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研究进展_杜琪珍

合集下载

山茶属(genus+Camellia)叶片宏观结构及其分类意义

山茶属(genus+Camellia)叶片宏观结构及其分类意义
significant
to further study the
Therefore,there still
are
taxonomic problem of genus
CameH妇.”leaf architecture¨denote the placement and form of those elements
are as
treatment.
follows:
1.Genus Camellia has

common
set
of traits,is

more natural groups.Leave
spcing.Venations of
shapes
are
symmetric and
are
leave margins
has regular
cm

最为常见,少数较大者可达15 cm以上,较小者不足2 cm。该属植物叶形虽

多变化,但概况起来有5种基本类型,即披针形、卵形、矩圆形、长椭圆形 和阔椭圆形。先端由长渐尖、短渐尖、圆钝至极尖。叶基由耳形、圆形乃至


楔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演变。大部分种叶缘具齿,个别种半具齿或全缘。 锯齿齿尖呈现为刺状或盔状。瘤果茶组(sect.Tuberculata)、长柄山茶组(sect. Longipedicellata)、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等叶片背面具腺点,实果 茶组(sect.Stereocarpus)、糙果茶组(sect.Furfuracea)、半宿萼茶组(sect. Pseudocamellia)等叶缘含有腺体结构。一级脉近直行或少数稍弯曲行走, 向叶尖渐细,二级脉夹角多为锐角,少数近直角。二级脉分叉角度的变化则 与叶片的整体形状相关,从中脉开出的角度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叶基为耳形 或圆形的种类,叶片下部二级脉与主脉的夹角近似直角,下部夹角比上部大。 茶梅(C sasanqua)、广东秃茶(C kwantungensis)、细萼茶(C

茶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其高分子活性中心元素群子参数之间的关系

茶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其高分子活性中心元素群子参数之间的关系
考察 茶 叶的抗氧化 功能 的研究 却未见 报道 。
进攻碳水 化合物 、 白质 、 类 、 酸等 , 加快机 体 蛋 脂 核 可
的衰老过 程 , 可 诱 发 癌 症 、 并 心血 管 疾 病 等诸 多疾
本文选 用具有 悠久饮 用历 史 的茶 叶种类 为研究
对象 , 采用分 光光度 方法测 定 、 究茶 叶提取物 对羟 研
中 图分 类 号 : 5 5 ; Q 1 1 Q o T 05 9
引 言
自由基 是人体 生命 活动过程 中生 物化学 反应 的
原 作用 , 理 想 的天 然抗 氧 化剂 。此 外 , 多 糖 是 茶 对 自由基 也 有较 强 的 清 除 作 用 。然 而 以往 对 茶 叶抗 氧化 能力 的研 究 大都 局 限 在活 性 成 分 的种 类 、
Vo . 7 .No. 13 1
2O1 0
茶 叶清 除羟 自由基 的能 力 与 其高分 子活 性 中心 元 素 群 子 参 数 之 间 的 关 系
钱金 晶 茹 珊 张 帆 田晓 江 李 蕾 金 日光
( 京 化 工 大 学 材料 科 学 与工 程 学 院 , 京 10 2 ) 北 北 00 9
病 。在众 多的 自由基 中 , 自由基 ( O 羟 ・ H)是最 活泼 的 , 反应 速 度极 快 , 是 对 机 体 危 害最 大 的 自由 其 它
基 , 过 了 ・ 和 。 种 活 性 氧 自 由基 。 目前 , 超 0 O两 对

自由基 ( O 的清 除 能力 , ・ H) 并初 步 测定 茶 叶 中 高分 子 活性 中心元 素含 量 , 通过 群 子 参数 理 论 计 算 了
第3 7卷 第 1 期
2l 0 0年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以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与思考为题,需要从植物分类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探讨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及现状。

植物分类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对植物进行系统地分类、命名和描述。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但直到18世纪末,才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aeus)所创立的二名法分类法,才真正使植物分类学得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

茶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茶科,茶属,是一类经济价值极高的植物。

茶组植物的分类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采摘和饮用野生的茶树叶。

到了唐代,茶的饮用和种植已经相当普及,同时也有了对茶的分类和命名。

到了明清时期,茶的品质和风味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了对茶的品种和类型进行研究的先驱者。

在现代植物分类系统中,茶组植物属于茶科,茶属。

茶科分为7个亚科,分别是山茶亚科、茶亚科、楝亚科、蜡梅亚科、樟亚科、黄檀亚科和蓼亚科,其中茶亚科是最重要的一个亚科,包括了茶组植物和几个近缘属种。

茶属则包括了数百种茶组植物,按照茶叶的用途和树形特征,又可以分为乔木茶、灌木茶、半灌木茶和草本茶等多个类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进步,植物分类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茶组植物的分类也在不断地被重新界定和修正。

例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张宪春教授等人,通过对茶组植物的基因组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茶组植物分类体系。

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茶组植物被划分为6个属,茶属则被拆分为12个亚属,共有约1200种植物。

这一分类体系不仅更为科学和准确,而且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茶组植物是一类极为重要的植物资源,其分类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茶组植物的分类也在不断被更新和完善。

对于保护和利用茶组植物资源,正确地进行分类和命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一、引言种质资源是开展茶树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

茶原产中国,在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包括野生茶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和遗传材料等。

我国高度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工作,专门建立了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永久保存基地。

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资源鉴定评价逐步从表型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科式展现状和进展(一)发展现状与动态1. 茶树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起始于2 0世纪5 0年代,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收集工作集中在2 0世纪8 0-9 0年代,当时曾对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和海南等茶叶主产区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收集[ l ] 。

近年来,茶树资源的收集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发需求,但收集手段和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如全球卫星定位仪( GP S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电脑的应用使资源考察及信息的采集更加准确、可靠。

