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发展史

合集下载

日本汽车业的发展

日本汽车业的发展

日本汽车业产业的发展日本汽车产业经历了起步、形成、战后恢复、迅速发展和走向国际5个阶段。

致使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是:政府的保护与支持;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产业内高效的协作分工体系;成功的企业文化与先进的管理方式。

一、日本汽车产业的起步日本自1898年起开始从美国、法国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进口汽车。

吉田真太郎于1904年成立了东京汽车制造厂,即日本第一家汽车生产厂。

同时,日本从美国进口了汽车用卧式两缸汽油发动机。

1907年,日本最初的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诞生。

同一时期,国末汽车制造所(即筑地汽车制造所)和宫田制造所也诞生。

当时的日本汽车业主要是以进口为主,汽车的制造水平远落后于欧洲发达国家,汽车的发动机等主要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

大正时代,随着日本军方的需求以及政府出台的汽车产业的政策促进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

1913年,宫田制造所东京总厂试制成功水冷直立型两汽缸的旭牌国产轿车。

1914年,东京汽车制造所制造出装有50匹马力的发动机和16个座位的公共汽车。

1917年,三菱造船公司神户造船所的内燃机工厂,模仿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A型”车,试制了“三菱A型”车10辆。

此外,快进公司汽车工厂、白杨公司、实用汽车制造公司等汽车制造厂也相继成立。

日本汽车产业从这一阶段起踏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二、日本汽车产业的形成192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横滨成立了日本福特汽车公司。

1926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大阪成立了日本通用汽车公司。

这两大汽车产业的介入成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福特和通用这两大汽车产业的介入,依靠日本汽车产业的强大资本和技术优势,进行批量生产,推行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使得这两大公司逐步占领了日本汽车市场,对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当然,这两大汽车产业的介入也给日本汽车产业带来了好处。

美国两大巨头的扩张刺激了日本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

依靠日本政府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日本汽车产业迅速壮大。

丰田汽车发展史

丰田汽车发展史

丰田汽车发展史如下丰田汽车的历史始于1933年,是丰田自动织布机公司旗下的一个部门,由丰田创始人之子丰田喜一郎专门负责的汽车生产部门。

丰田喜一郎1929年前往欧洲和美国调查汽车生产,并于1930年开始研究汽油发动机。

丰田自动织机厂是受日本政府鼓励发展汽车生产的,由于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需要国内的汽车生产。

1934年生产了第一款A型发动机,1935年5月在第一辆A1型客车和1935年8月在G1卡车上使用。

AA型客车的生产始于1936年。

早期的汽车与道奇动力旅行车和雪佛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些部件实际上与它们的美国原装汽车是互换的,虽然丰田集团以汽车闻名于世,但它仍在从事纺织业务,并仍在生产计算机化的自动织布机和全球通用的电动缝纫机。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极度的经济困难。

商用客车的生产始于1947年,到1949年底,公司濒临破产,但公司最终从一个银行联合体那里获得了一笔贷款,该联合体规定了独立的销售业务和消除“过剩的人力”。

1950年6月,该公司只生产了300辆卡车,濒临倒闭。

管理层宣布裁员和降薪,作为回应,工会举行了持续两个月的罢工。

罢工通过一项协议得以解决,该协议包括裁员和减薪,但同时也包括当时的总裁丰田喜一郎辞职。

接替丰田章男的是石田太三,他是丰田自动织布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朝鲜战争的头几个月,美国军方订购了5000多辆汽车,该公司得以复苏。

1950年,一个独立的销售公司,丰田汽车销售公司成立(持续到1982年7月)。

1957年,丰田皇冠成为第一辆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丰田汽车销售公司也同时到美国成立。

丰田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扩张,建立了新的研发机构,在泰国建立了业务,生产了第1000万辆,获得了戴明奖,并与日野汽车和大发汽车建立了合作关系。

1963年4月,第一辆丰田汽车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在日本以外建造。

从1963年到1965年,澳大利亚是丰田最大的出口市场。

到本世纪末,由于出口了第100万台,丰田已在全球建立了业务。

丰田生产方式发展历史

丰田生产方式发展历史

丰田生产方式发展历史丰田汽车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丰田公司在汽车制造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其生产方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从丰田公司创立之初到现在,丰田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了世界汽车制造业的标杆。

