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结构实体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按GB50204-2015编制)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详细解读一、新规范内容本规范共分10章、6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模板分项工程、钢筋分项工程、预应力分项工程、混凝土分项工程、现浇结构分项工程、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
主要脉络与上一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没有太大区别。
二、新规范适用范围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配套使用,GB50300为基础标准,各类验收规范均在本标准的框架下制定。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同样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及特殊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有特殊要求的还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有关规定)。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GB50204为验收标准,仅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结果进行验收和评定,而GB50666为结构施工工艺和方法的国家标准,是施工质量验收的前提。
且本次修订更进一步弱化了GB50204关于施工方面的内容,因此,混凝土结构施工应按照GB50666实施。
三、新规范主要修订内容与GB50204-2002(2011版)相比1、完善了验收基本规定(与GB50300-2013的修订相符,GB50300-20 13关于验收的相关规定上改动量较大);2、与相关规范进行协调,删除了部分施工过程控制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3、增加了认证或连续检验合格产品的检验批容量放大规定;4、加强了对工具式模板及高大模板的验收要求5、删除了模板拆除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 B50666-2011配套使用);6、增加了成型钢筋等钢筋应用新技术的验收规定;7、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全封闭防水性能的验收规定;8、完善了预拌混凝土的进场验收规定;9、完善了预制构件进场验收规定;10、增加了结构位置与尺寸偏差的实体检验要求;11、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中增加了回弹-取芯法。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对于【结构实体检验】有关规定10.1.1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有代表性的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
结构实体检验应包括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位置与尺寸偏差以及合同约定的项目。
结构实体检验应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实施,并见证实施过程。
施工单位应制定结构实体检验专项方案,并经监理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
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由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完成。
【条文说明】1、结构实体检验的范围仅限于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
2、本条规定3个结构实体检验项目,其中结构位置与尺寸偏差检验为新增项目。
3、结构实体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检验的方案应在施工前编制,其他检验方案应在检验前编制。
10.1.2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应按不同强度等级分别检验,检验方法宜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方法;当未取得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或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回弹—取芯法进行检验。
结构实体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检验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C.0.1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取样和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条件养护试件所对应的结构构件或结构部位,应由施工、监理等各方共同选定,且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取样宜均匀分布于工程施工周期内。
2、同条件养护试件应在混凝土浇筑入模处见证取样;3、同条件养护试件应留置在靠近相应结构构件的适当位置,并应采取相同的养护方法;4、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的养护试件不宜少于10组,且不应小于3组。
每连续两层楼取样不应少于1组;每2000m3取样不得少于1组。
5、如遇冬期施工,冬期施工尚应多留置不少于2组同条件养护试件。
C.0.3对同一强度等级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其强度值应除以0.88后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评定。
结构实体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D.0.1回弹构件的抽取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柱、梁、墙、板,抽取构架最小数量符合表D.0.1的规定,并应均匀分布。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作业指导书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作业指导书回弹法是采用回弹仪进行混凝土强度测定,属于表面硬度法的一种。
其原理是回弹仪中运动的重锤以一定冲击动能撞机顶在混凝土表面的冲击杆后,测出重锤被反弹回来的距离,以回弹值作为与强度相关的指标,从而推定混凝土强度的一种方法。
混凝土表面硬度值随强度的增大而提高,而回弹值与混凝土表面硬度也有相关关系。
所以,混凝土强度与回弹值存在相关关系。
回弹法操作简便、经济快速,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回弹法适用于在现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及其它构筑物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快速评定,所试验的水泥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100mm,温度应不低于10摄氏度。
