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作业第七章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优选)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非线性系统

(优选)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非线性系统

1, x 0 signx 1, x 0
0
xa
y k( x asignx) x a
3 滞环特性
滞环特性表现为正向与反向特性不是重叠在一起,而是
在输入--输出曲线上出现闭合环路。其静特性曲线如图7-3
所示。其数学表达式为:
y
b
y
k(
x asignx) bsignx
y0 y0
-a
0a
x
(优选)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 非线性系统
7.1 典型非线性特性
在控制系统中,若控制装置或元件其输入输出间的静 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则称为非线性特性。如果这 些非线性特性不能采用线性化的方法来处理,称这类非 线性为本质非线性。为简化对问题的分析,通常将这些 本质非线性特性用简单的折线来代替,称为典型非线性 特性。 7.1.1 典型非线性特性的种类
描述函数法是非线性系统的一种近似分析方法。首先利用描 述函数将非线性元件线性化,然后利用线性系统的频率法对系统 进行分析。它是线性理论中的频率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推广,不 受系统阶次的限制。
分析内容主要是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振荡稳态,一 般不给出时域响应的确切信息。 7.2.1 描述函数的定义
1.描述函数的应用条件
2.死区特性
死区又称不灵敏区,在死区内虽有输入信号,但其输
出为零,其静持性关系如图7-2所示。
y
其数学表达式为
k -a
0a
x
0,| x | a
y
k(x
a),
x
a
k( x a), x a
若引入符号函数
图7-2 死区特性
死区小时,可忽略;大 时,需考虑。工程中,为抗 干扰,有时故意引入。比如 操舵系统。

(仅供参考)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习题答案

(仅供参考)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7-1 试根据定义∑∞=-*=0)()(n nTs e nT e s E确定下列函数的)(s E *和闭合形式的)(z E :⑴ t t e ωsin )(=;⑵ ))()((1)(c s b s a s s E +++=,b a ≠,c a ≠,c b ≠。

解:Ts e z =;⑴ )()sin()(0z E enT s E n nTs==∑∞=-*ω;1)cos(2)sin(21}{21)(20+-=⎥⎦⎤⎢⎣⎡---=-=-∞=--∑z T z z T e z z e z z j e e e j z E T j T j n nTsjwnT jwnT ωωωω。

⑵ ))()((1))()((1))()((1)(c s c b c a b s b c b a a s a c a b s E +--++--++--=; ∑∑∑∞=--∞=--∞=--*--+--+--=000))((1))((1))((1)(n nTs cnT n nTsbnT n nTs anT e e c b c a e e b c b a e e a c a b s E ; ))()(())()(())()(()(cTbT aT e z c b c a ze z b c b a z e z a c a b z z E ------+---+---=; 记))()((c b c a b a ---=∆,∆-=b a k 1,∆-=ca k 2,∆-=cb k 3;))()(()()()()(3)(2)(12321cTbT aT T c b T c a T b a aT bT cT e z e z e z ze k e k e k z e k e k e k z E ---+-+-+-------+-++-=。

7-2 采样周期为T ,试求下列函数的Z 变换:⑴ n a nT e =)(; ⑵ t e t t e 32)(-=;⑶ 3!31)(t t e =; ⑷ 21)(ss s E +=;⑸ )1(1)(2+-=-s s e s E sT 。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七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七章习题答案

s2(0.K2s +1)
= (1− z−1)Z
s2(5sK+ 5)
1
− (1 z
− 1
)
(z5−Tz1)2
= − 5(z5−(11−)(ez−−2Te)−z3T ) (z5−T1) = ((1z−−ee−−55TT )) z(4(+z −e−15)(T )z+−1e−−56T e) −5T