丰田公司成立于1937年,当时的丰田是一家小型的纺织机器制造商。

但是,由于日本市场逐渐增长,丰田公司开始考虑进入汽车制造行业。

在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领导下,丰田公司采用了大规模生产方式来生产汽车。

大规模生产是现代汽车制造的基础,它以高度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为特征。

丰田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使用大规模生产技术,这一时期丰田的销售迅速增长。

然而,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丰田公司面临着一系列的质量问题,这也意味着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为了解决质量问题,丰田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进行了一项重大,被称为“丰田生产系统”(TPS)。

这个系统是由丰田公司的工程师大野耐一提出的,他试图改变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率。

丰田生产系统的核心原则是“精益生产”,即实现最大价值和最小浪费的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系统的核心是“稳态制造”,即在稳态下降低浪费和提高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丰田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如“小批量生产”、“停线”、“雪藏”和“自动化设备”。

小批量生产是指将生产任务分成较小的批次,以降低库存和浪费。

停线是指在发现问题时立即停止生产线,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进行纠正。

雪藏是指在生产线上停止生产,以等待下一道工序准备好。

自动化设备是指在生产线上使用自动化机器和设备,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通过实施丰田生产系统,丰田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销售和利润上增长,而且在质量和效率上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丰田生产系统成为了世界各国汽车制造商效仿的典范,被誉为“世界级制造”。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丰田公司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田honda发展史

本田honda发展史

本田honda发展史本田Honda发展史本田汽车成立于1948年,创始人是本田宗一郎。

自那以后,本田汽车就以其卓越的技术、高品质和可靠性而闻名于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本田汽车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1957年,本田推出了第一款量产汽车——Honda Nisan,这也标志着本田汽车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

此后,本田汽车的总部逐渐从日本移至美国,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工厂和销售网络。

1976年,本田推出了一款具有重大意义的车型——Civic,这款车型标志着本田汽车正式进入全球汽车市场。

Civic车型不仅在日本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美国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1982年,本田推出了另一款具有重大意义的车型——Integra,这款车型在保留了优秀性能的同时,还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制造技术。

此后,本田汽车的性能不断提高,推出了多款备受瞩目的车型,如Accord、Honda V不能不说非常重大:text;text-align:center;啸马踏飞燕!mailto:**************.cn!如今,本田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其总部位于美国洛杉矶,同时还在日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设有工厂。

本田汽车的产品线涵盖了轿车、SUV、卡车、摩托车等多种类型。

除了不断提升汽车性能和品质外,本田汽车还在环保和安全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田汽车采用的VTEC技术,使得发动机在运转时能够实现最佳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同时,本田汽车还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了重要努力,为汽车配备了多种安全系统,如防撞设计、安全气囊等。

总的来说,本田汽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未来的日子里,本田汽车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汽车品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秀的汽车产品。

丰田企业的发展史

丰田企业的发展史

丰田企业的发展史
丰田企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丰田工业公司成立。

以下是丰田企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1937年-1945年:丰田工业公司成立,开始生产汽车和卡车。

在二战期间,丰田为日本军方生产卡车、飞机引擎和坦克。

1945年-1955年:二战结束后,丰田开始转型为民用汽车制造商。

他们推出了车型如丰田公主、丰田皇冠和丰田野马。

此期间,丰田还引入了生产效率提高的质量管理方法,如精益生产和质量圈。

1955年-1980年:丰田开始扩大国际市场,并在1957年首次将汽车出口到美国。

丰田得到了美国消费者的认可,销售量逐渐增长。

1970年代,丰田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型车型,如卡罗拉和Tercel,进一步增加了销售量。

1980年代-1990年代:丰田致力于提高汽车质量和技术。

他们推出了旗舰轿车丰田凌志和豪华SUV丰田陆巡,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丰田还在这一时期开始研发和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如普锐斯。

