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道士塔ppt-优秀word范文 (21页)

合集下载

《道士塔》课件

《道士塔》课件


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 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 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 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 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 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 淀而成的。
• 秋雨散文的模式: 故事+诗性语言+ 敦煌惨白, 泪滔滔。 沙漠狼烟, 茶香飘。 此恨绵绵, 何时了。
藏经洞中有4至 11世纪(西晋至宋 代)的经、史、子、 集各类文书和绘画 作品等四万余件,汉 文字写本3万件以上, 另有少量刻印本。 其中大部分后被外 国盗宝者劫到十多 个国家和地区。
上图是藏经洞中晚唐高僧洪(巧下加言) 的“真容”塑像,他曾受过唐王朝很高的敕封, 并赏赠紫衣,像高0.94米。
莫高 窟
理由:运费不低 官员在干什么? 中饱私囊 茶香缕缕
藏经洞——中国的荣耀和耻辱由此吞吐
光绪二十六年 (l900年), 王圆箓 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 好保存着历代文书、 写经、文物4万余件。 它轰动了世界,形成 了敦煌学。
文化大盗——斯坦因从藏经洞中搬出的经文
斯坦因拍摄洞窟壁画,并 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 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 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第三次 探险( 1913 - 1915 )再次到敦 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 十余 件敦煌写本三次中亚探 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 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 馆、英国图书馆和 印度事务 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 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 度国立博物馆)。
是莫 被高 盗窟 粘壁 走画 的, 壁空 画白 位
敦煌遗书与纸卷画约有4.77万件,主要分藏 在英、法、俄、日、美、丹、韩、中等8个国家, 其中有五分之三在国外,中国现仅存2万多件。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王道士给中华民族的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他只是这出悲剧的一个小丑,一个小人物而已。 莫高窟对他只是一个栖息地而已。在他眼里,这个 洞窟根本没有任何价值。这说明中国的官员们视国 宝为废物,没有引起一点重视,这是悲剧之一。王 道士对洞窟的管理也只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住处用石 灰粉刷一下罢了,他在洞窟里随意折腾,这时候也 无人过问,这是悲剧之二。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了洞 穴,他也并不是没有向上汇报,并且还给官员送去 了不少。但中国的官员明知是国宝却以运送经费不 足为由不加管理,这是悲剧之三。外国人疯狂的掠 夺使洞窟文化雪上加霜,这让中国文化漂洋过了海, 成为悲剧之四。因此,这个由一个王道士导演的悲 剧,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4、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 前的小丑。
“童话”一词在这里另有指代 意义和鲜明贬义,实际是指 恬不知耻的骗人的鬼话。 “童话”二字,将斯坦因丑 恶的嘴脸和王道士愚昧可怜 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尽 显学者散文遣词用语的魅力。
■ 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 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 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 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 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 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 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 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 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狠狠心”这几 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 强烈愤懑。
布置作业:
☆任选下列一个题目 写一篇600字左右 的随笔:
谁是敦煌的罪人 学者还是强盗 主权回归与文物回
归 敦煌再辉煌
再见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孙亚华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
敦煌壁画:飞天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84 人教版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84 人教版