4.0067z + 0.96 = z2 − 1.0067z + 0.0067
7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七章 电三刘晓峰制作
G2(s) R(s) G1(s) - T Gh(s) G3(s) G4(s)
(b) D2(z) D1(z) T (c) 图 7-56 闭环离散系统 N(s) T Gh(s) G1(s) G2(s)
R(s) -
T T
G1(z)
解: (a)G12(z) =
2 2 z −5.0335z+ 3 2 z +
0.0035+ 3.0067Kz+ 0.9598K = 0
(3.0067K − 5.0335)z+ 0.0035 + 0.9598K = 0
10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七章 电三刘晓峰制作
(2)G(z) = (1− z−1)Z
z−1)Z
K s2(0. 2s +1) 5K s2( s + 5)
7-3 试用部分分式法、幂级数法和反演积分法,求下列函数的 z 反变换:
10z
(1)E(z) =
(z −1)(z − 2) − 3+ z−1
(2)E(z) = 1− 2z−1 + z−2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第七章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第七章参考答案

7.1 求下列矩阵的若尔当型及其变换矩阵(1)010001341⎡⎤⎢⎥⎢⎥⎢⎥---⎣⎦解:矩阵的特征值为:1230.78,0.11 1.95,0.11 1.95i i λλλ=-=-+=--,因此可化为对角线规范型:0.780.11 1.950.11 1.95ii -⎡⎤⎢⎥-+⎢⎥⎢⎥--⎣⎦变换矩阵为:1232221231111110.780.11 1.950.11 1.950.61-3.8 - 0.42i -3.8 + 0.42i P i i λλλλλλ⎡⎤⎡⎤⎢⎥⎢⎥==--+--⎢⎥⎢⎥⎢⎥⎢⎥⎣⎦⎣⎦(2)540430461⎡⎤⎢⎥--⎢⎥⎢⎥-⎣⎦解:矩阵的特征值为:1231λλλ===,()2rank I A -=,表明1λ=的几何重数为3-()rank I A -=1,即该特征值对应一个若尔当块。

所以该矩阵的若尔当型为:11111⎡⎤⎢⎥⎢⎥⎢⎥⎣⎦,变换矩阵0410404040P ⎡⎤⎢⎥=-⎢⎥⎢⎥--⎣⎦(3)421043521⎡⎤⎢⎥⎢⎥⎢⎥-⎣⎦解:矩阵的特征值为:1232, 2.21, 6.79λλλ=-==,因此可化为对角线规范型:2 2.21 6.79-⎡⎤⎢⎥⎢⎥⎢⎥⎣⎦,变换矩阵为00.40.610.410.370.780.810.350.46P ⎡⎤⎢⎥=-⎢⎥⎢⎥--⎣⎦(4)010001340⎡⎤⎢⎥⎢⎥⎢⎥⎣⎦解:矩阵的特征值为:1232.3,1, 1.3λλλ==-=-,因此可化为对角线规范型:2.31 1.3⎡⎤⎢⎥-⎢⎥⎢⎥-⎣⎦,变换矩阵为30.1 2.130.25 2.7530.583.58P -⎡⎤⎢⎥=-⎢⎥⎢⎥-⎣⎦7.2已知系统状态方程,求状态变换阵P ,使系统变为对角线型(假设系统的特征值为123,,λλλ)(1)012010001x x a a a ⎡⎤⎢⎥=⎢⎥⎢⎥---⎣⎦解:123222123111P λλλλλλ⎡⎤⎢⎥=⎢⎥⎢⎥⎣⎦(2)123100100a x a x a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32123det()00I A a a a λλλλ-=⇒+++= 设变换矩阵123[,,],i i i i P v v v v Av v λ==满足 设123[,,]Ti i i i v v v v =,则有:11212132313(1)(2)(3)i i i i i i i i i i i a v v v a v v v a v v λλλ-+=⎧⎪-+=⎨⎪-=⎩ 由(1)得211()(4)i i i v a v λ=+由(2)(4)得23121()(5)i i i i v a a v λλ=++ 代入(3)得321123()0i v a a a λλλ+++=所以1i v 是任意常数,取为1,则21i i v a λ=+,2312i i i v a a λλ=++所以112131222111221223132111P a a a a a a a a a λλλλλλλλλ⎡⎤⎢⎥=+++⎢⎥⎢⎥++++++⎣⎦7.3证明:对于具有互相不同特征值12,,,n λλλ 的矩阵1211000010000010000n n a a A a a --⎡⎤⎢⎥-⎢⎥⎢⎥=⎢⎥-⎢⎥⎢⎥-⎣⎦能将其变换为对角矩阵形式的变换矩阵为:11122111212121211111111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P a a a a a a a a λλλλλλλλλλ------⎡⎤⎢⎥++⎢⎥⎢⎥=++++⎢⎥⎢⎥⎢⎥++++++⎣⎦证明:系统的特征方程为:111det()00nn n n I A a a a λλλλ---=⇒++++=设变换矩阵12[,,,],n i i i i P v v v v Av v λ== 满足 设12[,,,]Ti i i in v v v v = ,则有:21111212213231211211111111()()()(1)0(2)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n n n i in i in in i i n i n i i in i in n i v a v a v v v a v v v v a a v a v v v v a a v a v v v a v λλλλλλλλλλ-----=+⎧-+=⎧⎪⎪-+==++⎪⎪⎪⎪⇒⎨⎨⎪⎪-+==+++⎪⎪-=⎪⎪+=⎩⎩将(1)代入(2)得11110n n i i n i n i a a a v λλλ--++++= 对比系统特征方程可知11i v =满足。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1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弊端.解答: 1 开环系统(1)长处 :构造简单,成本低,工作稳固。

