爱情却受到封建礼教的严厉压制。
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礼教规范和家族利益,这些都成为他们爱情的巨大障碍。
首先,封建婚姻制度的压制。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强调“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个人的爱情往往被忽视甚至牺牲。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更是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贾母和贾政等长辈在考虑宝玉的婚事时,更倾向于选择家世显赫的薛宝钗,而非体弱多病且无靠的林黛玉。
这种婚姻观念的影响,使得宝黛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阻力。
《红楼梦》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红楼梦》所获得的人生启示和现实意义:《红楼梦》的主线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一)宝玉爱情经历的启示: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发现,作者描写了一大群美女,可以说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可是贾宝玉却独爱林妹妹。
黛玉那傲世的品格,诗人的灵性,渴求自由的意识,使宝玉找到了理想中的美,同样,宝玉离经叛道的性格,聪俊灵秀的风采,黛玉也最能理解,最为欣赏,从而引为知己。
书中有一个经典的情节叫做黛玉葬花,宝玉听到黛玉念葬花词的时候,也是怆然泪下,恸倒在山坡上,只有宝玉能读懂黛玉灵魂深处的失落。
但是黛玉叛逆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她绝不是贾府宝二奶奶的合适人选,贾府的长辈们最后决定让宝玉和薛宝钗结婚,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含恨而死。
薛宝钗也是一个百里挑一的美女,才华也不亚于黛玉,她和宝玉也算是珠联璧合。
可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宝钗是一个理想远大的女生,她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宝玉多结交政府官员,以便日后走上仕途。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宝玉作为贾府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少爷,一直是被当成重点培养对象的,他肩负着光宗耀祖、振兴贾家的神圣使命。
可是呢,这位宝玉偏偏不喜欢当官,因此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俩结婚没多久,宝玉就离家出走,落发为僧。
宝玉的爱情悲剧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是:我们在寻找人生伴侣的时候,尽可能不过分注重外在的物质条件,应该更注重感情的契合,情趣的相投。
二: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来分析爱情,婚姻和现实人生:从他俩的爱情悲剧可以看出,在现实社会,爱情是奢侈品,婚姻是必需品。
宝黛的爱情之路是注定不能长久的。
就算他们有情人总成眷属了,我想他们也不会幸福的!他们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
因为他们缺乏经营幸福的能力。
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贾府雄厚的物力财力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安定的,不需要为现实烦恼的富贵环境庇佑下的生存。
当“大厦”倾颓之时,能陪宝玉走一生的人,绝对不会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清高自傲,整日以泪洗面的林妹妹,而是既能诗词歌赋,又能经营算计的宝姐姐。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2)一、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生成悲剧 (2)二、封建礼教和真假“宿命论”造成的悲剧 (3)三、宝、黛、钗性格决定的悲剧 (4)结束语 (7)参考文献 (7)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内容博大精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艺术造诣精妙,犹如一座艺术宝库。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重要线索 ,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的黑暗和腐败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本文试着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封建礼教、宿命论、性格等方面来探讨造成这以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命运性格爱情婚姻悲剧社会根源《红楼梦》是曹雪芹用他毕生的心血创作而成的,用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渊博的学识、以及他无可比拟的艺术才能铸就了这一绝世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红楼梦》问世后,很多读者对作品都有不同的见解,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红学”,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红学”不但没有衰微,反而更为兴盛,但唯一不变的都认为宝、黛、钗的三人的爱情婚姻是作品中众多悲剧中,最主要的悲剧,这一悲剧贯穿全书。
曹雪芹通过这个最生动、最扣人心弦的悲剧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当时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悲剧、封建礼教与真假“宿命论”的悲剧及宝、黛、钗三人性格决定的悲剧。
一、家庭和当时社会环境造成悲剧故事发生在封建社会,“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家长衡量婚姻的标准。
先谈谈“门当户对”这一因素。
林黛玉,她出身于一个“书香之族”,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族,曾袭过列侯,这也足以表明林家祖上也曾显赫一时,和贾家“功名一世,富贵传流”的百年世家相差无几,这样才有贾敏和林如海的联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内容摘要】宝黛的爱情悲剧,在小说情节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艺术上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形象,以及黛死钗嫁的爱情悲剧在《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悲剧结构中都处于中心地位。