“……过河有一 溜空地,高高低低 建着几座僧人圆寂 塔。塔呈圆形,状 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 塔心竖一木桩,四 周以黄泥塑成,基 座垒以青砖。……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 凉。
事件旋涡中的王道士
• 外貌:
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 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莫高窟艺术和文物代表“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 化”,这些文物的被盗使灿烂的文化蒙垢,使得如 今的研究专家只能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 献的微型胶卷。
2、 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中国官僚--知道价值却不去保护
欧美学者--变卖财产,冒生命危险赶来.
结束语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 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 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 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 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 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 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 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 世界和平崛起。
余秋雨作品表
• 文化苦旅 秋雨散文
山居笔记 文明的碎片 霜冷长
诗的笔法:寄寓了情思的意象化的描述方法
• “有吏夜捉人”,“吏呼一 何怒” --杜甫《石壕吏》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 使者白衫儿” --白居易《买炭翁》
2.涂抹感情色彩,注入浓郁诗情
作者以感情为他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着 色”,把“景语”变成了“情语”.
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赏析
例1今天我走进 这几个洞窟, 对着惨白的墙 壁、惨白的怪 像,脑中也是 一片惨白。
王道士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求助,完全是在对牛弹琴。 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了藏经洞的事,对此很感兴趣, 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但目的是为了充实他正在撰写的《语石》一书。叶 在《语石》一书中说:“先后寄贻宋乾德六年水月观音画像,写经卷子本、梵叶本 各二。笔画古拙,确为唐经生体,与东瀛海舶本无异。”可以看出,叶昌炽对藏经 洞古物的鉴定是非常正确的。遗憾的是,他没有下决心对藏经洞采取有效的保护措 施。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这一决定和汪知县当初的说 法一样,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王圆箓无法可想,又斗胆给清宫的老佛爷写了秘报 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深居清宫的官员哪望能顾得上这等“小 事”。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道士塔》优质课件

《道士塔》优质课件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包含着对人文内
涵的深刻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 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 沉。本文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作出分析。
恨王道士的愚昧无知 (愤恨、心痛)
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恨满清官员的腐败昏庸 (谴责、痛恨)
恨外国冒险家的贪婪无耻 (谴责、批判)








墙 壁 上 的 图 书 馆
文化财富--------文献经卷画卷
文化财富--------文献经卷画卷
道士塔
余秋雨
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万守芳
【学习目标】
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 2.鉴赏语言,理解作者情感,掌握情感 表达的方法。 3.培养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 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又称千
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 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和 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 库,是人类史上最伟大,最 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 年)开窟造像,历北魏、西 魏、北周、隋、唐、五代、 宋、西夏、元等时期、千余 年从未停止。现保存下来的 石窟492个,壁画面积达4.5 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彩塑2400多身
敦煌有彩塑像 2400多身。高矮 不一,大的佛像 高达30多米,小的 彩塑仅有十几厘 米高,技艺造诣 之深,想象力之 丰富无与伦比, 是世界现存佛教 艺术的伟大宝 库。
洞窟492个。此为莫高窟第285窟,就 连地上的土砖,也刻有莲花图案
莫高窟第332窟

《道士塔》余秋雨PPT课件

《道士塔》余秋雨PPT课件

.
24
特点:
• 散文除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外, 还特别要求“以情动人”,表达感情 是散文的基本要求,每篇散文都是要 有感情的。那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感情,这些感情你认同吗?
• 悲愤,痛恨...这“恨”是谁引起 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 至三自然段。
.
25
.
26
问题二:
•题目中的“塔”是什么 “塔”? 僧人圆寂是哪个宗 教的说法?
.
7
月牙泉
.
8
• 敦煌的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当苍
茫浩翰的沙漠突然中裂,高低错落的几百个 洞窟在陡直的岩壁上蜂窝般排开,每个洞窟 中都绘满了精美绝伦、价值连城的千年古画 ,这种奇迹确实是惊心动魄的。一百年间, 来自五洲的各色人等在这里频繁出没,中 国学界更对这里蒙受的屈辱刻骨铭心。而 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却有了一门博大宏富 的国际显学——敦煌学。1987年,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郑重把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这座"沙漠上的美术馆"不再只是中国 的国宝,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 财富。
• (王道士,当朝官员,外国强盗 )
.
34
伯希和在藏经洞
道士 王圆箓
.
斯坦因
35
该王道士负责:
• 他是哪里人?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审判他 ?(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强调没文化),逃 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 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 文化。
• 我们来看他的长相,在课文里有句对他外貌 的描写,大家把它找出来。
.
42
该腐败的中国官僚、政府负责:
• 课本里怎么描述他们?
• ①建议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 ,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 。 ( 三 节 4 段 )