用于系统输入信号及扰动作用能早先知道时,可获得满意的成效。

(2)弊端:不可以自动调理被控量的偏差。

所以系统元器件参数变化,外来未知扰动存在时,控制精度差。

2闭环系统⑴长处:不论因为扰乱或因为系统自己构造参数变化所惹起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都会产生控制作用去消除此偏差,所以控制精度较高。

它是一种按偏差调理的控制系统。

在实质中应用宽泛。

⑵弊端:主要弊端是被控量可能出现颠簸,严重时系统没法工作。

1-2什么叫反应?为何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试举例说明之。

解答:将系统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并对系统产生控制作用的控制方式叫反应。

闭环控制系统常采纳负反应。

由1-1 中的描绘的闭环系统的长处所证明。

比如,一个温度控制系统经过热电阻(或热电偶)检测出目前炉子的温度,再与温度值对比较,去控制加热系统,以达到设定值。

1-3试判断以下微分方程所描绘的系统属于何种种类(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2 d 2 y(t)3 dy(t ) 4y(t ) 5 du (t ) 6u(t )(1)dt 2 dt dt(2) y(t ) 2 u(t)(3)t dy(t) 2 y(t) 4 du(t) u(t ) dt dtdy (t )u(t )sin t2 y(t )(4)dtd 2 y(t)y(t )dy (t ) (5)dt 2 2 y(t ) 3u(t )dt(6)dy (t ) y 2 (t) 2u(t ) dty(t ) 2u(t ) 3du (t )5 u(t) dt(7)dt解答: (1)线性定常(2)非线性定常 (3)线性时变(4)线性时变(5)非线性定常(6)非线性定常(7)线性定常1-4 如图 1-4 是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表示图, 图中 Q1,Q2 分别为进水流量和出水流量。

控制的目的是保持水位为必定的高度。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 离散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章 离散控制系统
k 0