2000年至今:丰田进一步扩大国际业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生产工厂。

他们继续提升汽车质量和技术,并推出了多个混合动力和电动车型。

丰田还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致力于减少环境影响。

丰田通过不断创新和质量管理的努力,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他们致力于提供高品质、可靠和环保的汽车产品,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出色的出行体验。

丰田历史发展史

丰田历史发展史

丰田历史发展史
丰田公司是日本的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成立于1937年,总部位于日本丰田市。

以下是丰田公司的发展史:
1. 1933年,丰田自动车工业公司成立,开始生产汽车。

2. 1935年,丰田推出了第一款轿车AA型。

3. 1937年,丰田公司正式成立。

4. 1950年,丰田开始向美国出口汽车。

5. 1957年,丰田推出了第一款豪华轿车皇冠型。

6. 1966年,丰田推出了第一款运动型轿车Celica型。

7. 1968年,丰田推出了第一款豪华SUV车型Land Cruiser型。

8. 1982年,丰田推出了第一款豪华轿车Cressida型。

9. 1989年,丰田推出了第一款豪华轿车Lexus型。

10. 1997年,丰田推出了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Prius型。

11. 2002年,丰田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12. 2009年,丰田推出了第三代混合动力汽车Prius型。

13. 2012年,丰田推出了第四代豪华轿车Avalon型。

14. 2015年,丰田推出了第四代混合动力汽车Prius型。

15. 2018年,丰田推出了第五代豪华轿车Avalon型。

以上是丰田公司的发展史,丰田公司在汽车制造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不断推出新的车型和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汽车产品。

汽车发展史简介

汽车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世界汽车的发展国外的汽车引领着世界的汽车潮流,只有认识到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

本章将从汽车的诞生,汽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以及日本等亲爱车大国的发展介绍汽车工业的进程。

1.1 前汽车时代人类使用汽车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车辆一直是由人力或畜力驱动,直至18世纪发明了动力机械后,才出现了机动车。

1765年英国的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迅速推广,揭开了工业革命的篇章。

1769年法国炮兵工程师尼古拉蒂·古诺把蒸汽机装在一辆木质的三轮车上,制成了最早的机动车。

这也是最早的机动交通工具,成为古代交通运输与近代交通运输的分水岭蒸汽机是外燃机,燃料在汽缸之外燃烧,热效率很低,并且蒸汽车辆庞大笨重,操纵不灵,安全性差。

1809年,法国人菲利普·勒本提出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原理。

1860埃蒂内·列诺尔制成了煤气机并成批量生产,是内燃机商品化。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制造出往复活塞四冲程内燃机,并为现代汽车内燃机发展奠定了四冲程工作循环的理论基础。

当时热效率大12%-14%,之后人们放弃了热效率只有3%左右的煤气机而使用奥托内燃机。

1.2 汽车登上历史舞台18世纪真正的汽车诞生了。

1885年卡尔·奔驰设计制造了一个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和一辆三轮汽车,并在1886年获得了专利。

1886年德国工程师哥特里布·戴维斯将自制的单缸四冲程内燃机装在一辆改装的马车上,也制成了汽车。

奔驰和戴维斯随后共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小规模的批量生产内燃机和汽车。

他们二人首先把汽车与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并把汽车推向了历史舞台,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

从那时起,汽车迅速跃升为道路的主角,很快便淘汰了马车。

1.3 西方的汽车发展汽油内燃机以其功率的不断升高,轻巧等优点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了汽车的主要动力。

随后一大批汽车生产厂在欧洲崛起,标致、欧宝、雪铁龙等品牌先后涌现。

国内外汽车发展史

国内外汽车发展史

国内外汽车业发展概况(一)汽车的发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申请并获得了发明专利,所以,1886年1月29日被认为汽车的诞生日。

1886年,德国另一位工程师戈特布.戴姆勒将一台1.1马力汽油发动机安装在一辆从美国买来的马车上作为动力,该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当时所谓“令人窒息”的速度从斯图加特驶向康斯塔特,这便是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