道士塔ppt

道士塔ppt

4:对比反衬: 中国官员: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
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 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 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 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 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5:反语讽刺: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 刷上第二遍。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 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 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思考融入智性 与情感,考察着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解 析文化的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它摆脱 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 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一种沉甸 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 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冲 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 思考。
中国社会:黑暗、腐化、 软弱无能。
态度:无奈,痛恨,讽刺,悲愤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我好恨。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 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2:融情于景:夕阳西下,朔风凛冽,
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3:融情于叙: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 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 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 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文化反省意识
交流活动: 我喜欢《文化苦旅》中的《
》。
作业:1理解鉴赏下列句子 ①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②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③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 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 惨白。 2阅读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123 人教版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123 人教版

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专集
敦煌莫高窟ຫໍສະໝຸດ 一面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一面
是莫高窟一半以上的壁画正遭受被称为壁画癌症的酥碱病的折磨, 起甲、褪色、脱落,我们已无法看清它的原貌,有的甚至只剩下 空空的岩壁。这无疑给莫高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世 纪庆典,蒙上一层阴影,增添几许尴尬。 旅游带来的困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为的破坏越发严重。统计数字表明,
敦煌遗书与纸卷画约有.万多件
作者简介
余秋雨,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
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 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 会副主席。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 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 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 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 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 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 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 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 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 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 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 心理
精美绝伦 栩栩如生
群雄逐鹿
舞乐图


墙 壁 上 的 图
骞 出 使 西 域 反 弹 琵 琶




轻 拨 银 弦 ,悦 耳 动 听 。闻 乐翩 翩 ,轻舞飞扬 。
“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 洋”

神最 话有 中价 的值 聚的 宝发 洞现
光绪二十六年(年), 王圆篆发 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 历代文书、经卷、手稿、文 物、织绣万余件。它轰动了 世界,形成了敦煌学。。
太沉稳,……(“沉稳”一词本是描写人的心情态度的词语,用来描写“笔”,如何理解?)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50 人教版

道士塔PPT(优秀课件)50 人教版

为什么说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 尽管是王道士的愚昧成全了外国文化强盗的 欺骗和掳掠,也不能由他承担破坏莫高窟文 物的全部罪责。因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 愚昧,肩不起这笔文化的重债。王道士是那 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是那个时代提 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个既不懂得文物的价值, 又不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的愚不可及的王道士 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 文化。腐败无能的统治阶级是制造民族悲剧 的罪魁祸首,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 前的小丑。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
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 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
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
官菩萨?
王道士怀着老农民的心理,把洞窟看成他私
人的“宅院”、“农舍”;以道士的眼光看中 座的塑雕,嫌弃它们的“过分惹眼”“过于招 摇”“有点尴尬”。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我 们能感到愤怒、痛心和无奈,能看到王道士背 后作者冷峻的表情和严厉的目光。作者没有纯 客观地叙述史实,而是投入了深厚的情感、深 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像,把枯燥的史料变为生 动的情事,把愚昧狭隘的王道士变为历史小丑 的典型形象。这种寄寓了情思的意象化的描述 方法是诗的笔法。
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
1.刻画生动形象,复活历史场景。
•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
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
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 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什么也没有了,唐代
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
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 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道士塔ppt
篇一:道士塔
《道士塔》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

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

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
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我们举一点加以
证明。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
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

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
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
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
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
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

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
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
慢欣赏。

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

第一个问题,
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
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

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是一个佛教圣地。

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
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
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
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

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

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
看课文!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

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
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

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
教的虔诚。

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
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

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

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
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
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
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

(留了一
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好,台上的同学这
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

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

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

一个洞窟里的文物。

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
部分,什么时间?
生:1900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

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

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
一个复洞。

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

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
文献遗存的大宝库”。

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
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

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

(出示藏经洞照
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

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

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

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

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
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

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
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

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

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
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
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