式中, ( z ) 称为离散信号e* (t ) 的z变换,记为 E( z) Z[e* (t )] E
7.3.2 z变换的方法
常用的求取离散函数的z变换方法有级数求和法、部分分式法和留数计算法。
1.级数求和法
根据z变换的定义,将连续信号 e(t ) 按周期 T 进行采样,级数展开可得
教学难点
离散时间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及采样定理,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与脉冲传递函数,采 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采样控制系统的 频域分析。
概述:
近年来,随着脉冲技术、数字式元器件、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处理器
的迅速发展,数字控制器在许多场合取代了模拟控制器,比如微型数字 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离散系统理论的发展是非常迅 速的。 因此,深入研究离散系统理论,掌握分析与综合数字控制系统的基 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从控制工程特别是从计算机控制工程角度来看,是 迫切需要的。
图7-3 信号复现过程
7.1.2 数字控制系统
数字控制系统是一种以数字计算机为控制器去控制具有连续工作状态的 被控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 其原理方框图如图7-4所示。
图7-4 数字控制系统方框图
过程分析:A/D转换器将连续信号转换成数字序列,经数字控制器处理后生 成离散控制信号,再通过D/A转换器转换成连续控制信号作用于 被控对象。
第7章 离散控制系统
教学重点
了解线性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把握 线性连续系统与线性离散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熟练掌握Z变换的方法、Z变换的性质和Z反变换; 了解差分方程的定义,掌握差分方程的解法; 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定义,熟练掌握开环与闭环 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 与线性连续系统相对应,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时 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和原则。

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第7章习题解答(含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第7章习题解答(含过程)

习 题7-1 根据定义*()e()enTsn E s nT ∞-==∑试求下列函数的E *(s )和闭合形式的E (z )。

(1) e (t ) = t ; (2) 2)(1)(a s s E +=解 (1) e (t ) = t 求解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① 求()e t 的采样函数*()e t :由()()|,0,1,2,t nT e nT e t nT n ==== ,得斜坡函数()e t 在各采样时刻的值()e nT 。

故采样函数为*00()(0)()()()()()()()()n n e t e t e T t T e nT t nT e nT t nT nT t nT δδδδδ∞=∞==+-++-+=-=-∑∑② 求*()e t 的拉氏变换式*()E s :*()e t 的拉氏变换式为*()E s*0223'2'''2()()02[][(1)]1111(1)nTsnTsn n Ts TsnTsTs TsTsnTsTsTsTsnTs TsTs Ts Ts Ts E s e nT enTeTe TenTe e e eeeeeeTe e e e e ∞∞--==-------------===+++++=-+++++=-+++++⎡⎤⎡⎤=-=-=⎢⎥⎢⎥---⎣⎦⎣⎦∑∑③ 求()E z :由*1ln ()()|s znE z E s ==,得2()(1)Tz E z z =-(2) 2)(1)(a s s E +=① 求()e t :()ate t te -=② 求*()e t*0()()(),()()|anTt nTn e t e nT t nT e nT e t nTeδ∞-===-==∑所以 *0()()anTn e t nTet nT δ∞-==-∑③ 求*()E s*()()nTsanTnTsn n E s e nT enTee∞∞---====∑∑④ 求()E s*1ln 012()()|[()2()()]anTns zn Tat atatnE s E s nTeze z e z n e z T∞--==---===++++∑令1()at e z y -=,则2123''2()(123)()1(1)n nE y y y nyyT y y y y yTy Ty yT y y -=+++++=+++++⎛⎫== ⎪--⎝⎭将1()at y e z -=代入上式,可得()E z 为 1122()()[1()]()ataT at aTT e z Tze E z e z z e----==--7-2 求下列函数的Z 变换X (z )。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 离散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第7章 离散控制系统