回弹法试验可作为试块强度的参考,不得用于代替混凝土的强度评定,不适于作为仲裁试验或工程验收的最终依据。
一、试验方法1.当了解被检测的混凝土构件情况后,需要在构件上选择及布置测区。
如取一个构件混凝土作为评定混凝土强度的最小单元,至少取10个测区。
但对长度小于3m,宽度小于0.6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
测区的大小以能容纳16个回弹测点为宜,一般选取测区尺寸为200mm*200mm。
2.测区表面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接缝、饰面层、粉刷层、浮浆、油垢、蜂窝麻面等。
必要时可采用砂轮清除表面杂物和不平整处。
3.测区宜均匀布置在构件或结构的检测面上,相邻测区间距不宜过大,当混凝土浇筑质量比较均匀时可酌情增大间距,但不宜大于2m。
4.测试时回弹仪应始终与测试面相垂直,并避开气孔和外露石子上。
每一测区回弹仪各弹击16点。
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测点宜在测试面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区的净距一般不小于20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钢板的间距不得小于20mm。
5.每弹击一次,回弹仪自动记录数据。
根据设定的弹击次数,回弹仪自动停止,并转向下一测区试验。
6.回弹完后即测量构件的碳化深度,用用冲击钻在测区表面钻取直径为15mm、深度为10mm的孔洞。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详细解读一、新规范内容本规范共分10章、6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模板分项工程、钢筋分项工程、预应力分项工程、混凝土分项工程、现浇结构分项工程、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
主要脉络与上一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没有太大区别。
二、新规范适用范围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配套使用,GB50300为基础标准,各类验收规范均在本标准的框架下制定。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同样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及特殊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有特殊要求的还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有关规定)。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GB50204为验收标准,仅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结果进行验收和评定,而GB50666为结构施工工艺和方法的国家标准,是施工质量验收的前提。
且本次修订更进一步弱化了GB50204关于施工方面的内容,因此,混凝土结构施工应按照GB50666实施。
三、新规范主要修订内容与GB50204-2002(2011版)相比1、完善了验收基本规定(与GB50300-2013的修订相符,GB50300-20 13关于验收的相关规定上改动量较大);2、与相关规范进行协调,删除了部分施工过程控制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3、增加了认证或连续检验合格产品的检验批容量放大规定;4、加强了对工具式模板及高大模板的验收要求5、删除了模板拆除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 B50666-2011配套使用);6、增加了成型钢筋等钢筋应用新技术的验收规定;7、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全封闭防水性能的验收规定;8、完善了预拌混凝土的进场验收规定;9、完善了预制构件进场验收规定;10、增加了结构位置与尺寸偏差的实体检验要求;11、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中增加了回弹-取芯法。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详细解读一、新规范内容本规范共分10章、6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模板分项工程、钢筋分项工程、预应力分项工程、混凝土分项工程、现浇结构分项工程、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
主要脉络与上一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没有太大区别。
二、新规范适用范围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配套使用,GB50300为基础标准,各类验收规范均在本标准的框架下制定。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同样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及特殊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有特殊要求的还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有关规定)。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GB50204为验收标准,仅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结果进行验收和评定,而GB50666为结构施工工艺和方法的国家标准,是施工质量验收的前提。
且本次修订更进一步弱化了GB50204关于施工方面的内容,因此,混凝土结构施工应按照GB50666实施。
三、新规范主要修订内容与GB50204-2002(2011版)相比1、完善了验收基本规定(与GB50300-2013的修订相符,GB50300-20 13关于验收的相关规定上改动量较大);2、与相关规范进行协调,删除了部分施工过程控制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3、增加了认证或连续检验合格产品的检验批容量放大规定;4、加强了对工具式模板及高大模板的验收要求5、删除了模板拆除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 B50666-2011配套使用);6、增加了成型钢筋等钢筋应用新技术的验收规定;7、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全封闭防水性能的验收规定;8、完善了预拌混凝土的进场验收规定;9、完善了预制构件进场验收规定;10、增加了结构位置与尺寸偏差的实体检验要求;11、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中增加了回弹-取芯法。
作业指导书——结构实体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按GB50204-2015编制)

结构实体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1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中的实体检验。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第10.1.2条规定“当未取得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或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此方法进行检验”。