(二)发展随后的几年,欧洲陆续出现了一些汽车制造公司。

1890年法国标致成立;1898年法国雷诺成立;1899年意大利菲亚特。

(三)飞速发展与普及进入20世纪以后,汽车不再只属于欧洲,美国人亨利.福特于1903年创建了福特汽车公司,并于1908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汽车T 型轿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使汽车成本大跌,汽车价格低廉,不再仅仅是贵族和有钱人的豪华奢侈品了,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

随后汽车进入了“美国时代”。

(四)日本汽车的兴起日本汽车被称为“后起之秀”,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日本才出现第一部汽车,几年后日本人才开始研制汽车。

1925年才第一次出口汽车(向我国上海)的日本,60年后竟然出口汽车达6400万辆,登上了汽车王国的宝座。

(五)中国汽车1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

1983年,第一辆上海桑塔纳牌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

进入21 世纪,中国汽车勃发展,2004年总产量超过500万。

到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7000万辆。

世界十大汽车城一、美国底特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美国第五大城市。

全美1/4的汽车产于底特律,全城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

二、日本丰田市。

建有世界第一个最高容量为5万辆的丰田汽车专用码头丰田市。

此城原名爱知县,有“东洋底特律”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正文: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局限性的个案剖析
——以日本汽车发展史为例
摘要: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是世界最大最激烈的汽车市场儿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击败美国汽车。

由于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使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世界第一的奇迹,可见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快速和强大实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局限性
引言
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其发展史上也经历过坎坷。

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盟军司令部曾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使得日本汽车发展势头较弱。

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汽车市场,大有泛滥之势。

特别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随后,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于1987年废止,其后至今日本对进口汽车全免关税),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国产汽车工业。

而中小汽车厂家为了生存,或引进技术或采取与国外厂家达成“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以发展汽车产业。

在引进技术以及“技术合作”的同时,日本企业通过不断改进汽车技术,使日本汽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1967年日本即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随着日本汽车厂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研发出省油、轻巧的小型轿车。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骤增,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车。

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1日本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技术创新的的角度讲,产品有一个发生、发展乃至衰落的生命周期,这种
生命周期对国际贸易实践具有显著的影响。

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由三个阶段构成:
(1)新产品导入期
新产品在其被发明时,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它要求有较高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在发达国家,良好的教育条件与雄厚的科技力量可以充分提供企业创造发明所需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条件。

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

汽车的导入期并不是在日本,而是在美国,德国等科技实力较为雄厚的欧美国家,所以二战后,欧美生产汽车充斥着日本的汽车市场并有泛滥之势,对日本的汽车工业构成威胁。

(2)产品的成熟期
产品获得了稳定的国内市场的支持,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开始出口到国外市场,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

所需的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

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

日本通过引进技术,和国外厂家进行“事业合作”和“技术合作”,并不断进行改进,使其拥有了汽车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3)产品高级标准化阶段
产品在该阶段里的其品质差异度逐渐消失,这时生产成本的大小对企业盈利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企业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其产品周期并没有成熟化或老化阶段,而是研发出省油轻巧的的小型轿车出口量骤增,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2从日本汽车发展看命周期的局限性
一方面,产品生命中周期理论如作为一种规律加以运用是有其局限性的。

它毕竟是仅就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是产品产地转移的一种现象的叙述,这是在资本主义竞争规律。

该理论虽然能较好的解释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在国家间转移,但在高科技产品上的解释力却较弱。

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是不同的,故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日本通过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使日本度过了汽车势头较弱的难关,并使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70年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其后又在不断改
进。

另一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本质上是以承认呢国际垄断和技术优势为前提的,在欧美国家相互投资的实践中,既有从商品引进期一开始就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海外投资,又有一从事标准化产品生产为对象的直接投资,还有在国外从事非标准化产品和技术优势的直接投资。

在创新阶段,日本与美国企业一样具有创新优势,可以凭借其创新优势谋取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

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日本的汽车厂商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日本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并没有表现为新产品—成熟—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往往在产品进入标准化之前就对其进行改造、更新,以避免产品标准化以及老化带来的效益损失。

日本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其产品周期并没有进入成熟化或老化阶段,且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1国贸4班
周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