b(t )
H (s)
图7.5 数字控制系统的简化框图
2019/2/19
7
数字控制系统较之一般的连续控制系统具有如下一 些优点: 能够保证足够的计算精度; 在数字控制系统中可以采用高精度检测元件和执 行元件,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精度; 数字信号或脉冲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好,可以提高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可以采用分时控制方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 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规律进行控制; 可以实现一些模拟控制器难以实现的控制律,特 别对复杂的控制过程,如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 智能控制等,只有数字计算机才能完成。
2019/2/19
9
7.2.1 采样过程及其数学描述
将连续信号通过采样开关(或采样器)变换成离 散信号的过程称为采样过程。相邻两次采样的时间 间隔称为采样周期T。 采样频率:f s 1/ T 采样角频率: s 2 /T 采样可分为:
等速采样:采样开关以相同的采样周期T动作,又 称为周期采样 多速采样:系统中有n个采样开关分别按不同周期 动作 随机采样:采样开关动作是随机的 本章仅限于讨论等速同步采样过程。
j t xj ( ) xt () e d t
1 X( s ) Xs ( j k s) T k
*
2019/2/19
(7-7)
15
X ( j )
max
2max
(a)
o
max
图7.7 连续信号及离散信号的频谱
式中ω s=2π/T为采样频率,X(s)为x(t)的拉氏变 换。若X*(s)的极点全都位于s左平面,可令s=jω , 求得x*(t)的傅氏变换为
离散控制系统最常见形式是数字控制系统。图 7.4是数字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图中用于控制的计算 机D工作在离散状态,被控对象G(s)工作在模拟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作业第七章参考答案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7.1 求下列矩阵的若尔当型及其变换矩阵
<1)
解:矩阵的特征值为:
,因此可化为对角线规范型:
变换矩阵为:
<2)
解:矩阵的特征值为:,,表明的几何重数为3-=1,即该特征值对应一个若尔当块。

所以
该矩阵的若尔当型为:b5E2RGbCAP
,变换矩阵
<3)
解:矩阵的特征值为:,因此可化为对角线规范型:
,变换矩阵为
<4)
解:矩阵的特征值为:,因此可化为对角线规范型:
,变换矩阵为
7.2已知系统状态方程,求状态变换阵P,使系统变为对角线型<假设系统的特征值为)
<1)
解:
<2)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设变换矩阵
设,则有:
由<1)得
由<2)<4)得代入<3)得
所以是任意常数,取为1,则,
所以
7.3证明:对于具有互相不同特征值的矩阵
能将其变换为对角矩阵形式的变换矩阵为:
证明: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设变换矩阵
设,则有:
将<1)代入<2)得
对比系统特征方程可知满足。

所以可得

7.4写出图示系统的状态方程,是确定此系统是否完全能控和完全能观。

解:由图得:
即,所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所以完全能控。

,所以完全能观
7.5 证明状态反馈不会改变系统的能控性。

证明:考虑线性定常系统,设v为参考输入,加入的状态反馈矩阵为K,前馈增益矩阵为R,则状态反馈后闭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p1EanqFDPw
根据PBH判据可知,状态反馈不会改变系统的能控性。

7.7 证明n维系统<A、B)完全能控的必要条件是
证明:假设,则说明的行向量线性相关,故存
在非零,使得,于是。

进一步可以得到
所以

这与系统完全可控矛盾,所以是系统完全能控的必要条件
7.8 判断下列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1)
解:,,不是完全能控。

,,系统完全能观。

<2)
解:,
,所以系统完全能控。

,所以完全能观。

<3)
解:,所以完全能控。

,所以完全能观
<4)
解:,所以完全能控。

,所以完全能观
7.9 考虑系统
试问:除外,取何值时系统是不能观的。

解:矩阵A的特征值为。

若要系统完全能观,则对每个特征值都有。


此时若使,则系统是不能观的。

所以得。

例如取时,
,系统部能观。

同理,对于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当
时,或者时,系统是不能观的。

7.10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分析当a为多大时,系统将变为不完全能控或不完全能观。

解:系统的极点为:,即传递函数为:
,若a=1或a=2或a=4时,有零极点对消,系统将是不完全能控或不完全能观
7.12 将下列系统化为能控规范性:
<1)
解: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为:,因此变换矩阵

<2)
解: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为:,因此变换矩阵

<3)
解: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为:
因此变换矩阵为:
7.13 将下列系统化为能观规范性:<1)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变换矩阵
所以
<2)
解:系统不完全能观。

<3)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变换矩阵为:
所以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