2检测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钻芯法2016年12月1日之后宜采用《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2016)3检测设备混凝土回弹仪钻芯机;冲击钻;补平装置;游标卡尺。
4回弹构件的抽取规定同一强度等级的柱、梁、墙、板抽取最小数量应符合规范表D.0.1规定,并均匀分布。
不宜抽取截面高度小于300mm的梁和边长小于300mm的柱。
规范表D.0.1内容如下:5回弹检测及回弹值计算每个构件应选取不少于5个测区进行回弹及回弹值计算,并应符合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对单个构件检测的有关规定。
楼板构件的回弹宜在板底进行。
(应注意JGJ/T23—2011中泵送砼回弹“测区应选浇注侧面”,故泵送混凝土的楼板板底回弹值不能用来计算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6钻芯取样a.对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应将每个构件5个测区中的最小测区平均回弹值进行排序(在规范D.0.2条文说明中“对非水平方向检测的回弹值,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的回弹值应按JGJ/T23进行修正”),并在其最小的3个测区各钻取1个芯样,芯样应采用带水冷却装置的薄壁空心钻钻取,其直径宜为100mm,且不宜小于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的3倍(在规范D.0.3条文说明中“当测区位于钢筋较密的部位时,可采用直径70mm的芯样”)。
b.芯样试件端部宜采用环氧胶泥或聚合物水泥砂浆补平,也可采用硫磺胶泥修补(GB50204-2015中D.0.4条文说明“修补材料的强度应略高于芯样试件的强度,补平层的厚度不宜大于1.5mm,应尽量的薄。
取芯法测混凝土强度作业指导书

取芯法测混凝土强度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适用范围适用于从混凝土结构中钻取芯样,以测定普通混凝土的强度。
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10的结构,不宜采用钻芯法检测。
2、仪具与材料钻芯机:具有足够的刚度、操作灵活、固定和移动方便,并应有水冷却系统.锯切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牢固夹紧芯样的装置;配套使用的人造金刚石圆锯片应有足够的刚度。
研磨机:取回的芯样宜采用研磨机或补平装置进行端面加工。
以保证端面与轴线垂直.3、方法和步骤3.1 按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个构件的钻芯数量不应少于3个;对于较小构件,钻芯数量可取2个。
对构件的局部区域进行检测时,应由要求检测的单位提出钻芯位置及芯样数量。
3.2 钻芯机就位并安放平稳后,应将钻机固定,以便工作时不致产生位置偏移。
固定的方法应根据钻芯机构造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顶杆支撑、配重、真空吸附或膨胀螺栓等方法。
3.3 钻芯机在未安装钻头之前,应先通电检查主轴旋转方向(三相电动机)。
当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时,方可安装钻头。
钻芯机主轴的旋转轴线,应调整到与被钻取芯样的混凝土表面相垂直。
3.4 钻芯机接通水源、电源后,拨动变速钮调到所需转速。
正向转动操作手柄使钻头慢慢接触混凝土表面,待钻头刃部入槽稳定后方可加压。
进钻到顶定深度后,反向转动操作手柄,将钻头提升到接近混凝土表面,然后停电停水。
3.5 钻芯时用于冷却钻头和排除混凝土料屑的冷却水流量宜为3~5L/min,出口水温不宜超过30℃。
3.6 从钻孔中取出的芯样在稍微晾干后,应标上清晰的标记。
芯样在运送前应仔细包装避免损坏。
3.7 结构或构件钻芯后所留下的孔洞应及时进行修补,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3.8 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对钻芯机和芯样加工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4、芯样加工及技术要求4.1 芯样抗压试件的高度和直径之比应在的1~2范围内。
4.2 采用锯切机加工芯样试件时,应将芯样固定,并使锯切平面垂直于芯样轴线。
锯切过程中应冷却人造金刚石圆锯片和芯样.4.3 芯样试件内不应含有钢筋.如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每个试件内最多只允许含有二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且钢筋应与芯样轴线基本垂直并不得露出端面。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新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详细解读一、新规范内容本规范共分10章、6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模板分项工程、钢筋分项工程、预应力分项工程、混凝土分项工程、现浇结构分项工程、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
主要脉络与上一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没有太大区别。
二、新规范适用范围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配套使用,GB50300为基础标准,各类验收规范均在本标准的框架下制定。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同样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及特殊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验收(有特殊要求的还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有关规定)。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应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GB50204为验收标准,仅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结果进行验收和评定,而GB50666为结构施工工艺和方法的国家标准,是施工质量验收的前提。
且本次修订更进一步弱化了GB50204关于施工方面的内容,因此,混凝土结构施工应按照GB50666实施。
