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普修桥景观信息资料

合集下载

皇都侗族文化村游记

皇都侗族文化村游记

皇都侗族文化村游记(2015-12-04 09:22:07)拙文《江永三日游记》末尾记载,余夫妇与刘大人海燕三人,于11月26日夜宿龙脊梯田景区口外之龙脊镇。

翌日晨,餐罢,继续北行321国道十千米,即过龙胜县城,于阳光下赏廊桥风光。

又行三四十千米,改行209国道,三十余千米后入通道县黄土乡境,知目的地皇都侗族文化村已不远矣。

行驶间,遇一九十度右拐弯路,右侧风景,令人眼前一亮,乃坪坦河水之畔,侗寨夹河而立,拐处无建筑遮挡,河埠小桥,尽收眼底。

河水拐向下游二百米处,一桥跨河,高卧于三条石墩之上,桥廊重檐,有龙凤造型,各墩之上更有桥亭三座,中亭五重檐,加桥廊重檐,则为七重,侧亭有三重檐,更加两侧门亭,共五亭一廊,门亭及桥亭彩绘各式花草,廊柱及廊枋涂刷油漆,丽彩缤纷,煞是好看,俨然架卧于平坦河上之巨型工艺品也。

中亭下层之重檐之间,“普修桥”金字赫然可见。

余认定此乃皇都侗族文化村之一景,拐路后上驶约二百米,至桥端门亭前之狭窄平台停车下人,欲先将此工艺廊桥一过,兼览左右之河景,一饱眼福也。

果然,普修桥属侗族木质廊桥,乃皇都文化村主景之一,已列入全国八个经典村落景观也。

此一类廊桥,饱含民族特色,名为风雨桥,又称花桥或福桥,实用也,好看也,吉利也。

余等登门亭,转进侧亭,见此亭有神龛,始祖祠也。

前瞻,见头顶桥枋皆悬字匾,书“民族飞腾”“彩虹飞渡”之类题词,于工艺之外,又添书卷之气。

过中亭,亦见神龛,关圣殿也。

至另一侧亭,三见神龛,文昌宫也。

此桥功能,非仅渡河,亦兼祭祖、祈神、昌文也。

立桥上,观桥之两侧,右首可见河湾侗寨,寨下有连通河畔寨舍之矮桥,及河湾内侧之码头园圃,停靠游船若干,左首可见吊脚侗楼及两岸亲水步道,合为傍水公园景象。

普修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毁于洪水,于清嘉庆八年修复,乃公元1813年也。

历一百七十一年,于1984年复修,其历史可谓久远。

桥长五十七点七米,宽四点二米,等分廊间二十一,若时间充裕,足有可观之处。

清明上河园红桥简介

清明上河园红桥简介

清明上河园红桥简介
清明上河园的红桥是园内最美的景观之一,由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澍设计,以清代皇宫为原型,是国内首座全木结构、全手绘的园林景观桥,由数百根木柱支撑,桥体全部由钢结构覆盖,桥体上的木构件都是手工雕刻而成。

桥面铺设木板路,并在桥面两侧建有古色古香的廊亭。

红桥长30米、宽3.3米、高5米、
重达250吨。

桥上共有17个建筑单体,分别是:牌楼、月台、花圃、花车广场、观潮台、虹桥、茶社、彩画楼等。

红桥不仅是园内主要的景观之一,也是整个园区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红桥两侧的廊亭内安放着与红桥相应的“清明上河图”大型壁画。

这幅长达150米的巨幅壁画以北宋东京城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
北宋王朝“王景治河”和“王希孟画《清明上河图》”这两个历
史事件。

壁画以“水”为主题,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城的全景图。

整幅壁画共分为三大部分:“汴河之险”、“王景治河”和“王希
孟画《清明上河图》”。

—— 1 —1 —。

圆明园内桥梁介绍

圆明园内桥梁介绍

圆明园内桥梁介绍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非常著名的皇家园林,其中的桥梁更是其独特之处。

在圆明园内,桥梁被设计得既美观又实用,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观赏的机会。

以下是对圆明园内部分桥梁的介绍。

1. 大昭寺桥大昭寺桥是圆明园内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桥梁。

它位于圆明园的中央湖泊上,连接着园内的一座小岛和园内的主要景点。

大昭寺桥采用了仿古建筑的设计,桥面上铺设着青石板,两侧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子。