它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对于古代作品的理解,往往会因为时间、地点、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现在的读者不容易全面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因此,本文试从宝黛爱情的思想基础,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及作者写作本书的思想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红楼梦》恋爱悲剧社会意义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的中心故事,也动人的重要事件。
《红楼梦》里描写了许多爱情故事,但是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才是作者呕心沥血,倾注了最大的艺术力量来加以描绘的,并且是最感动读者的爱情故事。
但对这一故事的社会意义却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鲁迅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全书而言,单单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而论,看法也有种种:有人说写出了“色宝”,也有人说写出了“人性”。
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由于时代、环境的隔膜,对于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可能更难理解了。
这也正如鲁迅所说:“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他们大约要比我们听见秦始皇焚书、黄巢杀人更其隔膜。
”今天的读者,对于黛玉和宝玉以及他们的爱情悲剧的确已不能完全懂得。
但是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一、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以封建思想为基础。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般的封建社会中公子、小姐的才子佳人的爱情,而是在封建贵族家庭内部所发生的两个叛逆青年的爱情。
这一爱情,是以叛逆思想为基础的,如果有一方是“顺民”,这爱情便不存在了。
这里首先看看贾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贾宝玉虽然是贵族阶级的青年公子,但在他身上却存在着某些跟封建制度不相容的东西。
首先,他对若干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示了大胆的怀疑。
他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另出已意编纂出来的。
”(十九回)在孔子以后,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适合自己统治得需要,把儒家思想发展得愈来愈严密,从而也就越来越严重地桎梏着人们的心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宋元理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这里,宝玉虽然还没有否定孔子,但却对孔子以后的,诸如宋元理学这一类的思想已有不满,这正表现了他企图在一定程度上从某些封建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的愿望,从而也就违反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得的利益。
其次,他对于封建秩序的若干方面采取了一种轻视的态度。
兴儿批评他说:“再者,也没刚柔。
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
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
”(六十六回)这也就是意味着,他并不严格遵守封建秩序所规定的主奴关系得准则,具有一定的平等的思想。
而平等的思想观念却正是封建制度的对立物。
第三他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而且“读书上进的人”他“就起个名字,叫做禄蠹”(十九回)。
追求功名富贵,不是一条贵族阶级的必由之路,而且,就根本的意义说贵族阶级也正是依靠这批追求和已经获得功名富贵的人物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保证对人民的剥削的。
因此,宝玉得的这种表现,是跟贵族阶级的利益背道而弛的。
而为宝玉所爱的林黛玉,在性格中也体现了这样的成分。
她鄙弃女子必须“稳重和平”之类封建道德的信条,“目无下尘”,对贾府中极有权势的王熙凤,她也当面斥为“贫嘴贱舌,惹人厌罢了”(二十五回)她不遵守封建道德中那些扼杀爱情的清规戒律,不仅与宝玉一同以赞赏的态度阅读《西厢记》,自己也热烈地追求爱情。
尤其重要的是,在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这一点上,她与宝玉站在同样的立场。
而且,她与宝玉的爱情就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上的:贾宝玉因“独有林黛玉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话,所以深敬黛玉”(三十六回)林黛玉听见贾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指劝他立身扬名的那些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话,我早和她生分了”(三十六回)林黛玉听了这话,又喜又惊,喜的是自已果然眼里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正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把他们的感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而且也说出了两人互相爱悦的最根本的原因。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突破了过去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套。
过去的才佳小说的结构大抵就是“郎才女貌,一见倾心;小人拨乱,偷期私奔;状元及第,奉旨成婚”这样的大团圆结局。
即使是脍炙人口的《西厢记》、《牡丹亭》,也没有突破这样的框子。
这些作品,自然也有值得肯定得的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从婚姻自主的角度提出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但是这些作者,由于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还没有认识到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整个封建制度造成的,是封建礼教的罪恶。
因而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爱情上都是个叛逆者,在政治上却都是个妥协者。
他们的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实际上是顺应了整个封建制度,向封建制度作出了妥协,因此他们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是无力的。
而《红楼梦》就不同了,曹雪芹没有将《红楼梦》安排成为大团圆结局。
相反,《红楼梦》确是个以悲剧结局收场的,其中的主要人物宝黛钗凤等没有一个幸免。