三、新规范主要修订内容与GB50204-2002(2011版)相比1、完善了验收基本规定(与GB50300-2013的修订相符,GB50300-20 13关于验收的相关规定上改动量较大);2、与相关规范进行协调,删除了部分施工过程控制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配套使用);3、增加了认证或连续检验合格产品的检验批容量放大规定;4、加强了对工具式模板及高大模板的验收要求5、删除了模板拆除内容(应与相关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 B50666-2011配套使用);6、增加了成型钢筋等钢筋应用新技术的验收规定;7、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全封闭防水性能的验收规定;8、完善了预拌混凝土的进场验收规定;9、完善了预制构件进场验收规定;10、增加了结构位置与尺寸偏差的实体检验要求;11、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中增加了回弹-取芯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实体混凝土回弹-取芯法强度检验1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中的实体检验。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第10.1.2条规定“当未取得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或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此方法进行检验”。
2检测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钻芯法2016年12月1日之后宜采用《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2016)3检测设备混凝土回弹仪钻芯机;冲击钻;补平装置;游标卡尺。
4回弹构件的抽取规定同一强度等级的柱、梁、墙、板抽取最小数量应符合规范表D.0.1规定,并均匀分布。
不宜抽取截面高度小于300mm的梁和边长小于300mm的柱。
规范表D.0.1内容如下:5回弹检测及回弹值计算每个构件应选取不少于5个测区进行回弹及回弹值计算,并应符合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对单个构件检测的有关规定。
楼板构件的回弹宜在板底进行。
(应注意JGJ/T23—2011中泵送砼回弹“测区应选浇注侧面”,故泵送混凝土的楼板板底回弹值不能用来计算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6钻芯取样a.对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应将每个构件5个测区中的最小测区平均回弹值进行排序(在规范D.0.2条文说明中“对非水平方向检测的回弹值,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的回弹值应按JGJ/T23进行修正”),并在其最小的3个测区各钻取1个芯样,芯样应采用带水冷却装置的薄壁空心钻钻取,其直径宜为100mm,且不宜小于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的3倍(在规范D.0.3条文说明中“当测区位于钢筋较密的部位时,可采用直径70mm的芯样”)。
b.芯样试件端部宜采用环氧胶泥或聚合物水泥砂浆补平,也可采用硫磺胶泥修补(GB50204-2015中D.0.4条文说明“修补材料的强度应略高于芯样试件的强度,补平层的厚度不宜大于1.5mm,应尽量的薄。
”)。
加工后芯样试件尺寸偏差与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芯样试件的实测高径比不小于0.95,不大于1.05;②沿芯样高度任一直径与平均直径之不应大于2.0mm;③芯样端面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不应大于0.1mm;④芯样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不应大于1°;⑤芯样不应有裂缝、缺陷及钢筋等杂物。
C.芯样试件尺寸的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用游标卡尺在试件中部互相垂直两个位置测量,取其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②芯样高度用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1mm;③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取其最大值作为芯样试件的垂直度,精确至0.1°;④平整度用钢板尺或角尺紧靠在芯样试件端面上,一面转动钢板尺一面用塞尺测量钢板尺与芯样试件端面之间的缝隙,取其最大值作为芯样试件的平整度。
也可采用其他专用设备测量。
7芯样试件强度试验芯样试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中圆柱体试件的规定进行抗压强度的试验。
8合格的判定对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当符合下列规定时,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可判为合格。
1.三个芯样的抗压强度算术平均值不小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88%;2.三个芯样的抗压强度最小值不小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80%。
附一:有关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规定●检测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仪器设备a.检测需准备的仪器设备:回弹仪,标称能量 2.207J(规范GB50204-2015中D.0.2条文说明“考虑到检测时,混凝土龄期较短,故不考虑碳化对检测的影响”测碳化设备无需准备)。
b.测定回弹值的回弹仪必须具有制造工厂的产品合格证及检定单位的检定合格证,检定证书在有效期内,仪器工作状态正常。
c.在洛氏硬度HRC为60±2的钢砧上,回弹仪的率定值应为80±2。
d.回弹仪在工程检测前后,应在钢砧上作率定试验。
率定试验宜在室温5℃-3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时,取连续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值进行平均,弹击杆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约90度。
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符合80±2的要求。
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在-4℃~+40℃之间。
●测区布置a.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注:此条在网上咨询过规范主编单位:是指最靠边的第一个测区;《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附录A回弹检测法中就没有“不宜大于0.5m”要求,只要求“不宜小于0.2m”)。
b.测区宜选在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
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也可选在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表面或底面(当用回弹法检测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时,泵送施工的混凝土只能选浇注侧面)。
c.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个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
在构件的重要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d.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m2;e.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表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f.对于弹击时会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