站在大昭寺桥上,可以欣赏到湖水的美丽景色以及园内其他建筑的壮丽景观。

2. 翠柳桥翠柳桥位于圆明园的西湖边,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拱桥。

桥面上铺设着石板,桥面两侧栽种着翠绿的柳树,因此得名翠柳桥。

桥的设计别具匠心,既考虑到了桥的实用性,又注重了美观。

站在翠柳桥上,可以俯瞰到湖水的倒影和柳树的婆娑身姿,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

3. 望春桥望春桥是一座横跨圆明园中央湖泊的桥梁,位于园内的北部。

桥的设计非常独特,桥面上铺设着白色的大理石石板,两侧是精雕细琢的栏杆。

望春桥连接着园内的两座小岛,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美丽。

以上是对圆明园内部分桥梁的简单介绍。

这些桥梁既是园内交通的便利工具,也是观赏园内美景的重要场所。

它们的设计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可以在这些桥梁上感受到圆明园的独特魅力,享受到美好的时光。

无论是欣赏湖光山色,还是感受桥梁下的湖水微风,都能让人流连忘返。

在圆明园内,桥梁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无论是游玩还是拍照,这些桥梁都是圆明园的亮点,值得一去。

孔庙碧水桥简介

孔庙碧水桥简介

孔庙碧水桥是位于曲阜孔庙内的一座古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而著称。

碧水桥横贯于孔庙的第二进院落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梁。

以下是关于碧水桥的一些详细信息:
1. 名称由来:碧水桥得名于桥下清清的河水,“碧水”之名取自河中水质清澈、碧绿,且流水环绕如玉璧,故称“璧水”。

同时,“璧水”也象征着教化不息。

在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而此处设立“璧水”,意味着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从而三桥被命名为璧水桥。

2. 建筑历史:碧水桥最初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添了石栏,河身砌有河底。

原来河上为小墙,到了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雍正年间还曾用大成殿旧料更换部分栏板和栏柱。

碧水桥及周边建筑在历史上多次修缮,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3. 建筑结构:碧水桥为三孔拱桥结构,中间的主桥宽10.30米、长16.68米,两边辅桥各宽3.43米、长13.35米。

桥梁和栏杆上的雕刻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技术。

4. 文化意义:碧水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本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之一。

碧水桥作为孔庙的一部分,见证了儒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碧水桥作为曲阜孔庙内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艺术性,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庄严肃穆和古代建筑的精妙细腻。

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简介

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简介

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简介
门票:
暂无信息
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简介:
传说古夜郎国天子路过此地,被其浓郁的民族风情所迷恋,故建“皇都”城。

皇都侗文化村由头寨、尾寨、新寨、盘寨四村组成,历史悠久,民风民欲最为完整亮丽。

鼓楼里、凉亭内、风雨桥边,处处琴声悠扬,歌声如潮。

要到侗寨必需先过一座名为普修桥的风雨桥,河对岸的山脚下有一座别致的寨门,六只铁炮依次鸣响,数十名侗家汉子吹着欢快的芦笙曲翩翩起舞,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侗家姑娘,端着一碗碗芳香四溢的侗乡佳酿拦在路中央,这是侗家迎接贵宾的一种最隆重的礼仪。

来到镶有太阳花图案的表演场,不雅看皇都侗族文化村艺术团的精彩表演,则是别的一番享受,《敬酒歌》、《扯扯摸》、《踩簸箕》、《禾杆歌》、《闹茶》《抢蛋》、《板凳情歌》、《筒地咯罗闹歌堂》等一组民族色彩十分浓厚的文化节目汇集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轻歌曼舞,回肠荡气,于行云流水间透出一种阳刚之美。

故宫博物院金水桥介绍

故宫博物院金水桥介绍

故宫博物院金水桥介绍1. 金水桥的基本情况提到故宫,大家脑海中肯定浮现出那红墙黄瓦的宏伟景象。

不过,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那条在故宫里非常显眼的金水桥。

没错,就是那条连接乾清宫和交泰殿的小桥!说它小,实际上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金水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建于明朝,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了。