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看到了本阶级必然灭亡的征兆,因而《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不仅是爱情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
这样就不仅使宝黛爱情的描写,在艺术处理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作家在艺术构思上的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使小说的反封建意义有了很大的提高。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两支曲子,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爱情的不幸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言,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枉凝眉》)小说家在这里以充满感情的诗的语言,写出了他笔下主人公爱情的不幸。
在这里,贾宝玉在婚恋上的感情倾向是很明显的。
他不满意跟薛宝钗是婚姻,所以“纵然是举案齐眉”,但是“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真正热恋的是林黛玉,但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是严酷无情的,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只得遗恨终身。
“阆苑仙葩”的林黛玉,最后是被无情的夺去了生命;而贾宝玉却不得不被迫接受封建家长的安排,跟薛宝钗相结合。
但是,在那样的社会里,婚姻和爱情不都是一致的。
贾宝玉婚后,陪伴着他的是合乎封建规范的薛姐姐;而他心里怀念着的是超出世俗的知己妹妹,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痛苦的。
还在黛玉去世以前,恋爱不得自由的环境已经使他们不得不常以眼泪洗面。
在腐朽黑暗的旧社会里,决不是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贾宝玉、林黛玉的自由恋爱跟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势力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两颗心儿紧紧相连,但却无法结成婚姻。
一对真心相爱的青年,他们的爱情却只能伴随着凄苦的泪水。
最后竟至于落得了这样不幸的结局,一个是悲愤而死,一个是离家出走。
这样,《红楼梦》有关宝玉黛玉爱情及其悲剧的描写,就决不是那千篇一律的庸俗的才子佳人小说可比拟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说比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所写的恋爱更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础之上。
他们不仅在爱情上反封建,而且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的思想。
这就是说,他们的爱情不只是一般怜才惜貌的爱情,乃是一对封建贵族阶级叛逆着的爱情。
在从前的诗歌小说中,爱情是有的,但比较起来,却和完全的爱情有差别。
汉乐府里的“长命无绝衰”曾写出了男女之间真情实感。
而向我国古代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西厢记》和《牡丹亭》确实要比较优秀的了,可是,如果比较一下的话,人们就会觉得,《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比起《西厢记》里张生、崔莺莺,或者《牡丹亭》里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其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要深刻得多。
《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的相爱,主要的只是由于双方的相貌才情。
《牡丹亭》写柳梦梅、杜丽娘爱情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简单的。
杜丽娘就对柳梦梅说,“爱的你一品人才”,看上的是你“年少多情”。
而且这两对恋人的主人公,结果都跟封建势力和谐一致,张生、柳生最后都赴举成名,就成了他们各自的“夫荣妻贵”的大团圆结局。
可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就不同了。
他们的爱情是具有封建的思想基础的。
贾宝玉之所以爱林黛玉,主要的并不是由于林黛玉的美丽,林黛玉之所以爱贾宝玉,主要的也不是由于贾宝玉的品貌才情。
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这个少女诚然是美丽动人的;但是在《红楼梦》里,薛宝钗外貌的美丽完全比得上林黛玉,有些地方似乎比林黛玉还美丽一些。
然而,贾宝玉真心爱着的却不是宝姐姐,而是林妹妹。
这主要因为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跟贾宝玉是不协调的,冲突的,而林黛玉的人生理想跟他是一致的。
而林黛玉之所以把爱情献给贾宝玉,献给这个被众人视为“不肖”、“孽帐”的贾宝玉,并不是由于宝二爷在贾氏家庭的地位,而是因为宝哥哥不仅跟她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因为感情更加亲密;最主要的是,她觉得贾宝玉是一个知己。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既然是以封建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在他们活着的那个社会,那个阶级里,他们能够把功名富贵、仕途经济、八股文章之类的东西,毫不留恋地抛在脑后,而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科举制度这些进步的思想作为爱情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封建社会、封建家庭自然就更不会允许他们有爱情婚姻的幸福。
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婚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这方面,始终存在着家长包办和本人自主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家长包办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它是由儒家的“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想见”(《礼记.坊记》)礼教而来的,儒家的这种礼教的产生,和为了纠正“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乱婚现象有关。
但这种礼教在表现出它进步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它的不合理性。
它排斥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上的自主,甚至排斥了男女双方表达爱情的权利,竞发展到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地步,宋代以来出现的“理学”——正统儒学的变种,更把男女爱情看作是需要扑灭的“人欲”。
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中国封建社会里的男女婚姻不是当事人双方思想和感情相投相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