g.结构或构件的测区布置应有方案,各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并宜在记录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情况。
仪器操作(1)将回弹仪的弹击杆顶住砼的表面,轻压仪器,使按钮松开,弹击杆徐徐伸出,并使挂钩挂上弹击锤;(2)使回弹仪对砼表面缓慢均匀施压,待弹击锤脱钩,冲击弹击杆后,弹击锤即带动指针向后移动直至到达一定位置时,指针滑块上的刻线即在刻度尺上指示某一回弹值;(3)使回弹仪继续顶住混凝土表面,进行读数并记录回弹值,如条件不利于读数,可按下按钮,锁住机芯,将回弹仪移至他处读数;(4)逐渐对回弹仪减压,使弹击杆自机壳内伸出,挂钩挂上弹击锤,待下一次使用;(5)每一测区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侧点的回弹值测读至1;(6)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一般不小于20mm ,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m 。
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
(7)碳化深度值:规范GB50204-2015中D.0.2条文说明“考虑到检测时,混凝土龄期较短,故不考虑碳化对检测的影响”回弹值用于《回弹-取芯法》时碳化深度值无需测量。
回弹值计算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10101∑==i im R R式中:Rm ——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Ri ——第i 个测点的回弹值。
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ααa m m R R R +=式中:αm R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αa R ——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修正值,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t at m m R R R += b a b m m R R R +=式中:t m R 、b m R ——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t a R 、b a R ——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当检测时仪器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先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
非水平方向检测角度修正值和非混凝土浇筑侧面时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见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附录C 和附录D 。
检测过程中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仪器要轻拿轻放,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检测。
2、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戴好安全帽。
尤其在顶板回弹等较高位置检测时,必须保证爬梯等辅助工具的稳固安全。
3、检测过程要做到文明施测。
附二:有关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规定●检测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384-2016(2016年12月1日之前采用《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检测设备钻芯机;冲击钻;钢筋探测仪(取芯时避开钢筋使用,如能用其它方法避开钢筋则可无);补平装置;游标卡尺;游标量角器;钢板尺和塞尺。
用于钻芯取样、芯样加工、量测的检测设备与仪器与所要完成的工作相适应,必须有产品合格证,计量器具须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3钻芯取样部位:⑴结构或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⑵混凝土强度质量具有代表性的部位;⑶便于钻芯机安放和操作的部位;⑷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并尽量避开其他钢筋;4.6钻取芯样a.钻芯机就位并安放平稳后,将钻芯机固定;钻芯操作应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并遵守现场安全管理规定。
b.钻芯前应检查钻芯机是否正常,安装是否牢固,搭设平台是否牢固;钻芯机没安装钻头前应先通电确认主轴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c.钻芯时用于冷却钻头和排除混凝土料屑的冷却水流量宜为3—5L/min;d.钻取芯样时应控制进钻的速度,保持匀速钻进;e.从钻孔中取出的芯样在稍微晾干后,应标上清晰标记。
钻取部位应予以记录。
若所取芯样的高度及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重新钻取芯样;f.芯样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运输和贮存中损坏;g.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对钻芯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4.7芯样的加工:a.芯样抗压试件的高度和直径之比宜为1.00;b.芯样试件内不应含有钢筋。
如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每个试件内最多只允许含有二根直径小于10mm的钢筋(非标准试件只允许一根),且钢筋应与芯样轴线基本垂直,并距离端面10mm以上;c.锯切后的芯样应满足平整度和垂直度的要求,当不能满足时,应对端面进行加工,可采用在磨平机上磨平,也可用硫磺胶泥或环氧胶泥补平,厚度不宜大于2mm,抗压强度低于30MPa的芯样试件不宜采用磨平端面处理方法;抗压强度高于60MPa的芯样试件不宜采用硫磺胶泥或环氧胶泥补平处理方法(2016年之前规范规定是:抗压强度低于40MPa的芯样试件可以用水泥砂浆、水泥净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补平,补平厚度不宜大于5mm;也可用硫磺胶泥补平,厚度不宜大于1.5mm)(GB50204-2015中D.0.4条文说明“修补材料的强度应略高于芯样试件的强度,补平层的厚度不宜大于1.5mm”)。
4.8芯样尺寸测量:平均直径用游标卡尺分别在芯样试件上、中、下部相互垂直的两个位置上共测量六次(2016年12月1日之前规范规定是:在试件中部互相垂直两个位置测量各一次),取其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芯样高度用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1mm;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取其最大值作为芯样试件的垂直度,精确至0.1°;平整度用钢板尺或角尺紧靠在芯样试件端面上,一面转动钢板尺一面用塞尺测量钢板尺与芯样试件端面之间的缝隙,取其最大值作为芯样试件的平整度。