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同步真题(含答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同步高考真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同步高考真题11.(2014广东卷34)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2.(2014海南卷19)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14海南卷20)《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
【到“腾讯课堂”搜索“馒头课堂”观看此套同步真题视频精讲】这是因为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14课标卷II 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
“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14课标卷II 23)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中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主观题练习及参考答案.doc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主观题练习及答案1 •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
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 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
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答:(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血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2.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2008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
据此,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有服从它。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答:(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火,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作用的形式和条件,造福于人类。
(3)题目中的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屮我们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來。
3•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考试题汇编练习及答案解析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考试题汇编练习一、选择题1.(09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09安徽卷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3.(09浙江卷29)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1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2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3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4.(09福建卷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5.(09天津卷6)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
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
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
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6.(09全国卷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部分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部分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14次大范围强降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截至2010年7月15日9时,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人民,特别是水灾严重的南方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应对洪水灾害,确保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这表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2.特大洪灾让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贵州荔波成了名副其实的“泽国”。
荔波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擦亮绿宝石,还世遗美丽”的“绿丝带”志愿者行动,胳膊上都系着一条“绿丝带”。
志愿者说:这“绿丝带”代表了保护世界遗产的一种决心,也代表了抗洪救灾的一颗红心。
志愿者的话表明()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巨大的②精神状态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③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避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④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有专家指出,近期南方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异常强盛。
此外,有的地方防洪设施相对落后,很多涵养水土的树木被砍伐等原因,导致洪水灾害加剧。
据此回答3-4题。
3.由于涵养水土的树木被砍伐导致洪水灾害加剧,这表明()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D、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4.对“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B、要认识“天灾”形成的客观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C、“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自然灾害5.网络上有这样一则幽默:有一天,人脑和电脑比谁的能耐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在高二政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做好高二政治每一个单元的练习题。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1. (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2. (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 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
以上材料说明: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4. 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
由此可见A. 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B.整体制约着部分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5. (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6. (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最新《生活与哲学》导学案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论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一、考情分析二、自主学习1.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唯一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的物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1)哲学上的运动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如惠能的“心动论”,毕尔生的“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等。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
②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及答案解析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一、选择题1.(09江苏卷30)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9北京卷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3.(08全国Ⅰ卷29)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
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
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表明C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08全国Ⅰ卷30)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新人教版必修四)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新人教版必修四)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利用率低,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材料二2012年6月1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40个部门制定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对外发布。
它是中国发布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报告》共八章,包括总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
《报告》指出,当前和未来我们推进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我们对此也有足够的准备,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总结已有的经验,来加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来推进可持续发展。
请你从唯物论角度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2、阅读表格和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次六中全会情况。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得到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合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三次六中全会通过相应决议或决定的哲学依据。
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意义。
目前,使用土地主要存在地耗较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
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
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
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
D本身错误。
答案:B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⑤生产式具有客观性⑥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⑤⑥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C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解析:即万事万物唯一的共同的特点。
答案:D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B.运动的规律相同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D.构成因素相同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答案:C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世界的物质性C.自然界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案:B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答案:B7.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的理解。
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主要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
这说明(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运动的式是多种多样的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解析:运动存在于客观存在物中,说明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注意不要误选B,B不是答案:D9.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日中睨,物生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解析:此题只要真正读懂引文中的话意,不难选出正确答案来。
B、C看到运动,否认相对的静止;D否认运动的物质性或客观性。
答案:A10.《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解析: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答案:B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据此回答11~12题。
11.“任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
既承认了相对静止,又承认了绝对运动,既静又动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②④符合题意;①认识有误,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③认识有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2.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解析:B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项错误,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不需要条件。
答案:A13.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则的变化进行推论,发现了一些“空位”上的元素,这表明( ) A.有的规律也是可以创造的B.有些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D.自然规律是主观对客观的映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的客现性、人可以认识与利用规律”的理解。
选择该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提供的信息中所体现出的哲学道理。
A、B、D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应排除。
只有C项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C14.规律具有客观性是指( )A.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规律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解析: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故D不选。
答案:A15.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这说明( ) A.规律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B.世界的本质是具有规律性C.规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解析:A、B选项明显错误;C项的说法夸了规律的普遍性,不选。
答案:D16.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代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⑦解析:本题抓住规律的定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可顺利作出正确选择。
①③⑤⑧都是现象上的稳定,而非本质的必然;⑨⑩在现象上也不稳定。
答案:D17.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②③都符合题意。
④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故排除④,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18.日本观叶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则为橘,橘生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解析: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A错误;B的观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D错误。
故选C。
答案:C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我们说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因为( )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④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③说法错误;④的说法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是错误的。
答案:A2.人脑是一个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细的神经机构,其中的神经细胞计达150亿个之多。
这些神经细胞,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如看书、写字、绘画、闻味、唱歌等等,都有相应的神经细胞来负责。
当你挥手拍打乒乓球时,球来往如梭,眼睛看准了球的位,视神经以每秒120米的速度把情况报告给大脑,大脑迅速在千分之一秒作出反应、判断,又通过运动神经把命令传达到胳膊、手和腿,于是球被准确地打了回去。
这表明(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④意识的容来源于客观存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材料表明的是人脑和意识、意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故选B。
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④任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解析:题意旨在强调任意识都源于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①④的说确体现了题意;观念都经过了人脑的加工改造,与现实不完全相同,②的说法错误;③的说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B4.举行的2013国际智能物联和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有消息称,2015年将有50万台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提供荧屏上才有的“智能物联”服务。
一种名为“小优”的机器人,全身由“超级脑、千里眼、第六感、神行腿”等部件组成,是全球首款可以通过自我思维不断人工智能生长的中英文双智能机器人,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人”的部分属性,可以实现部分的人与“人”沟通。
材料中的“小优”机器人表明( )①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②机器人可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③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的思维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只有人才有意识,①观点错误;材料是机器人,没有意识,更不是人脑,④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的思维,代替人的某些肢体功能,②③观点正确。
答案:B5.“远上寒山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所描绘的这种景色在江南的山林间几乎随处可见,但经诗人一提炼,“霜叶红于二月花”却成了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