想想看,这桥下经过了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真是历史的见证者啊。

金水桥的名字可不是随便来的。

金水桥的“金”,就代表着它的尊贵和华丽;而“水”,则是因为桥下流淌着的金水河。

别小看这条河,它可是给故宫增添了不少灵气,让整个宫殿显得更加生动。

走在桥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真的很神奇。

2. 金水桥的结构与装饰2.1 结构之美这座桥虽然不算大,但它的设计可是一绝。

金水桥的两侧各有三根石柱,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和凤,象征着皇权和祥瑞。

走近一看,那精致的雕刻让人忍不住想多停留几秒,真是细腻得让人佩服!桥面铺着青石,走上去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2.2 装饰之美说到装饰,金水桥可真是不遗余力。

桥上的栏杆上还镶嵌着一些金色的装饰,这可不是随便的金色,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材料,闪闪发光,照得人眼花缭乱。

特别是在阳光下,整个桥面就像披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外衣,让人看了忍不住要赞叹:“哇,这真是太美了!”有时候走在这里,你甚至会感觉自己像是皇帝,真有种“一步一风景”的感觉。

3. 金水桥的文化意义3.1 历史的见证金水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想当年,皇帝出行的时候,必定要经过这里,简直是“金水桥上走,万民齐朝贺”。

可以说,金水桥承载着多少荣耀与权威。

每当我站在桥上,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盛况,那气势恢宏的场面真让人心潮澎湃。

3.2 文化的象征再说说金水桥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故宫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吟诗作对,把这座桥描绘得如诗如画。

这儿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柱子,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故事,教我们如何去理解那段辉煌的过去。

一座桥,既是前路,也是归途

一座桥,既是前路,也是归途

一座桥,既是前路,也是归途侗族,是生活在我国湘桂黔交界处的一支少数民族,人口约为350万人。

从人口上来说,侗族并非位于榜首附近,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但就是这么一支祖祖辈辈栖身于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在中国建筑史上足以占据一席之地的侗族建筑文化,尤其以鼓楼和风雨桥建筑为代表。

即使放眼整个东亚木构体系,侗族的鼓楼与风雨桥也是不可多得的奇葩——它们的结构如此之独特,造型如此之变化多端。

程阳永济桥风雨桥,是我们如今对覆有廊屋的桥梁的通用称呼,这种称呼来源于它可以遮风避雨的功能。

然而,在侗族的语言中,风雨桥实际上另有称呼。

在侗语中,风雨桥被称为“福桥”,意指“赐予幸福吉祥之桥”。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桥梁,它蕴含着侗族人民一种原始的自然观念,透露出一个民族的生命与桥之间的亲密关系。

侗民的传统观念认为世上的人从阴间到阳间都要经过自己的生命之桥,如果失去此桥,就意味着失去前行之路,到不到人生的方向。

其古朴的民俗含义是:桥可以让阴间的灵魂转世投胎,让阳间的灵魂得以安宁,具有祈福之意愿,这正是“福桥”之名的由来。

除了福桥这个名称,侗族村寨中的风雨桥还被叫做花桥、凉桥。

在黔东南的侗寨中,“花桥”之名尤为常见。

这一名称的来源既可以从建筑装饰物的形象化来解释(雕梁画栋),也可以从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去理解。

如位于榕江的大利侗寨,沿河流流向依次建有五座花桥。

侗语中对风雨桥特有的称呼,体现着他们对于桥梁文化独到的认知。

大利中步花桥壹绿水青山风雨桥,也就是廊桥,是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的一种桥梁类型。

虽然它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有几个地区却集中分布着数量庞大的廊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湘桂黔交界处的侗族聚居区和浙闽山区。

若要说这两个地区有什么相似之处,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复杂而多元的地理环境。

浙闽山区群峰耸峙,丘岭连绵,适宜农耕的小河谷、小盆地穿插其间,因此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动写照,侗族聚居区也是如此。

虹桥公园景点介绍

虹桥公园景点介绍

虹桥公园景点介绍
虹桥公园位于虹桥之西,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遐迩。

公园内主要建筑有虹桥、清风亭、石拱桥、三生石等。

亭阁为仿木构建筑,古朴典雅。

三生石是一块巨大的花岗石,相传是轩辕黄帝与两位仙女在瑶池中洗澡时掉落的,也有人说是女娲补天时遗留的。

清风亭位于虹桥之东,三间两层,飞檐斗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亭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