通过不间断的收集,截至2 0 0 9年年底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勤海分圃已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近3 0 0 0份,其中,约1 0 %为野生资源、6 0 %为地方品种、3 0 %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

此外,在各省市茶叶研究所分散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约有4 0 0 0份(含部分重复保存的资源)。

茶树资源以迁地保存和保护为主。

在保存方式上,除植株形式外,还有室内营养体保存、DNA库等辅助保存形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组培技术在室内保存了200 余份野生及濒危茶树资源,利用超低温冷藏方式保存了600 余份各地茶树资源的DNA 样本。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关注茶树原生境保护的问题。

茶组植物分类研究综述

茶组植物分类研究综述

茶组植物分类研究综述
龚万灼;张泽岑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本文回顾了茶组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化学、细胞学和遗传学分类的主要研究成果,就不同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茶组植物分类的意见.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龚万灼;张泽岑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因艺学院茶学系,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因艺学院茶学系,四川,雅安,625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山茶属油茶组、短柱茶组和红山茶组植物叶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分类学意义 [J], 沈锦波;吕洪飞;彭秋发;郑菊芳;田玉梅
2.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J], 陈亮;虞富莲;童启庆
3.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分类 [J], 张宏达;任善湘
4.广西茶组植物新记录——光萼厚轴茶 [J], 杨世雄;方伟;余香琴
5.山茶属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及其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J], 张亚利;杜诚;胡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本质,研究茶树特别是茶树新梢中分子的结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探讨茶树生命的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茶树新梢的化学分子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以及对茶叶品质及茶叶健康功能的影响;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发展的基础科学。

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及深加工、茶叶贸易和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作为叶用植物,茶树新梢是茶树代谢最为旺盛的部位之一,在次级代谢上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新梢含有极其丰富的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上,因而它们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转化等机制研究是茶叶生物化学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茶树功能基因、次级代谢关键酶及基因、茶叶代谢谱、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等的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

本文就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主要的进展内容综述如下。

1茶树次级代谢途径的研究植物次级代谢是植物在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其他植物比,茶树次级代谢的特点是,富含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茶树次级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

1.1茶树中儿茶素代谢相关研究进展儿茶素类物质(黄烷-3-醇)对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的贡献度极高,其代谢特别是合成代谢一直是茶树次级代谢研究的重中之重。

儿茶素由莽草酸途径合成而来,近年来儿茶素B 环5'羟基化途径和C环没食子酰基化途径已成为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研究中的重点。

2004年,Punyasiri等的研究表明,在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EC和EGC是由花白素经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的二步催化形成,而不是由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直接表构而成,但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研究仍是空白。

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研究40年(一)

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研究40年(一)

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研究40年(一)茶叶生物化学是以茶叶(茶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技术手段发现、认识并掌握茶叶中特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降解、代谢基本原理的一门科学。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范畴涵盖了茶叶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特点、变化规律及机制机理等一系列内容。

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含有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如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等。

这类物质对于茶叶品质形成至关重要,而且也是茶树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我国在1980 年重新组织出版了《茶叶生物化学》高等院校茶学相关专业教材。

随着现代生物化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茶叶香气研究在气相色谱等仪器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快速进步。

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对不同茶类的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学术研讨,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物化学的交流和发展。

同时,组织专家制定茶叶标准,规范茶叶的生产和品质控制。

20世纪80—90年代,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茶叶特征成分生物合成和转化机理的学者,其研究的范围涵盖了茶树的栽培育种、制茶过程中特征成分的结构转化和机制等各个方面。

这些研究逐步形成了茶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例如茶树生理学、茶叶加工化学、茶叶成分的生物合成等。

另外,随着分析化学技术手段的进步,大量新型的分析方法被应用于茶叶品质成分的研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茶叶生物化学研究手段,提高了茶叶生化的研究水平。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团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国外研究学者也开始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

随着茶树基因组的破解,以及现代生化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日新月异,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迄今,Camellia sinensis(小叶种)和Camellia assamica(大叶种)茶树的基因组都已经绘制完成,某些标志性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关键基因也逐步清晰。

为了能够系统地综述茶叶生物化学的最新发展前沿,笔者按照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在前人综述论文的基础上,概述了近40年来咖啡碱、儿茶素和茶氨酸的生物合成,以及茶叶加工化学、品质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山茶属是茶科植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些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作物。

然而,至今之前,该属茶组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因此,进一步的系统学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该属物种多样性、进化历程以及生物地理学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资源和导向农艺学和经济学上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1、通过基于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探究山茶属茶组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中的关键事件,以及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联系;2、检测山茶属茶组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旨在解决现有的分类学争议和建立更为可靠和全面的分类单元;3、为山茶属茶组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支持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分子标记数据,建立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分类单元在进化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化历史,探究其受到的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利用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解决现有的分类学争议,优化该属茶组的分类单元;并对现有分类单元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保护状况、经济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四、研究方法:1、采集山茶属茶组植物样本,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扩增核糖体DNA (ITS)和叶绿体DNA (trnL-trnF和matK)基因片段;2、通过PCR扩增出得到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编辑和最终校正;然后利用最近邻连锁、最大简约法、臂长技术、贝叶斯技术等,对多个因素的分子数据集进行计算处理;3、利用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分析分子标记数据,建立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关系;4、结合野外调查、生态学等现场观测和同功酶等多种方法,对现有的分类单元进行验证和优化;5、根据系统发育和分类单元的结果,在生物地理、繁殖系统和形态解剖学等层面,验证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特性和进化历程。

五、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对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多样性、进化历程和分类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得到基于分子标记数据的系统发育树,建立更为可靠和全面的分类单元,推进该属茶组的分类学和进化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