石拱桥位于公园东部,东西走向,长约百米,是我国现存最长的石拱桥。

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大夫第”改建而成。

桥洞形如彩虹,桥上有“石拱桥”三个大字刻于桥栏之上。

三生石位于公园北部的山坡上,相传为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在此生养之地。

这块石头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移来的。

据记载,当时为了迎接唐明皇的到来,杨贵妃曾在此沐浴、更衣。

后来唐玄宗与杨贵妃也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据说这块石头是为纪念他们而造的。

三生石旁还有一个亭子叫“三生亭”,三生石旁边还有一个“洗心亭”。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都普修桥景观信息资料
村落简介: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寨距离县城10公里,由头寨、尾寨、盘寨和新寨组成,占地2.9万亩,共230户,总人口2150人。

其侗寨结构具有典型侗族风格,鼓楼、寨门、凉亭、古井、风雨桥、萨岁坛、芦笙场、吊脚楼民居、重阳楼、石板路等一应俱全。

侗寨建筑布局属于典型的山麓型,即依山傍水型杆栏式吊脚楼,以适应南方山区气候湿润、多蚊虫的特点。

普修桥,是一种集桥、亭、廓为一体的桥梁建筑,它既是侗乡主要的交通设施,又是侗家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

该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805年),桥长57米,宽4.2米,是一座集桥、亭、廊为一体的纯木结构廊桥。

1999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都侗寨有工艺精美的寨门三座。

寨门的建筑格式为独立式,在建筑上集攒尖式与歇山式为一体,不用一钉一铁,全系卯榫嵌合,建筑风格别具。

凉亭现有四座。

侗族多居山区,山路、田地边必设凉亭。

凉亭为木结构,一般有四柱、六柱或八柱支撑,用杉皮或青瓦盖顶,下面用横木搭成坐凳,供人们歇息与挡风避雨。

侗寨户与户、寨与寨连在一起的是石板,在美丽的侗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求神一世,不如修桥一座,铺路一条”,这些石板路是家家户户义务修建的,皇都侗寨的巷路全是青板石铺砌而成,古朴别致。

皇都侗寨建寨于明代初期,历史悠久,侗族风情风俗在湘桂黔三省(区)侗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当地住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这里流传着数十种民族乐器、歌曲与舞蹈。

侗族人民在悠久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饮食风味,喝一口侗家馥郁飘香油酒茶,香淳可口,一份温馨,可以拂去你一路的疲惫。

席间,热情好客的主人为你捧上大碗的被喻为“侗家茅台”的苦酒,更是甜中带苦,苦在甜中。

合拢宴是侗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之际才举办的宴席,一般是在堂屋摆上长长的木桌,各家各户都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以示庆贺,各种各样的菜肴摆满了长长的桌子,一腌就是三五年,甚至几十年的酸虾子、酸鸭肉、酸猪肉、酸草鱼别有风味。

皇都社会秩序良好,被誉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安先进村寨,每家每户都很干净、整洁。

1995起、年县人民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50万元进行基础设置建设与宣传,组建“皇都侗文化村”,作了初步的旅游开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游客逐年增加,现年接待游客在20万人以上。

皇都侗文化村组建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举办的评比、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

主要景观:
一:普修桥,是一种集桥、亭、廓为一体的桥梁建筑,它既是侗乡主要的交通设施,又是侗家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

该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805年),桥长57米,宽4.2米,是一座集桥、亭、廊为一体的纯木结构廊桥。

1999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新寨寨门。

寨门是侗族建筑代表之一,它是侗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显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它与侗族鼓楼、花桥、凉亭一样,不用一钉一铁,全是卯榫嵌合,别具建筑风格。

侗乡山寨,有寨必有门。

它是侗族人民迎来送往,交亲结友的必经通道,也是姑娘小伙谈情说爱,相见离别的窗口。

新寨寨门始建于清初期。

三:头寨鼓楼。

鼓楼,它是侗寨独特的标志,大家看到的这两座鼓楼属于歇山宝塔式,这种结构形式,不仅扩大了底层的空间,还大大增强了鼓楼框架的强度,数百年不朽不斜。

头寨
鼓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经多次维修保留至今。

鼓楼是重要活动场所,如团寨议事,排解纠纷,判断是非,集体休息和娱乐,都在这里进行。

重要节日:
1.与其它地区相同的节日如四月八、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外,9月9重阳节办得
比较隆重,当天将举行哆耶、唱侗戏、赛芦笙等民俗活动。

2、农历10月26、11月日“吃冬节”、也称侗年,也特别热闹,很多邻近群众前来“吃冬”,届时将举行一些唱侗戏等民俗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